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殷浩:「英明領袖」的典型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13850)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08/9/4 上午 10:41:41 -- 【轉貼】殷浩:「英明領袖」的典型 殷浩(?-356年)字淵源,陳郡長平(今河南西華縣東北)人,生年不詳,卒於晉穆帝永和12年。父親殷羨,字洪喬,當過豫章太守。識度清遠,弱冠有美名。尤善玄言,與叔父殷融俱好老、易。融每與浩談,則辭屈,著篇則融勝,為風流談論者所宗。晉成帝時征西將軍庾亮請殷浩擔任記室參軍,隨後升任司徒左長史,庾亮死,其弟安西將軍庾翼聘請殷浩擔任司馬、安西將軍,殷浩以病為由而辭掉。殷浩隱居在祖宗墓園旁的茅屋裡近10年之久。王蒙和謝尚等人去探望殷浩,知道殷浩志向清高,回來的路上大發感慨地說:殷淵源不出,天下百姓還有什麼指望呢?他們認為殷浩的出不出山,關係到東晉朝廷的興亡。 晉康帝建元初(343年)會稽王司馬昱徵聘殷浩為建武將軍、揚州刺史,仍被殷浩所拒絕。司馬昱寫信和殷浩說道理,殷浩復信申述己意。如此往返,從3月到7月,歷經四月之久,殷浩才接受聘任。司馬昱之所以如此大費周章地請殷浩出山,就是因為當時桓溫聲勢顯赫、壓倒朝廷,而殷浩名聲最大,因此想用殷浩來對抗桓溫。從此,殷浩不得不出來做官,而且也身不由己地站在與桓溫對抗的位置上。 晉穆帝永和5年(349年)石虎去世,後趙國大亂。永和8年(352年),東晉朝廷想趁此良機北伐,以收復中原,便任命殷浩為中軍將軍,假節、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軍事。殷浩則以淮南太守陳逵、兗州刺史蔡裔為前鋒,安西將軍謝尚、北中郎將荀羨為督統,並開長江以西一千多頃水田作為軍糧儲備。但殷浩到許昌時,因謝尚不能安撫新歸降的張遇,張遇於是在許昌據城叛變,並派兵進據洛陽和進攻晉軍所據的倉垣,亦令殷浩軍受阻。謝尚和新降的姚襄於是一同進攻張遇,但謝尚大敗,退回淮南。殷浩知道謝尚兵敗後亦退還壽春。 殷浩這次北伐因張遇叛變而敗,隨即便打算再起兵。永和9年(353年)10月率領7萬人北征許昌、洛陽。剛出發便摔下馬,幸好沒受大傷。北方諸降將是殷浩北伐的重要倚重力量,因而行軍到壽陽派遣一位羌族貴族姚襄做前鋒,去攻打前秦。這個舉動暴露殷浩的愚昧,因兩人素有過節,殷浩甚至曾數度派刺客暗殺姚襄但都失敗,逼使姚襄決心叛離東晉。當大軍行到山桑時姚襄就在夜晚突然包圍山桑,向殷浩發起攻擊,殷浩倉促應戰,大軍不戰自潰,殷浩棄械逃亡,逃到譙城。而殷浩的7萬大軍被殺的近萬,其他或叛投姚襄或潰散,蒙受極大損失。姚襄趁機會派人到建康,向朝廷揭發殷浩疑忌自己及喪師致敗的罪過。 (姚弋仲臨終時,諄諄告誡他的兒子回歸晉帝國。姚襄稟承遺命,帶著老爹棺柩,率眾南下,一心一意,為晉帝國效力。想不到以殷浩為首的當權鯊魚集團,雖然對外沒有能力,但對內化友為敵的本領,可是非常傑出(凡是對外無能的政府,往往精於窩裡鬥)。姚襄叛變之日,距投奔之日,不到兩年。兩年歲月,殷浩硬把一支忠心耿耿的勁旅逼反,他的罪惡,不應原諒。而效忠祖國的英雄眼淚,也洗不完心路歷程上所受的創傷。這種悲哀,充滿史冊,豈只姚襄一人而已。) 政敵桓溫也趁此良機,對殷浩大肆進行攻擊。殷浩也因此遭到貶斥為庶人,流放到東陽信安(今浙江衢縣),也從玄學轉到佛學。雖然嘴裡說樂天安命,心裡並非四大皆空。因此整天用手指在空中劃寫〝咄咄怪事〞的舉動時常發生。顯然,殷浩並不認為自己有何過錯。但這也反應殷浩心中積鬱甚深,而且殷浩並不安於流放和貧賤的屈辱地位,當外甥韓伯要回建康,殷浩送至江邊,吟誦起曹顏遠的詩句:富貴他人合,貧賤親戚離,以致淚眼婆娑。
殷浩在沒有擔任政府官職時,人們對他有殷切的盼望,認為:「殷浩如果不出來領導國家,誰救蒼生?」兩次戰敗而又貪戀權位,不肯去職,人們用同樣迫切的心情嘆息:「殷浩已經出來領導國家,誰救蒼生?」名和實的落差,竟如此之巨。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9/4/20 下午 05:06:26編輯過]
|
-- 作者:jengboda -- 發表時間:2008/9/4 上午 11:10:04 -- 古代如是,現代亦如是,中外莫不如此,說了一堆大話、空話…但能保持的人,畢竟少之又少。 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09/8/30 上午 09:02:17 -- 【報導】南方朔:自證失敗政治明星的結局!
張佩綸乃是清末所謂「同光中興」時的第一號明星。根據清末民初學者印書家葉衍蘭、葉恭綽祖孫收藏的畫像,張佩綸得意時還真是長相英挺,難怪會成為北京官場及讀書人圈子裡崇拜的偶像明星了。而根據張愛玲自己所存的唯一照片,則可看出他已成了臃腫、呆滯、目光渙散的先衰老人。一圖一像,已道盡人世的滄桑。 古晚清史裡,張佩綸的確曾是號人物。在同光中興之初,他是年輕輩改革官僚的龍頭,後來竄起的張之洞在鋒頭上完全沒得比。年輕時的張佩綸,有理想主義色彩,敢於糾彈官吏,雖朝中大臣及封彊大吏也不手軟。他因此而成為望治心切的那個時代之明星偶像。根據私家記載,他穿甚麼衣服,都成為北京讀書人模仿的對象,那種架式今天只有天王級的偶像明星可以比擬。 但這個舉國人心所寄的明星,在法軍入侵,他銜命率軍應戰,一場海戰下來,即讓人徹底失望。那場戰役有許多失敗的原因,但他的無能卻無疑的是個關鍵。無能敗戰,而且敗得很難看的消息,不但震驚了整個清廷,連當時邊陲的台灣,也讓文人士子一片譁然。由流傳下來的筆記和詩作,我們已可看到台灣讀書人對他的徹底失望。 而我們都知道,一個曾被熱情期望的明星,當他自證失敗,這時期望所翻轉而成的失望就會格外強大且持久。張佩綸督戰慘敗,由英雄變成狗熊。此後他的笑名即永遠相伴,只能依靠老丈人而苟存。歷史對張佩綸的確有點殘忍,但歷史也不是沒有給過他機會,他自己讓那個機會在無能無膽中溜走。從更大跨度的歷史來看,清末一度看起來很有氣象的「同光中興」,也因此而破了功。 我讀歷史,對盛世並無太大興趣,反而比較關心「中興」及「維新」的成與敗。有些時代,由於中興有方,而能反敗為勝,如「光武中興」。有些時代,可以靠著中興而至少阻擋了時代衰敗的速度,如日本德川幕府的「吉宗中興」;而「同光中興」則只是出現短暫的希望泡沫,而後即戛然而止,只留下一串讓人扼腕的名字! 歷史都只有一次,永遠不會再來,但歷史上卻有太多事情有著近親相似性,因而使得「歷史教訓」這個觀念有了意義。由張佩綸一生即起即衰,最後寂然而沒;由「同光中興」只不過是場歷史中的希望泡沫,在油然而生的痛感裡,遂有了這樣的體悟! 政治乃是一場永遠的自我挑戰,因緣湊巧而造就出來的名氣,終究要靠著自己的膽氣和能力來驗證。歷史很殘酷,民意也不仁慈,但它們的殘酷不仁慈裡,卻都有其天理,那就是一切事情都要用能力來證明。這是一種自己來證明自己的機會,由於是自證,當然不容任何推卸! 歷史上有太多中興成功,也有太多中興失敗的例子。中興可以靠著人心望治而自然的形成氣氛,但中興要由氣氛變成實際,則需要太多努力,它必須統治者覺悟,必須所有的統治集團也要覺悟,如果一切都還是在說大話、保官位、搞作秀裡蹉跎掉時間,中興也者,不過泡沫一場而已! (作者為作家) 【2009/08/30 聯合報】@ http://udn.com/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9/8/30 上午 09:03:37編輯過]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3/9/24 上午 05:55:48 -- 【貼圖】政治明星的幻滅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9/8/28 上午 09:40:13 --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