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我曾讀過一本淨土宗的書,有這麼一句:「羅漢猶有隔
陰之迷」。意思說:修證到羅漢,還有隔陰之迷,不如往生極樂世界
的好。但阿羅漢生死已了,不會再受後陰,怎麼會有隔陰之迷呢?我
曾向人請教,有的說:「四果羅漢」,本指第四阿羅漢果,有的以為
一、二、三、四果,都可以稱為阿羅漢,才有這樣的文句。中國人的
作品,有些是不能以嚴格的法義來評量的。雖這麼說,我也不知對不
對。
近見『當代』雜誌(三十期)所引,印光大師『淨土決疑論』說:
「一切法門皆仗自力,縱令宿根深厚,徹悟自心,倘見、思二惑稍有
未盡,則生死輪迴依舊莫出。況既受胎陰,觸境生著,由覺至覺者少
,從迷入迷者多」,當然沒有念佛法門的穩當了!文句說到「既受胎
陰...從迷入迷者多」,也許這就是隔陰之迷的一種解說吧!先說
什麼是「隔陰」?什麼是「迷」?陰是五陰─五蘊。
我們的身心自體,佛分別為五陰: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
;眾生在生死中,只是這五陰的和合相續,沒有是常是樂的自我。這
一生的身心自體是前陰,下一生的身心自體是後陰,前陰與後陰,生
死相續而不相同,所以說隔陰。迷有二類:迷事是對事相的迷亂、錯
誤、無知;迷理是對諦理─無常、無我我所、空性、法住、法界的迷
惑。約「迷事」說,一般眾生及證得初果、二果、三果的聖者,在從
此生到下一生的過程中,都是「不正知」的。如入胎時,或見怖畏,
或見歡樂的境界,在胎中與出生時,也這樣的不能正知;前生的自己
與事,都忘失了。約事迷說,一切眾生,就是前三果聖者(阿羅漢不
會再受後陰),都是有此「隔陰之迷」的。
不過三果聖者,初生時雖不能正知,但很快能憶知前生的一切。所
以釋迦佛的在家弟子,得三果而生色界天的,有的從天上下來,向佛
致敬與說偈讚歎。如約迷理說:凡夫是迷理的,如不能轉凡成聖,是
從迷入迷的。初果聖者是能見諦理的,一得永得,是不會再退失的。
在入胎、出胎時,雖不能正知,不能現見諦理,但所得無漏智果,並
沒有失落。如錢在衣袋中,雖沒有取出來用,你還是有錢的。所以得
初果的,最多是七番生死;得二果─「一來」的,一往天上,一來人
間;得三果─「不還」的,一生天上,就能究竟解脫。所以聖者雖有
「隔陰之迷」,對解脫生死來說,是絕對穩當的,解脫生死是為期不
遠的。聖者決不會從覺入迷,不知念佛的人為什麼要怕聖者的「隔陰
之迷」?
再來研求『淨土決疑論』的意趣:文中說到「徹悟自心」,大抵是
針對中國禪者說的。我不知禪者的徹悟自心,有沒有斷惑。「見惑」
是見(道)所斷煩惱,「思惑」是修(道)所斷煩惱。見惑是見諦所
斷的,佛教中或說「一心見諦」,或說「十五心見諦」,十五心是十
五剎那心,就世俗說,是一霎眼就過去了。所以見惑,說斷就斷盡而
成聖者,不斷就是凡夫,見惑是不會斷而未盡的。徹悟自心,如等於
見道斷惑,那即使受胎迷著,也不可能「從迷入迷」,而一定是「由
覺至覺」的。
也許中國禪者的徹悟自心,內心雖有些超常經驗,但不能斷見惑,
還是與凡夫一般。如說「思惑」沒有斷盡,那是二果、三果的事,怎
麼會「從迷入迷者多」?這一段文字,是不正確的!印光大師是精通
天台的淨土行者,對這些應該是不會不知道的。可能慈悲心重,為了
弘揚淨土,故意這樣說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