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風雲桶狹間」:織田信長稱霸天下的第一戰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10849)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08/2/13 上午 11:18:53
--  【轉貼】「風雲桶狹間」:織田信長稱霸天下的第一戰

敬白     祈願之事
      

夫御帝在上,當社大明神乃累代聖主之囊祖朝廷鎮護之靈神也。為護家國之永久,為殊定夷狄之凶逆,後垂東海之邊域,安置八劍於社壇。然則,正當人王百有七代之御宇,世澆漓既及,瑞鳳不至,祥麟不出,人心不淳,奸邪並生,四夷舉兵革,八荒動干戈;更不聞有理世安民之政。信長假以為平相國綿綿之後繼,生受弓馬之家,僅受箕裘之業以來,遠悔先祖之無道,近憂宿世之極亂,以再興帝都之衰微,治國家之擾亂,致堯舜之君,欲救民於塗炭之外,非有他懷也!然一日片時也不能置心於泰山之安,造次在其中,顛沛亦在其間。在此,源義元起於駿豆之間,威振遠三兩國,犯近里遠境,神社破卻,民屋燒散,任憑己意,然此不敬叡慮。武命不用,妖孽月盛日茂,葛藟相連既成,無者致此,兩葉不去則用斧柯矣!
      

今既如此,且至猶強大,彼以多勢及四萬有餘,然此僅以不足三千之勢,恰似以寡敵眾、螳臂擋車,如同蚊咬鐵牛也。如非敢賴當社之神力,終不得勝。
      

聞傳古之日本武尊,亡東夷於蒲原。如合嘉兆符契,必速誅戮凶徒於目擊之間。願仰在上,隨水火之兩右宜以施靈驗,以八劍之銳刃斬眾賊之首,立時望賜所願得滿。伏捧一矢之鏑,以準西林之禴祭頻繁之者也。今舉此義兵,全非為私用私欲,然為起王道之衰,救民間之危也。玄鑑莫過,賴願如書件。
      

永祿三年五月十九日          信長     敬白

   

摘自《甫庵信長記》

《序言》
日本戰國史上的其中一場關鍵性的戰役,戰國三大奇襲戰之一。永祿三年(公元1560)五月十九日,尾張大名織田信長以不足五千的兵力,迎戰身領駿河、遠江、三河三國的大名今川義元及其二萬五千大軍。可是,乎意料之外的是,兵力、戰力及戰略上都佔到壓倒性優勢的今川義元,最後命喪於桶狹間的山間之中。從此為戰國史的發展,帶來一個極大的轉機。東海道黃金霸權今川氏從此走入沒落之路,織田信長成功保持對尾張的領有權,而德川家康也從此役後,走入他的獨立歷史舞台。

古時以來,對桶狹間一役的評價多有定論。今川義元因此役而被永久貶抑,反之,織田信長因此役而被歌頌為戰爭的天才。事實上,在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例子多不勝數,桶狹間一役以一勝十也不是罕見。桶狹間一役在戰爭史上的重要性,並不首要於「奇襲」,而是「情報」;信長在此役後的論功行賞,正正表示這一點,同時也表現出信長的戰爭哲學。而今川氏在桶狹間一役後,面對蜀中無大將的問題,後繼者的今川氏真,沒有率兵反擊織田家,反之,全面改革今川家的領國問題,可惜,好景不常,武田氏的侵略,致使駿河名門今川氏踏上滅亡。

在從前的角度,「勝王敗寇」的觀點已成恆常;勝利者被歌功頌德,敗死者則永不翻身。可是,這一個觀點並不是正確的方法及態度。不能否認的是,今川義元的戰略部署,的確迫使織田信長別無他法,只好以出奇的戰法突襲。雖說信長最終成功擊殺義元,但不能以此批評義元過於樂觀。「隱藏我之計劃」就是突襲戰的基本、首要的條件,信長的勝利因素亦因此。

桶狹間合戰雖為戰國史上一場重要的關鍵戰役。然而出奇的是,此戰的相關記載卻相比地、極端地少及不足,尤以今川氏的古文書更甚,以致整個戰爭中的疑問,充斥著很多不實的說法。古來的說法多為後世的說聞,現今亦有不少新說法。兩位筆者都希望以客觀持平的態度以及足夠的史料描述接近真實的桶狹間戰役,同時對一些誤說加以檢討,並刺激讀者們對事件的真相開啟更多思維,以歷史的真實、證據和理論來細閱筆者們的作品。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9/7/8 下午 09:30:43編輯過]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08/2/13 上午 11:22:25
--  

 日本戰國時代地圖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背景》


—織田彈正忠家之出世!—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尾張八郡圖

 

要了解桶狹間之戰,必先講解一下尾張織田氏的背景,從而解構其與今川氏的關係。織田氏原為越前守護斯波氏的家老(與朝倉氏同列),出身自越前丹生郡織田莊的莊官;據載,應為藤原信昌之後。應永七年(1400)隨斯波氏入尾張,出任守護代,至此在尾張開枝散葉,分出多個支族。尾張八郡,共分為上四郡(羽栗、丹羽、春日井及中島)及下四郡(愛知、海東、海西、知多),上四郡由岩倉織田氏(伊勢守家)出任守護代,下四郡由清須織田氏(大和守家)出任守護代。織田信長的出身,是下四郡守護代的三家老之一—勝幡織田氏(彈正忠家)。以勝幡織田氏位處尾張最西端來看,並不太可能成為日後的尾張代表大名。可是,由於勝幡城位處木曾川,又擁有尾張領內最龐大的商業大町港津島,令彈正忠家有飛躍發展的機會;再加上織田信定(信長祖父)致力拉攏與津島的合作及利益擁有權,令彈正忠家有東向的經濟力。可是,彈正忠家在信定時代,仍然在蓄勢待發之中,重大的轉機仍待其長男信秀的努力…

—織田彈正忠信秀之崛起與三河侵攻—


織田信秀在大永七年(1527)繼任為彈正忠家家督。信秀繼續並加強信定時代的重商政策,除了繼續拉攏津島在地勢力(津島十五黨)外,也給予津島商人、土豪自由出入國境、本身權益的自主權。自此,信秀成功掌握津島的擁有權,賺取伊勢灣商業圈的重大收益,當時的連歌師宗長的《宗長手記》記載,信秀已被公認為「津島之領主」,這更肯定信秀的勢力已得到津島眾的支持。信秀得到津島的經濟支持,開始向東伸展他的勢力。信秀利用他的外交技巧,成功在公家眾之間提高了名聲,也就大和守家內的爭執,藉公關手段促使家內和睦,同時提高自身的影響力。究竟信秀何時把勢力由西端擴展,或者何時走出勝幡城,史料上,並沒有留下明確的記載,但以織田信長於天文三年(1534)出生於那古野城來推斷(也有勝幡城出生說),以及江戶時代的記述,應為天文元年(1532)左右的事,但近來的研究也提出天文七年說,在此不加多談。

奪取那古野城後,信秀也在天文四年改到古渡城,自此正式顯示信秀已向中尾張伸展;同時,古渡城及那古野城都位處尾張的交通要地,有牽制全尾張國的作用,長男信長、次男信行出生後,那古野—古渡—末森三城連繫的情況,足見信秀已有染指尾張的跡象。另一方面,信秀不但漸漸壓倒下四郡守護代家及其他織田支族,也開始向尾張的另一商業重鎮—熱田伸張,同時間,信秀的勢力也正向西三河進發。可是,當時的西三河正正有松平清康的崛起。天文四年(1535)五月,松平清康及松平信定一同攻入守山城,但卻發生了「守山崩之變」,清康被家臣所殺。信秀在此事後,立即進行反擊,「發進三河之信秀共人數八千」(《日照宮實錄》)五年後的天文九年(1540),信秀成功攻下西三河邊境重城安祥城,並置庶長男信廣在城。


—與今川、齋藤兩面作戰與信秀之死—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信秀侵攻三河的舉動,從正面來看,的確為彈正忠家加強聲威,以及踏上成為「戰國大名」之路。可是,反面來看,卻刺激了駿河太守今川義元的神經。義元在繼任家督後,倚機向西擴張,同時間,松平黨也向義元靠攏,以抵抗織田信秀。在天文十七年(1548)的小豆坂之戰及翌年的安祥城之戰中,織田方大敗,被迫退出西三河,織田氏與今川氏的對抗關係也因小豆坂之戰而起。同時間,信秀在尾張北面也與齋藤道三對抗,天文十六年(1547)的大垣城之戰信秀戰敗後,北面戰線出現新的危機,但在平手政秀的斡旋下,以嫡男信長及道三之女濃姬之間的政治婚姻解決對立的局面,信秀因此把主力重放在領內織田他族的反對勢力及西三河的問題上。在刈谷城被攻下,親織田豪族水野氏被迫向今川義元投降後不久,信秀於天文二十年(1551)三月病逝,國內勢力對立與今川氏西漸的問題,則交托在嫡男「尾張大傻瓜」織田信長手上。
 


—信長統一尾張之道—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信長雖被稱為「大傻瓜」,但在對付其他織田氏的問題上,卻如疾風地解決了。天文二十三年(1554)四月,信長利用下四郡守護代織田信友與坂井大膳共同謀殺守護斯波義統一事,藉以討伐,同時請托叔父信光假稱與信友同戰的計策,進行內外夾擊,但在同年(也有弘治元年說)十一月二十八日,讓出清須城的信光突然猝死(也有被暗殺說、《公記》沒有指明);就此之後,下四郡守護代的勢力基本消滅,同年正式奪取清須城(也有弘治元年說)。弘治二年(1556)八月,信長與其親弟信行出現對立,信長在庄內川一戰中擊敗信行(稻生之戰),雖然信行在親母土田御前的助命下得以保命,但在翌年謀叛,信長藉「重病」之名誘殺信行。家內的反對派被解決後,信長即向上四郡守護代岩倉織田氏埋手。當時正值守護代織田信安於永祿元年(1558)身故,其長男信賢與信家出現爭奪家督的問題,信長立即藉此介入。可是,信賢聯合美濃的齋藤義龍進行抵抗,同年八月,信長轉攻岩倉城不果,信長被迫撤離。翌年三月,信長利用火槍、火矢再次強攻岩倉城,最終,岩倉織田氏城落滅亡。戰後,信長攻滅兩守護代家後,尾張八郡中的六郡(海西、知多屬今川除外)的控制權基本保有,可是,信長統一尾張之時,距離今川義元大軍西漸之時,只有僅僅一年的時間。然而,事實上,今川氏的壓力一早指向尾張…

—桶狹間戰前之尾張抗爭!—


在信秀死後不久,信長隨即面對今川義元的反擊。天文二十年(1551),義元派軍攻擊尾張東面邊鎮沓掛城。信長在翌年反攻知多郡的今川側的村木砦,但在弘治元年(1555),信長再次受到今川義元的打擊,海西郡蟹江城在三河眾的松平親乘及大久保忠勝(後世之「蟹江七本槍」之一)等人的強攻下,蟹江城被攻陷,至此,信長面對今川氏的兩面攻擊,織田氏在伊勢灣的權益也受到打擊,信長的勢力圈更見有收窄的危機。永祿元年(1558)三月,今川義元派松平家次強攻春日井郡品野城(科野城),信長雖然築有付城對抗,但被家次夜襲成功,東北尾張的守線亦因此受到挫折。更有甚者,品野城一旦失守,尾張中心地帶,尤其是清須、末森、古渡三城的中央部曝露於今川勢前,織田方的防守壓力尤其加重。

今川義元針對信長的攻略,並不僅限於攻戰上,也有謀略的利用—離間策。為了加快削弱織田方的力量及組織反攻的可能,義元向笠寺城主戶部新左衛門豐政、鳴海城主山口教繼、教吉父子成功誘降,致使南尾張熱田方向亦出現突然的危機。可是,信長面對義元的離間計,也以反間計待之。永祿元年(1558),信長利用御用右筆模仿戶部豐政的筆跡,誣陷豐政重鄗倒向信長「此頃尾張國笠寺城主戶部新左衛門豐政隸屬於今川義元並告(尾張)國事,織田信長憂之,以豐政之贗書送予義元,義元察其謀而遂殺豐政。」(《朝野舊聞裒藁》)至於山口教繼父子,在永祿二年(1558)以引導今川方攻略大高、沓掛兩城正式倒向今川義元「離熱田一里之鳴海城,山口左馬助(教繼)入置也……既企逆叛之心,引導駿河眾,大高、沓懸(掛)兩城也因左馬助之調略而被奪取,鳴海城改由岡部五郎兵衛真幸(元信)入守……」(《信長公記》)可是,山口左馬助的苦勞並沒有得到回報「此後,山口左馬助、其子九郎次郎(教吉)被呼至駿州,沒有忠節之褒獎,反被無情地切腹。」(同上書),事實上,信長當時也用上反間計,流放「山口父子乃信長之內應也」的訊息,使義元信以為真而起殺機。可是,古來認為義元兩次中了信長的反間計,是不智的。古書《桶狹間合戰記》更指「義元因智慧淺而確信之」,但這是不太公平及理性的。事實上,義元不是正正反利用這兩次事件作為正式攻擊織田信長的藉口嗎?信長在某程度上因為兩次反間計而加快義元的來侵,這也是不爭的事實。永祿三年(1560)五月上旬,義元的大軍也終於攻入尾張。

以上乃織田氏的尾張發展與今川氏對立背景,可是,要了解桶狹間之戰的發生要素,亦必先了解今川義元方面的因素,從而就所有背景了解此戰役的完貌。以下是駿河今川氏的發展與織田氏爭奪三河的動機,繼而知道兩者對戰爭的準備。


─源遠流長的今川氏─


今川氏是駿河、遠江、三河的大大名,是將軍家足利氏分家的吉良氏支系,與足利一門的“三管領”(細川、畠山、斯波)是同族關係,系出名門望族。今川氏的苗字是來自吉良國氏搬遷往今川莊(現今愛知縣)而命名,吉良國氏遂改姓為今川,今川一族才正式出現。在南北朝時代初,今川範國得到足利尊氏封為遠江守護,領其國以抵禦新田貞勢的攻擊,到最後平亂成功,今川範國因而兼任駿河守護、上總介,並世代封襲,遷移往駿府城,駿河今川氏也正式出現。今川範國成為第一代駿河今川氏的家督。其兒子今川了俊和範氏爭奪家督之位,擾攘多時,最後在父親遺命下,由範氏繼承,而了俊則發展了遠江今川氏。直到第六代家督今川義忠,正是應仁、文明之亂。應仁元年,義忠奉足利義政之命上洛勤王,途中與伊勢新九郎盛時(北条早雲)的妹妹北川殿結婚。締造了今川氏與北条氏的姻親關係。但在文明八年(公元1476年)四月六日,義忠在塩貝坂戰死。家督繼承問題演變成派系鬥爭,一派是擁立義忠六歲的兒子龍王丸(今川氏親)繼承,另一派則以龍王丸年幼,推舉義忠的從兄弟.小鹿新五郎範滿繼承。最後在盛時介入後,小鹿範滿被任為家督代行者,直到氏親長大後才讓位。在伯父(或稱叔父)伊勢新九郎盛時的輔助下,終於殺死範滿,緩和家臣派系的衝突,氏親才得以掌握實權。在氏親努力經營下,訂立了具規模的檢地制度,制訂了〔今川仮名目錄〕漱幫磢k和具現代管理概念的商業政策,加強了今川氏的發展,也為日後義元時的最盛期奠下基礎。

─東海道第一弓的今川義元─


今川義元於永正十六年(公元1519年)出生,幼名方菊丸,大永三年(公元1523年),在僧侶九英承菊(太原崇孚)的陪伴下,於富士山善得寺入道修行。自幼在崇孚的教導下,學習京都文化和詩歌,在大永六年(公元1526年),父親今川氏親病死,家督由兄長今川氏輝繼承。而義元也在享祿三年(公元1530年),削髮為僧,法號“承芳”。更在兩年後,添封“梅岳”名號,“梅岳承芳”的法號便出現了。義元經常在駿河各寺院舉辦詩歌和茶道大會,也被得道高僧讚賞其文化修養,與寺院的良好關係在此時建立的,可見在日後施政上也偏重保護寺院。當義元在京都文化的薰陶下,卻要還俗歸家。天文五年(公元1536年)三月十七日,兄長氏輝急病逝世,享年二十四歲,遺命由義元繼承家督。當義元成為家督不久後,同父異母的兄長玄廣惠探發動謀反,在花倉城與義元對戰,最終平定叛亂,這稱為「花藏之亂」。

經過「花藏之亂」後,義元清除了親惠探的家臣,以加強權力穩固。義元奉行父親氏親的重視商業政策,以免許「楝別稅、宿稅和課稅」等的繁瑣稅收,吸引更多商人赴駿河投資,並確立「職人」的職位,如:鍛冶、山造、酒作、鑄物師、陰陽師等等,避免混淆商人與職人的分別,也可以增加稅收的來源。同時也逐步減收“津料”,吸引更多商人以海路貿易,義元也在「今川仮名目錄」中追加條例保障商人的利益以確保穩定的稅收,一連串的政策強化了今川氏對內的管治,也強化了今川氏的軍力,並發動對外攻略,這促成了今川氏領國版圖和經濟的最盛期。

─甲相駿三國同盟與三河的入侵─


戰國亂世中,「同盟」這個名字經常看到,但實質上發揮出「同盟」的意義卻很少,而偏偏在日本關東,有三國大名卻利用「同盟」來達到自己的利益。這三個大名便是武田信玄、今川義元和北条氏康。三雄結盟是來自他們的背景形成,今川氏和武田氏在氏親、氏輝時期,是對立局面,兩方互相攻伐,直到武田信虎和今川義元結成姻親,並結拜為義父子關係,對立局面才得消除。今川氏和北条氏本是親戚關係,卻因義元結好武田家,引起了仇敵武田的北条氏不滿,以恐今川、武田聯軍在後偷襲,影響了關東制霸的計劃,最終引發了「河東一亂」。維持十多年的敵對局面,亦因此產生契機令三家同盟,在今川使者太原崇孚的斡旋下,天文二十二年,三雄在駿河善德寺會盟,彼此互不侵犯。三家同盟的目標都避免腹背受敵,對於今川家,不單加強北条氏和武田氏的親戚關係,還多了一個強大的盟友,日後尾張攻略上,北条氏也派兵支援義元的出征,直到天文二十三年一月,今川氏真迎娶早川殿後,「甲相駿三國同盟」才正式完成。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經過第二次「河東一亂」後,今川義元收復失地,為了進一步鞏固權力及避免和北条氏交鋒,太原崇孚提出以同盟方式來勸服北条氏停戰,以換取更多時間處理國內的管治;如此同時,今川家在三河東面的戰事也取得成效。義元在東三河的勝戰影響了松平一族的傾倒,在守山崩事件中死去的松平家家督松平清康,由兒子廣忠繼承,並因義元的影響力而安全歸回岡崎城,因此今川家成為其保護勢力。東三河的局面稍為穩定後,義元的西三河攻略也準備在即。先後在天文十五年和十六年(公元1546年至1547年)發動了今橋合戰和田原合戰,成功制壓了戶田氏一族,碰巧的是廣忠送往今川家作人質的兒子.竹千代(松平元康)被織田信秀奪去,義元大為不滿,這開啓了今川氏和織田氏爭奪三河的動機。

田原合戰後,今川氏在三河的統治也差不多完全掌握,但是織田信秀的三河入侵,無疑是破壞義元的管治,在天文十七年,派遣太原崇孚攻擊織田信秀的三河勢力,率兵七千於小豆坂與四千織田軍交戰,最後織田軍誤中伏兵,兵敗回安祥城,這被稱為“第二次小豆坂之戰”。近來史學家在「岡崎巿史」中發現於天文十一年,雙方曾在小豆坂發動戰爭,於是將天文十一年的,稱為“第一次小豆坂之戰”。兵敗的信秀,派遣庶長子信廣守備安祥城,而信秀則退回尾張。在天文十八年三月,今川軍再度進攻,仍以太原崇孚為主將,成功擊敗織田軍,並擒獲織田信廣為人質,義元以竹千代作交換,而信秀也來信答應。在同年十一月十日,在尾張笠寺交換人質,而竹千代成為今川氏的人質後,安排住在駿府城內,日後今川氏在三河的管治上,竹千代是主要的執行角色。織田信秀在兩年後病逝,今川軍並未停止對織田氏的戰爭,先後佔據了鳴海城和大高城。以作日後侵略尾張作部署。


─出征尾張前的準備─


在出征尾張前,今川家準備戰事的記錄文書上罕有地提及,有很多人認為今川氏真繼承家督是於義元在桶狹間戰死後才開始。但近年來的研究顯示,義元早在永祿二年前,已經將家督傳位給氏真,最有力的證據顯示是在永祿元年(公元1558年)八月十三日,首度出現了今川氏真家督朱印狀的文書,並且由今川氏家督舉辦的新年詩歌j會上,連歌師宗牧所著的「東國紀行」和山科言繼所著的「言繼卿記」均記載著「弘治三年正月十三日,氏真会始,實澄.言繼.總持院勝路...等參席」。在弘治三年之前,這個大會一直由義元舉辦,這意味著今川義元為了準備出征,確保穩定領地的管治,將家督之位傳給氏真,而義元則親自上陣,可見在尾張攻略上,義元是非常積極的。就在永祿二年,義元因信長的反間計,殺害了戶部新左衛門及山口教繼,並且開始進行針對大高、鳴海城的軍事防禦行動。就此,今川義元終於藉機發動攻擊尾張的軍事行動…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3/10/3 下午 07:50:55編輯過]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08/2/13 上午 11:26:39
--  

桶狹間之戰攻略圖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經過》
五月十日,先鋒出陣!

在找得出兵藉口後,今川義元終於下令領內部隊在五月出陣。當時對這次的軍事行動,今川家上下並沒有太大的憂慮。合共二萬五千人的大軍,侵入尾張,面對只有三千人左右的織田信長,今川義元存在壓倒性的優勢,當時今川家內都不認為義元會遭遇敗績。五月十日,上萬人的部隊已集結在今川館內外,準備向尾張出發。今川大軍的先鋒隊大將是西遠江井伊谷城城主井伊直盛(直政祖父)。直盛是剛加入今川家的新參外樣眾,這次的出陣也是向今川家表示忠心的一個證明。另一位擔任先鋒大將的是年僅十九歲的松平元康,也就是後來的德川家康。元康在初陣寺部城之戰中,因身擁戰功而備受今川義元的讚賞;而在今次第二次的出陣,元康共率領一千餘人與井伊直盛一同出發。先鋒部隊自今川館正門四腳門出發,開始了這場影響重大的戰役的序幕。

至於義元本軍及譜代家臣眾的出陣日期,一直都有十日說及十二日說。《伊束法師物語》中記載「今川義元卿,以切登天下,匡正國家之邪路。對駿河、遠江、三河三國發佈出陣命令,其勢合共二萬餘騎中略永祿三年五月十日,大將義元自駿河出發,着陣於藤枝(駿河大井川附近)…」,而《治世元記》同樣指出「駿河國今川義元卿,為退治(消滅)尾州(織田信長),率四萬餘之人數,於永祿三年五月十日自府中(今川館)出發下略」以後有不少史書都以「五月十日」為義元出陣的日期。但根據史料信憑性較高的《三河物語》記載,義元出陣日期為五月十二日。筆者偏向支持十二日說。事實上,戰國時代的軍道、街道闊度,頂多能容納三人並行,數量龐大的大軍通過這些狹窄的街道時,行軍速度自然會受影響。根據後世軍事專家的推算,桶狹間之戰前後的今川軍,其移動速度平均是三公里(《日本戰史.戰國編())。因此,部隊移動之時,將出現長長的人隊,先鋒部隊與本陣部隊之間,必須有時間上的相隔,這樣本陣部隊才能順暢的出陣。再者,今次的出陣並非急陣救援行動,先鋒、本部之間並無需要一同行軍;再加上推算後來出陣後先鋒、本部兩軍的行軍時差,十二日之說法的確比較合理。

五月十二日,不尋常之出陣!

義元在十二日從今川館出陣。一如上述,織田信長對義元的確產生不了威脅。而分析當時的政治環境,在善德寺三國同盟的保護下,今川領的北、東兩面的壓力暫時得到消除,實在是出陣的絕好時機。可是,有不少史料都記載義元出陣時的種種怪異現象。同時代成書的《當代記》記載「義元向三河進發之時,發有奇特之夢。夢中花倉(義元弟玄廣惠探)對義元說『今次出陣必須停止也!』義元回應道『汝乃我之敵也,汝言何足用哉?』花倉又說『今川家應當荒廢,可改變嗎?要愁悲嗎?』義元夢醒。之後,通過駿河藤枝之時,義元見到花倉立於町中,手執刀子,但義元前後之者卻看不到。此奇特之事哉!」(卷一)眾所周知,義元弟玄廣惠探在爭奪今川家督之位的花倉之亂中兵敗自殺,《當代記》就是描述玄廣的亡靈勸阻義元停止出陣。除了《當代記》外,其實還有很多各式各樣的怪異傳說,都是指出義元出陣是不吉祥之事。好像《嶽南記》中記載「名僧真範之靈每逢家內凶事必然出現,在義元出陣,越過安倍川時也突然出現,義元亦目睹」另外,有說指義元出陣之時,傳說鎮守今川館後城賤機山的白狐突然胸膛破裂而死,時人即稱「今川家是次出陣乃不祥也!」等等。從上述看來,好像有很多方面的說法都預見到義元在桶狹間戰死結局。當然,這大多都是結果論,以義元身死尾張而創作罷了,實在是不足為信。

五月十三日,向遠江進發!

義元本軍在十二日出發後,同日到達藤枝,而先鋒隊則到達中遠江掛川城。十三日,今川義元本隊停留在掛川城,而先鋒隊已渡過遠江的天龍川,向引馬城進發。掛川城是中遠江的一個重要鎮城,也是東海道路線上的扼守要點,更是入駿河的必經地;換言之,掛川城是負責守衛駿河西邊的最後一關。當時的掛川城城主是今川氏譜代筆頭重臣朝比奈泰朝。朝比奈氏與三浦氏都是今川家的最重要家臣,更被喻為支持今川家的兩大支柱。大永年間的《今川氏假名目錄》第三十二條就指出三浦二郎左衛門尉及朝比奈又次郎泰能都能擁有高於其他家臣的地位。可見今川家對掛川的戰略意義是非常重視的。

十四日朝,義元的本陣部隊渡過天龍川,終於抵達西遠江引馬城。引馬城又名曵馬城,也就是後來的濱松城。引馬城是西遠江的重鎮,與掛川有同樣的軍事重要性。不過,由於引馬城下町(引馬市町)是西遠江的經濟重心、倉儲之地,又臨近濱名湖,是東海道的海貿處點,故成為多次被一揆、大名爭奪之重地。因此,當時的城主也是義元的重臣飯尾乘連(也有其長男飯尾連龍說)。在此文內一提,必須指出的是,遠江的地理環境。遠江大致分為北、中、東、西四部分,北遠江屬山麓地帶,交通、運輸上起不了重大作用。因此,由西至東遠江是唯一的交通線,義元在各個重點樞紐派置重臣守備,目的就是要確保對領內的絕對支配。可是,進入三河後,就有另一個問題出現

五月十六日,兵入三河!

到達西遠江的引馬城後,義元在翌十五日加緊率兵進入三河吉田城,十六日兵至三河首城岡崎。當時三河雖是今川氏的新領地,但今川義元只在東三河的佔領較為牢固,而今川氏對西三河的控制還存在隱憂。在多次與織田信秀交戰後,義元才把織田家在三河的勢力趕回尾張,但織田家在西三河依然有影響力,尤其是西三河的豪族水野氏乃親織田家的,三河仍然不能算是穩定。今川義元重用松平一族也就是要藉以把控制西三河正當化。換言之,進入西三河後,由於今川、織田兩家的勢力圈在三河、尾張的邊境地帶互相交纏,今川勢的態度已從越過自領,慢慢進入臨戰況態,當然亦比較輕鬆。到達岡崎之時,以松平元康及井伊直親為首的先鋒隊已到達三河池鯉鮒(知立),也就是尾張、三河的邊境前線。五月十七日,當義元本陣到達池鯉鮒時,松平、井伊等已渡過境川,進入尾張境內。十八日,也就是桶狹間之戰的前一日,今川義元等隊也渡過境川,進入東尾張,並進駐重要邊鎮沓掛()城,而當時的城主就是剛倒向今川不久的近藤景春。就此,今川義元及二萬五千的三國大軍終於開始對尾張的攻略

封鎖!織田信長之付砦戰略!

面對今川義元的三國大軍一步一步向尾張推進,織田信長又有什麼對策?事實上,信長在這時已開展了針對今川勢的付砦戰略。一如前述,今川義元得到山口教繼、教吉父子及戶部豐政的寢返而佔有大高、鳴海兩城(《信長公記》)。大高及鳴海兩城都是尾張的中央地帶,與清洲城的距離不遠,也對信長勢古渡末森防線構成重大的威脅。因此,信長雖使用反間計除去山口教繼、戶部豐政,但嗚海城的威脅未除,今川方反而派猛將岡部真幸(元信)及鵜殿長照入置鳴海城;再者,鳴海城是挾地利而建的堅城,《信長公記》記載「鳴海之城,南臨黑末川(扇川)入海向東為連綿之山谷,西又為深田,由東至北亦為山地下略」,另外,大高城也是一座有架構的`城,分成本丸及二之丸兩個曲輪(《大高城古城繪圖》)。因此,以信長些微的兵力,根本不足以引兵奪取,故信長終改在敵城(大高、鳴海)前線修築付砦,用作封鎖、切斷補給線之用,同時也是要牽制一部分的今川本部兵力。

自永祿二年(1559)起,信長開始修築五個付砦丹下、善照寺、中島、丸根及鷲津,用以分別封鎖鳴海、大高兩城。《信長公記》對於五個砦的作用有詳細的說明:
一、 此城(鳴海城)相隔二十里,有古屋敷稱為丹下,是取為御砦。
守備者為水野帶刀忠光(及忠廣)、山口海老丞廣憲(及守孝、盛隆)、柘植玄蕃頭友顯、真木與十郎、宗十郎及伴十左衛門。

二、(自鳴海城)東有古蹟善光寺,要害也。佐久間右衛門信盛、親弟左京助親盛(及信辰)守備之。

三、 南之中島有小村,築成為砦,以梶川平左衛門重實(及正繼)備之。

四、 黑末川岸,為切斷鳴海、大高之連絡,築成御砦兩所。丸根山砦由佐久間大學盛重(及季盛)、山田藤九郎秀親守備、服部玄蕃。

五、 津山砦則由織田玄蕃秀敏、飯尾近江守定宗及隱岐守信宗。

而根據《改正三河風土記》,更詳述各砦的守備兵力:

丹下砦三百四十三騎,善照寺四百五十騎,中島砦二百五十騎、丸根砦一百五十騎及鷲津砦五百二十騎。當然,「騎」這個單位是值得質疑的,因為一騎的馬上武者會附帶五至六名的步兵足輕,故單是善照寺砦就已有起碼二千五百餘人,加上其餘砦合共兵力已超過一萬人,這並不合理,故應為「人數」,或者只是無附帶足輕的騎兵。

在此,還有一個疑問要解決。丹下、善照寺針對鳴海城,而丸根、鷲津則針對大高城,這四砦的職責,但中間的中島砦的責任是什麼,在《公記》上並沒有明確指明。史家小和田哲男認為中島是用作連絡上下兩砦,也就是中樞連點。筆者則認為,中島砦是針對沓掛城。沓掛城位於東海道中三河、尾張的邊緣地帶,而中島砦亦位於東海道的要道上,信長在封鎖大高城之餘,也不能遺忘來自東海道的今川軍可能進路吧?

五月十八日,今川軍之計策!

桶狹間之戰前一日五月十八日,今川、織田兩軍各有對策安排。義元在十八日進駐沓掛城後,在當日召集諸將進行軍議(《朝野舊聞裒藁》、《桶狹間合戰記》)。沓掛的軍議內容並沒有被記錄,筆者推斷,軍議的內容理應對諸將再次確定對織田的作戰行動安排及部署,包括指示向大高城運入軍糧的任務。另一方面也下達作戰對應、相互配合的調整。雖然信長方對今川屬城實施付砦戰略,但義元也同樣作出付砦戰略。《信長公記》中指出「於笠寺築構砦、要害」可是,笠寺的確實位置,至今仍未能斷定,有說指現在名古屋市的笠覆寺遺址,但已不得而知,或者在東海道街道附近。《改正三河風土記》中記載,笠寺城守將是「葛山備中守勝吉、三浦左馬助義就、飯尾豐前守致實及淺井小四郎政敏等」。就此來說,今川軍本勢在尾張沿東海道一帶逐漸加強進攻路的整備,藉以加緊對信長方的包圍及進迫。但是,今川勢還有一個任務必須完成,那就是對大高城進行兵糧補給。

十八日夜,松平元康向大高城運入兵糧!

當一切都依從今川義元的計劃進行時,松平元康也奉命運兵糧至大高城。大高城由於被鷲津砦及丸根砦包圍及切斷了補給線,故極度需要軍糧補充。同時,也有說法指,這是因為義元將進駐大高城而事先準備的工作,這是後話,容後再談。

對於松平元康運送軍糧入大高城一事,古來的文書都有不同的時間記載。在德川幕府時代,大高城運糧一事是官方歌頌家康立功振威的一摏大事,故在官方、民間都存在不少異說、詭說:弘治三年說(1557)、永祿元年說(1558)、永祿二年說(1559)及永祿三年說(1560)。以史料數量來計算,永祿二年說的確佔了大多數。其中以德川官方記錄文書《朝野舊聞裒藁》記載「永祿二年義元命鵜殿長助長宗()守大高城。後因城中兵糧缺乏,義元囑命公(元康)押送糧米一事」上文記載的是「永祿二年」的事,但同文的附註中有言「此事,諸記年代有異同,伊束法事物語、前橋酒井家舊藏聞書等為弘治三年四月說,關野齌安聞書、三河物語乃永祿元年;松平記、三河記大全、三河記摘要則為永祿三年五月,桶狹間戰事之前之事也。紀年錄以鵜殿長照於(永祿)元年進駐大高城,故(運糧)當為兩年後之事也」,至於當世的一些史家,都認為永祿二年五月的說法較合理,「永祿三年說乃是五月十八日,當時正值開始進攻鷲津、丸根之時,在那時才向第一前線運送兵糧,豈非事前極無準備嗎?即使如此,明日將進攻尾張的今川軍,即使兵糧不夠,也很太可能冒險運糧(小島廣次.《今川義元》)

那麼,究竟松平元康有沒有在永祿三年擔任運糧的工作?筆者認為運糧一事乃是永祿三年的事,因為上述的其他的年份並沒有其他旁證支持,也沒有解釋元康為什麼突然進入尾張運糧,單為缺糧一事就遠赴尾張是不合理的。而且,小島廣次的說法未免帶有結果論的成份,以為「明日入侵尾張」乃重大之事。可是,十九日的桶狹間之戰並不是義元遇期的大戰,也不是當初義元想定的,與織田信長決戰的場合,故此,一般的運糧準備是理所當然的。另外,信長方的記錄《信長公記》也有記載「德川家康(松平元康)於此戰之先,向大高城運入兵糧,並參加丸根.鷲津攻略」故此,筆者認同永祿三年說的確合理。


那麼,元康運糧一事的過程又是如何?根據《信長公記》的記載,對元康運糧一事並沒有具體的記述,而一些今川方或德川方的記錄書籍,如《三河物語》、《改正三河風土記》等對運糧的記載或有誤記,並不太可信。而根據《奧平家傳記》記載「永祿二年,今川義元攻取尾州大高城,鵜殿長照入置之。織田信長對此在丸根村築有砦處中略同年二月權現樣(元康)出陣,下令向(大高)城運糧,尾州眾(織田方)知此而企圖妨礙也。奧平貞勝率兵與之相戰,己等擊潰敵方,此時乘機向城運入兵糧,義元依此向貞勝方發給感狀也」從上述的記載得知,松平勢在運糧途中,應與在丸根.鷲津砦的織田勢相遇,並發生小戰,但最終都成功運入兵糧。雖然詳細的經過不太清楚,但理應與此出入不大。

在此,筆者想就元康一事外寫一些補充。當世不少人都以為,德川家康在今川氏館作人質期間,乃極為危險及日夜辛困的。可是,這不過是江戶時代對「神君家康」刻苦耐忍而卒成霸業的結果作一個追索因由,同時以在今川領內的人質時代,使家康養成沈著耐忍的性格作一個解釋。再者,也為家康在桶狹間之戰後,計劃脫離今川氏真獨立的野心作一個辯護。然而,這都是不太正確,或者略嫌美化了「神君家康」。在今川義元的收容下,家康得到今川家軍師太原崇孚的教育,這並不是一個人質應得到的待遇,或是說,對「人質」來說的確是「無比的賞賜」。另外,在家康元服之時,得受義元賜其名「元」作為家康的名字「元信」、「元康」。在當時,拜受義元偏名的人有岡部元信、三浦元政等一級重臣,這又是不是作為「人質」的家康可以享受到?再者,義元也把自己的甥女關口氏(築山殿)下嫁家康,換言之,家康已成為今川家的一門眾。這一次又一次的特級待遇,筆者認為,義元從不以人質對待家康,反而是培養家康為今川家的新一代大將,直接而言,義元就是要以家康作為三河松平黨的主家地位,藉提升家康的地位,把自己佔有三河一事正當化,藉此也可窺見義元的政治技巧實在非常高明。

五月十九日凌晨進攻!丸根.鷲津攻略!

成功為大高城運入兵糧後,對義元來逆說,可謂萬事俱備,蓄勢待發。因此,義元下令在大高城的松平元康進行下一項的任務,就是正式向丸根砦發動攻擊。丸根砦位於大高城的東北方,握守通往大高的大高小道,守將是佐久間大學盛重及佐久間季盛等人。根據《武德編年集成》及《桶狹間合戰記》的記載,元康率領松平隊共一千人(一說二千五百人)於十九日黎明進攻只有四百人守備的丸根砦。面對多於自己一倍的敵軍,總守將佐久間盛重說「當城(丸根)僅騎士四百,在今川之大兵急攻之,必忽地陷落,各位可速離去也,我一人在此戰死足矣(《武德編年集成》),可見盛重面對今川軍的攻擊能否盡量抵抗,並無信心。只求各人與信長本軍合流。可是,同為守將的服部玄蕃向盛重主張積極出擊,認為籠城也不能避免陷落的結果,反之與松平一戰或有突破的可能。

另一方面,包圍丸根砦的松平元康把軍勢分為三部分正兵負責正面攻擊,遊兵負責側面奇襲以及元康的馬迴眾。總先鋒由石川日向守家成擔當,正兵由形原松平又七郎家廣率領,遊兵則由能見松平次郎右衛門重吉率領,親近馬迴眾就由酒井忠次及石川數正等擔當。就在松平方分置戰陣時候,丸根砦的大門突然打開,城內的四百騎兵在佐久間盛重及服部玄蕃的率領,向松平勢突襲。有見及此,元康向全軍下令「況此微勢理應防守當城,今卻出來一戰,可見其意之堅決,必死之一戰也,我方絕不可因而退縮,以弓、砲挑戰,乘隙奪取此城!」(《改正三河風土記》)雖說兩方在兵力上有所差異,但「敵我雙方此時之聲,夾雜矢飛交錯之音,此乃百千威嚇之鳴叫嗎?」(《伊束法師物語》)可見當時的交戰事實上處於膠著、一進一退的激戰狀態,不過,由於始終存在兵力上的差異,最終丸根砦在早上九時到十時左右陷落。有說指佐久間盛重等將兵一同戰死,但根據《三河物語》的記載「佐久間(盛重)脫出,自知運盡矣與家之郎黨逃離戰場」故佐久間盛重也有可能脫出戰場,與信長合流,但實情已考證不到。雖然成功奪取了丸根,但松平勢在曷戰中也損失慘重。《三岡記》、《武德編年集成》記錄,松平家臣的主要骨幹成員松平正親、松平重昌、高力重正及筧正則等戰死,可見佐久間方的反擊並不是脆弱的,對松平方來說,的確是受到意外的大打擊。

丸根砦陷落的消息不久傳到義元本陣,得知勝服的義元立即下令松平元康到大高城休息,改由原守將鵜殿長照領兵出陣。《信長公記》也有相若的記載「德川家康(松平元康)於此戰之先,向大高城運入兵糧,並參加丸根.鷲津攻略,依此大功勞也,人馬共休,居陣大高。」由於後世江戶時代對家康在大高城運糧及丸根攻略戰的功勞大加宣傳,難免有所誇張松平勢等人的神勇,以為家康入置大高城是「獎賞」、「慰勞」。但一如上述,由於松平勢在丸根一役出現意外的大損失,加上連連動員,已不是一支可持續上陣的兵隊,故不得不在大高城暫作休息。不過,這也可看到義元的作戰安排非常合理,以松平一隊進行運送、攻擊的工作,把大高城的障礙基本清除後,再改派在大高城守備的鵜殿長照代替出陣,兵力及行動力並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可一直保持整體實力的穩定,這不是證明義元在尾張攻略戰中有精心的計劃嗎?

就在松平元康強攻丸根砦的同時,今川義元也下令家中勇將朝比奈泰朝攻擊另一個針對大高城的付城鷲津砦。「丸根城()攻擊之同刻,今川方先鋒之將朝比奈備中守泰能(泰朝之誤記)強攻鷲津之敵城,並陷之。」(《武德編年集成》),換言之,今川方針對兩個付城的攻擊行動應為同時進行,以加快目標的達成速度。對於朝比奈勢的兵力記錄,並不詳記。《酒井本三河記》就指有「六千騎」,不過,「騎」這個軍事單位非常龐大,六千騎應為二萬五千到三萬人左右,這並不合理,故應為「六千騎兵」或「六千人」的誤記較為恰當。而相比松平元康攻擊丸根,朝比奈方的戰況記錄非常少及簡短,其中較為略長詳的有《改正三河風土記》「十九日,義元之先鋒朝比奈備中守泰能(泰朝之誤記)、井伊信濃守直盛攻擊鷲津之城。城主飯尾近江守(定宗)及其弟隱岐守(信宗)、織田玄蕃允(秀敏)等向四方下令,弓、鐵炮如雨霧般射出,準備防戰,然而攻擊方大軍新手除除入替,終不能支繼,守將飯尾近江守(定宗)以下城兵多半討死,餘黨自城出逃出,各自散走」上述的記載反映出鷲津的守將照樣採取守勢,與丸根的出擊策有所不同,但不論是守城或是出擊,兩城都在激戰後不久陷落。不過,從兩砦的戰爭可看得出,織田方的守備大將並沒有因今川大軍壓來而立即投降,反而極力守備到最後一刻,這不是能反映織田信長的魅力嗎

五月十八日夜,平靜的清須城

在今川方積極發動軍事行動的時候,在清須城的織田信長又有什麼對策?後世人大都認為織田方對今川方的襲來都處之以無奈或者主張投降之類的對策。根據《總見記》的記述「織田上總介信長公在清須城,主張近日向鳴海出動,遂與今川一戰也!林佐渡守(秀貞)等謂『敵四萬,我方三千,在野戰並沒有勝利的希望,故應在清須城自籠也!』向公諫之,然未有接受也!」就《總見記》的記述,看來十八日當夜城中存在對今川的對策討論,而林秀貞等大臣則力諫籠城為上。不過,根據太田牛一的《信長公記》記載,並沒有上述之事「前略『一、五月十七日,今川義元於沓掛着陣,翌日向大高城運入兵糧。十九日朝,今川勢之援軍出動,將選於潮漲之時攻落諸砦,此計已聞也。』十八日佐久間大學、織田玄蕃將此緊急報告向公告知。然而當夜,信長公並沒有特別的軍事行動,與家臣各自雜談,及深夜之時,命各家臣散去歸宅。各家臣嘲笑道『如到幸運之末,智慧之鏡也變陰暗矣』後各自離去」可見「與家臣各自雜談」一句,顯示當中並沒有軍議的氣氛及安排,只是雜談,何來軍議?史家藤本正行指出,上述林秀貞的發言,或為後世小說家如小甫瀨庵之作。即使考慮籠城策也是不合理,第一,如各砦城皆陷,則清須城如同赤裸,無用於對抗外敵。同時,如果籠城,就表示對外砦擺出放棄的態度,也不能取的消極策。

上述的節文顯示佐久間大學等與信長一直保持聯絡,同時佐久間大學也把今川軍的一舉一動告知信長了解,明顯表示信長並非採取消極的態度,各家臣的反應也顯示出信長與家臣之間並沒有商量對策的習慣,故此,各家臣才在散席之時,以嘲笑的方法向信長提訴。這正正與耶穌會傳教士佛諾伊斯所著的《日本史》中對信長的描述不謀而合「他(信長)僅憑一人,從不聽家臣之忠言,各人只對他忠心畏敬而已」雖然各家臣對信長並不能進行任何的諫勸,但這不代表信長與家臣之間已各自分立。在十九日早朝,信長出陣到戰勝之間,沒有任何家臣在途中反叛或倒向今川義元,這不是顯示織田信長的強橫領導者的魅力嗎? (如同三國時代的赤壁之戰, 雖然 東吳 在決議前大家意見分歧。 但有了決議以後, 大家就朝著一個目標努力, 終於能夠成功。 反觀近代的 抗日戰爭, 老蔣已經下令全國抗戰了, 但投降日本的僞軍仍是烏壓壓的鋪天蓋地, 真讓人傷心啊)


五月十九日凌晨,兩砦陷落!信長出陣!

就在各家臣都回各自的屋邸的時候,信長已收到最新的情報。「夜明之時,鷲津砦、丸根砦被圍之報上告」(《信長公記》)朝比奈、松平隊對兩付城的攻擊在差不多的時間傳到清須城,一向保持沉默的信長終於行動。「得知此緊急情報後,信長公始舞敦盛之舞,並唱着『人生五十年,與下天之內相較,宛如夢幻。一度得生於此,豈有不滅者乎?』後公曰:『吹貝(號角)』、『持具足!』一個一個命令下達。身穿具足,三獻之食事、熱湯進上,信長公帶兜上馬,衝出城門」這就是日後膾炙人口的情節,當中的「三獻之食事」就是自鎌倉時代以來,大將出陣時必要的形式。「三獻」就是打蚫、勝栗及昆布,在日文的意思就是「御膳昆布勝栗」,也就是取其與「勝利之男」的近音,祝願大將出陣勝利。除了《敦盛》外,信長也有唱出一首名為「死必一定」的室町小歌。不論《敦盛》或《死必一定》的小歌,都以面對死亡為主要思想。信長唱出這些歌曲的原因,一如史家二木謙一及小說家津本陽所說「這是對自己的一個提示」,「死必一定」就是對自己說,死並不恐懼,換言之,是一個自我安慰的自言自說吧。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當信長單獨出陣後,「岩室長門守等共五騎的小姓眾趕緊跟隨。主從六騎與雜兵二百餘人至三里外的熱田。辰之刻(早上七時至九時)之時,於上知我麻神社(熱田神宮)之前,遙見東方有兩條煙向上彌漫。信長公得知鷲津、丸根兩砦陷落也。」(《信長公記》)從上述的記載可見,鷲津、丸根兩砦在七時至九時左右被攻陷,在這時,信長身邊只有幾百人左右。後世的記錄都指信長在熱田神宮期間發現兩大奇端,一個是在信長在熱田社殿等待餘兵之時,聽得殿內有武具發出聲響,信長在此時說「社殿聽得武具作響,此大吉祥也!此必為熱田大明神之御恩護哉!」另外,《甫庵信長記》所記,當信長準備出陣之時,發現一對白鷺自社殿向東方翱翔,飛過信長之御旗信長及各將兵都以此為大吉,想定出兵必定大利。此外,還有永樂錢兩面皆同的巷說流傳在民間。不過,這些說法並沒有憑證,而《信長公記》對於信長在熱田神宮時的情況,並沒有一言半句,這的確很難斷定上述的流傳說法是否存在,或許只為後世用作歌頌信長在戰事中戰勝的一個「預言」而已。另外,有關信長在熱田神宮上奉戰勝告文一事,也沒有實質的證明,在現時的熱田神宮,也沒有留下這個「告文」,恐怕也是後世小說家的創作而已。

信長在熱田神宮作短暫停留後,便再度出發。《信長公記》記錄「從熱田向海邊之道行進,然而時值潮漲之時,故改從內陸之道行進。先入丹下砦,再進善照寺砦,等待各兵士參集,整備陣容。」善照寺砦位於鎌倉街道側,是其中一個針對鳴海城的付城。根據後世考證,善照寺位於丘上,眼下可俯瞰前方的中島砦,往南方可遠方鷲津、丸根北側的山丘,是戰略上必要握有的咽喉。而在當時,已攻陷鷲津、丸根的今川勢,理應掌握對善照寺方向的視線,換言之,信長方的行動在今川方的視線下,根本不能有任何的奇襲可能。此為後話,容後再談

神鬼不禁!義元之亢奮!

正當信長向善照寺方向進軍之時,即十九日正午前後,今川義元「此時於桶狹間山與四萬五千之兵馬休息」,文中的「桶狹間山」與後人一般了解的桶狹間有所不同。在後來的小說軍記記載,義元在谷底地形的桶狹間休息,但《公記》中的是「桶狹間山」,根據史家小島廣次的推斷,「桶狹間山」該為江戶時代尾張藩主德川義直所記述「桶狹之山」,同時代製成的《桶狹間圖》,指出義元的本陣應為當地一座標高約六十四米的山丘上,而不是後代流說的,太子之根旁的桶狹間谷。正午左右,義元收到鷲津、丸根兩砦陷落的消息,《信長公記》形容當時的義元乃「心情極好,於陣中不掩興奮之情,三次大唱歌謠也」從此可見義元對尾張攻略的進度感到非常滿意。但是,義元在桶狹間山休息的同時,「向戌亥(西北方)防備」(《信長公記》),雖然這或許為太田牛一個人的推斷,不過也不能否定中間存在諜報的通傳。因此,這或可反映義元方並不如一般所說,對信長的行動一無所知,這也是後世小說家對信長事後戰勝的一個預先誇耀,間接貶低義元的能力。

正當義元進駐山間休息時,今川前軍往西北方防備可能出現的敵軍,事因桶狹間山與織田方前線的中島砦只有大約兩公里,義元在解除大高城的危機後,已派鵜殿長照等向北推進,故「向戌亥(西北方)防備」也應是義元本陣的前軍向中島方向進攻,減少中島砦的出擊可能,同時也牽制善照寺方向的出擊可能。不過,義元的分兵出擊戰略,也正正為他在數小時後葬身桶狹間山埋下伏線

另一方面,進入善照寺不久的信長收到一個驚人的消息。負責待機候命的佐佐隼人正、千秋季忠等得知信長進入善照寺後,向各人說「這樣的話,果真是絕好的機會!」(《信長公記》)便率領三百人向鳴海城附近的今川軍打進。舊有的說法認為這是信長的陽動作戰(佯攻),使義元方以為信長已經出動,藉以掩飾己方奇襲的企圖。不過,這個說法存在值得保留的地方,事因無法證明信長與佐佐、千秋之間存在聯繫的跡象,而且,佐佐隼人等的行動反而對信長來說,更是突然損失。信長以微微軍勢挑戰義元,本身兵力理應不能任意流失,這樣令信長的戰勝機會大為減少,風險之高,未必為信長所考慮。佐佐隼人正等人與今川前軍在中島砦附近激戰,最終幾乎全軍覆沒,只有前田利家等十數人僅得身免。今川方獲得佐佐、千秋等人的首級。得知此戰報的義元比聽得鷲津、丸根兩砦陷落的消息更為亢奮。《信長公記》記載「得知是事之義元謂:『我之矛使天魔鬼神亦不能近,大善哉!』心情極佳,繼續唱謠」可見,佐佐隼人正及千秋季忠的戰死對信長軍來說的確是不必要的損失,但對義元來說,卻是尾張攻略戰成功的一大前步。然而,佐佐隼人出擊一事卻令義元方出現某程度上的鬆懈,做成後來義元軍之間聯絡並不緊密。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突進!信長再出陣!

收到千秋季重及佐佐政知戰死消息的信長,見狀後已別無他法,率兵向中島砦推進。但由於善照寺至中島之間只有一條狹窄的田間泥道可以通過,而且前方不遠似有敵方出現的跡象,故一眾家老都拉着信長的馬轡,試圖諫止,但不獲接納。信長便率二千餘人向中島砦移動。不久後,信長向全軍發言「聽着!敵人於昨夜各大高()運送兵糧,又向丸根、鷲津進攻,各將士定必疲累。而汝等皆新手也。『即使是寡勢之軍,在大軍之前亦莫有恐懼,運自在天也』,此古言吾等皆知也。敵來則引之,藉機反攻,將其擊倒、追散。但不用分捕,放捨首級。此戰之勝者,是光耀一族之榮,乃至此功名流傳後世子孫,勉汝眾人同為一心也!」(《信長公記》)

從上述的記文得到一個重要的資料,就是信長明顯錯判形勢。信長以為負責運糧的松平軍為單一的攻擊部隊,必因一連串的行動而大為累倒。不過,一如上述,松平元康入城後,已有鵜殿長照接替,故兵力並沒有如信長所說「定必疲累」。證明了信長的軍事行動或建基於錯判的推斷上,不過,這也有可能是信長特意鼓勵全軍,這只得信長一人才知。向全軍講話後,信長率領前田利家、毛利十郎(新助)等全軍共二千多人向桶狹間山間進發


上述的記載乃與一般所知的過理有所不同。從前的說法是指信長等人透過諜報得知義元正在「桶狹間谷底」休息,並率兵自善照寺向東北大方迂迴,在山間繞過太子之根突襲義元軍。可是,這必須作出一些質疑。即使信長真的得到諜報的通知,確認了義元的所在,但在大方迂迴之下,能否掌握義元本陣的異動是值得懷疑的,換言之,信長必須假定義元在迂迴期間停留於原處,其機會有多大?同樣,信長軍在迂迴之時,極容易招至己軍不必要的體力耗費,在決戰之時,本身兵力已有差距的織田軍未必能發揮奮戰的效果。再者,前面已述,義元方對信長方的行動已有一定的監察,而義元的本陣也不在桶狹間谷底之中。故此,「側面奇襲說」的可能性非常低,所謂的奇蹟或許只存在小說中的橋段而已。


否定「側面奇襲說」的話,信長的行動就如《信長公記》所說,自善照寺向中島推進,再向東海道的桶狹間山突進。換言之,信長軍採取正面突襲的戰術,向今川勢進軍方向突擊。那麼,為什麼義元方對信長方的行動看似一無所知?史家武岡淳彥在《戰國合戰論》指出,由於簗田正綱率領的忍者機關把沿途的今川斥侯殺害,令今川義元對信長方的行動掌握遲緩。的確,戰後信長論功行賞之時,立首功的不是向義元首先進攻的服部小平太春安,也不是討取義元首級的毛利新助勝受,而是簗田正綱,可見武岡氏的說法的確有其根據。另外,《信長公記》有另一個解釋。「在桶狹間山間密行,突然天空忽暗,強風吹襲,豪雨彷彿像動搖大地的急雨石冰般在下着。此暴風雨向沓掛之峠東吹,沿途樹木紛紛倒下。人人皆謂此乃熱田明神之御力也」從上文得知,信長軍向桶狹間進擊之時,突然有暴風雨向東吹襲。由此推斷,今川軍的前軍或因豪雨的雜聲,對信長軍的行動沒有作出及時的回應;再者,桶狹間一帶皆為起伏不定的丘陵地帶,今川勢更難對外來的聲音作出辨認。

命運之悲歌!義元之英雄末路!

正當信長軍正怒濤兇兇的向義元本陣推進的時候,今川義元對此並未有太大的反應。事實上,當時義元正接受附近的僧侶上獻酒肴。《松平記》述說「今朝之合戰,勝利在望也!其邊之寺社方進上酒肴,各馬迴皆舉杯而飲」在戰國時代,寺社要保障寺領的安全,不受戰火的摧殘,通常都要向戰勝方上獻「持金」或軍用金作為保護。由此可見,義元方對前線的注意度明顯有所鬆懈,不過,相比之下,場場緒戰的勝利使義元有所放鬆戒備也是正常之時,再加上梅雨屢落,義元本陣或因豪雨而有所輕忽。《三河物語》中也記載道「義元用膳之時,車軸之雨驟落降」,豪雨驟降之時,義元正好正在用餐,在此狼狽之時,一般的警戒心也會隨之而減低。

就在義元諸隊的警戒減低時,十九日中午一時,信長本隊共二千人乘豪雨的幫助,突破了今川前軍,向不足一公里遠的義元本陣推進。「不久天空放晴,信長公持槍指向天,大聲嚷着最後的命令『旗本哉!衝啊!』全軍向義元本陣突衝。目睹這個情境的今川勢隨即立刻崩潰,弓、槍、鐵炮皆捨棄於旁,指物亦皆散亂。義元之塗輿也棄置也,此時乃未刻(下午一時至三時)。」一如《信長公記》所說,今川勢對信長軍的突擊的確感到茫然失措,可見在今川本陣之間並沒有得知信長勢的突進,大雨及諜報機關的作用因而突顯。從此可分析到,義元方因對信長的奇襲沒有事先的準備,而被信長找到突擊的目標。其實,即使信長找出義元的本陣,但要從五千人中找出義元一人加以討殺,並不是容易的事。可是,由於義元沒有準備,乘坐的塗輿反成為容易被發現。因此,信長軍在找出目標下,向義元本陣的進攻則更有效率。

雖說義元本陣出現混亂,但並不是一觸即散的。「在此混亂之中,義元被三百騎包圍一同後退。」由此可見義元方在信長的突襲中,並沒有完全崩潰,中心的指揮能力仍然能有限度維持。可是,受三百騎保護後退的義元並沒能夠順利撤出戰場。「其(三百騎)皆被織田勢捕捉,在數度的攻擊下,只餘下五十騎。」就在這時,織田信長也加入戰事,直指義元小隊「信長公也下馬,混入旗本之中持槍向敵突擊。周圍之者皆勇戰也,削鎬碎鍔之激戰因此展開。」在往後的諸場戰事中,信長已絕少親身上陣殺敵,或許這能反映信長對戰勝的渴望吧!一般的說法都指義元被信長突襲下,不久便被殺,做成義元本身不堪一擊的形象。然而,《信長公記》給予義元較正面的記述「歷戰之馬迴、小姓眾相繼受傷或戰死」義元方受到信長的大包圍下,依然作出奮勇的最後反抗,然而,以寡敵眾始終不能扭轉乾坤。「此後服部小平太乘機向義元突刺,義元拔出佩刀,斬向服部之膝然而今度毛利新介突進,義元今度也防備不及,毛利之槍突刺成功,並梟其首也!」義元在奮戰之下,最終也難免一死,「東海道一弓取」的英雄今川義元,從此命喪桶狹間山之間。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服部小平太長槍攻擊義元

《續明良洪範》記載,當時義元的小姓眾島田左京向義元提議逃向大高城,但最終被織田勢追及而死亡。無論義元是否有意遽到大高城,自身亦逃不出織田方的攻擊。至於義元的確實死亡地點,史書並沒有明確的記錄。在追殺義元的同時,戰事亦轉向追討戰,兩方在桶狹間谷地地界追逐交戰,最終今川勢被迫到山下的田間,由於深田難行,今川將兵寸步難移,被織田方一一討殺。基本上,義元的死地應為桶狹間山坡至田地之間。在追討戰告一段落後,整個突襲戰亦告完結。事前被認為一面倒的、強弱懸殊的、今川方可談笑用兵的戰事,反成為今川義元及其親兵的葬身之地,「戰場變化不定」一言果真不假。

在山間戰事完結後,大約四時左右,信長下令回清須城進行首級檢驗,全軍凱旋回軍。根據《武德編年集成》的記載,今川方戰死者「騎士五百八十餘人,雜兵二千五百餘人」共三千人戰死,當中當然也包括今川義元本人了。《松平記》則指,戰死者包括飯尾乘連及井伊直盛等人,換言之,戰事之中戰死的並不是普通的將士,而是今川家中有地位的家臣眾,可見此戰對今川家打擊何其深遠。

勝利之聲張!清須之首檢!

戰事完結後,還有餘波未了,朝比奈泰朝及岡部元信等今川大將仍在進行作戰。另外,《信長公記》記載,有一名駿河眾的將士山田新右衛門在得知義元戰死後,策馬衝向織田勢而戰死,二保城主松井五八郎與其郎黨二百人一同衝向戰場,被討死。事後得知義元死訊的朝比奈泰朝領兵回到遠江,而鳴海城將岡部元信則依然籠城不出。就在此時,回到清須城的信長在十九日晚至二十日凌晨進行首檢,共得首級三千餘。同時也以剛被下方九郎右衛門春親捕獲的義元同朋眾權阿彌,分辨各首級的身份,當然也包括義元在內。首檢之後,信長准許權阿彌攜同義元的首級,在僧徒的陪伴下,返回駿河。然後,信長下令在清須至熱田之間約二十町的南須賀口為義元築起「義元塚」,並進行千部經以作供養,而義元的愛刀「左文字銘刀」也至此成為信長的愛刀。

對於義元首級的問題,當中存在異說。《武德編年集成》所記,「雖各在尾州之今川大將皆逃,然鳴海城主岡部真幸(元信)始終堅守,二十日以來一直防拒信長勢。今川之元老送書信喻其退出,然真幸不肯。信長有感於此,決意和之,應真幸之求,派僧侶十人持義元之首級,陪同權阿彌一同至鳴海城岡部得義元之首級,於是從鳴海退回駿河。」以此記載,當為岡部元信爭取向信長奪回義元首級,筆者認為《武德編年集成》的記載當為《信長公記》記述的詳細化記文,事實上,《三河物語》也有記述此事,理應是確有其事。對於當時正四散敗走的今川軍來說,岡部元信的行為可謂絕無僅有,難怪《三河物語》的著者大久保忠教大讚岡部元信為「武士之鑑」,同時也反映信長為什麼向元信妥協吧!

另外,仍然留在大高城的松平元康在十九日晚收到義元戰死的消息,但元康並沒有因此而立即撤退,並質疑「此為訛傳也!」(《武德編年集成》),但後因水野信元派來的淺井道忠親來勸說下,元康始退,經沓掛城回進三河

自此,尾張內的今川方勢力也一概撤離,織田信長最終憑藉桶狹間的突襲戰,討取今川義元,令今川氏二萬五千大軍在三日間消失於尾張境內,具決定性的桶狹間之戰也因此劃上句號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0/12/29 下午 12:00:59編輯過]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08/2/13 上午 11:34:44
--  

《桶狹間之戰的影響》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如日中天!織田信長之奮飛!—

桶狹間之戰—日本戰國史上最具關鍵性的一場戰役。最大的得益者當然是尾張的織田信長。東面的強敵今川氏在此一戰後再不能振作再戰,反而墮入不斷衰竭的深淵之中。反觀織田信長在戰後,得到周近大名的肯定,也強化了本身統一整個尾張的力量。戰前服從今川氏的沓掛城及倌知多半島內的豪族,大多重投信長以及織田家的勢力下,信長在尾張國內統一軍略也進入最後的階段。今川氏敗走後,信長把戰略焦點投射在北面的美濃齋藤氏及尾張內部的一些殘餘反對勢力身上。原本彈正忠家與齋藤家在締結聯姻關係後保持一定的平和局面,可是在弘治二年(1556)四月,齋藤道三與嫡男義龍之間出現的矛盾已升級至戰爭階段,因此在同月二十日爆發了長良川之戰,年老的道三終於戰死。自此後,信長以「道三之婿」的立場下,與義龍一直維持在敵對關係上。然而在桶狹間之戰前,信長都不敢貿然對義龍挑起戰事,以免引起國內的反對勢力群起圍攻,同時更不希望讓今川義元有機可乘。

在東、北兩方包圍下,織田信長的未來變得一籌莫展,可是,桶狹間之戰的幸運勝利為信長帶來奇蹟性的轉機,加上今川氏真放棄對織田家發動弔喪之戰後,永祿三年(1560)八月二十三日,也就是桶狹間之戰的三個月後,信長隨即發動對齋藤義龍的軍事行動,可見桶狹間之戰為信長增強對美濃的侵攻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同時也因桶狹間之戰的勝利,令信長開展針對美濃的八年作戰攻略。翌年五月十日,齋藤義龍病死,再加上與松平元康在永祿五年正月結下清洲之盟,消除對尾張東面的防衛壓力後,信長的侵攻步伐更加快速,不僅把居城轉到較北的小牧山城外,更派木下秀吉在墨俣川的三角洲地帶修建前線處點,以備作長期對戰。從此可見,信長在桶狹間之戰後,藉與松平元康的結盟,消除對東面的戒心,信長對齋藤的作戰可說是全力投入。最終在永祿十年(1567)八月十五日,信長成功藋}稻葉山城,迫使齋藤龍興敗走伊勢,更正式把擡@一國收為自己的領國,合併尾張計算,當時信長的領地共有一百萬石,僅有的反抗勢力也因齋藤氏的滅亡而煙消雲散。自此之後,信長的天下布武大計也正式出爐,為戰國天下帶來前所未有的大衝擊,桶狹間之戰所帶來的影響在此可謂一目了然。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名家之崩解,今川氏之滅亡—

桶狹間之戰的戰勝者織田信長在戰後如日中天,為他稱霸天下之夢打下決定性的基石。反觀戰敗的今川氏,面對的卻是一連串的分裂及瓦解。今川義元戰死後,朝比奈泰朝、岡部元信等今川氏大將都希望今川氏新家督氏真發起弔喪之戰,為義元一洗血仇,以當時的今川家力量來看,要重新一戰是絕對可行的事,而織田信長也未必可再次抵抗。可是,氏真並不願意這樣做。後世的史家及評論者都指氏真是不足為人主的廢物。然而,平心而論,若指責氏真的用兵無能,倒不如說他從沒有這樣的能力。在今川義元的「京都文化主義」影響下,氏真自小就不善於兵道,反而象徵京都貴族文化的和歌、鬥雞、蹴鞠的公卿活動才是氏真之所好,因此,義元一死,氏真並不能繼而發奮是有跡可尋的。事實上,在當時的戰國大名,尤其是與京都公廷貴族、室町幕府有關連的大名,大多都積極開展吸收上方文化為首要的題目。防長的大內義隆與駿遠三的今川義元、氏真都是其中的佼佼者。氏真有此取向並不是特別奇怪的事,只能怪父親義元的培育,不足以令氏真生存在弱肉強食的戰國時代吧!

後世的史家都對氏真冠以「暗愚」、「懦弱」的名詞,這些的批評其實都集中在武力、軍事方面,可是,氏真的真正實力乃在文治方面,這一點是不容懷疑的。自弘治末、永祿初年,義元把家督之位讓予氏真後,氏真的文治能力受到家臣的十分肯定,駿河、遠江的農業灌溉、今川家中的軍資調達都是義元死前,氏真的傑出治政成就。在義元死後,為了配合今川家的重商主義及平衡今川家與駿遠商團的利益問題,氏真在永祿八年定下樂市之令,同時也開放商業以吸引京、江等地的外商到駿、遠經商。這一切都是氏真的實力表現,與以後信長的經濟政策有近似之處,這反映氏真的治政眼界之遠,並不能以他的武略之弱來否定及掩蓋。

可惜的是,氏真的文治成就並不能使今川家在弱肉強食的戰國中生存。或許氏真的根本目標只是保有原有的領國,可是四圍的戰國大名卻不想氏真的目的如願。松平元康在清洲之盟後,對今川氏真的叛旗已十分明顯,可是,當時的氏真卻不能作出有效的回應,反而自斷手腳。當時傳出井伊谷城的井伊直親與松平元康相通的流言,今川氏真在要求直親到駿府解釋之後,卻下令朝比奈泰朝在遠江掛川城把直親殺死。此一舉不但令氏真的威信一落千丈,更使一些從前就想反抗今川家的大族群起亂事。「氏真不能恃」的信息在各從屬今川氏的豪族中廣泛傳播,連同族的崛越城主崛越氏延率先發難,引馬城的飯尾乘連等也在松平元康後一同反抗。松平元康的反叛及崛越氏延、飯尾乘連等人的發難就是日後著名「三州之亂」及「遠州總亂」。氏真對諸此亂事都盡量撫平,但對三河的松平元康卻採取放任的態度,可見氏真的目標只想致力保護遠江、駿河兩國的根本領地。

有不少人都以為今川家在桶狹間之戰後就兵敗如山倒,但實情並不如此。松平元康雖然成功奪取三河一國的主權,但並沒有立即奪取遠江。當然,這一來是因為元康要鞏固三河的治權,同時也是恐懼甲、駿、相三國同盟的存在。事實上,縱使義元戰死,但原本的三國同盟並沒有因此而立即崩潰,三家的關係也在一段時間內得到維持。一方面武田信玄正與越後的上杉謙信作戰,另外小田原的北條氏康也採親今川的外交政略,這令氏真沒有被立即趕入死路的困境。可是,這一天也終於來臨。永祿十年(1567),武田信玄率先藉機侵入駿河,同時間,剛成為家督的北條氏政也開始對駿河、伊豆產生野心。尤其當北條氏康死後,主張親武田的氏政與信玄及德川家康三面瓜分今川家領。永祿十二年(1569),今川氏真在掛川城向家康投降後,苟延殘喘的今川氏也正式滅亡。桶狹間一戰可謂把今川家一刀擊殺,戰敗後十年,叱吒戰國風雲的東海道今川一族最終也因此戰而消失在歷史河流之中,桶狹間之戰對今川家的影響,與對信長的成功的助力同等重大。

—意外之重光!進入歷史舞台的家康!—

不能否認的是,桶狹間之戰的另一得益者是岡崎的松平元康。如上述所說,松平元康與今川家並不存在後世所謂的敵對關係,從而急於獨立。反而,松平一族的獨立行動也只不過是戰國時代普遍的「樹倒猢猻散」的典型例子。家康在桶狹間之戰後,在五月二十三日乘守備的今川軍退去,正式重回岡崎城。當時的松平一族奪回岡崎城後,面對氏真的不戰態度,自然萌起獨立、反叛今川氏的行動。家康為了保障自己的行動順利,以及尋找下一個有力的保護者,便在永祿五年(1562)正月,經舅父水野信元的仲介下,與織田信長定下清洲之盟。自此同盟後,家康隨即發動東三河的軍事收復行動,另一方面又開始對西三河的治政改革,雖然在永祿七年(1564)觸發三河一向一揆,但在一年內迅速被撫平。這並不影響家康向東推進的步伐,最終在同時六月二十日,攻陷東三河據點吉田城,成功統一三河。三河統一的成功促使家康繼而進攻遠江。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在武田信玄的協同作戰下,遠江的今川氏勢力慢慢被德川家康蠶食;同時也參與信長的統一天下的大戰,在姉川之戰中協助信長擊破朝倉.淺井大軍。至此,戰國歷史上的德川家康正式成形,也登上戰國歷史的名冊上。

在桶狹間之戰前,德川家康依然是今川家內的一名年輕武將,受到義元的保護,並沒有太大的可能收復祖父清康辛苦奠下的西三河治權。桶狹間之戰後,家康成功把這個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此戰的結果無疑對家康來說是天賜的奇遇。重回三河後,各松平一族都重回三河故地,家康也慢慢得到松平氏總領家的地位。大多人說桶狹間之戰把信長消除東面的威脅,但其實,同時也為家康爭得全力奪回整個三河以至遠江之地的難得機會,從而成為東海道的新生戰國大名,再與武田家、北條家、豐臣家等大名抵抗互戰,最終成為天下人。這不失為桶狹間之役對家康的一個新契機及機會,沒有桶狹間之戰,後來的江戶幕府初代將軍—德川家康又會如何呢?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0/9/21 上午 06:13:12編輯過]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08/2/13 上午 11:37:21
--  

《戰事分析》

情報之戰略!信長之勝因

信長在桶狹間之戰的勝利原因是什麼?古來的奇襲說已被否定,那麼真正的勝因是什麼?一如本文序言所指出,「情報」是信長的最關鍵勝因。究當時的戰況,清洲城以外、尾張國的中心地帶,全都是今川軍的軍勢,要確定各軍勢的推進是非常困難,再沒有電報、以至無線電的戰國時代,要取得戰報而又能倚靠的只有忍者眾的情報機關。從上文所見,信長在戰後的論功行賞,也是以主管忍者情報的簗田正綱,而的不是向義元首先進攻的服部小平太春安,也不是討取義元首級的毛利新助勝受。信長在戰事前一晚的十八日,信長在清洲城收到佐久間大學的情報,得知鷲津、丸根兩砦被攻擊,從而推想今川家的攻勢及行軍,故決定率寡兵出陣;再在善照寺中,收到義元本陣所在的情報,便領親兵突襲今川義元的本陣,途中除了發生小戰外,基本沒有受到今川軍的攻擊,除了因為大雨的影響外,恐怕是有忍者眾在中島砦往桶狹間山的路上把消息封鎖吧!

錯誤的判斷,奮勇的進擊!

雖說信長一向都著重情報,自桶狹間之戰前夕開始,信長都重視對敵軍行動的消息收集。可是,一如太田牛一的《信長公記》所記,信長向全軍鼓勵道「聽着!敵人於昨夜各大高()運送兵糧,又向丸根、鷲津進攻,各將士定必疲累。而汝等皆新手也。」表示信長誤以為中島一帶的今川軍都是松平元康的大軍,並已因一連串的軍事行動而極度疲憊。可是,信長的說法事實上是錯誤的。同時,信長發言後也沒有作過任何的修正,恐怕信長到戰事的關鍵時刻,或許未知這個判斷錯誤,並照樣領軍衝擊今川義元本陣。(當然,也極有可能是信長故意誤導兵卒以鼓勵士氣)換言之,著重情報的信長在最後一刻卻有可能用錯了情報,而下了錯誤判斷。那為什麼信長依然能夠成功突襲?

這極有可能是因為信長的親兵素質問題,信長的親兵向來受到信長的積極訓練,長槍、鐵炮以至野戰等等的練習都是信長青年時十分重視的作戰模式。《信長公記》中就記載信長尤好一種名為「狂」的訓練,其實就是把軍隊分成兩隊,而利用長槍互戰的一個演習,據說每次信長的兵練做成不少的死傷。在此的嚴酷訓練下,信長的親兵不會比正規大名的軍力差。因此「主從六騎與雜兵二百餘人至三里外的熱田。辰之刻(早上七時至九時)之時,於上知我麻神社(熱田神宮)之前」由清洲至熱田共十二公里的距離能在三至四小時內到達,再在下午一時左右突入義元本陣,在當時的戰國兵速來說,是十分的迅速,而從這個記述去推斷,信長親兵的體力是十分良好,也就是能追上信長之餘,又能成功突擊義元本陣的一大要因。

分兵差異,義元之致命失誤!

義元本身並不是一個愚蠢的武將。就在本文序言所謂,義元的能力並不能以桶狹間之戰作定論,而且,義元的軍事調動的確迫使織田信長使用突襲的方法。可是,義元敗死的致命原因又是什麼?義元身擁二萬五千人的大軍,原本要強佔尾張是問題不大,信長的反抗在二萬五千人大軍面前也只是螳臂擋車。然而,義元的致命錯誤在於分兵太散。沓掛城、大高城、丸根.鷲津兩砦的周圍都有義元大軍的各分隊在攻擊,但各隊之間與本陣的連絡並不緊密,甚至有各有各戰的現象,最終令義元本陣在織田方忍者眾的消息封鎖下,變得孤立隔絕。以義元的反應來說,看來信長突襲前,義元並沒有任何的準備,可見上述的推論並沒有大出入。信長雖只有寡兵數千,但卻因機動力的條件補助下,做成有效的內線攻勢,在各敵軍的包圍下突圍,並找出敵方的關鍵點義元本陣。反之,義元的各個包圍隊卻因缺乏有效連絡而把二萬以上的大軍變成各數千人的小隊。

目標不清,義元之誤算!

依照義元對尾張的侵攻部署來看,義元的本意並不打算以大軍的優勢強攻清洲城,與信長一決高下。因此,各分隊的行動都有一個共同目標把信長迫到只有清洲城!大高城、鳴海城,再到清洲城,義元的大軍一步一步的向北推進,信長的選擇將越來越少,也就是義元最終的要求引誘信長的主力一戰,進行殲擊機。但是,既然不想與信長立即決戰,那麼付城戰略就是義元的第一考慮,而第二考慮當然就是信長的所在。義元的失誤在於,進迫與找出信長之間並沒有一個明確次序。在進一步迫向信長的各個付城的同時,義元卻又希望找出信長的所在。佐佐隼人等人的犧牲令義元十分興奮,正正反映義元極想找出信長主力所在的表現。然而,義元想迫出信長的同時,卻看不到任何的迎擊策略。義元既想迫出信長,卻沒有做出兩手的準備,以防一旦發生的突擊。這是義元過於自信的一個表現,這當然也是不能過責義元的。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9/12/19 下午 01:12:47編輯過]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08/2/13 上午 11:38:55
--  

《餘談》

新說!義元之本意非為上洛?

就戰事本身的分析及述說已基本完成,故現正好交代一些餘談。古來的說法都指義元的出兵本意是為了上洛。《伊束法師物語》中記載「今川義元卿,以切登天下,匡正國家之邪路。」切登天下成為義元出兵的真意。但這個說法並沒有十分有力的證據,首先信長方的記文並沒有指出義元是上洛之軍,同時間,德川方的史料《三河物語》也沒有提及義元出兵是上洛的目的。故此,信憑性事實上在史料不是太高。「上洛」的說法原來自於江戶初年的《甫庵信長記》,但這書的可信性在史學界間並不太高,同時也找不到其他同時代的旁證。

再者,以今川義元上洛來說,當時的確是絕好的時候,任為三河守、同為有力繼承將軍家的吉良家也在此時沒落,今川家繼承正衰弱的將軍家是理想的時機。但是,當時的將軍足利義輝並不是特別弱勢的將軍,在介入武田晴信及上杉輝虎的爭戰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故此,義元並沒有足夠的立場上洛爭位,換言之,也就是沒有有力的大義名份。同時,在京都,向來對局勢十分敏感的公卿貴族也沒有任何相關的風聞,在當時的慣例,通常上洛的大名都會向京洛的貴族預先知會,但當時的京都貴族的日記卻沒有任何的異動。因此,如義元自信有力上洛稱雄,那為什麼不知會公卿?在出兵的途中,為什麼又沒有表明上洛之志?難道會怕了信長一人嗎?

再從桶狹間之戰的配置來看,義元並不急於攻下尾張及信長,反而慢慢進行攻勢。在日後信長上洛,進攻南近江之六角義賢之時,並沒有一城一城的天下,反而一攻下六角氏的主城就上洛。同樣的情況下,義元卻沒有一下子攻下清洲城。因此,義元在此戰中,卻沒有顯示他上洛的野心。再者,義元安排松平元康運入軍糧一事,也顯示他正想作長期作戰的準備。二萬五千人的大軍,要是拖延太久,反而影響軍心,在還有長長遠路之下,為什麼義元會作這麼不自然的安排?

若義元不是為了上洛,那麼他的目的是為了什麼?恐怕是為了入侵尾張。由於當時與織田氏在三河、尾張之間的爭奪戰上拉扯太久,故義元或想借信長謀求統一尾張期間,快速作一了斷也說不定。而且以今川氏的重商政策來看,奪取熱田及津島港是可能的野心。今川氏在駿河、遠江到三河一帶的商業重地都試圖作有效的掌握,如入侵尾張,極有可能想控制知多半島及海西郡木曾川的海貿地帶。比較上洛,攻佔尾張更切合實際的需要及可能。

當然,要是信長被義元打敗,義元上洛的可能性是不能一下子被抹去的,攻下尾張之後,伊勢路或是東山道都是可上洛的路線,義元上洛的可能仍然是存在的。在沒有決定性的關鍵史料之前,筆者只能把疑問的答案留給讀者……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9/12/19 下午 01:13:29編輯過]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09/7/6 上午 05:53:36
--  【轉貼】

每一個朝代的統治者上台之後總有些馬屁文人出來歌功頌德,德川家自然也不例外,比方說林X山之類。除此之外也要負責美化形象,以便將來統治順利。為了淡化德川家下剋上、忘恩負義的惡名,最理所當然的辦法就是從今川家身上做文章了。比方說:
  

一、塑造幼年的家康在駿府一付受氣小媳婦的樣子。(在駿河不僅是大後方安安穩穩,而且吃好住好還附送老婆,多少人想過這種生活都沒有)
  

二、最誇張的莫過於將進攻尾張的松平部隊當成消耗品的說法。(桶狹間發生之前大概除了信長外沒人認為織田會贏,穩贏的戰役打頭陣分到的戰功通常最大,你講得好像今川義元要你只帶三百名部下去守溫泉關一樣)
  

三、氏真於父親死後終日玩樂未曾想過向父親的仇家織田發過一弓一矢復仇。(硍!!家康你這小子叛變擋在織田家大門口,你要我搞空降過去報仇啊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於是在當政者默許或者蓄意的情況下,今川氏真就逐漸成了昏庸無能的代名詞,也再度為"歷史是由勝利者撰寫"這句話做下最好的註解。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0/3/8 上午 11:24:15
--  【轉貼】家康的前生是劉備?

家康和今川家的恩怨似乎與劉備和東吳的瓜葛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一、塑造幼年的家康在駿府一付受氣小媳婦的樣子。(在駿河不僅是大後方安安穩穩,而且吃好住好還附送老婆,多少人想過這種生活都沒有)
  

二、最誇張的莫過於將進攻尾張的松平部隊當成消耗品的說法。(桶狹間發生之前大概除了信長外沒人認為織田會贏,穩贏的戰役打頭陣分到的戰功通常最大,你講得好像今川義元要你只帶三百名部下去守溫泉關一樣)

瑜上疏於權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呂范亦勸留之。權以曹操在北,方當廣攬英雄,不從。備還公安,久乃聞之,歎曰:「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時孔明諫孤莫行,其意亦慮此也。孤方危急,不得不往,此誠險塗,殆不免周瑜之手!」

<資治通鑑 卷第六十六 

三、氏真於父親死後終日玩樂未曾想過向父親的仇家織田發過一弓一矢復仇。(硍!!家康你這小子叛變擋在織田家大門口,你要我搞空降過去報仇啊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劉備對孫權的背叛也雷同:


初,劉備在荊州,周瑜、甘寧等數勸孫權取蜀。權遣使謂備曰:「劉璋不武,不能自守,若使曹操得蜀,則荊州危矣。今欲先攻取璋,次取張魯,一統南方,雖有十操,無所憂也。」備報曰:「益州民富地險,劉璋雖弱,足以自守。今暴師於蜀、漢,轉運於萬里,欲使戰克攻取,舉不失利,此孫、吳所難也。議者見曹操失利於赤壁,謂其力屈,無復遠念。今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將欲飲馬於滄海,觀兵於吳會,何肯守此坐須老乎!而同盟無故自相攻伐,借樞於操,使敵承其隙,非長計也。且備與璋托為宗室,冀憑英靈以匡漢朝。今璋得罪於左右,備獨悚懼,非所敢聞,願加寬貸。」權不聽,遣孫瑜率水軍往夏口。備不聽軍過,謂瑜曰:「汝欲取蜀,吾當被發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使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南郡,備自住孱陵,權不得已召瑜還。及備西攻劉璋,權曰:「猾虜,乃敢挾詐如此!」

<資治通鑑 卷六十七>


家康的前生該不會就是劉備吧?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0/3/8 下午 11:29:08編輯過]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2/12/22 上午 09:03:11
--  

拜織田信長的廟
建勲神社裡的「宗三左文字」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建勲神社位於京都市北區船岡山的山腰。以日本戰國一代霸主織田信長為主祭神,配祀其子織田信忠

德川幕府終結後,織田信長的愛刀「宗三左文字」自德川慶喜處獻出與明治天皇

明治2年(1869年)11月8日,明治天皇決定為戰國時代天下統一、朝儀復興等有所貢獻的織田信長建立神社,神號為「建勲」。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宗三左文字」是由筑前博多刀工左文字打造起來的好刀,由一時掌握近畿地區中央政權的三好長慶之叔父三好宗三所持有。

畿内三好宗三送給了甲斐武田信虎

之後,武田信虎與今川氏連結和睦政治婚姻,

武田氏嫁女兒定恵院時,當嫁妝一起送到女婿今川義元手中,成為義元的愛刀「義元左文字」。

1560年桶狭間之戰,今川義元織田信長突襲戰死,此刀成為信長的戦利品。

織田信長在刀柄刻印「永禄三年五月十九日義元討補刻彼所持持刀織田尾張守信長」,又成為織田信長愛刀「信長左文字」,直到本能寺之變。

本能寺之變後,「宗三左文字」落入豊臣秀吉之手。秀吉死去後傳給豊臣秀頼,豊臣氏完蛋後落入徳川家康之手。

從此以後,徳川将軍家代代相傳。此刀常是得到天下的人所擁有,所以又稱「天下人の刀」。

徳川4代将軍徳川家綱發生京都大火「天明の大火」,此刀一度被埋入瓦礫之中。

除了「宗三左文字」,信長的「紺糸威胴丸」與太田牛一所寫的「信長公記」等重要文化財都放在京都的建勲神社。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2/12/22 上午 09:10:41編輯過]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3/1/31 上午 01:11:38
--  【戰國謠言】織田信長與德川家康從小就認識?
不要再演德川家康織田信長從小就認識的戲碼啦!

6歲的德川家康在織田家當1年多「囚犯」性質的人質,毫無自由可言,不可能與9歲的織田野孩子織田信長有所接觸。

試想一個被監管的6~7歲小孩與9~10歲的織田少主會有多少交集?,歷經10年之後.............經過刈谷城主水野信元才開始推動織田信長松平元康之間的接觸。

「信長·家康的少年時代美好的回憶」是漫畫、小說、大河劇虛構出來,可能是德川家康訪問清洲城時,告訴織田信長,我曾在你們家當過人質唷~攀交情拉關係!!!

德川家康不說,織田信長可能還不知道人質群中有德川家康(松平竹千代)這號人物!

德川家康的大恩人今川義元死後,為鞏固德川氏獨立地位,德川家康背叛今川氏找織田當新靠山,而織田信長為避免二面作戰,立下德川這緩衝國以阻擋東方的武田,今川勢力。

完全是戰略利益的組合,利用政治婚姻(阿市、德姬)穩固關係。

在當時織田信長的戰略策劃中是與淺井長政與同一層次的戰略夥伴。

織田信長上洛坐大後,開始將德川家康淺井長政臣屬化,其中淺井氏顯然拒絕臣屬化,終於叛離。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3/5/21 上午 03:57:57
--  

今川義元沒有要「上洛」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日劇常演今川義元是有「上洛」掌天下大權的野望,而「義元上洛」的劇情出自幕末栗原信充(1794-1870 )編纂的『重修真書太閤記』,並非史實。

日本學會的小和田哲男教授等都否定「義元上洛」之說

主流學界認為是今川義元對尾張的侵略,是今川領土擴大方針,並沒有上洛的野心。

実際上,今川義元在永禄2年(1559年)出陣準備的所發出的文書也沒有「上洛」的文字記載。

而且如果要上洛,事前必須向越前朝倉氏與南近江的六角氏等近畿大名要請協助,這樣的外交書簡也都沒發現過。

當時的幕府将軍足利義輝今川義元之間有什麼利益交換的史料也沒有找到。

而最近的研究,今川義元發動大規模攻勢與他弟弟有關。

尾張本來有今川一門的今川仲秋任尾張守護,其後裔是那古野城的今川那古野氏(室町幕府奉公衆的今川氏)。

也就是「尾張自古就是今川氏的一部份」。

而義元的弟弟今川氏豊入繼今川那古野氏為養子成為那古野城主,享禄5年(1532年),勝幡城主織田信秀用奇計奪取那古野城。

今川氏豊出逃流亡去京都,後被哥哥今川義元迎回收留。

為了讓弟弟今川氏豊能再擁有尾張領地。理所當然,做哥哥的今川義元就決定奪取那古野城與消滅織田氏。

藉著最前線鳴海城與大高城二城被織田方的城砦所包圍的領土紛争。今川義元制定了大膽的毀滅織田氏的尾張入侵計劃。

幕末栗原信充編纂的『重修真書太閤記』的「義元上洛」,雖然不是史實。但是日本歷史電視電影還是喜歡採用這個題材。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被織賊暗算偷襲,又被電視劇亂演~真的苦命啊!」

--  作者:ppo
--  發表時間:2014/7/20 上午 02:29:12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蝚血���冽�苷辣���望��12璇� 嚗𣬚洵嚗�1 ��/��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