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小師兄
-- 發表時間:2007/2/8 上午 02:31:24
-- 達賴喇嘛_四月四日上午開示佛子行三十七頌摘要
佛子行三十七頌摘要 四月四日上午開示佛子行三十七頌摘要
如同「第二能仁」的龍樹尊者,他曾這樣說過,為了能成辦一切 遍智,也就是佛陀的智慧,有三種主要的因素:一、大悲心;二、菩 提心;三、空正見,成佛的根本是菩提心,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心, 再加上空正見,這三者就是成就一切遍智的主要因素。所謂的般若波 羅密多,就是智慧到彼岸,也就是菩薩的智慧度。六度裡面的智慧最 主要性質是証空的現量,但是光是証空的現量沒有辦法形成菩薩的智 慧度,必需要有菩提心的幫助,才有辦法成為六度裡面的智慧度-般 若波羅密多。
要成辦如是的般若波羅密多,首先要獲得緣空的「奢摩他」和「 毗婆舍那」就是緣空的智和觀,以及雙運,在成辦緣空「毗婆舍那」 之前,必需先証得緣空的「奢靡他」,然而不了解空性的話,緣空的 奢摩他不可能會有。所以要讓自己証悟空性,首先必須經由佛陀的經 教,了解「人無我」的道理,以及「法無我」的道理。所以在《心經 》中有說到業果的無我的性質,以及五蘊無我的性質,這是屬於「法 無我」。進而說到了感受的受者、造業的造者的無我的道理,這稱為 「人無我」,實際上「人」也是屬於「法」的一種,把「人無我」、 「法無我」分開的原因,是因為在造業的時侯,主要是以這兩種我執 而造業的,因此在此分說。以「法無我」而言,有中觀和唯識兩種說 法,當然在「法無我」的見解上也有粗細的不同,要讓自己透徹無誤 的了解性空的道理,這些粗細空性的見解都必須要學習,這是一種修 法,另一種為了能成為智慧度(智慧到彼岸、般若波羅密多),必須要 菩提心的修持,菩提心的所緣是一切有情眾生,為了成辦圓滿一切有 情利益的佛果位,所以要廣大的修學菩薩行,在此說到六度萬行的修 持,或十般若波羅密多的修持,修持的過程要三大阿僧祇劫,或者四 乃至十大阿僧祗劫都是有的。
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心,有了大悲心,菩提心自然會成辦;沒有 了大悲心,菩提心則無法生起。大悲心的主要因緣有二,第一完全利 他的愛心,沒有話,則不會對他利生起希求心,第二必須要了解到眾 生的痛苦是什麼才會產生悲心,因此首先要了解何謂真正的痛苦。在 佛的經典裡面有說到了三種痛苦:苦苦、壞苦、行苦。先從自己的身 上去體會到這種痛苦,進而以自己的經驗來體會他人的痛苦。所以確 認以及徹底對痛苦產生真正的體會,如此的修學,我們才有辦法俱足 這兩種的因緣而成辦悲心。般若波羅密多具有強大的力量去破除一切 的障礙,一切的罪障,這種不可思議的智慧必須要眾多的因緣,才有 辦法証得,要先好好的認識才有辦法去修持及累積這些因緣,而且在 修這些因緣的時候次第不能混淆,否則無法成辦。好比我們要讓自己 知識水準提高時侯,有一套固定教育的次第,讓我們慢慢的學上去的 。同樣的,智慧波羅密多是一種內心的功德,它是一種果,也是由因 而來的,因此要了解,這種波羅密多的因緣必需一步一步去累積。
心經之咒-由「揭諦」:前進、快去,從輪迴的此岸,快速的到 達涅槃的彼岸。從此岸苦海去到彼岸,徹底熄滅煩惱、痛苦的解脫。 並不是有一個外在的苦海,我們在那裡沈淪;而是指在意識的續流、 由前往後延續的過程中,因為煩惱的染污,形成內心存留的煩惱習氣 ,加上隨遇到的因緣而生痛苦,如果煩惱和煩惱的習氣未斷除,則痛 苦會不斷來,由心的煩惱障礙而形成身的痛苦;因為有煩惱,所以痛 苦隨時待命似的侵擾我們,此即是苦海的意義。
如何使痛苦消失而解脫?痛苦來自煩惱,煩惱令心不調伏,而產 生痛苦。所以為了得到解脫,必須令心清淨,不隨煩惱走,即在前的 意識,流到在後的意識時,不隨煩惱持續下去,當下徹底斷除,此即 解脫。自性原本清淨的意識,由於隨著煩惱的暫時染污,才令心不調 伏。煩惱皆是顛倒執著,必須透過正理的認識來調伏,所以要學習空 正見。大、小乘聖者的証空性現量,是依由空正見對治心的暫時污染 ,所以靠什麼讓我們到彼岸?空正見。因此四聖諦、苦海、佛果全部 都是在內心的;當然也有諸佛的淨土,例如觀自在菩薩、文殊師利菩 薩的淨土。但是最究竟的淨土,是在內心成辦的。
昨天主要的是為心經之顯義──空性而作解說。有關隱義-現觀 次第則如下解說:
「觀自在菩薩﹍亦復如是」,乃資糧道及加行道菩薩修習空性的道理 。資糧道以聞、思所生之慧而修空性;加行道則以修所生慧而觀修空 性。
「舍利子﹍不增不減」,乃見道者入空性定之時,遠離生滅、增減、 戲論之修學次第。
「是故﹍無智亦無得」,此乃修道位觀修空性之道理。以現量証得無 我空性後,必須反覆修習。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此為在「金剛喻定」中究竟斷除煩惱, 而安住於菩提。
以上為圓滿的心經教授。
回向文 ****************************** 平日唸回向文:「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 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前二句乃對大、小乘共同修行而說。佛 法中「法」之義,藏文為「改變」義;梵文譯為「持、救護」義,就 是如果我們持續現在的心、思想不改變,則不會斷除煩惱。如果不想 要痛苦,就要使我們的內心更溫柔、更快樂。將未調伏的心透過法的 力量得以改變,這叫修法。使得煩惱不再有,依法而得到解脫,即梵 文「Darma」 之義。未調伏的心是因為煩惱未消除所致,所以為對治 、斷除煩惱而說的改變內心之法,稱為佛法。
佛陀指示我們在修法時應斷十惡、行十善。比如:殺生之防護為 不殺生戒。只有不殺生不一定是佛法,每一國家皆有制定不殺之法律 ,如果有人在有殺生的因緣下,因為怕法律制裁而不殺,這種善並非 相應佛法之不殺生意樂。什麼是相應佛法的善呢?佛法最究竟者乃涅 槃、解脫之境界,此為最主要之目標。用緣空之止觀雙運才能徹底對 治煩惱,我們為控制煩惱而先身口不犯,再根本對治煩惱,先不被煩 惱控制而去對治,此為長期計畫,依止如此的意樂不殺,才是相應佛 法之善業。總之,佛法要視煩惱為仇人,儘量讓自己不為煩惱所控制 之修持,所以稱「佛法」。
「願消三障諸煩惱」,煩惱主要為三毒:貪、瞋、癡,也有其他 細微次要之煩惱,如:我慢、嫉妒或五邪見等,雖然有煩惱會讓我們 痛苦,大家也會說「願消三障諸煩惱」,但走入現實日常生活中,有 人以為煩惱即是現有痛苦之感受,並非僅僅如此。要排除所有煩惱之 感受,必須先靜下來思惟煩惱為何而生?從何而來?以及煩惱是什麼 ?如何斷除?也應認識煩惱之過患。但並非僅僅了解到煩惱之定義、 支分、性質等詞面上的意義,而是了解煩惱生起的心續是什麼,不允 許自己生起這種不好的心。有人甚至有時會刻意讓自己生起煩惱,這 是不應該的,因為明知煩惱是仇人,還讓它生起,尤其身為佛弟子, 應對治煩惱,而絕非刻意令其生起,以擁有煩惱為快樂,應徹底斷除 。
要不使自己生起煩惱,一定要好好思惟煩惱之過患和傷害。先不 談後世,今生就令我們內心失去安靜、和平。當我們聽到壞消息,瞋 心生起,令心起伏不平,暴燥而無法安住,呼吸變快、臉紅脖子粗, 原本快樂變成不快樂;吃不下、睡不著;朋友也因自己生氣而怕觸犯 ,不僅自己不快樂,也令他人煩惱。這到底有什麼好處呢?貪心亦然 ,貪心生起時,不論吃睡,任何時刻都在想,這一顆心一天到晚被煩 惱圍繞、干擾,因為無法獲得想要的東西,甚至會想自殺。若貪心不 得滿足,就容易生瞋心。乍看之下,瞋心為粗魯之心識續流,而貪心 則溫柔、可愛,好像二者相違,其實不然,貪若強則嗔就更強。有些 人因貪故而不惜傷害自他。所以乍看好像相違,事實上卻互相幫助。 所以在平日生活中有過分強烈之貪、瞋絕不會快樂。
煩惱之定義,就是使內心無法調伏、寂靜、平和、安詳。連畜生 道也可見煩惱之缺點,譬如狗有許多同伴,在沒有煩惱時和諧相處, 但因貪著食物、淫慾而吵架、打架。所以畜生之衝突乃因煩惱而起, 沒有煩惱時,則沒有問題。人比動物還要貪瞋,因為人的需求更多, 如衣食…等,由此生貪瞋,所以煩惱更多。從有人類至今,負面問題 的產生完全是因為煩惱,修法者、生意人、甚至上師,皆因煩惱未斷 ,所以負面問題不會止息。
煩惱乃內心之缺點,為了要斷除所有禍害之源-煩惱,一定要了 解煩惱之根源。煩惱之根源是對自性執著的無明,必須要透過對真理 認知的智慧來斷除顛倒的執著。「願得智慧真明了」中的智慧有二: 一是世俗五明智慧;二是勝義真理智慧,在此所說的是後者-證空的 智慧。「真」乃法性之義,此句之義為「願得法性智慧來對治煩惱, 使未生智生起,已生智增長。」
在如是真理智慧生起前,一定要斷除多種顛倒的認知及執著,比 如把無常認為常,把痛苦之性質認為是快樂的性質,把清淨法認為污 垢法,把無我法認為有我法。四諦十六行相中所要斷除的這些顛倒執 著要先斷。上述所說的空性是粗分之空性,非究竟的,是指證得「補 特伽羅實體空」之理;因粗分斷除,才能成辦最究竟的智慧。
「普願罪障悉消除」,涅槃有解脫、佛果位二種,為了成辦最究 竟之涅槃,一定要消除障礙。障礙分內、外、密三種。「外」如:惡 友、天子魔等,「內」如內心之煩惱、所知障,「密」則為妄念所生 之幻想而形成道的障礙。
「世世常行菩薩道」,菩薩道非又行一生一世,要生生世世去行 持,所以說「世世常行菩薩道」。剛剛提到「世世常行菩薩道」,我 們要常行菩薩行,所以次應常行佛子行,每天常行佛子行。(註:佛 子即是菩薩、具菩提心者。)
「佛子行37頌」這部論典的作者,是六百年前西藏的「無著賢 菩薩」。他出生於衛藏,靠近拉薩的地方。其在世時,即被譽為具有 大悲心、菩提心的菩薩,因為他平日就以修學菩提心、菩薩行為主。 他後來遷居「無著」,所以人們稱他為「無著賢菩薩」。他不但有菩 提心,而且學識豐富,但以他而言,菩提心的觀修是主要的。其時有 另外一位大師「帕通康切帕」,有次他因為手痛,就向無著賢大師說 :「我手痛,你有菩提心,請你加持我好嗎?」無著賢菩薩說法以菩 提心為主,又由於他的誠,所以他的說法常令大眾隨之落淚。而「帕 通康切帕」說法時,常講一些故事令聽者大笑,所以他們兩人的說法 ,形成強烈的對比,但是在當時他們兩人同是大成就者。
在此偈頌前,一句梵文:「禮敬世間自在」,「世間自在」即是 觀世音菩薩,為何加此句?因為目前藏地流傳的經論都是由那爛陀寺 所來,為表示對那爛陀大師所給的圓滿教法的感恩,所以所有西藏的 論著中,常加上此句表示感恩。所以這部論典的藏文版中,亦加上此 句,以梵文禮敬世間自在。
「雖見諸法無去來」這偈頌,是對與上師無二無別的觀自在菩薩 作禮敬,正如龍樹菩薩在《中論》中讚禮諸佛的悲智功德,此處也是 禮讚佛的悲智功德。「雖見諸法無去來」代表諸佛智功德;「唯一勤 行利眾生」,代表諸佛悲心功德。「雖見諸法無去來」也就是龍樹所 云「因緣所生法,不生亦不滅」的內涵,也是「熄滅諸戲論,敬禮佛 所說」的涵義。「雖見諸法無去來」在觀如所有性時,會遠離來去的 戲論。如果來去有自性,則觀自性究竟的智慧應該會見其自性和戲論 ,但是沒有,所以龍樹菩薩說:在無漏智慧之下,以如所有性的角度 ,沒有看見來去的自性。
第一偈頌「此生幸得暇滿船,自他須度生死海,故於晝夜不空過 ,聞思修是佛子行。」我們現有的暇滿人身是修持佛法最好的工具, 因為人有堅強的意志力和辨別是非的智慧這兩個能力,具有修法的特 質,所以人身是非常重要的。動物也有心力跟意志力,但是牠們的力 量很小。人類透過智慧和心力,能讓自己承擔一切眾生的利樂。了知 暇滿的重要,就如「入行論」所說:暇滿如船,能令自他從苦海中解 脫,所以此處也說「暇滿船」。這必須依靠努力的聞、思、修,令自 己好好的修持佛法,所以聞思修是佛子行。
「晝夜不空過」,在一天中有正修、未修兩個時段,在正修時讓 自己好好思惟法的義理,讓心感受之。未修是指吃飯、睡覺等。我們 如何讓自己一天24小時都能修學佛法?早上起來的時候,好好讓心 靜下來,想想:我是追隨導師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所以我要幫助更多 的人做善事利益他人;假如我無法幫助別人,至少也不要傷害別人。 之後我誦經時不光只是詞意的誦讀,而是內心意樂的改善。白天工作 時,依著早上所發的願,而去努力工作。晚上睡覺前好好思惟法義, 並反省自己今天所行:如果做的好就隨喜自己,如果做不好就懺悔, 並承諾明天不再造,那麼,睡覺時,心也在善法中,這樣就做到日夜 不空過了。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7/2/8 下午 03:27:22編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