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如果清朝是漢族王朝﹐辛亥革命將很難成功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15812) |
-- 作者:老佛爺 -- 發表時間:2009/1/25 上午 11:45:26 -- 【轉貼】如果清朝是漢族王朝﹐辛亥革命將很難成功 摘 要﹕辛亥革命雖為一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但出於中國“異族”統治的形勢﹐為爭取盡可能多的群眾支持和參加革命﹐實際上主要是在“反滿”的旗幟下發動起來的。因各革命團體無不以“反滿”相號召﹕第一﹐同盟會成立前的各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皆以“反滿”為革命的主要目標。第二﹐同盟會也以“反滿”為自己的三民主義綱領的主要內容。清廷漢族官僚、主憲派、地主及買辦階級的代表人物在武昌起義後紛紛應時加入革命陣營﹐使清廷迅速覆亡﹐也是因辛亥革命“反滿”。“反滿”對辛亥革命的影響具有二重性﹐利弊兼具﹐既是清廷迅速覆亡的重要原因﹐又是辛亥革命不徹底的重要原因。但總的來說﹐還是利大於弊﹐不失為成功的鬥爭策略。
眾所周知﹐辛亥革命是一場很不徹底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封建勢力沒有受到應有的打擊﹐在民國仍然掌握政權﹐民主共和制度並沒有真正建立起來﹐雖掛著“民國”的招牌﹐實行的卻是封建專制統治﹐“平均地權”的綱領並沒有實施﹐封建土地所有制沒有收到觸動﹐沒有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障礙。為何不徹底﹖學術界多從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加以分析﹐認為客觀上是由於強大的帝國主義侵華勢力與強大的封建買辦勢力相互勾結起來共同鎮壓革命﹐其力量遠遠大於革命力量﹔主觀上是由於領導革命的民族資產階級是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擠壓中艱難成長起來的﹐經濟上的力量十分弱小﹐又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割不斷聯繫﹐存在著自身不可克服的軟弱性。筆者認為﹐這樣分析確有其合理性﹐能使人把握根本﹐但若不結合其綱領來分析﹐畢竟不能使人明了革命方略的利弊得失﹐太籠統、抽象﹐不夠深入、具體﹔辛亥革命是在民族資產階級的政黨──同盟會的領導下進行的﹐只有結合其綱領加以分析﹐才能使人對辛亥革命不徹底的原因有一個深入而具體的認識﹐明了革命方略的利弊得失。但學術界結合其綱領來分析的反而不多﹐對作為革命綱領重要內容的“反滿”的影響和作用的認識也過於簡單﹐對其二重性認識不足。 筆者認為﹐辛亥革命雖為一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但出於中國“異族”統治的形勢﹐為爭取盡可能多的群眾支持和參加革命﹐實際上主要是在“反滿”的旗幟下發動起來的﹐“反滿”對辛亥革命的影響具有二重性﹐利弊兼具﹐既是清廷迅速覆亡的重要原因﹐又是辛亥革命不徹底的重要原因。
辛亥革命是由同盟會領導的﹐是由武昌起義發端而推翻清政府的。但同盟會手中並沒有掌握強大的 武裝﹐武昌起義的規模也並不大﹐根本無法和太平天國相比。太平天國擁有一支久經沙場、能征慣戰的龐大軍隊﹐人多勢眾﹐金天起義時即有會眾1萬多人[1](p82)﹐極盛時期兵力逾百萬﹐勢力波及18個省區﹐堅持鬥爭達14年之久﹔ 而參加武昌起義的新軍﹐開始只工程第八營幾十人﹐後增加到五營[1](p591)﹐人數不足千人﹐起義後軍權落入原新軍協統黎元洪手中﹐革命黨人手中並沒有多少真正屬於自己的武裝﹐軍事上根本沒有推翻清政府的實力。但歷史結局卻正好相反﹐太平天國堅持14年之後卻被清廷鎮壓下去﹐辛亥革命在武昌起義後僅歷4個多月即將統治中國達268年之久的清王朝推翻。為何會造成這種出人意料的結局呢?這和辛亥革命以“反滿”為主要目標有密切關係。大家知道﹐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自然便要求有主體民族的地位和權力﹐但清王朝是由滿族建立的政權﹐漢人地位低下﹐在政權中處於從屬地位﹐不能掌握實權(按清朝官制﹐各部門官員往往滿漢並設﹐如內閣設大學士4人﹐滿漢各二﹐協辦大學士2人﹐滿漢各一﹐各部尚書也滿漢各一﹐但掌握實權的總是滿族官員。)﹐更不能掌握軍政大權﹐且入仕與升遷要比滿人困難得多(漢人入仕必經科考方為正途﹐但滿人無需科考﹐可通過捐筆帖式、襲蔭等多種途徑入仕﹐升遷也較易。)﹐故時刻都有恢復漢族河山﹐由漢人掌握天下大權的企望。這樣﹐那些清廷漢族官僚、立憲派及地主、買辦階級的代表人物雖並不主張民主共和﹐發展資本主義﹐但也和清廷有矛盾﹐不盡心為清廷效力﹐武昌起義前即通過支持立憲等活動希圖限制滿官權力﹐增大漢官權力﹐武昌起義後﹐紛紛應時加入反清陣營﹐使清廷處於孤立無援之境﹐被迫宣布退位。如﹐立憲派即是一個典型例子。立憲派的代表人物﹐多是有科舉功名的人物﹐如張謇為1894年殿試狀元﹐湯壽潛、湯化龍、譚延闓為進士﹐鄭孝肯為舉人[2](p71)。他們雖不主張民主共和﹐但也盼望漢人掌權﹐故他們熱衷於搞君主立憲﹐企望實行君主立憲後﹐由漢人出任內閣總理大臣﹐掌握朝政大權。為此﹐他們曾於1910年1月、6月、10月三次派代表赴京請願﹐要求縮短“預備立憲”期限﹐速開國會﹐成立責任內閣﹐但卻受到清廷壓制﹐尤其1911年5月﹐由立憲派乾呼萬喚而成立的內閣﹐竟是以慶親王奕劻為總理大臣的“皇族內閣”﹐13名閣員中﹐滿族佔8人﹐其中皇族7人﹐蒙古族1人﹐漢族僅佔4人[2](p570)﹐與立憲派由漢人出任總理大臣、掌握朝政大權的意圖南轅北轍。故和清廷的關係陷於破裂﹐武昌起義後﹐其控制的浙江、安徽、廣西等省紛紛宣布獨立﹐大大加速了清廷的覆亡。另一典型例子就是清廷漢族官僚。他們因在政權中處於從屬地位﹐不能掌握實權﹐出仕與升遷遠比滿族困難得多﹐故也和清廷有矛盾。武昌起義前﹐他們﹐如直隸總督袁世凱、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周馥等[2](p72)﹐為改變滿族大臣把持朝政的局面﹐紛紛表示贊成立憲﹐支持立憲派的活動﹐立憲派1910年10月的第三次請願竟爭取到17個省督扶聯銜入奏[2](p72)﹔武昌起義後﹐不少人加入倒清陣營。如江蘇巡撫程德全在武昌起義後﹐不去鎮壓起義﹐反而宣布江蘇獨立。袁世凱為清廷中的漢人權貴﹐曾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統率北洋新軍。但也和清廷有矛盾﹐1905年曾主張君主立憲﹐1908年被攝政王載灃以“足疾”為名罷免。武昌起義後﹐他不是應清廷之召﹐速速“赴難”﹐而是以種種借口和清廷討價還價﹐以謀取清廷大權。出任內閣總理大臣後﹐也不為清廷真心效力﹐而是玩弄兩面派手法﹐以清廷壓革命﹐又以革命壓清廷﹐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以謀取臨時大總統之職﹐掌握國家最高統治權。終迫清廷接受優待條件﹐正式宣布退位。統治中國達268年之久的滿清王朝終告覆滅。
|
-- 作者:老佛爺 -- 發表時間:2009/7/27 上午 07:10:39 -- |
-- 作者:ppo -- 發表時間:2016/7/26 上午 02:02: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