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英國工業革命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12744) |
-- 作者:good -- 發表時間:2008/6/9 上午 01:42:10 -- 英國工業革命 英國工業革命或稱作英國產業革命一般認為是18世紀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的工業革命。英國的工業革命影響了整個歐洲大陸,並帶動了當時許多國家相繼發生工業革命。 背景 隨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加速了圈地運動,產生了大批無產者。同時海外貿易和殖民地的開發,使大量財富集中到英國資產階級手中。另外經典力學、熱力學等學科的理論創新也為工業革命帶來了契機。 工業革命的歷程 紡織工業 1733年鐘錶匠凱伊發明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 1764年-1767年詹姆斯·哈格裡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提高了紡紗效率。 1768年凱伊又發明了水力紡紗機。 1779年克隆普敦又結合兩種紡紗機的優點發明了騾機(mule),後背改良成自動棉紡紗機。 1785年,牧師艾德蒙特·卡特萊特又發明了動力織布機,並且在1791年建造了第一座動力織布機工廠。隨後其他紡織機器相繼發明,實現了紡織行業的機械化生產。當時紡織的動力依靠水力,這限制了工業的發展,於是蒸汽機被發明出來。 1769年詹姆斯·瓦特根據前人的成果,成功發明了單向蒸汽機。 1782年又製造出雙向蒸汽機。蒸汽機的出現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 1800年,英國擁有蒸汽機321台、5210匹馬力 1825年猛增到15000台,375000馬力。 運輸革新 1759年 - 1830年英格蘭2200英里的運河。 1765年英國開始使用鐵軌。 1788年開始架設鐵橋。 1807年,美國人富爾敦發明了汽船。 1811年英國也開始仿製。在陸路交通方面。 1814年史蒂芬遜發明蒸汽機車。 1825年於英國的第一條鐵路上試車成功。 1844年,英國鐵路已經長達2235英里。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4/1/9 上午 09:36:07 -- 【轉貼】在清朝乾隆當時西方世界發生工業革命,乾隆號稱名君,卻為何沒有跟上世界腳步? 工業革命是一個發自民間的變革,在變革發動的當下,英國人並沒有意識到這個改變影響是如此巨大。而英國當時擁有的社會環境,中國並不具備,也未必適合,自然不會主動地產生這些變化,更別論乾隆朝中上下都不理解工業革命是怎麼回事(事實上同時代的英國人也一樣不知道),又如何能主導工業革命在中國產生?對於乾隆來說,放棄中國固有的經濟模式,學習英國正在進行,且發展方向仍在摸索,也無明顯成果的工業革命,驟然進行全盤地改變,完全無視中國的經濟生產模式,這樣所造成的結果與其說會是促進中國的工業發展,不如說是直接使日益鬆動的清帝國迅速崩潰(別忘了,乾隆退位前夕,川楚教亂就已有徵候,雖說這次動亂與白蓮教有關,但歸根究底還是源自經濟上的壓迫)。
乾隆幼年應是不曾為康熙養育,而仍是由其父雍正養育。雖然《清史稿》提到:「隆準頎身,聖祖見而鍾愛,令讀書宮中,受學於庶吉士福敏,過目成誦。復學射於貝勒允禧,學火器於莊親王允祿。」但這顯然是讓乾隆入宮受福敏、允禧、允祿等人教導,而非由康熙自己養育教導,因此很難說康熙能直接影響到乾隆多少,且清代皇子、皇孫的教育有一定的養成規範,縱然康熙喜愛乾隆,但在皇嗣未定之前,也不可能刻意地栽培特定皇孫,因此不能說康熙就真的影響到乾隆的知識學習。 將清代由盛轉衰的責任全歸諸於乾隆,這樣的說法是太過超過了,不可否認,清代轉衰的開始是在乾隆盛世才漸漸浮現,但有不少因子卻也是基於長久以來清帝國統治的問題,如人口的過度增長、土地分配不均、官僚體系的僵化與貪腐等種種治理危機,早在康熙、雍正時代就已存在,也曾被加以控制,然而隨著乾隆統治日久,這些控制便日漸鬆懈。加上幾次大規模的戰爭,也耗去清帝國不少財用,不過此時以清帝國的實力尚可支撐。至嘉慶之後,因為長久以來的治理危機釀成內部動亂,開始動搖帝國的統治,但帝國的改革腳步卻開始無法回應,於是經制武力漸漸地走向衰敗,八旗、綠營漸成無力作戰的冗兵,國家軍事重心向地方團練移轉,至太平天國時更徹底被團練取代。 整體來說,清帝國走向衰敗的原因,是清中後期政治僵化與保守的惡果,並非乾隆一人所為,但乾隆可以說是走向衰敗的第一人,卻不能因此說他是最關鍵的一人,畢竟嘉慶之後的諸位皇帝也非無意振作之輩,只是其改革的步伐過於緩慢、保守。造成其改革緩慢與保守,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政治僵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滿族作為少數統治民族對於漢族反噬的恐懼,因此對於維持滿族統治利益,往往優於改革,然而所要面對的內外困局卻日益增加,清帝國在無力回應這些挑戰下,最終只能走向滅亡。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4/10/10 下午 04:07:14編輯過]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5/12/30 上午 01:30: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