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討論版電子書(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1) ---- 原始經典說涅槃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1&id=5711) |
-- 作者:阿貴 -- 發表時間:2007/3/28 上午 08:27:32 -- 原始經典說涅槃 原始經典說涅槃 在初期的佛經裏面,說實踐的方法多,說本體的理論少。多數佛弟子都 依隨佛陀說法,具足信心,勤求解脫出離生死,致偏重於證寂滅的涅槃,很 少說明實相的哲理。 佛陀當時教弟子們依照所教導的方法修行,即生可以自證聖果,不尚詭 辯。這也許因為當時印度有很多外道,喜歡討論各種問題,如世界有邊無邊 ?如來(當時外道所執我自體的別名)死後存在不存在?佛及弟子們如遇人 問到此等問題時,概答以「無記」,意即不可記說。因此等問題在言說上辯 論,都屬戲論,與解脫生死無關。所以不值得討論,還不如勤力依法修行, 自己不難自證自知。 雖然如此,原始典籍並不對「涅槃」一點沒有說明,不過不注重空言討論 而已。 涅槃,巴利文為(NIBBANA),意即寂滅,寂即寂靜無熱惱,意謂 生滅的矛盾性消除。滅即貪瞋痴滅,渴愛滅,與無明滅。貪瞋痴是種種情緒 的衝動,渴愛是生命對自體生存的欲求,延續的欲求(如性欲),無明是不 覺,即是不明白實相的盲目衝動。凡是種種均歸息滅。這息滅後的境界,稱 之謂涅槃。 依原始經典說,涅槃有二種: 有餘涅槃,指已得解脫,出離生死輪迥界之境界,但尚有現身之位。 無餘涅槃,已得解脫者,當其現身亦捨,即所謂「永遠隱沒不現」。 有餘涅藥典無餘涅槃,以身體有無為別,其本質並無差異。 以上所說的無餘涅槃,往往容易為人誤解為斷滅論者(NIHILISM) ,即使佛弟子中也有此種誤解。當時有焰摩迦比丘,(YAMAKA),初即 主張證涅槃的聖者阿羅漢,即生壽盡,即入絕無之境,不存一物。但遭佛陀 呵責,說為邪見。後經佛上座弟子舍利弗為之開說種種法義。說明五蘊與無 我的關係,「五蘊非如來,離五蘊亦無如來」,令彼自知其意見之錯誤,結 果焰摩迦聞法後,即撤回其所滅之主張。 在經文方面,亦可引證佛法絕非斷滅論者。如雜阿含經有加下說法:「 彼知正受,知受而於現法為無漏,身體雖滅,住於法而為聖者,亦不入於輪 迴之數!」後兩句顯明地說:雖斷生死輪迴,但「住於法」而為聖者,足證 不是斷滅。 又本事經也有一段此較更顯明的說明:「云何名為無餘涅槃,諸比丘謂 得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已捨重擔,已證自義,已善解 脫,已得遍知,彼於今時,一切所受,無引因故,無復希望,皆永滅盡,究 竟寂靜,究竟清淨,隱沒不現,惟依清淨無戲論之體,不可謂有,不可謂無 ‧‧‧祇說為不可施設,究竟涅槃,以此名為無餘涅槃界‧‧‧。」 另一方面原始聖典中亦有對涅槃作積極方面的解釋,如說自覺時有「光 明爆發」,「得自在」,「得不死」,「接於久遠」,「絕對安穩」,「清 涼」,「最高樂」,等等說法。此等對「涅槃」的直覺,無疑地與大乘經說 大涅槃有常、樂、我、淨,四德有密切的關係。 徵之事實,佛陀自身,自大覺後,說法四十餘年,於此世界創立佛教, 是證涅槃的積極性。又佛弟子中有不惜身命,弘佈佛法,如富樓那佈教於輸 簍那地方,明知該地人凶暴殘,彼甘冒生命之險,卒使無佛法處有數千百人 皈依佛法。又如目健連,相傳因佈教而為外迫所謀殺,更顯證迪後之舶一畏 精神,所以有的說,阿羅漢為獨善主義者,其實是有不定然的,因決非全部 阿羅漢都傾向於灰身泯智的偏差的。 作者:羅無虛 著 出處:佛法在原子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