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明清兩代的「官話」是什麼?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12731) |
-- 作者:qqw -- 發表時間:2008/6/8 上午 04:06:26 -- 【轉貼】明清兩代的「官話」是什麼? 一般人直覺一定會說是「北京官話」,很不幸,答錯了!事實上從洪武一直到乾隆時代使用的都是「江南官話」(江淮官話)!有羅明堅、利瑪竇的〈葡漢詞典〉為證… 錢乃榮 利瑪竇開創了用字母拼寫漢語的歷史,成功地創製了漢語第一個全國通用語的拼音方案。 400多年前,利瑪竇來到中國。他很快發現,中國各省老百姓說的話各不相同,口語的差別很大,但是還有一種整個帝國官場裡通用的語言,稱為“官話”。 官話在受過教育的階層中很流行。利瑪竇在1592年11月從韶州給住在羅馬的法比神父寫信說:“中國十五省都使用同樣的文字,但是各省的語言不同。還有一種通用的語言,我們可以稱它為宮廷和法庭的語言,因為它通用於各省法庭和官場。我們目前學習的,正是這種語言。”他認為,懂得這種通用的語言,耶穌會的會友就沒有必要在他們所到的各地去學方言了。他在他的回憶錄中說:各省的方言在上流社會中是不說的。學會了官話,可以在各省使用,就連婦孺也都聽 得懂。他還發現,明朝人的書面語言與日常談話中所用的語言差異很大,沒有一本書是用口語寫成的,而且這種用文言寫的文章全國受過教育的人都看得懂,不受方 言的影響。 1600年利瑪竇再次由南京去北京時,新到的神父龐迪我是他的助手。他們乘坐由劉步惜太監率領的馬船船隊,沿運河北上,到了山東省西北的臨清, 太監因故先行。臨別時,為報答神父們的善待,把他在南京買的一個書僮,當作禮物,留給了神父們。他說他送給他們這個男童,是因為他口齒清楚,可以教龐迪我 神父講地道的中國話。後來法國傳教士金尼閣改訂出版《利瑪竇中國傳教史》時,將這句話中“地道的中國話”改成了“純粹的南京話”。 當今許多學者編寫的《現代漢語》教材,想當然地認為,自元朝定都“大都”(即今北京)以後,漢語的通用語一直是北京話。然而,為什麼在外國的傳 教士寫的書裡,“地道的中國話”卻是“純粹的南京話”呢?南京大學的語言學家魯國堯據此在1985年撰寫了一篇重要的論文:《明代官話及其基礎方言問題 ——讀〈利瑪竇中國札記〉》,認為明代的官話,其基礎方言不是北京話而是南京話。 1934年,天主教耶穌會史學家德禮賢在羅馬耶穌會檔案館中發現了一組手稿,題為《賓主問答辭義》,書中“賓”指的是來訪的中國文人或官員, “主”代表傳教士。這部手稿的第32-165頁是一部葡萄牙和漢語對照的《葡漢辭典》,這是第一部外國語vs漢語的翻譯詞典,編纂年代當是1584- 1588年間,全文用羅馬字(即拉丁字母)拼寫。這部手稿是利瑪竇和羅明堅兩人共同的作品。手稿中編寫的漢語,是利瑪竇按照明代官話的語音用他設計的羅馬 字母拼音方案記錄下來的。利瑪竇的拼音方案,共有26個聲母,44個韻母,5個聲調。除此之外,留在世上的還有利瑪竇1605年(明萬歷三十三年)在北京 出版的《西字奇蹟》一卷,這是四篇他用羅馬字注音的宗教文章和幾幅木刻宗教畫。 過去,中國的學者只能用“反切”的方法分析和記錄漢語的字音,“反切”的記音法是用兩個漢字來拼一個字的音,用讀前字的聲母和後字的韻母、聲調 讀音“切”出新的字的音來。由於不是用單純的元音、輔音來拼音,而是用漢字注音,漢字本來的讀音歷時會變,漢字在各地讀出的音又不同,所以“切”出來的字 音也就很模糊了。利瑪竇開創了用字母拼寫漢語的歷史,成功地創製了漢語第一個全國通用語的拼音方案,這在漢語語言學研究上是一大進步,另一個更重要的貢獻 是這個拼音方案在漢語語音史上為400年前的明末官話真實發音留下了明確的記載。 美國喬治城大學著名的語言學教授楊福綿(20世紀初曾在上海徐家匯南洋公學上學)在1989年親赴羅馬,查閱了這部手稿,將利瑪竇最早的漢語拼 音字母轉譯成國際音標,並將手稿中漢語句子的語法、詞語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從語音、詞彙、語法三方面證實了辭典反映的明代官話面貌是以南京話為基礎的,寫 了一篇長文《羅明堅、利瑪竇〈葡漢詞典〉所記錄的明代官話》發表在1995年6月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語言學報》第五期上 |
-- 作者:qqw -- 發表時間:2008/6/8 上午 04:07:00 -- 《辭典》中的詞語如:“後生家、人客、所在、田雞、水雞、八腳、四腳蛇、柱頭、不曾、如今、這等、歡喜、起房子、不得閒”等詞,“做強過他”、“把他進來”、“把他食”、“背得”、“好得緊”、“如今你曉得我們這邊官話不曉得?”的語法,都是當時的南京話。 我把楊福綿教授的譯出的音系與1902年K.Hemeling出版的《南京官話》相比較,基本上相同。尤其是有許多的入聲韻母,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和入聲5個聲調,完全是北方話在江淮和南京地區的南音特徵。 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修《洪武正韻》以南京音為標準,到朱棣永樂十九年(長達53年)遷都北京,徐達攻大都,朱棣坐鎮北京,都帶了大 批南京人和江淮方言區的人士到北京。明末利瑪竇在北京10年,如果他在北京的交際中用的官話都是入聲消失的只有4個聲調的北京話的話,他在北京寫的四篇羅 馬字拼音文章的拼音系統就不會與他和羅明堅還在早年南方寫的《葡漢辭典》的音系相同了,何況他在回國後寫的回憶錄中還專門寫到了官話用5個聲調呢。 清朝前期,仍承襲明代朝廷的標準音,直到雍正四年(1724年)完成的官修韻書《音韻闡微》還是用的保留古音較多的南音系統。雖然旗人口中說的都是他們從生活在幽燕和遼東地區學得的北方話,但在宮廷中還是使用明代官話,直到乾隆十七年 (1752年),經優化的遼東、幽燕官話語音才正式取代了南京話基礎的明代官話在朝廷朝會中取得了清代宮廷語音的正音地位,這就是普通話的前身。 從1842年海禁開放以後,傳教士重新來到中國,英、法、美等傳教士為了傳教和商業文化交往,又在中國完成了大量漢語的拼音方案,包括許多方言 的拼音方案,官話和方言的各種課本、語法、詞典和聖經,大都用各自設計羅馬字母拼音方案注音,為中國人自己制定的拉丁字母拼寫漢語的方案出台打了前陣。日 本政府在明治九年(1876年)確定把以往教學對像南京官話改為北京官話。經過爭辯1923年中國官方正式確認北京語音為國語標準音。 今年7月,我在巴黎,一位熱心保護上海方言的年輕網友特地從南方趕到我的旅館,贈送我一套PDF文件:一部1950年在上海徐家匯土山灣出版的法國傳教士布爾其瓦編著的《法華上海話詞典》,那是1869年第一本上海話詞典問世80年來最完整的一部上海話詞典,也為傳教士編寫中國語言的著作的歷史 畫上了一個漂亮的句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