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討論版電子書(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1)
----  談談往生西方的關鍵問題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1&id=6084)

--  作者:阿貴
--  發表時間:2007/4/12 上午 08:04:19
--  談談往生西方的關鍵問題

談談往生西方
的關鍵問題

元音老人 著

「但具信願,散心念佛,亦能往生」的探討
「要不要一心不亂」的探討
「單靠彌陀願力帶業往生」的探討

近來在淨土同仁間,醞釀著一場「往生西方,是否需一心不亂」的爭
論。試把他們爭論的焦點歸納起來,有以下三種不同的意見:

一、但具信願,散心念佛,亦能往生。
二、散心念佛,只能培植善根,要得確保生西,除信願之外,尚須懇
切行持,一心不亂。
三、只要依靠彌陀願力,帶業亦能往生,何須一心不亂。

這三種互異的意見,第三種說得最容易,簡直不用修,單靠彌陀願力
就能往生。第二種較難,需一心不亂,始能往生。第一種較易,只要
有信願,散心念佛亦能生西。各說各有理,相持不下,竟使後進者莫
衷一是,無所適從,不知究竟應如何修習,方合道妙。

「如何才真能往生淨土?」是淨土宗的一個重大而關鍵的問題,不把
它搞清楚、弄正確,對淨土宗的修士來說,確實有害。因淨土法門是
號稱異方便,橫超三界,往生淨土,超生脫死,圓證菩提的。若對修
法尚未搞清楚,如何能不走錯路而迷失方向?更何能穩穩當當,順順
利利地達到往生西方的目的?但如果是嘴裏說說往生西方,而實際卻
做不到,則宗旨全失,便毫無意義了!

然則,如何才能確實往生淨土,是否必須一心不亂呢?這確是一個值
得探究的重大問題。所以不容緘默,聽任自然,傷害後進,因而不揣
鄙陋,亦來參加這個大是大非的問題的討論。今略抒管見,尚希海內
豪賢有以指正。

茲為易於得出明確的答案,將上述三種意見,分作三個問題來一一詳
加討論,以資弄清如何才能往生淨土與要不要一心不亂的問題。

一、「但具信願,散心念佛,亦能往生」的探討

首先,我覺得這種見解的提法,含義似乎不清。所謂「散心」不知果
何所指?是指初心學人,一時心不能淨,不要妄冀速效,須假持名之
功,掃蕩妄念,而漸臻一心呢?(如蓮池大師、印光大師等所說,多
生妄動積習,非暫時念佛所能掃淨。猶如久病之人,非一、二劑藥能
以治療。故念佛須具一片長遠之心,密密穩穩,不懈念去,久久功深
,定能見效,而臻一心之境。)還是說我們現在發心念佛,求生西方
,亦不妨與無明業習牽合糾纏,將娑婆境緣,粘著於心,似膠如漆,
等到老死,自然會往生西方的呢?

假使他們的用意屬於前者,這是鼓勵後學,莫畏艱難,不要怕散心作
祟,只要樹雄心,立壯志,努力上進,定獲一心,決定往生。那麼我
們應舉雙手贊成!反是,如果用意屬於後者,我們就覺得非常遺憾!
因這是毒害後進的砒鴆,萬萬要不得!我們要生淨土,而這心裏總是
戀著娑婆的妻財子祿,古人謂之抱樁搖櫓,行動尚且不能,又如何能
與彌陀感應道交,打成一片,往生西方淨土呢?

玉琳國師云:「大凡修持,須量己量法,直心直行,誠若能厭惡三界
,堅志往生,則專依阿彌陀經,靠定聖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所
謂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決定往生。此先自利而後利人之所為也。若
於現前富貴功名,未能忘情,男女飲食之欲,未知深厭,則與往生法
門未易深信。既信矣,身修淨土,而心戀娑婆,果何益乎?」憨山祖
師云:「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亦徒然。」這不是明明說散心念
佛徒勞無功嗎?難道這些大祖師,教理不及你們透徹,說的話不真實
嗎?或者有人說這是禪宗祖師的話,與淨土宗稍有不同。那麼不妨再
舉蓮池大師的『普勸念佛之三』的一段文章來作佐證。

大師說:「或問人,今見世人,念佛者多,生西者少,何也?(足見
生西者不是多數。)此有三故:一者,口雖念佛,心中不善,以此不
得往生。奉勸世人,既是念佛,便須依佛所說,要積德修福,要孝順
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弟兄相愛,夫妻相敬,要至誠信實,要柔和忍
耐,要公平正直,要陰騭方便,要慈悲一切。不殺害生命,不凌辱下
人,不欺壓小民,但有不好心起,著力念佛,定要念退這不好心,如
是才是念佛的人,定得往生成佛。二者,口雖念佛,心中胡思亂想,
以此不得往生。(注意!注意!)奉勸世人,念佛之時,按定心猿意
馬,字字分明,心心觀照。如親在西方,面對彌陀,不敢散亂,如此
才是念佛的人,才能往生西方。(下略)」

這段文字,如此明確。我想大家看了,再不會猶疑莫決,更不至再有
爭論,說散心念佛亦能生西的了。

還有『淨土十要』中的徹悟禪師語錄,有「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
深信願,持佛名號,以攝心專注,為下手方便,以一心不亂為歸宿,
以往生瑞相為驗證」的淨土修持旨要,這不亦是淨宗祖師不提倡散心
念佛嗎?

但是,散心念佛不能往生,其故何在?我們要進一步把它搞清楚。否
則,人云亦云,囫圇吞棗,莫明其所以然,終成迷障。用起功來,亦
必疲軟無力,不能克敵致果,安望生西成道!今不厭其詳,再行研討
如下:

如眾所周知,一切眾生,皆本具如來智慧德相。本來是佛,本不生滅
。只因無始無明妄動,認假作真,起惑造業,隨業受報,才於無生死
中枉受生死輪回之苦。今欲往生西方,了脫生死,如不將這當下起惑
造業的一念妄心,用念佛的功夫將它念退,把妄心轉換成佛心—即全
佛是心、全心是佛,而一任妄心顛倒攀緣,執著妄動,如何不為業境
所牽纏而沉淪於六道?又如何能於臨命終時,打退這業識幻影而往生
西方?經云:「欲淨其土,先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故欲
生西方淨土,必須先放下一切,一心念佛,淨其心地而後可。經云:
「一切唯心造。」心若散亂穢染,與淨域絕不相應,到頭來只能生在
穢土,此無可奈何之事也。

或曰:往生西方,全憑他力—阿彌陀佛的慈悲接引力,不是修其它法
門,靠自力成道。答曰:他力不離自力,離開自力,絕無他力!此理
在世間法上,如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乃至無情草木叢林之間,
自己無生存能力,完全靠他人他物得生存者絕無是處,此種例證多不
勝舉。出世間法更不例外,如阿難與佛同時發心,因修持不力,於佛
圓寂後方始證道,離成佛還不知多遠!羅侯羅因父是佛,自不修持,
為佛所呵等,在在說明自不努力,完全依靠他力,任何事都不能成辦
的。至於說阿彌陀佛的宏願接引,乃感應道交,於行人心淨,淨業成
熟時,現於其前,不是跑到行人面前來拉到西方去!這點請諸位淨業
行人千萬別錯會!只看經文上都是「佛與聖眾現在其前」,而非佛「
來」其前,即是明證。「來」與「現」二子之差,含義大相徑庭,豈
可混為一談!關於此點永明禪師與印光大師皆有確切說明:「念佛一
心不亂,感應道交,彼佛現前猶如水淨月現。如水混濁,月雖在天而
影不彰。念佛人心猶水也,佛猶月也,心水混濁,佛月不能現前。」
可見他力之外,還須自力,沒有自力,他力也無著處!所以淨土法門
,是自他二力合修的,單靠他力,沒有自力,結果莫不慘遭敗績!不
然者,為什麼印光大師教我們念佛要「以深信願,持佛名號」,要「
如救頭燃」呢?

現時有些淨土行人因不明此理,用功不力,臨命終時,不見佛現,慌
了手腳,以為佛法不靈而誤解佛是虛願,殊不知自己心水不淨,佛親
現其前,亦不自見。猶如生盲,以未見日,而詬日不臨其前,不也冤
乎?!這都是因地不正,貪圖便宜,上了一般盲師的當,以為散心念
佛,只要依靠彌陀願力,即可往生。哪知結果非但不能往生,還落個
謗佛毀法大罪,來生還得受重苦報,豈不是太冤枉了嗎?

或曰: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為什麼蕅益大師在『持名念佛歷九品
四土說』的一文中說「欲決定得生極樂世界,又莫如以信為先導,願
為後鞭。信得真,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得生!信不真,願不猛
,雖一心不亂,亦不得生」呢?為什麼又在後面說「深信切願念佛,
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呢?這不是明白無誤地告
訴我們散心念佛亦能往生西方嗎?

我們現在只要求能下品下生,甚或生在邊地疑城,於願已足,因為得
生淨土,即獲不退,正不必要求中上品生,徒招艱辛!所以現在只須
散心念佛,悠悠散散,逍遙放蕩,樂得快活,臨終又能下品往生極樂
,最後同樣成佛,又何樂而不為呢?為什麼定要銷盡妄情,滅卻貪染
,孜孜兀兀執持一句佛號,枯寂無味,而自討苦吃呢?

答曰:蕅益大師的話,大須仔細,請勿滑口讀過,不注意全文,而只
在「散心念佛」四字上著眼。以為大師提倡散心念佛,有懶可偷,有
便宜可得,正中下懷,而樂得在娑婆鬼混一下,等臨命終還有西方可
生,大樂可享,多少舒服。哪知如意算盤打錯,等到臨命終時,只見
生前黑業牽纏,哪見佛來授手!雖悔恨交加,已是噬臍莫及了!

現在把這段文字和大家詳細分析研究一下:

第一、深信切願念佛,雖散心亦必往生,而信願不真切,雖一心不亂
,亦不得往生者,為料簡一般以持彌陀聖號為入定的助力,而不思往
生極樂者—即無信願者說。因明朝末年,很多禪宗學者,常藉持名以
入定,故蕅益大師有「任你念佛功深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地步,但
無信願,決不能往生」之說。

第二、在散心念佛上冠以「信得真,願得切」六字,才能往生,而非
單說散心念佛,即能往生。這裏面大有文章,請勿輕易滑過。請問,
如何方為信得真?又如何方為願得切?為了增強說服力故,請看諸位
大祖師對於「信真、願切」的解釋與描繪吧!

一、關於信的解說:第一要信得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是未成
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覺性無二。次要信得我們是理性佛、名字佛
,彌陀是究竟佛。性雖無二,位乃天淵,若不專念彼佛,求生彼國,
必至隨業流轉,受無量苦。次要信得我們雖業障深重,久居苦域,是
彌陀心內之眾生;彌陀雖萬德莊嚴,在十萬億佛剎之外,是我們心內
之佛。既然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我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
必能應如磁石吸鐵,無可疑者。所謂「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
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注
意「心」字),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楞嚴經』)。
又曰:須歷始終而不改,遇利害而不變,方為真信。真信有三:一信
彌陀攝受念佛眾生,往生西方,絕對不虛。二信執持彌陀名號,由一
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請注意),即得往生。我當依教奉行。三信
大勢至菩薩及蓮宗諸祖所傳念佛法門,絕無虛假之語。我當依之勇猛
精進,修成三昧。又吾人念佛之心,由慧入定,照而常寂,是信本有
之佛;因定發慧,寂而常照,是信本有之法;定慧雙融,寂照不二,
是信本有之僧。又云:信者,非單信西方之莊嚴佛土,即算發信心也
,必同時深信自性即是彌陀,本可一樣成佛。人皆可以為堯舜,一切
眾生皆可成佛,只是迷悟之別。西方依正莊嚴之佛土是事淨土,我之
自性清淨是理淨土。心遍一切處,皆是西方,十方與西方不異。非徒
信娑婆苦而西方樂,與夫極樂確有也。

二、釋願:第一要於一切時中(注意,要於一切時中,不是不如意事
時如此,歡樂之時又如彼。)厭惡娑婆生死煩惱之苦,欣慕極樂菩提
之樂,力求往生。次要發願遵照佛祖所傳淨土法門,勇猛精修,淨除
習染,使身心清泰,現生極樂。次要立志成無上覺,圓滿菩提,供養
諸佛。次發廣大心普度眾生,眾生界不空,誓不成佛。次要隨有所作
,若善若惡,善則回向求生;惡則懺願求生,更無二志。又云:念佛
之心,欲得一心不亂(但不可作意求,求則反遠矣)是謂淨願;不生
西方誓不休息,是謂常願;成無上覺,廣度眾生,是謂大願...如是
發心,方名真信切願。

諸位同仁,請問我們果具如上信願,娑婆世界的飲食男女、妻財子祿
、以及名譽地位等等,還會擺在心上盤算不休而放不下嗎?這一切空
花水月般的境緣,既放得下,又有什麼妄想縈懷惑亂我們呢?既無妄
想惑亂,則念佛時,就會如上文蓮池大師所說,如親對彌陀,恭敬至
誠懇切之不暇,還會有什麼妄念在亂動呢?這不是不期一心而得一心
了嗎?!所以蕅益大師說:「信得真,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往
生也。」

諸位要注意這「雖」字,就是說:果真信願切,如救頭燃時,不怕你
不一心,當此時也,要你顛倒妄想亦不可得,所以下個「雖」字。同
時,這亦是針對下文無信願念佛者的功夫雖好,不能往生的相對說法
。所以說了句「有信願的人,雖散心念佛亦能生西」,諸位千萬莫錯
會,以為我們只要懶懶散散地、馬馬虎虎地口裏念念西方彌陀,心裏
想想娑婆財色,就可以輕而易舉、隨心所欲地往生西方去了。

復次,所謂有「深信切願念佛,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者,乃
行人習障深重,今雖具深心切願,而妄想習氣一時不能淨除。即貪戀
世間的粗妄想雖已斷除,而微細的習氣妄想,仍時來侵犯。古德所謂
:「風停浪猶湧,理現念猶侵。」此種妄念雖屬微細,但由於佛外有
念,不得不謂之「散心」。雖屬散心,以微細故,念來即覺,而不顛
倒攀緣,故只要將佛念一提,妄念即當下銷殞,復歸清淨。此種隨來
隨照、隨照隨消的功夫,圭峰禪師謂之「妄念若起,都不隨之,縱有
中陰,業不能繫。」因業不能繫故,所以能發願往生。反之,若是貪
戀娑婆、妄念顛倒、攀緣不息的人亦想援例往生,那真是白日做夢了


但是,話須說回來,倘使生性豪放,於世緣不甚戀著或平時雖不信佛
,亦不謗佛,未能一心念佛的人,如到臨命終時聽善知識開示,頓時
悔悟,徹底放下,一心稱名,求生西方,也能十念甚或一念而往生。
但此等頓根人,千萬人中難得一二,以臨終一念,端賴平時鍛煉。如
平時不善用功,而能於臨終一念轉機作主者,真比航空獎券中頭彩還
難,誠不可以為訓也。

對於散心念佛能否往生西方的問題,已講了許多,現為易於明了起見
,簡作小結如下:

一、若貪戀娑婆之心未泯,愛根未斷,情見未除,僅以顛倒妄想的攀
緣之心來念佛,雖具些微信願,但以不深切故,只種善根遠因,不能
往生,有待來生努力,方能如願。

二、臨終一念幡然改途,雖亦有往生之望,但以太險,機會極微,千
萬人中,難得一人,故亦不敢引以為訓(要知臨終十念往生的人,著
重在於生前未聞佛法,直至死相現前,聽善知識開示,徹底悔悟,通
身放下,故能十念相應。此等利根人,若早聞佛法十年,則早十年成
就;早聞二十年,則早二十年成就。若我等早聞佛法,卻生偷心,不
能放下世情,妄冀十念往生,即此已是二心,何能相應?)

二、「要不要一心不亂」的探討

第一個問題搞清楚後,第二個問題也就不難迎刃而解了。因為一心不
亂是散心的相對詞,散心既然要不得,那麼一定要一心不亂也就不言
而喻了。但真理愈辯愈明,而且事關重大,我們還是不厭其詳地來討
論一下吧!

所謂「一心不亂」,不是哪一位祖師創造或規定的,乃是釋迦文佛金
口親宣,煌煌載於小本『彌陀經』上的明文。佛說要一心不亂,哪位
祖師敢說不要!更何況我們這輩下愚,膽敢說個不要嗎?佛是正遍知
,我們要修行成道,不聽佛語,更聽何言?但為什麼要一心不亂,其
理何在?我們在討論第一個問題時已略有說明,現在讓我們再來詳細
討論一下。

釋迦文佛說欲生淨土,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而最能體現這三
者多少的莫過於念佛功行的深淺。故念佛須一心不亂,方能具足善根
、福德、因緣而生淨土。

據說小本『彌陀經』是羅什大師意譯的,他根據梵文原意,參合了中
國語文的表達法,用了「一心不亂」四個字。而玄奘法師根據法相「
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的原理,說念佛要「繫念不亂」,轉變妄識,
淨業成熟,方能生西(大意如此,經文已難具記)。兩師譯本,文字
雖略有不同,而含義一致,都是教念佛行人一切放下,虔心念佛,斬
斷愛根,心佛道交打成一片,方能往生西方。

關於「一心不亂」的見解,諸大祖師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把他們歸納
起來,不外以下幾個方面:

(一)一心不亂,就是無心可亂,到了心意識完全消殞,真妄不立、
能所雙亡的境界。換句話說,就是到了宗下「固地一聲,桶底脫落」
的開悟時節。此時心即是土,土即是心;心外無土,土外無心;心、
佛、眾生完全打成一片了。

(二)一心不亂,有深有淺,有理一心與事一心之別。事一心者:密
密持名,使心中佛號歷歷分明,穿衣吃飯、行住坐臥,一句洪名綿密
不斷,就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亂,亦不沉沒,如是持名,謂之事一心
(即攝心歸一)。

若理一心,直能體究萬法皆如,無有二相。所謂生佛不二,自他不二
,因果不二,依正不二,淨穢不二,苦樂不二,欣厭不二,取捨不二
,菩提煩惱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是諸二法,皆同一相,一道清平,
不用勉強差排。但自如實體究,體究至極,與自本心,忽然契合,方
知著衣吃飯,總是三昧,嬉笑怒罵,無非佛事,一心亂心總成戲論,
二六時中,毫髮許異相不可得。西方即在當下,十方不異西方,無生
即生,生即無生。是名理一心。

(三)無論理一心或事一心,皆是薄地凡夫邊事,凡有心者,皆可修
學,不可高推聖境,甘處下劣,認為這不是自己分內事!須知一切唯
心造,欲生淨土,必先淨心,心若不淨,淨土難生。心若清淨,自得
一心不亂,決定往生淨土!

由此看來「一心不亂」原是為了心明水淨,俾佛現前,接引往生的,
並不是好高騖遠。其中尤以事一心,是念佛人必須具備的功行,不是
什麼高不可攀的事,不用怕它,只要我們懂得訣竅,精勤做去,決定
可以成功。就是諸仁認為至高無上的理一心、見性境界,也不是絕對
做不到的。因一切眾生本具這不生不滅、清淨無染的佛性,既非從外
求來,亦非因修而得。舉凡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男女老少,飲食起
居,乃至一切聲、一切色、一切心、一切法,無一不是性的顯現,無
一不是性的作用。只要我們識得它,認清了性就是相體,相就是性用
,於見色聞聲時,不為聲色所轉,即能透過色相見性。換句話說,只
要我們在日常動用中,隨緣應用,不為事物的假相所迷惑,粘著於心
,動搖於中,所謂寂寂惺惺,惺惺寂寂,轉一切物,不為物轉,使一
切時,不為時轉,即是見性。這樣看來,理一心的高超境界,是我們
的本能,決不是不能做到的。我們如能證到理一心,心中清淨無染,
自與西方淨土相應,而且佛佛本同一體,故能與彌陀打成一片,因之
,就能上品往生淨土了。


--  作者:阿貴
--  發表時間:2007/4/12 上午 08:05:32
--  
或曰:說來容易,做起來就難了。答曰:只要我們認清宗旨後,下定
決心,與妄習作鬥爭,靠定一句佛號作武器,妄習才動,方粘物境,
即便高舉洪名把它打退。如斯舉之又舉,打之又打,日復一日,年復
一年,還怕不能成辦嗎?況且就根器好的人來說,不須頻頻提撕,才
聞舉著,即便歸家穩坐了。

或曰:那是禪宗境界,與淨土行人無關。曰:不要低看淨土,淨土本
來就是禪,禪就是淨土,淨土是至圓至廣、至高至上的,不是個低下
法門。所謂禪是淨土之禪,淨土是禪之淨土,禪淨是不分家的。可惜
晚近的淨土行人自甘劣小,認為得生邊地於願已足,不精修持名念佛
,只敷敷衍衍地上上早晚殿就算完事,將個大好淨土法門,弄得不像
樣子。他們不知近代淨宗大德印光大師亦曾幾次閉關專修念佛,證得
念佛三昧,其描繪該三昧的文章,完全與禪宗一致,並有「無不從此
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的法語。請想,這法門是不是高,要不要
一心念佛精修不懈?

為了免卻紛爭起見,暫且避開這些高深的理論不談,留待以後在專論
淨土時,再和大家研究。現在且來談談事一心。

我們在討論第一個問題時已經說過:往生西方要心水明淨,佛與聖眾
才能現前;心水不淨,佛雖在前,猶如生盲,不能見日。所以要生西
方,心非清淨不可。又說,真信切願,就自然放得下娑婆—這穢醜苦
惱的世界,斬得斷愛根情見,在猛利的執持名號下,自能不期然而然
地到達一心不亂的境界。又說,縱或根器稍差、妄習較重的同仁,即
使在粗妄已斷、細妄仍來侵犯的情況下,只要高提佛念,照破妄念,
不隨伊流浪去,往生西方還是有望。

以上這些說話,就是事一心不亂的定義和要不要它的註腳。因為我們
對娑婆世界的事事物物,斬得斷,放得下,不為一切情愛粘縛紛擾,
在內心深處才能綿綿密密,蘊育著一句聖號不散而不沉,微細妄習來
侵擾時,也不至為它所動搖,因而才能聖號歷歷分明,相續不斷。同
時因為用功得力之故,心更澄淨,更能放下世緣,念佛愈加虔誠,定
力亦愈益深邃。如是相因相成地一心專念,才能心澄水明,聖境現前
而往生西方啊!

真想生西方的人,我想恐怕沒有一個敢說,也沒有一個肯說這樣的一
心不亂是不需要的吧!翻遍了列祖語錄,也沒有一個人說不要一心不
亂。相反的,他們都頌揚一心不亂,鼓勵學人證到一心不亂,告誡後
進不可漠視一心不亂(蓮池大師『竹窗隨筆』中有專文)。以下再列
舉數例:

截流大師在『起精進七期示眾』裏說:「未到一心不亂田地,正所謂
少善根福德因緣,安望往生彼國?!」

印光大師在『與陳錫周居士書』中說:「散心念佛,難得往生,『一
心念佛』,決定往生。」又在書一十三中說:「念佛一法乃至簡至易
,至廣至大之法。必須懇切至誠之極,方能感應道交,即生親獲實益
。若懶惰懈怠,毫無敬畏,只種遠因。而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
縱令得生人天,斷難高預海會....」懶惰懈怠是散心還是一心?這就
等於說,散心念佛是不能生西的了。

蓮池大師『答孫廣諒居士書』中說:「用功莫若一心念佛,念極而悟
,悟而無論。縱不大悟,而離此娑婆生彼淨土,即是出世。消滅雜念
,純一正念,即是真諦。今亦不管出不出,真不真,但功夫做到「一
心」,自然了當矣。」又『答蘇州袁心遠居士書』中說:「今唯當專
誠念佛,久久念至『一心不亂』必得開悟。就令不開悟,而一生念力
,臨終自知,死去必生淨土。」

這些例子,多不勝舉。可見一心不亂,對於往生西方的重要,實無可
非議。恐怕只有那些心裏亦有些想往生西方,但同時又戀著娑婆,放
不下嬌妻愛子,捨不得榮華富貴的庸俗念佛人和一些怕吃苦的懶漢,
才自出心裁而自圓其說地編造出一套背經離教的謬論,來愚弄婦孺,
說什麼「不須一心不亂,散心念佛亦能往生西方的」。哪知你圖一時
說得口快,害了自家不要緊,害了別人,你就下地獄如箭射在!!!

或曰:要一心不亂,才能往生,則生西的人太少了。答曰:按上述事
一心的標準來說,要求並不高,不是做不到的。只要行者肯犧牲眼下
的享受,放卻身邊的粘纏,再加用點苦功」密密持名於心,人人皆可
以證成,往生西方,有何難處?至於單就生西的人數多寡來說,自古
以來,生西的人數似不很多,原因就在這些錯誤謬論—一心不亂太難
,不需要;散心念佛就能生西了」—在害人,使行者貪念世福,不肯
用功,以致生西者少。請看上面所舉蓮池大師『普勸念佛之三』,開
始就不勝嘆息地說:「今見世人念佛者多,生西者少,何也?」接下
來又深為惋惜地歸咎其原因說:「口雖念佛,心裏胡思亂想,以是不
得生西!」這是多深的遺憾!多硬的鐵證啊!

諸位同仁,須知求生西方是一件了生脫死的大事,不是逞人我、爭是
非、鬧意氣的。需要平心靜氣地想一想:我這樣散心念佛,在日常動
用中,尤其在得失、順逆、悲喜關頭,做得主嗎?能不為境界所牽移
而佛念當前嗎?更進一步自問,夜眠睡夢中,做得了主嗎?在歡笑驚
怖時,能不為夢境所動而佛念現前嗎?假如這些都做不得主,那麼,
等臘月卅日到來,妻子繞榻,疾病昏迷,風刀解體,痛苦迫切,再加
上生前經過的事件,與死後未了的牽纏,一一都湧上心來,又怎能做
得主而念佛求生西方呢?須知白天能做得主了,於夢中則一半主也做
不得;夢中能做得主了,死時一半主也做不得!因為夢中是半昏迷而
死時是大昏迷呀!假如因為用功不力而臨終不能往生,那麼「不須一
心不亂,散心念佛即能往生」之談,豈不成為空頭支票而自貽伊戚嗎
?這不是我故作驚人之筆來嚇唬你們,也不是我好高騖遠來苛求你們
,要你們這樣那樣,不然就不能生西。實在因為要真能往生西方,決
不是專門依賴彌陀願力接引而自己不加努力,就能夠輕而易舉地往生
去的啊!眼見時下一般修淨土者,都貪著便宜,不肯用功。結果,不
是懷念世緣,便是留戀家財;不是落得個病苦難當,便是昏迷不醒。
所謂往生西方者,不知到什麼地方流浪生死去了。所以才甘冒不韙,
敢向諸仁進貢逆耳之言,這實在為良心所驅使,不得不大膽呈辭,力
挽時弊啊!

三、「單靠彌陀願力帶業往生」的探討

關於「帶業往生」一語,佛經內並無明文,這是祖師們融攝經論的含
義發揮出來的。它的實際用意是:薄地凡夫,業障積習深重,非一生
一世修行所能除盡。即使已大徹大悟,最後一分無明仍未破滅,因為
到了等覺菩薩位,還有一分無明未盡。誰又能一生修證到等覺位呢?
這未盡的無明就是惑業。所謂「帶業往生」,即是帶這「業」往生。
念佛行人,即使證到理一心,似也不能超過等覺菩薩,所以還不免有
無明在,故欲往生,還須「帶業往生」。決不是說念佛修行人,修行
時也可以幹點壞事,損人利己,將來可以帶業往生的。

或曰:印光大師說,五逆十惡人,平時不知修行,但也未曾謗佛,臨
終得善知識為之開導,發願念佛,求生西方,也得帶業往生。這不是
明明告訴我們現在幹點壞事,將來也可以帶業往生嗎?答曰:請注意
,此等大惡人,臨終得遇善知識,又能正念分明,放捨身心,不顧病
苦,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是何等力量?!又是何等善根、福德、因
緣呵!是不是一般常人所能企及?我親見很多念佛多年的人,臨終為
病苦所惱,不能念佛,甚至不願聆聞佛聲;或想念親人,不願憶佛念
佛;或昏迷不醒,不能念佛聞佛。而此等大惡人反能臨終承教,徹底
放下,正念分明,一心念佛,打退陰境,往生西方,是何等力量所使
然?豈佛親於彼而疏於此,厚於前而薄於後?這其間實大有因緣在!
蓋有一般修行人前生不明心要,只務得定,竭力克制妄心,不許伊動
,如搬石壓草,石去而草復生,不成究竟。故當命終後轉身再來時,
習氣妄動,尤甚於前,而成惡逆,迨一聞開示,觸動前因,故又能立
刻放下,專心一意念佛,求生淨土,非偶然也;或逆行菩薩,示跡現
生,為度生故,污其外形,以掩行藏,非一般常人所可投機取巧,依
模學樣,援例往生的。

或曰:禪宗大德直證佛地,所謂等妙二覺,猶是他提草鞋漢,總該沒
有最後一分無明了。那麼,此等人生西,不須帶業往生了嗎?曰:禪
宗所證是理即佛,所證理性與佛無二無別,但就事說來,尚未證到果
佛地位,因此並不能與釋迦、彌陀等量齊觀。不見帝問玄沙:「宗下
見性成佛,是否已到果佛地位?」沙曰:「只是因地佛,並非果地佛
。」所以開悟見性,一般只登初地,相當於見道位,尚待向上修證,
分破無明,圓證法身。所以說宗下見性後,即直登無修、無得、無證
位,實大錯誤,因尚有一個如喪考妣在也,如何不須帶業往生?!

復次,所謂無修、無得、無證位者,是理邊事,同時也是到家人語。
因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何待修證?但當無明業習未了,貪著猶在,尚
於惡道中頭出頭沒的時候,又非不眾生!既有業習,就有幻受,既有
幻受,也就不無幻修、幻得、幻證了。所以這句無修、無得、無證的
話,也是真實到家人語。因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在染無失,在淨無
得故也。今若尚在路途上,就說無修、無得、無證,豈不言之過早!

或曰:末等於初,生死就是涅槃,路途就是家舍,雖然了生死,就在
六道中。答曰:一切不二是真理,但須證到這種地步始得。假如現在
還有苦樂在、怖畏在,還有氣惱、患得患失在等等,那麼路途不是家
舍,生死也不等於涅槃。因為諸蘊未破,幻受猶在。在人道中,還有
苦樂之見,何況餘道!試看調達在地獄,如享三禪之樂,相去奚啻天
壤!所以修心人大須仔細,切莫空說大話,莽莽蕩蕩招殃禍!

復次,真正證到無修、無得、無證的人,也不說個無修、無得、無證
。一說無修、無得、無證,豈不正坐在有修、有得、有證裏嗎?

但是禪宗行人,開悟大有深淺,不可一概而論。有的直下到底,積習
無明,一時齊破,即『楞嚴經』所謂「理屬頓悟,乘悟並銷」也。這
種人即無修、無得、無證者,但此種大根人,究屬少數,不可多得。
有的雖已見性,積習尚存,須用綿密保任功夫,漸除習氣,分破無明
,而圓證法身。此種保任功夫,即無修之修。因為他們既不用什麼法
門來修習,也不冀有所得與所成,平時只用個凜覺功夫,隨有念起,
一覺即空,空亦不住,任運騰騰,自在受用。到後亦無覺不覺、空不
空、自在不自在,鎮日如癡如呆,無得無失,才是到家了手時節。此
等功夫,即『楞嚴經』所謂「事則漸修,因次第盡」者是。現在修行
人中,大都屬於這種「頓悟漸修」者。

好了,這裏不是談禪,離題太遠,尚待以後再說吧。現在還是把話題
拉轉來,談談帶業往生吧!說到「帶業往生」,遺憾的是,時下各宗
同仁往往把這句話的含義擴大而搞錯了。有些人以為這是佛、菩薩的
慈悲寬大,只要每日供佛、念佛或參禪、持咒,雖然犯點罪,做點壞
事,無關緊要,佛、菩薩照樣會原諒寬恕他們的。淨宗有阿彌陀佛接
引他們生西;他宗則有相關的佛、菩薩佑護他們超脫輪回。以是,他
們竟無顧忌地一面修行、念佛,一面又幹些壞事,把整個佛教塗污得
不像樣子,以致世俗毀謗說:「要看黑心人,吃素道裏尋!」「口念
彌陀、釋迦,心裏貪盜欺詐!」聽之能不令人痛心?!

試問懷這種心念的淨土行人,心裏淨不淨,能不能與淨土相應?又能
不能與彌陀感應道交、打成一片呢?但是有些瞎漢,還要嘴硬,說不
要緊,有阿彌陀佛做怙依,雖然做了些壞事,但到臨終,佛還是會憐
憫我們,寬恕我們,來接引我們生西的!哈哈!假使這樣阿彌陀佛還
來接引你們生西的話,倒變成鼓勵你們在世間作惡了,有這種道理嗎
?假使真有其事,那佛還講什麼因果報應?!又為什麼要勸人諸惡莫
作、眾善奉行呢?或曰:五逆十惡人,不是重罪犯嗎?他們怎能臨終
十念生西呢?曰:請勿錯會,他們不是於信佛後又做五逆十惡的事,
以前不明因果,無心誤犯,故能一信佛後,幡然悔悟,徹底懺悔,消
除心業,往生西方。相反,已信佛的人再犯罪,是明知故犯,罪加一
等,外加用功不力,念佛疲軟,業不能懺,如何能往生呢?

我想當這些人在假充嘴硬說不要緊時,心裏亦未嘗不寒慄。因為人人
都有天良,做了壞事,必受良心譴責,而深自痛苦驚怖。這些人,縱
然一時為利欲薰蔽而隱昧良心不知羞怖,但到了臨終最後一剎那,所
做惡事就隱藏不住,一一顯現眼前,深受良心責備而痛苦萬分。那種
天良苛責的痛苦,勝過一切嚴刑酷罰,所謂泰山壓頂,大火焚身,風
刀解體,苦不堪言!以致痛哭嚎叫,息促神迷,茫茫蕩蕩地跟著業境
流浪惡道去了!到那時還能嘴硬說我有彌陀接引嗎?

諸位道友,「帶業往生」這句話千萬不要搞錯。不能認為一面念佛,
一面做點壞事不要緊,這是絕對要不得的。因為六道輪回,全憑善惡
業所支配,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現在要進一步求生淨土,了脫生死
,心地不善良,人道的資格還不夠,如何能生西天呢?所以蕅益大師
描述的「真信」說:真信除信自、信他外,還要信因果與理事!這就
是教我們心要清淨、要善良,才能得萬德莊嚴的福果—淨土!

另外,如上文所引,蓮池大師在三種不能往生淨土的人裏,把心地不
善良的人,列為第一種。可見心地善良,是第一先決條件了。我們如
有過錯,請迅速從今日起在佛前痛切地懺悔,永不再犯,還要力行眾
善,以救前愆,生西始可有望。如專門依靠佛力接引,幹壞事而想帶
業往生,那真是西行卻向東了。

再者,關於他力接引的問題,在第一節裏已略有說明,現在因談到本
題,須再詳細討論一下:

首先,我們從生西的三資糧來看,信願行三,如鼎三足,既然不可缺
一,那麼信願之外,行亦就非常重要了。行既非常重要,足見生西也
非專賴他力。單獨依靠彌陀的願力的人,假如可以單靠彌陀,那麼要
「行」做什麼?既要「行」,那就他力之外,尤需自力了。

或許有些貪便宜、怕用功的人要說,蕅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
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由此看來,行—持名只
不過是品位高下之依據,而生西方,全憑信願,就是專賴佛力。我們
現在只要能生西,品位高下在所不顧,甚至生於邊地,也於願已足,
因為「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我們能生到西方就行了。

殊不知大師此語,乃對偶句,不可分割開來,斷章取義。他上面說個
信願,接下來就說個行,意思就是以信願來導行,由行而圓成信願。
也就是說,要生西方,須以信願為先導,無信願不能往生,同時這亦
是對只有行而無信願之人說的(我們在第一節裏說過,明朝很多禪宗
行人,假借念佛為入定的方便,是只有行而無信願的)。但是生西方
,有九品高下之不同,而這高下不同的往生品位,就全須由持名的功
夫深淺來決定了。這豈不是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往生西方,品位高
的,固然要較深的念佛功夫,就是品位低下的,也要有較淺的念佛功
夫,才能往生。而不是單獨依靠佛的力量,由佛來決定的!這樣理解
,方符蕅益大師的真意,也才和其他佛祖的教示相契。

假如不須行,單靠信願就能往生,那為什麼佛在『阿彌陀經』中囑咐
我們要執持名號?又為什麼在『十六觀經』裏教我們要修種種觀行呢
?蕅師乃一代教祖,豈能違背佛意,別出心裁地以無稽之談來迷誤後
人?又豈可說蕅師之主見高過於佛呢?

再看印光大師『與陳錫周居士書』中說:「以信願為先導,念佛為行
證。信願行三,乃念佛法門宗要。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有信願無
行,亦不能往生。信願行三,具足無缺,決定往生。」可見信願行為
生西三要,如鼎三足,缺一不可。蕅師與印師,皆蓮宗法祖,由上而
下,血脈相承,絕不會前者誤引後者,也不至後者反對前者。由此可
見那些說只要有信願而不須行的,乃是一般瞎漢偷懶之遁詞也。

而且,就一般常理來說,既有信願,為何不行?不行,又怎能表示有
信願在?更何能圓滿成就信願?是以信願是行之先導,而行則是信願
之歸寄!無信願不足以啟行,無行也不足以圓滿信願!彼此相因相成
,三者不可缺一,可見信願行之行,是多麼重要呵!

既然行和信願一樣重要,那麼行就須像個樣子才對!決不可馬馬虎虎
地口中念念佛號,心裏念著娑婆,敷衍了事算數。因為那樣行,等於
不行。口中念佛而心不轉,妄念既不能斷,妄心亦不能轉,妄習更不
能除,行來行去,還在老地方,未曾前進一步,徒然自欺欺人而已!
有何益處?我們要行,就要遵照佛祖遺訓,如救頭燃,至誠懇切地把
一句佛號蘊育在心中,念念不忘;要如推重車上山般,極力追頂,一
步不可放緩,六字洪名,一字接一字,一句接一句,字字句句,歷歷
分明在心裏過;要戰戰兢兢地把一句萬德洪名,當作金剛王寶劍來與
我們的妄念、愛根、情見作鬥爭;更要二六時中,都攝六根,淨念相
繼。我們果能如是著力用功,既勿求旦夕速效,亦勿妄冀心外有佛來
迎,動諸魔事,則一定能從初心念佛散亂紛擾的情況下,漸漸上路,
消除妄念,而臻一心不亂。由此看來,所謂一心不亂者,有什麼高不
可攀而害怕萬分?有什麼目的不能達到而紛爭一場呢?

心有所畏,一定行之不力,行如不力,任何事都不能成功,所以信心
堅固為第一要著。事在人為,只要先把道理弄清楚,竅門找到,然後
一往直前,決不退縮,辦任何事情都無不成之理!

再說他力修行,絕不是一點力氣都不要花,完完全全依靠在別人身上
可以成功的。古人有蚊蠅附驥尾之喻,但也要蚊蠅先飛到馬尾上,還
要用力抓住才行,絕不是一點力氣也不用的。是以完全依賴佛力能生
西方,絕無是處,只有自他合力,方能成辦。再就自他來說,原本不
二,因妄心分別故,始有自他。蓋從本說來,心佛眾生,本係一體,
如一室千燈,光光無別,因無明故,妄認前影。遂執為我,因我而有
他,是非遂生。今若一句佛號得力,當下一念妄心銷處,自既不立,
他從何來?!故自他本係一體,說什麼自力他力!說有自力他力者,
正是不識自他也,嗟乎!

復次,就一般通途所說的「他力」來說,有佛出世,教你們念佛法門
,不是他力嗎?用功時有一句萬德洪名,與你作為依持,同時因持名
故,彌陀因心之莊嚴與果地之智光加被與你,不是他力嗎?臨命終時
,因感應道交故,佛現心中(這就是接引),又有西方極樂世界作為
依止,不更是他力嗎?有這樣多他力為增上緣,已占盡了便宜,還覺
不夠,更想一點力也不花,由佛把你拉上天,有這種道理嗎?假如有
的,則我們也不是今天才信佛、念佛,應該早就往生西方成佛了,為
何還流浪到今天,在這裏受苦呢?或曰,信佛雖不止一世,可能宿世
修習他宗未曾念佛,故未往生,因淨土是萬修萬人去的呀!若果如是
,為什麼自古以來就有「念佛者多,生西者少」之嘆呢?又難道彌陀
能拉我們去,釋迦不能拉我們去嗎?十方諸佛都願度盡眾生的,如果
能拉的話,一佛出世,就該把眾生度盡了!可見得仗佛力來拉你,沒
有這回事。古德有云:「把臂牽他行不得,直須自肯始相應。」須知
佛力無邊,眾生業力也是無邊的呀!印光大師是最讚嘆仗佛慈力接引
生西的,但也說念佛要懇切至誠,方能高預海會,這「懇切至誠」,
難道不需要下一番苦功夫嗎?

更進一步說,有自力的人,不求他力,而他力自來。相反,竭力希求
他力,毫無自力的人,絕對得不著他力,縱有他力,亦無能為力。因
為用功人真能至誠懇切,精進不懈,無形中感諸佛菩薩加被攝護,及
至功夫得力,妄念打脫,與佛心心相印,自他一體,生佛不二,更得
十方諸佛護念,垂手摩頂授記。而懶散不肯用功,或用功不力的人,
因自己心裏穢垢,與清淨佛光不相連接,所見所接,均係黑業一團,
故佛雖現前,垂手接引,卻猶如生盲不能見日。所以我們在第一節裏
說:「自力就是他力,他力就是自力,有自力方有他力,無自力即無
他力。」請同道深思。

其實淨土宗就是禪宗,禪宗即是淨土宗,二宗並無兩樣,不要妄分自
力他力。但禪宗須是大根上智人方能參透玄機,識得即相即性,即心
即佛,時時處處不為物轉,而自在轉物。而淨土宗則不一定要研討這
些玄理,只要把一句彌陀聖號,安頓在行人心上,密密提持,毋令間
斷,自然於不知不覺中將散亂妄心,漸漸轉換成清淨佛心,從而證成
佛道。猶如人身上毛髮指爪,雖然人眼不見其長,卻自然地密密滋長
。念佛的妙處,就是在行人的生死根株上(妄念上)作切近的轉換,
使人念佛、念法、念僧,自然不去念貪、念瞋、念癡,潛移默化地扭
轉人的妄心,無形中把行人從生死中拉出來。它不用研討玄理,而自
然暗合道妙,只要一心持名念佛,自然成無上道,所以淨土念佛是三
根普攝的廣大法門。這真是釋迦老子從大悲心中流露出來的善巧方便
之智用!

當你由於拳拳服膺、密密提持而親見彌陀真性時,方知自力他力由來
不二,眾生佛陀,本自一體,回顧昔日之紛爭辯論,猶如夢中說夢,
寧不愧汗!

拉拉扯扯地說來很長,還要提醒大家一聲,修淨土不只是念佛名字一
法,舉凡觀心、持咒、誦經、行善等等,皆如念佛一樣,可以回向西
方求生淨土。一心不亂,是淨土法門的關鍵問題,我們只要放下一切
,抓緊佛號,密密綿綿念去,自能安安穩穩地到達目的地。

討論至此將告結束,忽有一位慈心菩薩出來說:「你這廝嚕嚕嗦嗦妄
開大口,不怕冒瀆諸方引起群忿嗎?」曰:「不見祖師道:佛法無人
情,依法不依人!」又不見黃面瞿曇云:「說法四十九年,未曾說著
一字!」則小子雖以虛空為紙,大海為硯池,須彌為墨,寫滿宇宙,
又何曾寫著一字,更何以冒瀆諸方!正是:

寫滿宇宙利生情,筆劃未開字未形。
有法可說事邊倒,無法可說萬里雲。
可憐一般探玄客,夢中佛事論不停。
一心不亂非難事,念念彌陀字字明。

哈哈!你道說了也末?珍重!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