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朱元璋廢除丞相,害苦了子孫和國家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11001) |
-- 作者:ppo -- 發表時間:2008/2/21 下午 12:42:05 -- 【轉貼】朱元璋廢除丞相,害苦了子孫和國家 “宰相”是輔佐專制君主處理政務的最高官職。漢朝名相陳平論說宰相“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撫萬民、明庶物;外鎮四夷諸侯,內使卿大夫各盡職務”。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幾乎朝廷內外的事都歸宰相管轄,可見其權勢是非常大的。由於宰相直接管理朝中百官,非常容易率領百官與皇帝對抗、架空君主甚至出現謀權篡位的嚴重後果。 明朝建立以後,太祖朱元璋立了兩個丞相,就是左丞相李善長和右丞相徐達。由於當時徐達經常在外面領兵作戰,所以實權掌握在李善長之手。史稱李善長“少讀書,有智計,習法家言,策事多中”。朱元璋與李善長關係很好,彼此意氣相投。朱元璋把李善長看做是蕭何式的人物,從指揮作戰到軍資供應,李善長經常參與。明朝建立後,許多政策、法規、制度、禮節和儀制等,也都是由李親自制定,或者由他牽頭完成。所以,在最初得以封公的六人中他居於最先的地位(其他五人是徐達、常遇春的兒子常茂、李文忠、馮勝和鄧愈)。然而,明朝建國以後,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權力過分膨脹,從而導致皇權與相權的矛盾逐漸激化,朱元璋也對李越來越不滿意。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長因為長期患病在家休息,很多天沒有能夠前往中書省處理政事,他心裏感到不安,於是上疏懇請致仕(退休)。他這樣做的目的一是表示未能盡職而有愧于朱元璋的信任;二是想借此試探一下朱元璋對他的態度,這是歷代大臣慣用的一招。然而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朱元璋並沒有像他設想的那樣挽留他,而是馬上批准了他的請求,讓他回家去了。李善長退休後,由於徐達仍然在進行北伐,中書省的工作不能沒有人主持,朱元璋於是提拔了追隨自己多年的汪廣洋為丞相。汪廣洋為人小心謹慎,廉明持重,所以朱元璋對他放心。但是汪廣洋能力一般,辦事乏力,事事請示,又令朱元璋十分失望。李善長趁機將自己的親信胡惟庸推薦進入了中書省。胡惟庸精明強幹,又得到李的指點和他的舊部支持,加上胡惟庸善於逢迎,很得朱元璋的歡心,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升胡惟庸為左相,而汪廣洋被降為右相。不久,汪廣洋被朱元璋以“無所建白”貶到了廣東,不久找了個藉口把他殺了。於是胡惟庸大權獨掌,飛揚跋扈,專擅朝政,獨斷專行,趾高氣揚,權傾一時。官員向皇帝上疏奏事,必先經他審閱,只要是對自己不利的他便扣留下來,同時他還大肆收受賄賂、賣官鬻爵。大將軍徐達深惡其奸,將他的不法之事上告朱元璋,胡惟庸得知後,企圖陷害徐達。後來朱元璋的重臣劉基(劉伯溫)暴病而死,於是朝中出現了一些不利於胡惟庸的傳言,這更加堅定了朱元璋除掉胡惟庸的決心,不久,有人上告胡結黨謀反,朱元璋立即下令嚴格追查。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權植黨”罪處死胡惟庸,十年後,又以“善長元勳國戚,知逆謀不發”、“大逆不道”為名,殺死了‘開國文臣之首’的李善長及其全家,並下令肅清逆黨,前後受到牽連被殺的人多達三萬,至此,淮西集團被一網打盡。 |
-- 作者:ppo -- 發表時間:2008/2/21 下午 12:42:35 -- 朱元璋殺胡惟庸之後下詔書說:“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不聞設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中多有小人,專權亂政。今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事皆朝廷總之。以後嗣君,勿得議置丞相,臣下此請者,置之重典。”這顯然是在為廢除中書省和左右丞相尋找藉口,他廢除丞相的真正原因並不是由於設置丞相就會“不旋踵而亡”,而是在於丞相權力過大,容易造成皇權的削弱。為了加強皇權,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和丞相,“事皆朝廷總之”,就是為了使皇權兼併相權,以便大權獨攬,威臨天下。明朝政府經過了這樣的改變,一切大權就集中到皇帝手中。 再者,如果皇帝和內閣日常不見面,於是皇帝和內閣中間的接觸,就多出一重太監上下其手的機會。皇帝有事交付與太監,再由太監交給內閣。內閣有事,也同樣送太監,再由太監上呈與皇帝。這樣,太監就慢慢地弄了權。甚至皇帝嫌麻煩,自己不批公事,私下叫太監批。批紅的實權,落到太監手裏,太監變成了皇帝。當初明太祖廢去宰相,一面卻也預防到太監預聞政事的可能。故在洪武十七年,鑄了一塊“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的鐵牌,掛在宮門裏。可見明太祖心裏清楚,廢了宰相後,太監易於得到權力。然而明太祖規定不准立宰相,這是他後人遵守了,始終沒有敢違背。至於不准太監干預政事,他後人卻沒有遵守。結果明朝後期太監專權得厲害,害苦了國家。 |
符合您條件的共有2條 ,第:1 頁/共 1 頁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