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金庸筆下的明教與歷史的真實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13722)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08/8/24 上午 07:37:08
--  【轉貼】金庸筆下的明教與歷史的真實

明教本來只是少數學者所注意的一個古代外來宗教,這個宗教如今也已湮滅,然而,自本世紀七十年代,武俠小說大師金庸把其引入《倚天屠龍記》,作爲這部風靡中國海峽兩岸和東南亞的小說的主角後,明教這個默默無聞的教派便引起了千萬讀者的無比興趣,成爲他們茶餘飯後的談資。無疑,金庸氏寫這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時,確曾研讀過有關明教的一些傳統學術著作,也曾參考過與明教有涉的其他一些民間秘密宗教的史籍,並利用其中一些資料作爲其小說的素材。因此,在金庸的這部著名小說中,其所描述的明教徒及其活動狀況,不無歷史的真實背影。但是,武俠小說到底是武俠小說,其畢竟不是歷史著作,金庸筆下的明教與歷史上真實的明教當然也有距離。
      
 一.明教的起源  

明教究竟是一個甚麽教派?在小說的第二十五章《舉火燎天何煌煌》中,借主人翁之口 有一個比較正式的介紹。書中稱楊逍案頭有一本《明教流傳中土記》:張無忌翻開書來,但見小楷恭錄,事事旁徵博引,書中載得明白:明教源出波斯,本名摩尼教,於唐武後延載元年傳入中土。其時波斯人拂多誕持明教《二宗經》來朝,中國人始習此教經典。唐大曆三年六月二十九日,長安洛陽建明教寺院“大雲光明寺”,此後太原、荊州、揚州、洪州、越州等重鎮,均建有大雲光明寺。至會昌三年,朝廷下令殺明教徒,明教勢力大衰。自此之後,明教便成爲犯禁的秘密教會,歷朝均受官府摧殘。明教爲圖生存,行事不免詭秘,終於摩尼教這個“摩”字,被人改爲“魔”字,世人遂稱之爲魔教。  
   
對明教的這段論述,大體根據傳統的學術資料,不過由於金庸撰寫該書系於七十年代,故不可能接觸八十年代學者對該教研究的著作。歷史上真實的摩尼教,爲西元三世紀中葉波斯人摩尼(Mani)所創立。其教義吸收了基督教、諾斯替派(Gnosticism)、瑣羅亞斯德教等多種宗教的成分,而以“二宗三際論”爲其出發點。二宗,謂光明和黑暗,即善和惡;三際謂初際、中際和後際,即過去、現在和未來。摩尼認爲,在未有天地之前,存在著光明王國和黑暗王國,光明王國充滿善美,而黑暗王國則儘是醜惡,兩者斷然分開,互不干擾。後來由於黑暗侵入光明,引起光明和黑暗的大戰 遂進入中際時期。在中際,光明和黑暗相混合,天地和人類是這種混合的産物。摩尼的創立正是爲了超度人類的靈魂,使之早日擺脫黑暗的糾纏,重新回歸光明王國。

摩尼認爲,世界的末日終將到來,那時地球將毀滅,光明和黑暗又將截然分開,回復到初際的情景,這亦就是後際。因其教闡明宗,用除暗惑,故在中國又被稱爲明教。但明教這一稱謂並非自始就有,宋、元、明三代的文獻,確實把這一教派稱爲明教,而在唐代的文獻則還找不到確鑿的資料,足以證明唐人把摩尼教也稱爲明教。所以,有的學者認爲,摩尼教是以其創立者摩尼之名字命名,初入中國時,自然也就照名音譯,但時長日久,該教逐漸華化,爲中國平民百姓所接受。人們對其稱呼,也就取其崇尚光明之教義,稱爲明教,而少用音譯的名字。
  

二、明教的傳入中國  

根據摩尼教史,該教剛一創立,即在波斯帝國。時處薩珊王朝時代,境內廣爲傳播,並迅速進入北非、歐洲、小亞細亞 中亞一帶。同時,由中亞傳統所謂絲綢之路,入傳中國內地。以往學術界多認爲,摩尼教始人中國的時間,是在唐武則天延載元年,即西元六九四年。因有宋代文獻《佛祖統紀》作依據。該書云在這一年,有位波斯的摩尼高僧帶著一部名爲《二宗經》的經典朝覲武后。不過,近年一些學者根據宗教,尤其是摩尼教傳播的規律,結合古文獻上的一些記錄,認爲在武后之前,摩尼教便已在中國傳開了。

從有關的史料看,摩尼教在武后時期得到優容,一直到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仍處於合法地位。但到了開元二十年便遭到禁止,朝廷認爲該教並非名門正派,妄稱佛教,欺騙百姓,故不准中國民衆信奉,只許在西域人中自行流傳。  
    
但時來運轉,到了安史之亂後,摩尼教卻在中國盛行一時。緣因唐肅宗寶應元年(762)爲平史朝義之叛,借助了居於蒙古地區的回鶻軍隊,而當時回鶻牟羽可汗帶兵進入洛陽,接觸了駐錫洛陽的西胡摩尼教師,受其感化而改宗摩尼教,並把該教定爲國教,命令舉國上下一律奉行。由是摩尼教借助回鶻的勢力,在中國橫行直走。朝廷攝於回鶻的要求,自大曆三年(768年)至元和二年(807)先後允許在京師、荊州、揚州、洪州、越州、河南府、太原府等地建置摩尼寺,稱大雲光明寺。從大曆三年直到唐武宗會昌初元,約七十餘年間,是爲摩尼教在中國最風光的時期。其時摩尼教在入傳中國的諸多外來宗教中,其勢力之盛僅次於佛教,居於著名的三夷教,即摩尼教、景教、祆教之首。

好景不常。會昌初元,回鶻被另一稱爲黠戛斯的遊牧部落所擊敗,國破西遷到甘肅新疆一帶,無力支援其在中國內地的摩尼教徒。於是,以反外來宗教而名著史冊的唐武宗便放手迫害摩尼教了。會昌三年(843)唐武宗連頒敕令,禁止摩尼教在華傳播。這些敕令包括驅逐西域摩尼教僧侶,沒收摩尼教寺廟及其中的財産,銷毀摩尼教經典畫像等。在這次迫害運動中,確有不少僧侶因遭受虐待而致死。  
     
然從文獻看,並未見有格殺僧侶之明令,但無論如何,摩尼教經此會昌一役,嚴重受挫,其殘存於中國內地的教徒,無論是胡人還是漢人,都不能公開從事宗教活動了。在組織上,更不能與西域摩尼教總部發生聯繫,只能在中土自生自滅。
  

三、唐之後摩尼教的分化
     
由於摩尼教失去與西域總部的聯繫,又處非法地位,故多各自爲政,難有統一的組織。根據唐之後的史料,摩尼教儘管遭受致命打擊,但其經書畫像尚存,民間還自行傳習。不過,對官府的迫害顯然心有餘悸,所以多加變通掩飾。知識階層信奉其教者,多崇尚該教之自律苦行精神,站在儒釋道之角度,吸收該教的合理成分,自成其一宗。這些知識教徒效法佛寺道觀,陸續建立了一些明教寺院,隱居其中,自我修持,坐而論道。這些寺院,最著名的有建於宋初或五代,位於浙江的崇壽宮。該宮今已不存,但建於元代,位於福建泉州市晉江縣華表山麓的草庵,則尚完好保存著。裏邊還有教主摩尼的摩崖石刻浮雕像。就迄今世界考古的發現,草庵是當今世界保存下來的唯一摩尼教寺。

唐代之後摩尼教寺院的資料,近年學界續有新的發現。但知識教徒畢竟是少數,摩尼教寺院即使仍有新的發現,也必屈指可數,不可能有很多,廣大民衆之信奉摩尼教,則多是希望能借助這一信仰和其組織,解脫自己苦難的現實,故多採用秘密結社的形式。宋代農民運動中,特別是在江浙和福建一帶,反抗官府的農民所參加的諸多秘密會社中,不少都吸收或滲透了摩尼教的成分。而在元代,也就是 《倚天屠龍記》故事發生的時代,無論是寺院式的明教,抑或秘密結社式的明教,都相當蓬勃。
  

四.明教與食菜事魔 

在金庸的小說裏,明教與食菜事魔是劃等號的。金庸這樣劃,並非他自己杜撰,因爲以往學術界也有不少人持這種觀點。但自七十年代以來,中外學者的研究已逐步推翻了這一觀點。

學者們的研究證明,食菜:即是素食。許多民間教派都有這一戒律,而事魔,則是敵方人士對這些教派的貶稱,言其事奉妖魔。統治者把所有素食的民間秘密結社都指斥爲吃菜事魔,所以在官方的條令中,被指爲食菜事魔的,可能是明教徒,也可能是其他宗派的信徒。像方臘這個著名的農民領袖,也曾被斥爲食菜事魔,故以往總認爲他就是明教徒。金庸的書也是這樣說。但近年學者研究的結果,證明方臘與明教實爲風馬牛不相及。
  

五、明教與明朝
     
金庸在書的最末一章終結全書的故事時,寫道:

自此中原英雄傾心歸附明教,張無忌號令到處,無不凜遵。明教數百年來,
一直爲人所不齒,被目爲妖魔淫邪,經此一番天翻地覆的大變,竟成爲中原群雄之首,克成大漢子孫中興的大業。其後朱元璋雖起異心,叠施奸謀而登帝位,但助他打下江山的都是明教中人,是以國號不得不稱一個“明”字。明朝自洪武元年戊申至崇禎十七年甲申,二百七十七年的天下,均從明教而來。 

此間,張無忌系小說人物,而朱元璋則是確有其人的歷史人物。小說中把朱元璋一夥說成是明教徒,言其江山是明教中人打下的,故其國號不得不稱一個“明”字。金庸的這一說法,當源自著名的歷史學家吳晗。吳晗在一九四一年發表過一篇很出名的文章《明教與大明帝國》,其中就認爲明朝與明教有著密切的關係。但從近年學者的研究結果看來,與其說朱元璋一夥是明教徒,不如說其與白蓮教等其他秘密教派更有密切關係。較爲折衷的觀點是:宗教的教義禮儀都是互相滲雜,互相吸收的,民間宗教更是如此。與朱元璋一道反元的起義各教派,不無吸收明教的某些教義禮俗,其中也有自命爲明教者。但如果說朱元璋便是明教徒,大明帝國是明教徒打出來的,明朝國號源自明教,這尚缺乏足夠的證據,多爲望文生義。
  

六、中土明教與波斯總教  

儘管金庸所寫的明教是元末的明教,但在小說中還是和波斯總教發生了抗爭。波斯總教派了流雲使、妙風使和輝月使持聖火令,到中土緝拿叛教者金花婆婆,並聲稱,此後中土明教悉奉波斯總教號令。(事見第二十九章《四女同舟何所望》)

歷史上,中土明教與波斯總教究竟存在著甚麽關係呢?  

根據研究,在唐代中國傳播的摩尼教,並不是直接來自波斯的摩尼教總部,而是來自獨立的中亞摩尼教團。這個教團的祖師爺是教主摩尼的高足阿莫大師。阿莫是安息人,通曉安息語文,即帕提亞語。又與東方的諸多王公頗有交情,其手下且有一批得力隨員。他們或精通教義,或諳於中亞各種語文,或擅長繪畫,所以在東方傳教取得很大的成功,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教團。

根據波斯摩尼教歷史,大約在西元二七四至二七七年間,波斯國王瓦赫蘭一世將摩尼處死 接著在全國對摩尼教實行全面迫害,迫使許多摩尼教徒向東逃亡。東逃的摩尼教徒投入了中亞教團,使該教團勢力大爲增長。到了西元六世紀,這個教團就與設在巴比侖的摩尼教總教會決裂,宣佈獨立,其領袖名爲撒特·奧爾米茲。該人本來自巴比侖總部,中亞教團的總部設在河中地區著名的撒馬爾汗,學者根據漢文的摩尼教經典和摩尼教史料,對照中亞教團的經典和史料,判定流入中國的摩尼教乃屬中亞的摩尼教團。所以中土的明教並未曾有隸屬過波斯巴比侖的總教會。既然中土明教是轄於中亞總教,故中亞總教如果派遣使者到中國,照理是經過陸上絲綢之路。小說中描寫波斯總教派遣使者乘波斯船到中國尋釁,也就純屬虛構。

更有從時間上考察。《倚天屠龍記》第三章《寶刀百鏈生玄光》給了一個明確年代,即,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如是 我們可以肯定,故事所說的明教徒是生活在十四世紀,而其時,不論是波斯或是中亞,整個西域地區已經伊斯蘭化了,摩尼教在西域已銷聲匿迹,哪有甚麽總教存在?所以從時間觀念看,故事中有關波斯總教勞師動衆到中土尋聖女,最後把張無忌的女友小昭接回去當教主的故事(見第三十章《東西永隔如參商》)純屬作者虛構,在史實上完全無案可稽。
  

七、明教的禮俗 

金庸的小說對明教的禮俗有若干記述,其中有些於史有據,例如裸葬,摩尼教確有裸葬的戒律,有的則與史實大有出入。今擇其要者略作評述。

其一,明教徒要素食。這是一條重大原則,故事中提到張無忌見到所謂明教徒的朱元璋、徐達一夥在吃牛肉,爲之一凜,但徐達卻辯解道:“咱們教規的第一要義是‘行善去惡’,吃肉雖然不好,但那是末節。”(事見第十四章《當道時見中山狼》) 

徐達之言,在故事中自可成理,但在史實上,則全不可能。故事的第二十三章《靈英醉客綠柳莊》還有一段話稱:

明教教規本來所謂“食菜事魔”,禁酒忌葷,自總壇遷入昆侖山中之後,已革除了這些飲食上的禁忌。西域蔬菜難得,貴於肉食,兼之氣候嚴寒,倘不食牛羊油脂,內力稍差者便抵受不住。

這段話則是小說家以今時來臆測古時之語。明教徒之食菜,並不是限定只吃蔬菜,而是謂素食。古代西域廣布綠洲,盛産瓜果,這些正是摩尼教徒最爲理想的食物。他們吃瓜果時,甚至連裏邊的小籽都吃下,因爲他們認爲這瓜籽包含的光明成分特別多,對於淨化自身的靈魂大有裨益。在歷史上,明教徒素食的戒律始終並沒有被取消,除非是叛教者。也正因爲其以素食爲特徵,所以教外人和今人才往往易於把那些忌葷齋食的教派與明教掛勾。 

其二,明教徒的服飾。小說中稱明教徒穿白袍,袍上繡著一個紅色火焰。 根據摩尼教文獻,摩尼教的出家僧侶應“並素冠服”,則是要戴白帽,穿白袍。至於一般信徒,則無此要求。從史料推斷,宋元以秘密會社爲形式的明教徒,即使不出家,也崇尚白色,故也多有著白衣者。但繡以紅色火焰,則缺乏歷史根據,恐怕是出於小說作者的誤會。

摩尼教徒崇尚光明,但他們並不拜火。拜火是火祆教的特徵。火祆教源自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該教認爲崇拜聖火可以通神,故在教徒的聚居地,必定要設立火壇、火廟,以供朝拜。但摩尼教並無這一禮儀,所以,小說中言張無忌統帥下的明教徒在蝴蝶谷聚會,並在聖火前誓師驅殺韃子,齊聲歌詠“焚我殘軀,熊熊聖火”云云(見第二十五章《舉火燎天何煌煌》),這是把火祆教的習俗張冠李戴,摩尼教徒並不拜火,當然也就不會以火焰作標誌,並繡在自己的袍上。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8/8/24 下午 07:40:15編輯過]

--  作者:ppo
--  發表時間:2008/8/24 上午 07:42:03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金庸小說破綻大全(歡迎補充)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6&ID=2110&page=1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3/8/15 下午 12:39:39
--  【轉貼】15枚石象徵半月!新疆2500年前「拜火教」遺址現蹤

ETtoday新聞雲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大陸新疆出土距今2500年前的拜火教遺址。(圖/取自中新網)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在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與明教有千絲萬縷關係的拜火教,在新疆發現相關遺址與許多文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隊於13日宣布,在帕米爾高原上的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已確認找到距今約2500年前的拜火教遺址。

拜火教又稱拜火、祆教,是現存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拜火教主張善惡二元論,而聖火壇是拜火教的標誌,供奉神火是拜火教徒的第一要務,即使到了陰間,也不能放鬆與懈怠,故有聖火壇入葬的安排。

社會科學院新疆考古隊隊長巫新華表示,拜火教的主要教義內容就是太陽崇拜,該遺址位於遺址位於縣內曲什曼村東北的台地上,台地東鄰塔什庫爾干河,海拔3050公尺,距縣城約10公里。墓地表面分佈著錯落有致的黑白石條,象徵明暗光線,加上圓形墓圈,給人拜日文化的直觀印象

巫新華說,該遺址內墓穴結構完整,墓底有原木搭成的屍床,屍床上有一具男性屍體。出土時聖火壇內側被火灼得發黑,中間還有15枚石頭。巫新華解釋,這15枚石子是半月之數,象徵明暗交替,為典型的拜火教的葬俗儀軌。

社科院考古隊2007年發現此一墓葬群,2013年中開始實地挖掘。透過碳14定年法,初步確認距今2500年左右,相當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巫新華指出,此墓可稱之為全球迄今發現最早、最原始的拜火教入葬火壇,「拜火教起源原本就有波斯或中亞一說,這一發現支持了中亞起源說」。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3/8/15 下午 12:40:14編輯過]

符合您條件的共有3條 ,第:1 頁/共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