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中國有哪些豪俠?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15761) |
-- 作者:ppo -- 發表時間:2009/1/22 上午 07:18:32 -- 【轉貼】中國有哪些豪俠? 1)郭解(生卒年不詳)字翁伯,軹縣人,西漢著名遊俠。年輕時心狠手辣,快意恩仇,任性而為,殺過不少人。後來亡命天涯,做僱用打手、藏匿兇犯、私鑄錢、掘墳盜墓一類的違法行事也數不勝數。但運氣好,都沒有被官府逮捕。 成年後行為有所收斂,喜歡散財結義,自負俠義。他喜歡結交官吏和地方豪傑,習氣相投者有仇有怨也願意以德報怨。因此不少人都稱讚他的俠義作風,並願意聽他驅使。但為霸鄉里、心狠手辣作風依舊。之後漢武帝預定募所在茂陵,遂強迫全國各地富豪移民此地。 郭解不願意搬遷,去求衛青說情,被漢武帝駁斥。郭解只好照辦,遷移時關中豪傑無論認不認識都爭相請客結交。 當地楊季主兒子為軹縣縣令,因為主張郭解搬遷被郭的姪子殺死並砍頭,楊季主也被人殺死,家人上告也被殺死。漢武帝得知後下令嚴辦,等到郭解被抓到時因為案子太老舊又碰上大赦而被釋放。 軹縣有位儒生招待查辦郭解的使者,使者故意說反話引誘儒生說實話,郭解的手下將儒生殺掉並割掉舌頭。御史大夫公孫弘得知後下令將郭解滿門抄斬。 2)原涉(?-24年)出身大姓豪族之家,生性粗爽豪放,為人溫和謙遜,不願為官,辭官而浪跡江湖,廣結天下英雄豪傑。 不僅禮賢下士,還懷有俠義之心,不惜散盡萬貫家財來扶危濟貧。因為經常仗義疏財並行俠江湖,因此成為關中群豪的領袖人物。王莽時期還成為關隴一帶舉義群雄的首腦人物之一。最後被背信棄義的申屠建殺害。 3)聶政(?-前397年)以任俠著稱。聶政年青俠義,因除害殺人偕母及姊避禍齊地(今山東境),以屠為業。韓大夫嚴仲子因與韓相俠累(名傀)廷爭結仇,潛逃濮陽,聞聶政俠名,獻巨金為其母慶壽,與聶政結為好友,求其為已報仇。 聶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後,憶及嚴仲子知遇之恩,獨自一人仗劍入朝都陽翟(今禹州),以白虹貫日之勢,刺殺俠累於階上,繼而格殺俠累侍衛數十人。因怕連累與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遂持劍自破其面,挖眼、剖腹。其姊在韓市尋到弟屍,伏屍痛哭,後撞死在聶政屍前。 4)專諸(?-前515年)吳公子姬光欲殺吳王姬僚,伍子胥便將專諸推薦給姬光。公元前515年姬光趁吳國內部空虛,與專諸密謀,以宴請吳王姬僚的名義,藏匕首於魚腹之中進獻,當場刺殺吳王姬僚,專諸也被吳王的侍衛殺死。 《吳越春秋》記載,伍子胥從楚國流浪到吳國的途中見到專諸,知道專諸是位敢於赴難的勇士,就與之結交。 5)曹沫(?-?)魯莊公喜愛力士,曹沫因為勇猛有力便在魯國任職,還擔任將軍與齊國交戰。魯莊公懼怕齊國,割邑求和,在柯設壇結盟。當日,曹沫拿匕首挾持齊桓公,齊桓公答應歸還侵略魯國所得到的土地。 曹沫扔掉匕首,回到群臣之中。曹沫以其忠誠勇氣和不爛之舌,要回魯國的土地,也保全性命,可謂績效顯著。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09/1/22 上午 07:29:07 -- 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特列「遊俠」一章,表達他對俠義的崇敬。這種崇敬的情操,來自他深刻體念到人生的艱難,對被迫害的辛酸,有痛徹肺腑的感受。當他被判處「宮刑」時,只要繳納罰款,便可以救贖。可是,家庭貧窮,告貸無門,只好任憑獄吏把生殖器割掉。中國史學之父,竟受到這種侮辱摧殘,誠是全體中國人的羞辱。當時,誰肯伸出援手?即令有此意願,為了「明哲保身」,也不得不畫清界線。咦,聖道在哪裡?聖人在哪裡?聖王在哪裡?君子在哪裡?父兄之尊在哪裡?骨肉之恩在哪裡?法律尊嚴又在哪裡?唯一向苦難人伸出援手的,只有俠義之士。全中國知識份子都醬在「天王聖明,臣罪當誅」的奴性呻吟中,只有俠義之士,才敢向這種「禮義聖樂訓勉,風俗習慣確立,教化完成」的統治階級挑戰。俠義,是人類靈性不死的火苗。而這火苗,總是針對權勢而發,權勢自然對他深惡痛絕。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9/1/25 下午 01:04:19編輯過]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09/1/22 上午 07:31:46 --
金庸給我們編了什麼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d4d4c0010000ju.html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09/1/25 上午 01:03:52 -- 【轉貼】俠客銀兩知多少 歷史故事、俠義小說裡,有五湖四海、千山萬水,其中角色,永遠有走不完的路。《水滸傳》裡,遇到行路,經常使用八個字形容:「飢餐渴飲,夜宿曉行。」 於是,問題就來了,飢要吃,渴要喝,住要客棧,處處需要銀兩。我們的俠客,走漫漫長路,究竟需要多少銀兩呢? 在《東周列國志》裡,子貢奉孔子之命,去找越王句踐,貢獻計策。越王乃贈子貢以「黃金百鎰,寶劍一口,良馬二匹」,子貢固辭不受。這些贈禮,究竟總共價值多少?讀者心中,也不免會問。 黃金和白銀,按理說,比較不受通貨膨脹影響。一兩略大於一盎司,市價約八百美元。白銀近代開採較易,價格大幅下降,古代約為黃金的十分之一,合八十美元。 一鎰為二十四兩,黃金百鎰,大約值二百萬美元。 子貢固辭不受,一則表示他仗義疏財,另外也證明他本身財力雄厚,並不將二百萬美元看在眼裡。子貢是春秋時代富豪之說,看來有其憑據。 《三國演義》中,劉備起兵舉事,開創基業,除了張飛出資外,另有兩位中山大商,張世平和蘇雙,提供了「良馬五十匹、金銀五百兩、鑌鐵一千斤」。這些資金,其實並不多,總值不到五百萬美元。因此,劉備起兵時,兵馬只有五百人。但是,劉關張三人,卻具有品牌和技術,是致勝的關鍵。 從主角使用的銀兩數目多少,就可看出一篇小說的格局有多大。像《東周列國志》、《三國演義》,格局很大。蘇秦變賣家產,出發到列國遊說,費用也是黃金百鎰,折合二百萬美元。劉備得西川,賜關羽「黃金五百斤,白銀一千斤,錢五千萬」,約一千二百萬美元。 《水滸傳》的格局,相形之下就比較小。晁蓋等人一上梁山,就派人去向宋江致謝救命之恩。當時奉上黃金一百兩,只有八萬美元,卻因此導致宋江被追捕,遠走他方。俠客行走在路上,餐飲住宿費用,不到一百兩銀子,就已足夠。 《今古奇觀》、唐代小說、宋代小說,取材於民間傳說,格局就更小。書中角色,有時身上只有幾兩銀子,甚至不到一貫錢。〈賣油郎獨占花魁〉,一共只用了十兩銀子。〈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裡,莫稽提親,金老大說:「一文錢也不費,都在老漢身上。」 相較於現代的名模經紀公司,一次午餐通告,最高加碼到三百萬台幣,相當於一千二百兩銀子,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王度廬的《臥虎藏龍》,在銀錢上,交代得最清楚。主角李慕白,身上還剩下多少兩銀子,書中都寫得很詳細。他出發時帶了七十多兩紋銀,買馬用了四十兩,馬鞍八兩,剩下二十多兩,途中差一點就不夠用。 古龍的《楚留香》就闊氣多了,他化裝成長白山的採參客,到賭場去打探消息,只賭一注,就押上三十萬兩銀子,並且故意放水裝輸。 三十萬兩銀子,折合二千四百萬美元,楚留香雖然名為「盜帥」,銀錢來得容易,但是一局二千多萬美元,卻未免顯得太闊綽了吧? 俠客行走江湖,需要攜帶幾百兩銀子,重量就是幾十斤。揹在肩上,包袱很沉重。纏在腰間,就成為「盤纏」。 俠客雖然藝高膽大,卻難免引人覬覦。搭乘渡船,有梢公。路旁酒肆,有黑店。一路上,不知道會遇到多少驚險? 三國將領,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幾場戰役下來,累積了成千上萬的銀兩。這些銀兩,要放在哪裡比較安全呢?放在營裡,敵人會乘夜襲營。放在城裡,城池有時也會失守。 因此,一個成功的將領,計謀要深遠,武功要高強,此外,還需要有「理財」觀念。否則,縱然加官晉爵、賞賜恩厚,也可能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 大軍潰敗之際,每人考慮方向各不相同。李後主說:「最是倉皇辭廟日,揮淚對宮娥。」考慮的是感情上的因素。 官渡之戰,曹操戰勝。袁紹軍隊「盡棄印綬、節鉞、衣甲、輜重」,快馬奔逃。考慮的則是「資產管理」的因素。 吳越戰後,傳說范蠡、西施從此到五湖去泛舟。只不過,范蠡身為春秋時代大富豪,他的船雖大,是否裝得下那麼多銀兩呢?我懷疑他在陸地上,可能另有祕密豪宅,只是聲稱「到五湖去泛舟」,聽起來比較有詩意。 同理,楚留香的畫舫裡,也放不下三十萬兩銀子。可見那個畫舫,當然也不會是楚留香的唯一住處。他的真正住處在哪裡?看來永遠會是一個謎。 【2009/01/25 聯合報】@ http://ud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