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賴靜涵
版主手上有十多部梵文介紹的書籍,但是今天要介紹的是優良的梵文入門書籍:《Introduction to Sanskrit》(《梵文概論》)第1冊、第2冊。作者: Thomas Egenes(湯瑪士•艾根尼斯)美國加州首版1989,印度首版1994,再版1996。目前版主手上的是印度Motilal Banarsidass出版的1996年版本,現將此書的(導論)翻譯如下:
導論 研究梵文的理由 研究這個不可思議、完美的梵文有幾個理由。梵文的聲音、書寫方式、文法,與它那系統化的天性是它美麗而迷人的地方。由於梵文是一個高度的系統化語言,反映了它井然有序的天性,因此研究梵文可以讓自己心靈清晰而理性。 大多數學生研讀梵文是對梵文文學的內容有興趣。梵文文學內容非常龐大,包含了古代印度的哲學、科學、藝術、音樂、音韻、文法、數學、建築、歷史、教育與邏輯等等都是用梵文寫成。當我們研究這些原典文獻,我們會覺得非常深奧難解。 即使是一點點梵文知識會讓你在梵文文獻翻譯成英文時有所幫助,因此當你遇到很難或易於錯解的梵文單字時,都能夠確定它的意義。你也許無法成為翻譯梵文文獻的專家,但對梵文有基本的認識對你而言仍是有價值的。甚至於當你閱讀有關梵文的英文作品時,少許的梵文知識都是有用的。誰知道梵文的研讀會讓你成就一些你無法想像的境界?
吠陀梵文(Vedic Sanskrit)與古典梵文(Classical Sanskrit) 梵文,Sanskrit,也作Samskrta意思是「完美的」或是「放在一起」(krta意思是「放」,sam則是「一起」)。梵文分成兩個大部分:吠陀梵文(Vedic Sanskrit)和古典梵文(Classical Sanskrit),其中吠陀梵文,或稱為吠陀,的歷史比較古老,例如吠陀的本頌(Samhita)與梵書(Brahmana),吠陀梵文始於黎俱吠陀本頌(Rk-Samhita)。古典梵文則包含許多方面,如薄伽梵歌(Bhagavad-Gita)、羅摩衍那(Ramayana)與其他梵文文學的語言。 本書的焦點是在於古典梵文的教學,雖然有些引用了吠陀梵文。正常來說,學過了古典梵文以後才學吠陀梵文。
有關梵文課本 過去幾百年以來,一些西方學者已經寫過許多梵文文法與概說的書籍。起初在十七世紀與十八世紀,介紹梵文的書籍是住在印度的基督教傳教士寫的。到了十九世紀,梵文研究的書籍就很多,如以下的學者: 1. Bartholome(1801) 2. Foster(1804) 3. Colebrooke(1805) 4. Carey(1806) 5. Wilkens(1808) 6. Hamilton(1814) 7. Yates(1820) 8. Bopp(1827) 9. Wilson(1841) 10. Monier-Williams(1846) 11. Ballantyne(1862) 12. Benfey(1863) 13. Muller(1866) 14. Kielhorn(1870) 15. Whitney(1879) 16. Perry(1886) 有些是要到二十世紀才寫成,如: 1. MacDonell(1911) 2. Renou(1942) 3. Antoine(1954) 4. Burrow(1955) 5. Tyberg(1964) 6. Gonda(1966) 7. Hart(1972) 8. Coulson(1976) 9. Goldman(1980)
本書的特色 這本書有下列特色: 1. 書本小,有順暢的學習步驟 2. 循序漸進的課程組織 3. 每一課都分配了適量的字母、文法及詞彙以供學習 4. 盡可能不使學習者感到複雜 5. 逐漸整合連音規則(Sandhi) 學完這本課本(第一冊),你將能夠十分順暢研讀任何梵文的書籍,或者是第二冊所揭示的內容。第二冊的特色就是以《薄伽梵歌》(Bhagavad-Gita)的詩選作為主要內容,同時加上更多新的文法規則解說,這些規都將是研讀梵文文學當中會遇到的。因此研讀這兩本課本,你將會掌握基本的梵文文法規則。對於大學一學年的課程來說,上學期用來研讀第一冊,下學期用來研讀第二冊。完成這一學年課程,學生就可以用梵文辭典來研讀《薄伽梵歌》,並能作逐字翻譯。 原則上,每一課都包括了三部份: 1. 字母 2. 文法 3. 詞彙
有關字母 研究任何語言都必從字母的發音和書寫開始。本書安排以輕鬆的方式,而不吃緊方式來學習梵文的發音。根據《波利尼經》第33條規定,本書將用甜美、清晰與耐心的韻調來教導梵文發音,這將有利於梵文發音的成就。如你所聽到不同梵文的朗誦,你也許注意到有些人的梵文發音有些許的差異(如ai, au, m, h),因為在印度各地梵文就是這樣存在輕微的差異。 在這部分也包含了字母的書寫。梵文的字母稱為「天城體」(devanagrai),有關天城體的研究在前七課將會逐漸增加,但這七課的練習是以羅馬字體為主。然而前七課的練習都會提供這兩種字母。一旦天城體字母學習完成,往後練習就以天城體字母為主了。 對於初學者而言,連音規則(sandhi)將是一個挑戰,這些規則是說明單字裡的發音在不同情況下發生聲音的改變。(譯者按:是指在與不同的字詞聯繫時發生的音變)過去只有當學生將這些規則全部背下來才會應用,因此當他們不用的時候就會全部忘記。本書藉由逐步小部份連音規則的介紹,使學生能夠輕易掌握,這正是為了克服這個問題而作的設計。從第八課開始,連音規則以表格形態提出,使大家能夠快速理解,以掌握在一般文獻裡面使用的情況。在使用這些表格後,從第十三課開始,你就會很容易把這些規則記下來。
有關文法 文法的研究是根據「語法分析」(Vyakarana),也就是波利尼的《八章書》(Astadhyayi of Panini,以下簡稱《波利尼經》)。這本書是簡明而完整的梵文文法,包含了四千多條的「經」(sutra)與格言。如同samskrta意思是「放在一起」,Vyakarana的意思卻是「把它們分開」或是「解開」,也就是用來解析句子的結構。 在梵文裡面有許多文法上專有名詞,把它們記下來是有用的。有幾個理由:你可以從這些規則的來由,對他們的傳統會有一個好的理解。這將使你研究更多進一步的有關梵文課本時得心應手,因為相同的名詞會一再出現。這也將增進你的字彙,這些字彙並非只在文法這一個領域上出現,它們在許多領域上是有用的。
有關詞彙 根據這本書Yaska’s Nirukta〔「吠壇多學派」(Vedanga,版主按:印度教與印度哲學學派之一)用來處理文字意義的書〕,所有梵文單字可以分成四大類:動詞(akhyata),名詞(naman),前綴(upasarga)與非詞尾變化者(nipata)。動詞和名詞都是系統化地來自動詞詞根(dhatu,又稱為「界」),梵文裡大概有兩千個這樣的動詞詞根。在本書裡面,安排固定的數量的詞彙,以用來作為閱讀《薄伽梵歌》和《羅摩衍那》這兩部重要的印度史詩的入門。
如何研讀本書 不斷複習字母、文法規則與詞彙,在作練習以前必須放鬆心情,那麼所有的練習必然是有趣的,而比較不會困難。課本的練習盡可能加入一些慣用的梵文表達方法,因此你不會因為花太多時間去做負擔太重的學習。假如練習看起來太難,請再複習一次。在書後面(頁242)會附上各篇練習的答案。 通常,你每天應該都要盡可能去複習研讀,花幾分鐘時間把這些內容記下來。在回想內容如有任何猶豫或窒礙時,應立刻打開課本閱讀,不要緊張,那會讓你容易忘記。最好記憶的方法就是大聲去念課文,記憶將會變得簡單、舒服與持久。
感謝辭 以下要感謝這些仁慈的人們給予鼓勵與建設性的建議,並提供令人感激的協助,讓這本書得以完成。(版主按:以下名字從略)
奉獻辭 我以深深感謝的心情,將這本書獻給瑪哈利希•瑪哈希瑜伽修士(Maharishi Mahesh Yogi)。瑪哈利希以純淨心靈來教導這個充滿活力的語言。他解釋來自喜馬拉亞山的古代吠陀聖人與詩人是如何用他們純淨心靈去探知這些活力。(版主按:原文是:how the ancient Vedic rishis of the Himalayas, fathoming the silent depth of their won pure consciousness, cognized these impulses.有點像佛教講的「開悟」,但屬於外道性質),這些心靈上的證悟都寫在吠陀文獻,一個大部文獻,以美麗的辭句,具體地將生命每個領域進程呈現出來。 過去幾年裡,瑪哈利希強調這部文獻最重要的地方就是本書所引用梵文章句的部分,即包括了梵文所根據的印度每一個文化與傳統。 根據印度的吠陀傳統,瑪哈利希實現了純淨心靈的可能,並提供了提昇的方法與進程,那就是瑪哈利希的超覺靜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和TM-Shidi課程。這個簡易而自然的課程為全世界上百萬人帶來了快樂與歡愉,全世界超過五百個科學研究證明它的成效。瑪哈利希提供的就是解除個人的壓力和痛苦,與完全開拓潛能,以創造世人完美的健康、進步、財富與永久的平靜。
版主譯後感 這是一個嘗試的初步。版主覺得目前我們所學的梵文課本,最好的幾乎全部都是印度教信徒們作的。其實佛教本來也有自己的梵文課本,但是比較罕見。自從日本高楠順次郎等人到歐洲留學,梵文與巴利文研究就不斷在日本佛教流行。在美國,梵文也在佛教學課程當中。不過比較好的梵文教材仍是這些傳承吠陀的印度教徒來寫,筆者對梵文很有興趣,所以搜羅各種梵文教材,但過去曾因撰寫論文,在《瑜伽師地論》中看到教導如何從梵文教學裡體現佛教的教理,這就是佛教的「聲明學」。其實這也是密宗的重要教理所在。未來版主將再接再勵嘗試翻譯這些梵文著作,並以朝向佛教“聲明學”這個方向努力。但是這個教材,是提供給對梵文有興趣的師兄們閱讀。未來計劃逐步介紹梵文各個課程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