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地理決定文明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12940)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08/6/22 上午 11:16:03 -- 【轉貼】地理決定文明 華北平原適於農耕,因而形成亞細亞式的等級社會 而希臘是多山的半島,容易形成城邦國家(我聽說希臘半島連比中國一個城市大點的平原都找不到)
從西元476年羅馬淪陷,到16世紀文藝復興,歐洲渡過了一千年的黑暗歲月,而在那一千里,中國不僅雄踞世界之首,還沒有競爭對手 農業社會最重要的幾項指標,人口、糧食産量和國土面積 西元元年,世界總人口2億,中國有6000萬 中國宋代糧食畝産量就達到300~400公斤,而英國直到16世紀,大麥畝産量還只有150公斤(直到現在,中國糧食單位面積産量,仍然遠遠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宋代生鐵産量,直到18世紀才被英國超過 直到沙俄擴張以前,中國一直是世界第一領土大國(奧斯曼帝國國土多爲無用的沙漠,蒙古帝國存在的時間很短) 南北美洲和西歐的自然條件都不遜中國,我們的祖先在早期的高效率,是令人驚歎的
夏有萬國,商有千國,周有百國 當時的“國”也就跟歐洲城邦國家一樣,是個幾千人的部落而已 東周列國中反復的 合縱-連橫,與 伯羅奔尼撒同盟 是否有相似之處? 希波戰爭跟晉楚戰爭是否有相似之處 從漢代上溯到中華文明的初起時期,中國史的結構類似於希臘模式 由於中國學者正確地觀察到晚後的統一政權是對秦漢統一的刻意復原,他們因此設想這也一定是某個較早的統一政權的復興,他們因而把自己的這種統一的階段系列再向上推,經過周、商和夏代,重現由假定的原初聖賢們建立的理想政體 ——湯因比《歷史研究》 秦始皇的統一在世界歷史上是特例,羅馬也一度統一過,但沒能象秦漢王朝那樣持續下來 羅馬亡于西哥特,而中國一次又一次頂住了草原蠻族的進攻 但華夏民族對遊牧民族的反擊在世界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戰爭中也是絕無僅有的。面對世界上最兇悍與殘忍的蒙古高原遊牧民族。漢人的祖先進行了三次反擊,第一次,漢朝時漠北大戰。漢軍北進幾千里,一直打到北海。也就是今天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殲滅匈奴軍九萬多人。唐時李靖以三千唐軍滅突厥,橫行漠北,俘突厥可汗。明永樂年間,明軍數次遠征蒙古。也一直打到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考慮到農業時代的軍隊後勤。這樣反擊可以說是舉世無雙的奇迹。姜戎不是吹捧西方民族嗎?可是西方民族在中世紀受到遊牧民族威脅時,他們有沒有華夏民族這樣的反擊壯舉呢?西方因爲在近現代的崛起,姜戎先生已經把西方民族歸結到狼族的隊伍中,認爲它們是工業狼。但在長達一千多年黑暗的中世紀,西方民族面對遊牧民族的多次入侵,也是損失慘重。而且在這麽長時間裏面西方民族幾乎沒有對遊牧民族進行過華夏民族那種深入到遊牧民族腹地去進行戰爭的戰例。性格使然,還是實力使然? 日本和韓國極其崇拜宋以前的中國,但他們不崇拜明以後的中國,在他們眼裏,偉大天朝是不會戰敗的,但元滅宋打破了這一神話 告訴你一個你所不知道的宋朝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4096&page=1 崖山之後,已無中國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13317&star=1#52106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8/7/22 上午 01:22:50編輯過]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08/6/22 上午 11:20:01 --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與近代伊斯蘭世界低迷之關係 毫無疑問,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歐洲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對於當時的歐洲人來說,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災難。首先,它是基督教文明與伊斯蘭教文明的長達數百年對抗的一個終結,從此伊斯蘭教一直牢牢的控制住了通向歐洲大陸的橋頭堡——直到今天。其次,它是對基督教信仰的一次重創,真十字架早已遺失,十字軍的光榮成爲了泡影,上帝的光輝也不能阻止異教徒把他神聖的教堂漆上恥辱的綠色。同時在繼失去心靈的家園耶路撒冷之後,這次歐洲人發現連自己棲身的家園也岌岌可危了,基督徒們幾乎已經把老本輸光了。第三,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讓地中海的貿易繁榮化爲烏有。奧托曼土耳其封鎖了東西方貿易,這讓歐洲損失慘重。自毀長城的威尼斯人終於因他們的貪婪受到了懲罰,整個義大利經濟都趨於萎縮,最終淪爲西班牙、奧地利的附庸。第四,從古希臘古羅馬千年傳承而來的文明被擊成了碎片,精美塑像被燒毀、數不清的書籍被運向東西方出售、大批的教士和俗人都成爲了俘虜、倖免於難的拜占庭人狼狽的向西方逃散。第五,拜占庭帝國覆滅了,與其共生的東正教會也失去了其根本所在——四大教區之首的君士坦丁教區,從此,東正教只能在蠻荒的伏爾加河流域等待時機。 向著大西洋進軍的腳步並不是從君士坦丁堡陷落才開始的,……然而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卻直接促進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 很快,無畏的航海探險者們就得到了他們應得的回報 君士坦丁堡陷落34年後,即1487年,迪亞士率3只船沿非洲西海岸繼續南下,首次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達非洲東岸。他的海圖在達 \'\'伽馬的探險中發揮了重要作用。5年後,即 1492年哥倫布(1451~1506)發現美洲新大陸。僅僅又過了6年,即1498年達 \'\'伽馬(約1460~1524)開闢通往印度的新航路;1519年(君士坦丁堡陷落66年後)麥哲倫(約1480~1521)完成了首次的環球航行。至此,世界的輪廓基本已經被勾劃出來。 數百年後,整個伊斯蘭世界會爲當初這個草率的結論而追悔莫及!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把歐洲人逼上了大西洋之路,奧斯曼人的短視又拱手把印度洋讓出,至此,歐洲人已經完成了從農耕文明向海洋文明的蛻變,當他們從驚濤駭浪中歸來時,已經是無可阻擋的了。
大航海時代的到來,首先改變了基督教文明與伊斯蘭文明對抗的戰略勢態。基督教文明從長期的的被包圍狀態走向了反包圍,這一勢態至今尚未改變。 贏得一場戰鬥,可以靠勇氣;贏得一場戰役,可以靠謀略;而贏得一場戰爭,很大程度上就要看綜合戰爭潛力了。拿破侖、希特勒先後在北極熊身上碰的鼻青臉腫的原因不是士兵不夠勇敢,也不是將領不夠多謀,戰爭潛力的差距擺在哪里啊!同理,抗戰中的中國即使極度衰弱,小日本仍然做不到速勝。而老牌帝國主義的法國卻迅速的被德國給打趴下。 進行殖民的直接後果是把整個美洲納入了基督教文明世界。在這片廣闊的天地裏,繁衍出無數的人口,並最終成就了基督教世界的新旗手美國。擁有了美洲這個廣闊的殖民地也極大的拓展了基督教文明的戰略縱深。試想,如果奧斯曼帝國真的在1529年或1683年能夠攻下維也納,然後橫掃歐洲全境。那麽基督徒也還可以來一場敦刻爾克大撤退,到美洲去重建他們的文明。
如果有一天,我們的GDP能占到全球的一半以上;我們能擁有當世最尖端科技;我們的産品無論是高端還是底端都遠超各國;我們的貿易一直維持鉅額的順差;我們的軍艦在四海之內無人能匹敵,膽敢挑釁天威的敵國首腦將被陸戰隊抓回北京審判…… 如果這一切能夠發生,相信最挑剔的愛國者都會爲之歡欣鼓舞,涕淚雙流的吧! 但是,且慢,熟悉歷史的朋友可能依稀想起,這種盛況在中國歷史上已經發生過的。是的,這就是永樂年間中國國情的素描,是我們跌出歷史發展潮流前最後的餘暉。雖然帝國的衰落還有經過數百年,但從那個時期起,我們已經不再引領世界發展的潮流,並將最終面對近現代的屈辱。不過我們並不能因此去指責明朝皇帝。航海和國際貿易對於大明帝國來說,除了宣威萬里之外,不僅沒有多大的益處,反而是個沈重的負擔。任何一個政治家在那個環境下都會做出相同的判讀。 直到1840年,西方世界都沒能生産出在中國市場上有競爭力商品,何談1434年呢?沒有産自海外的必需品,怎麽能指望明朝皇帝像葡、西的國王一樣熱衷於航海和探險呢?沒有香料貿易堪比毒品的鉅額利潤刺激,大明的水手怎麽可能像歐洲水手一樣年復一年甘冒九死一生的危險跨越萬里波濤呢? 福兮、禍兮,大航海時代注定與中國無緣! 需要指出的是,這裏並不是神的意志在起作用,而是世界發展的自身規律。中國過於強大的國力和生産力以及政府高效的執行能力倒成了前進的阻礙,這就像蛋殼的作用一樣。足夠硬度的蛋殼可以保護小鳥,但過厚的蛋殼反而影響鳥兒破殼而出。優勢與劣勢相互轉化的道理早已爲中國古老的智慧所洞察。正是因爲這樣的轉化,弱小的民族或劣勢的國家也仍然可以抓住機遇實現翻身,我們世界也因競爭而更加豐富多彩。 伊斯蘭世界同樣遇到了這個問題,經濟上的優勢地位束縛了他們的發展,這樣的事情歷史上至少發生過兩次。
南方的楚國在春秋時期的對南方開疆拓土十分成功,一直擴張到了今天的雲南滇池.統一了整個南部中國.考慮到當時馬匹並沒有被廣泛應用,南方山區地理環境惡劣.這就顯得尤其艱難
中國的衰弱,跟宋的滅亡和明的專制極權化,是有很大關係的 即使沒有後金,明仍然是肯定要滅亡的,只是時間上會晚幾十年 但沒有蒙古,宋實現資本主義萌芽的機率是很大的 最後,我不認爲成吉思汗是英雄,他不是民族英雄,更不是中國的民族英雄 而岳飛,絕對是民族英雄,把岳飛從民族英雄中除名“逆向民族主義”的後果,是可恥的 但是,金代(後金),女真(滿)這個民族,屬於中國歷史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8/6/22 下午 08:19:36編輯過]
|
-- 作者:yikinki123 -- 發表時間:2008/6/22 上午 04:30:07 -- 版主文章寫的很好哩 推~~~~~~~~~ 不介意的話借我引用到部落格好嗎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08/6/22 上午 08:18:09 -- 以下是引用yikinki123在2008/6/22 上午 04:30:07的發言: 版主文章寫的很好哩 推~~~~~~~~~ 不介意的話借我引用到部落格好嗎 謝謝大大的抬愛 當然可以 其實這篇文章也是末學從其他網站上轉貼過來的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8/12/22 上午 07:36:47編輯過]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3/11/5 上午 10:50:12 -- 【轉貼】英國與中國分別走向民主與獨裁之差異 依照歷史的進程
中國則是相反,由於農田的產量高,光是田賦就可以讓中央政權畜養大批官僚及士兵.雖然宋朝就已經開始收取關稅,但是由於防衛上的限制,導致大量資源需投入於軍事上,不像英國只要海防守好基本上不需要太多常備軍隊.因此中央政權對於"兵屯""衛所""八旗"等等不用花錢就可以養兵的制度較為熱衷.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3/11/5 下午 10:51:47編輯過]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4/1/14 上午 03:41:38 -- 【轉貼】 十五世紀後,隨著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新興資產階級開始向海外大肆掠奪和擴張。從十五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西方殖民主義各國經歷了兩個半世紀的海上爭霸戰。伴隨著西方殖民者數百年不斷的彼此廝殺和瘋狂掠奪,在世界歷史上產生兩個明顯的結果,一是西方的海權觀念不斷強化,即“誰控制了海洋,誰就能統治世界”;二是他們的戰船和火炮技術不斷改進,因此海上的軍事實力日漸增強。如果說,在生產力尚不發達的遠古時期,汪洋大海還是人類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但到十六世紀以後,東西海路大開,原來的海洋天塹也就逐步變為了入侵者的通道。
而反觀中國,至封建社會末期的明清時期,朝野上下的海權意識、海洋經濟觀念仍十分薄弱。明清兩朝所推行的中外朝貢貿易,其政治色彩遠大於經濟利益,清代,中國的海權觀念依然淡薄,如道光二十三年(1843)八月,《中英虎門條約》中規定,英國軍艦有進泊中國通商口岸之權。這一不平等條款,並不是像《中英南京條約》那樣,是在英軍的炮口下簽訂的,而是不諳國際法的晚清政府,用本屬於自己的領海主權,拿來與英國使臣商量,結果被英人騙取了在華通商口岸的駐軍權(其他各國援引最惠國待遇,亦同樣享受之),以致後來中國所有的沿江、沿海通商口岸,都成為無法設防的城市。這一嚴重侵奪中國主權的不平等條款,直到1943年,才與片面的最惠國待遇和領事裁判權一起,被徹底廢除。
從宏觀的社會結構來考察,受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制約,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中國逐步形成一個:以土地為命脈的農本經濟、以儒家為獨尊的傳統文化、以皇權為核心的集權體制、以宗族宗法為特色的基層社會。一句話,傳統中國的特點是農業的、儒家的、政治的、宗法的和大一統的。這幾種因素整合的結果,使中國傳統社會中的重農抑商、重文輕武、社稷為重、邊檄為輕的觀念十分突出;整個官僚政治體制完全是治內的,缺乏一個對外制約、對外聯絡、對外開發的系統結構;整個社會缺乏走向海洋、開發和利用海洋的動力。如清代不設遠洋海軍,只有近海和長江水師,主要是巡防江河、海口,緝捕海盜,兵制等同于內地的陸軍。另外,中國歷史上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民族的長期征戰,也造成中原統治集團以大海為屏障,“歷代備邊,多在西北”的戰略格局,而這對西方列強來說,中國萬里海疆不啻是有海無軍,有海無防。所以十六世紀初葉,早期來華的葡萄牙特使曾揚言:“只要從麻六甲派出10艘船,便足以輕易地控制整個中國沿海”。乾隆五十八年(1793),來華訪問的英國馬戈爾尼使團,看到中國的帆船和兵器,與二百年前沒有什麼變化,亦狂妄地認為:“只需幾艘三桅戰艦,就能摧毀大清帝國的海岸艦隊,並斷絕中國從海南島到北直隸灣的航運。” 從海疆政策上來看,十七世紀中葉,即明清之際,歷史本已進入了“世界性歷史”的大交往時代,中國的海上力量已然落後於西方國家,但在西力大潮的衝擊下,為維護封建王朝的根本利益,明清統治者的閉關自守政策卻日趨強化。如清承明制,先是為剿滅鄭成功集團,順治十二年(1655)清廷厲行海禁,“不許片帆入海,違者立置重典”。接著順治十八年(1661),清廷又發佈遷界令,凡沿海居民內遷30裡(海南島亦不例外),“片板不許下水,粒貨不許越疆”。康熙統一臺灣後,雖然展界開海,允許沿海商民對外貿易,但海禁政策卻不稍鬆懈,如“海洋出入之禁”、“貨物出洋之禁”、“海船製造之禁”,以及限制與防範臺灣的一系列治台政策等。雍正即位後,將康熙晚年的禁教政策推向高潮,除極少數外國傳教士留在京師效力外,其他絕大多數傳教士均被趕至澳門或廣州,原有的教堂全被改為他用。乾隆在繼承乃父對外限防政策的同時,二十二年(1757)正月,又將原來對外貿易的四口通商,變為只允許廣州一口對歐美各國貿易。嘉慶、道光朝以後,清廷愈加強化對外商的管理,不斷制定各種防範“夷人”的章程,這種愈演愈烈的閉關自守政策,雖然在一定時期、一定程度上遏止了資本主義的侵略,但它卻徹底阻斷了中西文化的交往,錯過了向西方學習的歷史機會,最終拉大了中國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距離,形成了近代中國落後挨打的局面。 參考資料 網路資訊統整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0/7/14 上午 08:15:43 -- 為什麼民主起源於西方的古希臘,而不是東方的古中國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m9pb6q6.html |
蝚血���冽�苷辣���望��7璇� 嚗𣬚洵嚗�1 ��/�� 1 ��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