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二戰中, 瑞典如何週旋於列強間保持中立?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10635)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08/1/31 上午 08:14:10 -- 【轉貼】二戰中, 瑞典如何週旋於列強間保持中立? 二戰期間,大部分的歐洲國家都被希特勒征服了,斯堪地半島就只剩瑞典仍能保持中立。它究竟有何本事,可以夾在被希特勒打敗的鄰國挪威和芬蘭中間,卻頂得住納粹幾乎所向無敵的軍力呢? 作為戰爭的中心和主要戰場,歐洲大陸的大部分曾一度被軸心國所控制,地處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瑞典更是在五年左右的時間裏被納粹德國所包圍。然而,整個戰爭期間瑞典卻以中立國的身份成功地置身於戰火之外,未遭被佔領的厄運。 因此這個問題的最大答案就是:瑞典實施一種中立政策。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 瑞典約在西元13世紀中葉形成統一的封建國家,此後開始加強對東方的擴張,1293年佔領了整個芬蘭。16世紀60年代起,尤其是古斯塔夫二世軍事改革建立起一支很有戰鬥力的陸軍以後,瑞典仗著日益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開始了延續一個半世紀以上的對外戰爭,以建立波羅的海地區的霸權。自1630年插手30年戰爭起,國勢盛極一時,先是擊敗丹麥,成為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強國,接著又躍進歐洲大陸,構建起橫跨波羅的海兩岸的強權,成為當時歐洲舉足輕重的國家,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條約曾對其強盛地位給予認可。直到1699-1721年在與波蘭、丹麥、俄國組成的三國聯盟進行的北方大戰中戰敗,瑞典國勢漸衰,從波羅的海霸主地位上跌落下來。 1780年瑞典與俄國、丹麥簽訂聯合武裝中立同盟,這是瑞典調整對外戰略的一個轉捩點。拿破崙戰爭期間,歐洲格局進入新一輪組合。1815年維也納會議將瑞典所屬的芬蘭割讓給俄國,波美拉尼亞省割讓給普魯士,此後,瑞典被迫實行戰略收縮,退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瑞典的中立開始萌芽並最終踏上了尋求中立的道路。當時瑞典國王約翰十四曾寫信給英國首相帕默斯頓,表示:“我的政策將是盡我全力嚴守中立。”此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幾經動盪,歐洲大陸更是風暴雨驟,但瑞典多次拒絕其他國家與之結盟的誘惑,始終不改中立的初衷。一次大戰期間,瑞典頑強地在德、俄之間維持中立,避免了捲入戰爭。這樣,瑞典在一個世紀的時間內,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樹立起永久中立不可更改的形象。 一次大戰結束後,瑞典作為創始會員國與其他斯堪的納維亞國家一起加入國聯。這就改變了它以往的絕對永久中立,而轉為有條件的靈活中立,表明這個中立小國需要國聯這個國際組織來提高安全感。瑞典在加入國聯後成為集體安全體系和裁軍這兩項孿生政策的積極支持者。然而隨著30年代國際局勢的日益緊張,國聯解體的跡象日益明顯。對日本侵華戰爭、義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戰爭、西班牙內戰的制裁無力以及裁軍會議的失敗,使瑞典對國聯的效能深感失望,認識到國聯的集體安全制度不可能給中立小國以足夠的保護。在這種情況下,瑞典感到必須放棄靈活中立,回到完全中立。1936年夏當國聯對義大利的制裁被證明無效且已正式結束時,瑞典偕同其他幾個小國發表了 一個聯合聲明,表明了將來對國聯盟約第十六條的態度,宣佈將自由決定是否參加國聯發起的任何制裁。1938年1月瑞典外交大臣散德勒在國聯宣佈了瑞典的立場:採取制裁實際上已變為一樁任人選擇的事情,並得由國聯成員國自由作出決定,“據此說來,某些國家——我很榮幸地代表其中之一——可能決定奉行的一種中立政策就應當被認為完全符合於對國聯成員國的義務所作出的忠實解釋。”瑞典的立場得到默認。此後,瑞典力圖重新執行一項嚴格的中立政策。1939年它拒絕了德國提出的訂立互不侵犯條約的建議,同時也反對英法蘇提出的關於全面保障芬蘭和波羅的海國家的提議。在大戰即將來臨時,瑞典出於對國聯的失望和對本國安全的關切,回到了永久中立的立場。 二、 二次大戰爆發時,瑞典宣佈中立。9月3日內閣特別會議決定,所有有關執行瑞典中立的規定不僅適用於目前正處於戰爭的國家,而且也應適用於可能捲入戰爭的任何其他國家。11月3日蘇芬戰爭爆發,瑞典沒有象其他斯堪的納維亞國家那樣宣佈中立,僅宣佈為“非交戰國”。瑞典在蘇芬戰爭期間罄其所有的武器彈藥供芬蘭使用,並允許芬蘭在瑞典招募了約8000名全副武裝的軍事人員,並于1940年1月同意盟國提出的准許戰爭物資過境運往芬蘭的要求。到蘇芬戰爭結束時,瑞典總共向芬蘭提供了價值4億克朗的贈品和借款。然而,瑞典並未使這種援助發展為直接的軍事援助。針對1940年1月13日英國提出的要求經挪威、瑞典向芬蘭派遣志願軍的照會,17日瑞典公開宣佈不允許交戰國軍隊通過或在瑞典領土上建立外國基地。1月24日,針對芬蘭的請求軍事援助和盟軍借道援助的探詢,瑞典答復道:“在當前形勢下,除志願者外,派遣瑞典軍隊或允諾其他交戰國的軍隊過境都是不能指望的。”2月到3月,瑞典又一再拒絕了芬蘭關於派遣軍隊支援和盟軍借道援芬的請求。4月9日德軍“威悉河演習”開始,德國要求瑞典繼續嚴守中立,瑞典答復說打算保持中立,但要求“有完全自由採取那些我們認為有必要維護我們中立的措施”。瑞典通知挪威既不能以武器援助,也不能允許向挪威出口武器彈藥。當挪威戰事平息時,瑞典處境大為改變,其政策也隨之改變。7月28日與德國正式締結一項協定,允許德國軍隊和軍需物資經由瑞典從挪威的一處運往另一處。9月14日達成一些新協定,擴大過境運輸量,並允許過境士兵攜帶武器。蘇德戰爭爆發後,1941年6月25日瑞典宣佈接受德國要求,允許德軍第163步兵師假道瑞典由挪威開往芬蘭,允許德國飛機飛越瑞典領空,德軍艦不得在瑞典領海停留超過24小時。 隨著戰爭進程的轉折,瑞典對德國的讓步一個個地取消了。1943年8月5日瑞典宣佈取消德國的過境運輸。9月23日與盟國達成倫敦協定,同意削減對德出口價值的30%,1944年鐵礦石的最大出口量降到750萬噸,削減價值50%的滾珠軸承出口。1944年9月9日,瑞典取消了除醫務車輛外所有德國經過瑞典的車輛過境權。月底,瑞典對外國船隻關閉了波羅的海港口。1945年1月完全停止同德國的殘留貿易。5月7日,瑞典通知德國大使中斷兩國外交關係。 瑞典正是以上述各種措施在大戰時執行了所謂的中立政策,免遭戰火侵襲。然而,中立不是一廂情願的,除了自身的努力以外,中立地位的維持還有賴於一系列的外部因素,有賴於交戰雙方的理解和許可,有賴於雙方的不干涉。 三、 從整體上看,二次大戰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在前期階段,軸心國勢力猖獗一時,尤其在歐洲,幾乎控制了整個歐洲大陸,此時對瑞典獨立和中立的威脅主要來自軸心國。在這種情況下,瑞典對軸心國作了最大讓步,希特勒的目的基本達到,無需對其實施軍事佔領,而盟國方面對此也是理解的。 對交戰雙方而言,瑞典的重要性主要在於它的優質鐵礦石資源。戰爭爆發時住在法國的德國鋼鐵大王蒂森確信:“沒有瑞典的鐵礦石,德國就註定要在這場戰爭中打敗仗。”德國當局充分認識到從瑞典進口鐵礦石的重要性,但德國對北歐的政策一貫立足於北歐國家的繼續中立將最好地服務於德國在這一地區的利益這樣的假設,1939年希特勒“一再表達了這樣一種觀點,德國沒有理由插手北歐或者挪威海岸的事務,維持現狀是最好的選擇。”蘇芬戰爭的爆發使北歐的形勢發生了變化,英法盟軍多次籌畫以援助芬蘭的名義控制挪威海岸和瑞典的鐵礦石出口。德國也從消極地滿足於維持現狀變成積極地籌畫軍事行動,以確保德國在這一地區的利益。12月14日在會見了吉斯林後,希特勒指示德國軍事當局準備征服挪威。1940年3月1日下達的關於“威悉河演習方案”的指令,明確指出行動的目的在於“防止英國入侵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波羅的海,保護我們在瑞典的礦石基地,擴大海空軍進攻英國的出發地區。”4月9日,德軍實施“威悉河演習方案”,佔領了挪威和丹麥。希特勒為什麼沒有佔領瑞典?看來是由於以下幾點因素促成的: 第一,瑞典獨特的戰略位置。瑞典地處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隔挪威與英國隔北海相望,南隔丹麥與德國相鄰,東部及東北隔波羅的海和芬蘭與蘇聯為鄰,它是在英、德、蘇之間控制北海和波羅的海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瑞典作為當時歐洲首屈一指的優質鐵礦石和滾珠軸承的供應國,更增加了它的戰略重要性,成為大國爭奪的重要目標。這種獨特的戰略地位使得對它的取捨往往關涉到大國的平衡,兩大集團都想控制它,不允許它為對方所得,一旦它倒向兩大對立陣營的任何一方,必將遭到另一方的攻擊,這使瑞典處於一種強國夾縫中的危險地位。然而,與其他北歐國家相比,瑞典對強鄰的暴露位置倒有幾分優勢,因為周邊的小國成了瑞典與各強國之間的緩衝國。如果德法間的戰爭是穿過低地國家而進行,如果德英間的戰爭是跨越丹麥和挪威的國土而沿著北海海岸展開,如果德蘇戰爭遵循歷史老路沿波羅的海南岸橫跨波蘭和三個大陸波羅的海國家的疆域,那麼瑞典就可以成為一個固定不動的緩衝國,成為旋轉不停的北部歐洲的靜止中心。列強要想佔領瑞典,必須首先佔領其周圍的丹麥、挪威、芬蘭,而一旦控制了這三個國家實際上就已經控制了瑞典而無需佔領它,瑞典的三面受敵倒成了它的安全之所。現在德軍佔領丹麥、挪威已保障了德國北翼的安全,也就是說“威悉河演習”的作戰目標已經達到,瑞典已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無需出兵佔領。 第二,瑞典已承認德國的優勢,向德國作出了種種妥協,德國不僅已獲得鐵礦石的正常供應,而且獲得了在瑞典的過境運輸權。 第三,蘇聯當時的立場。1940年4月13日蘇聯向德國提出強硬聲明,“高度重視保障瑞典的獨立”, “希望瑞典的中立不致受到破壞。”對此,德國許諾“將恪守瑞典的中立,不把軍事行動擴大到它的國土上”。無疑當時蘇聯的立場是德國不敢對瑞典輕舉妄動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四,如果進攻瑞典,必將遭到瑞典的拼命抵抗,德國所依賴的寶貴的鐵礦石供應也將因此受到嚴重影響。 對於戰略得失的考慮使希特勒沒有佔領瑞典。後來在準備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畫中,希特勒再次提到:“德軍能否以較強兵力從羅瓦尼埃米及其以南地區出發實施這一作戰行動,取決於瑞典是否准許使用其鐵路實施開進。”而戰役一開始,瑞典就滿足了德國的要求,再次消彌了雙方可能的衝突。 從交戰的另一方來看,盟國在這一時期也充分認識到瑞典鐵礦石對德國戰爭經濟的重要性,多次籌畫切斷或削減這種供應。然而,隨著1940年6月挪威戰事的結束和西線戰事的吃緊,盟國已無力干預北歐事務,瑞典已全面落入德國的控制之下。此時盟國對瑞典的處境是體諒的。1940年6月26日哈利法克斯對瑞典駐倫敦公使普呂茨說:“英國十分體諒瑞典的困難,不過瑞典在困境中保持均衡時未免向德國靠攏得太近了。”1942年10月邱吉爾在同後來出任瑞典駐英國大使的博赫曼會談時說道:“我們不希望再有一個德國人的犧牲品,我們所要求的一切便是:你們在一旦遭到襲擊時能夠捍衛自己,不再作出任何不必要的讓步,而且能夠儘快撤銷那些已經作出的讓步。”可見,除了外交上略表不滿外,盟國並不願將瑞典拖入戰爭的漩渦。 當戰爭形勢發生轉折後,盟國加大了對瑞典的壓力,對瑞典威脅最大的現在是盟國而不是德國。為了適應形勢,瑞典逐步取消了對德國的讓步,開始向盟國靠攏。對此,希特勒雖然惱火,卻又無可奈何,因為此時他已是自顧不暇,沒有力量再去干涉中立國的事務了。當1943年7月29日瑞典通知德國過境運輸必須停止時,希特勒平靜地接受了這一事態的發展,因為此時他還有其他許多更重要的問題,比如盟軍入侵義大利,墨索里尼倒臺,對法國的壓力不斷增大——“所有這些結合起來,迫使希特勒從挪威撤出軍隊前往法國而不是在北歐開闢新戰線”,“如果德國還有抗議的話,那通常也僅僅是政治外交上的抗議。……當瑞典對德國進口和過境便利嚴加限制時,已很少有遭到德方報復的風險。”僅此而已。當軸心國處於全面頹勢時,希特勒是不願意也沒有能力去開闢反中立國的新戰場的。 就這樣,依靠在戰爭的不同階段採取靈活的妥協政策,瑞典博取了交戰雙方中優勢者對中立的認可和維持,而處於劣勢者或者出於理解,或者出於無奈,眼睜睜地看著瑞典為敵方服務卻無力干涉。 四、 現代世界大戰是一場總體戰,交戰雙方的衝突不僅僅局限於軍事方面,也涵蓋了政治、經濟、社會、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弱小中立國家在各個方面都與交戰雙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僅僅以一紙宣言就企圖避開世界大戰的戰火是不太可能的。中立小國必須小心翼翼地在交戰雙方之間玩平衡、走鋼絲,不得不審時度勢,向戰爭中的優勢者妥協。這樣,瑞典的戰時中立隨著大戰進程的發展就有了一種明顯的傾向性。 在戰爭的前期階段,軸心國勢力盛極一時,橫行歐洲,殘存的中立小國也就不得不向這種優勢低頭。瑞典不得不答應軸心國的種種要求,服務于軸心國的戰爭經濟,滿足其戰略需要,將大部分戰略物資賣給軸心國。戰爭發生轉折以後,尤其在戰爭後期,在盟國日益強大的軍事、政治、經濟壓力之下,瑞典不得不向盟國靠攏,逐步取消對軸心國的讓步,放棄對軸心國的支持,直至最終同其斷交。因此,正如摩根索指出的:“有關中立的權利、義務的國際法規並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們只是當時法律、經濟、政治及軍事等條件的表現,如果這些條件改變,規則也就隨之改變,這些條件如果消失,規則也就不再存在,在國際秩序的不斷變化中,只有這種法律與社會背景,才能提供中立的法則”,換言之,中立是可變的,是有彈性、有傾向性的。從總體上看,瑞典在大戰前期可以稱之為“親軸心的中立國”,在大戰後期則是“親盟國的中立國”。
由此引申開來,二戰後世界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的聯繫更為緊密,一體化的趨勢日益加強,儘管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出現了更多的形形色色的中立,然而對外部世界的依賴性使得各個時期的中立國都不可能做到法律意義上的真正的“不偏不倚”的中立,中立的實質只是非交戰。 戰爭與和平仍是當代世界所面臨的重大課題。二戰時期瑞典的戰時中立實踐告訴我們,中立非但不能阻止大國間的戰爭,而且自身的存亡亦取決於大國的利益,中立國的和平願望無法消彌大國的爭霸野心。因此,對於世界和平的希望是不能寄託于中立之上的。中立是可以理解的,但決不值得推崇,一個國家、民族的利益只有與世界的利益相一致時,其利益才是永久的、穩固的!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4/2/6 下午 10:21:15編輯過]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0/8/30 上午 01:53:14 -- ![]()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3/5/17 上午 09:13:49 -- ![]() |
符合您條件的共有3條 ,第:1 頁/共 1 頁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