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美麗趣味貼圖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0)
----  南無大慈彌勒菩薩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0&id=11083)

--  作者:梅
--  發表時間:2008/2/26 上午 11:13:44
--  南無大慈彌勒菩薩

彌 勒 菩 薩

彌勒,爲梵文 Maitreya 的音譯,彌勒菩薩的名字在早期的《阿含經》裏就已經出現了。祂的名字意譯慈氏,是姓氏,因修慈心三昧而得此姓。名字阿逸多,譯曰無能勝,指彌勒菩薩以大慈度眾生,無人能超勝於他。彌勒菩薩爲佛弟子,是一生補處之菩薩身,先佛滅度,居住在六欲天中的兜率天內院。故稱當來下生彌勒尊佛。並於大寶龍華菩提樹下成最正覺,主持龍華大會,宣揚佛法,廣度群生,故也被稱爲彌勒佛。

彌勒出生於婆羅門家庭,先佛入滅後,以菩薩身為天人說法,住於兜率天。據傳此菩薩欲成熟諸眾生,由初發心即不食肉,以此因緣而名慈氏。《大日經》卷一:慈氏菩薩係以佛四無量中之慈為首,此慈從如來種姓中生,能令一切世間不斷佛種,故稱慈氏。彌勒菩薩於修習菩薩行期間,有「不修禪定,不斷煩惱」的不共特性。因在菩薩道中特別重布施持戒,慈悲與智慧,而不像聲聞汲汲斷煩惱證涅槃。他是有意「留惑潤生」,以從事濟度眾生的利他事業,是大乘菩薩之典型代表。

彌勒佛出世時,土地平整,七寶充滿,花香濃郁,果味甘美,國土豐樂,人民善良,人的壽命達到八萬四千歲,女子五百歲才出嫁。彌勒佛父名修梵摩,爲大臣,母名梵摩越,爲公主,可見其出身高貴。彌勒下生之後,在龍華樹下坐禪成道,又設三會度脫衆生,初會度九十六億人,第二會度九十四億人,第三會度九十二億人。 

。,彌勒是繼釋迦牟尼之後出世的未來佛,約在五十六億七千六百萬年時,下生南贍部洲成為賢劫第五尊佛,於龍華樹下成等正覺,前後說法三次,昔時於釋尊教法下未曾得道者,至此會時以上、中、下三根之別悉可得道。龍華三會時,第一會有九十六億人得阿羅漢果,乃受往昔釋迦佛處持之五戒者;第二會有九十四億人得阿羅漢果,乃昔受三皈依者。第三會有九十二億人得阿羅漢果,乃往昔一稱南無佛者。所度的都是曾於釋迦佛法中種善根者,是故彌勒佛常稱讚釋迦佛的功德。

彌勒上生經裡面說,要往生彌勒淨土要修六事,就可以往生彌勒淨土。這六種是:

一、勤修功德,勤勞不放懈的修種種功德,修福增慧。
二、威儀不缺。
三、掃塔塗地。
四、眾香花供養,供養清淨三寶塔廟,為它掃灑,用香花供養。
五、行眾三昧,這種三昧不必把他看作成就了很深的三昧,只要有心薰習這三昧。
六、讀誦經典,經常讀誦經典,也不一定要大乘經典才可以,只要經常讀誦經典就可以了。修這六種事的人,再加上稱念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就可以往生了。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云:「未來世中諸眾生等,聞是菩薩大悲名稱,造立形像禮拜繫念,此人命欲終時,彌勒菩薩放眉間白毫大人相光,諸天子雨曼陀羅花來迎此人,此人須臾即得往生。值遇彌勒,頭面禮敬,未舉頭頃便得聞法,即於無上道得不退轉,於未來世得值恒河沙等諸佛如來。」

彌勒信仰隨著佛教傳入中國,東漢至兩晉所譯的大乘般若類經典如《道行般若經》、《放光般若經》、《摩訶般若經》、《維摩經》等都有彌勒信仰的內容,其他如西晉竺法護譯的《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持心梵天所問經》、前秦竺佛念譯的《菩薩處胎經》、後秦鳩摩羅什譯的《思益梵天所問經》等也都有類似的內容。而集中表述彌勒信仰內容的則有竺法護譯的《彌勒下生經》、鳩摩羅什譯的《彌勒成佛經》、沮渠京聲譯的《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三部,號稱“彌勒三部經”。

在三藏十二部經典中,若論其中彌勒大士之經典最主要的有《上生經》、《下生經》、《大成佛經》、《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楞嚴經》之《彌勒菩薩圓通章》等以此六部為主;再密教中說及彌勒經典亦多,亦有彌勒受無著之請由內院下至印度阿踰遮那國之踰遮那講堂所講的數部論典都是。

外道偽托彌勒的經典則為《彌勒救苦真經》、《去埶經》、《大成就品》、《萬心自在論》、《彌勒密乘儀規》、《天佛院遊記》、《彌勒淨土遊記》等等。一般偽托彌勒的外道為一貫道、唯心宗,故佛子求法時不可不慎。

故從彌勒上生經翻譯出來以後,道安法師即專修此法,而求生兜率內院。印度來華傳教高僧,亦有修此法門者,唐時玄奘與窺基,以彌勒淨土為行持及依歸,近代則有虛雲禪師等諸大善知識。
  在現代西藏噶瑪噶舉教主噶瑪巴大寶法王之法子廣定大司徒第十二世泰錫度仁波切舉世公認為「彌勒化身」,其所創之彌勒學社和智慧林自亦有彌勒密法之傳承與弘揚,在台更有錫金隆德寺喇嘛所錄之《彌勒法門修持儀軌》的錄音帶流通,唯須經過灌頂、傳喉始可修。

在平常看起來,慈宗似乎就是慈恩宗,其實不然,法相唯識教觀都依慈氏為根本,故慈宗可以包括慈恩宗,但慈恩宗則不能概括慈宗。

一開始最初的彌勒聖像多爲頭戴寶冠、身披瓔珞的菩薩裝,姿勢基本上是交腳坐式,其造型帶有濃郁的印度風格。晚唐五代之後,以遊方僧人契此爲原型的“大肚彌勒”流行起來,成爲長期流傳和普遍歡迎的中國彌勒佛。 
 
契此,明州奉化縣人(今寧波奉化),生活在唐末五代,於後梁貞明二年(916)于奉化岳林寺東廊下入滅,臨終前說了“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四句偈語,人們才知道原來他就是彌勒佛的化身。 
 
契此留下的詩偈不多,卻富有特色。例舉兩首:

「一缽千家飯,孤僧萬里遊。

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
  「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
   
寬卻肚皮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
   
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頭事,自然證得六波羅。」
 
以契此爲原型,後人又加上了笑口常開的特徵,從而形成矮身大肚、蹙鼻笑口的典型的彌勒佛的形象。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8/3/23 下午 10:46:13編輯過]

--  作者:梅
--  發表時間:2008/2/26 上午 11:16:26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彌 勒 菩 薩 偈 云:

勸君勤放生,終久得長壽,

若發菩提心,大難天須救。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8/3/3 上午 12:57:28編輯過]

--  作者:梅
--  發表時間:2008/2/26 上午 11:17:53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  作者:梅
--  發表時間:2008/2/26 上午 11:19:20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  作者:梅
--  發表時間:2008/2/26 上午 11:20:10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  作者:梅
--  發表時間:2008/2/26 上午 11:22:14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  作者:梅
--  發表時間:2008/2/26 上午 11:26:00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  作者:梅
--  發表時間:2008/2/26 上午 11:27:55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  作者:梅
--  發表時間:2008/2/26 上午 11:29:38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  作者:梅
--  發表時間:2008/2/26 上午 11:30:55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  作者:梅
--  發表時間:2008/2/26 上午 11:32:19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8/3/3 上午 01:07:06編輯過]

--  作者:梅
--  發表時間:2008/2/26 上午 11:33:24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8/3/3 上午 01:04:06編輯過]

--  作者:梅
--  發表時間:2008/2/26 上午 11:36:38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  作者:梅
--  發表時間:2008/2/26 上午 11:37:31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  作者:梅
--  發表時間:2008/2/26 上午 11:39:10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  作者:梅
--  發表時間:2008/2/26 上午 11:41:46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  作者:梅
--  發表時間:2008/2/26 上午 11:42:33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  作者:梅
--  發表時間:2008/2/26 上午 11:43:58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  作者:梅
--  發表時間:2008/2/26 上午 11:45:46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  作者:梅
--  發表時間:2008/2/26 上午 11:47:17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  作者:梅
--  發表時間:2008/2/26 上午 11:48:11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  作者:梅
--  發表時間:2008/2/26 上午 11:50:04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  作者:梅
--  發表時間:2008/2/26 上午 11:51:50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  作者:梅
--  發表時間:2008/2/26 上午 11:52:43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  作者:梅
--  發表時間:2008/2/26 上午 11:53:43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  作者:梅
--  發表時間:2008/2/26 上午 11:54:36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  作者:梅
--  發表時間:2008/2/27 下午 12:59:31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  作者:梅
--  發表時間:2008/2/27 上午 01:01:27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  作者:梅
--  發表時間:2008/2/27 上午 01:03:48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  作者:梅
--  發表時間:2008/2/27 上午 01:13:32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