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蒙娜麗莎為什麼不敢張嘴大笑?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19709)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09/11/27 上午 11:46:26 -- 【轉貼】蒙娜麗莎為什麼不敢張嘴大笑? 突然想起蒙娜麗莎,然後又突然想起她的微笑。 蒙娜麗莎的微笑,地球人都知道。她的微笑,似乎溫柔舒暢,又好像嚴肅正經;似乎憂傷愁展,又好像譏嘲揶揄;似乎平靜淡定,又好像脈脈含情……500多年來,誰也沒膽量一口咬定她在“微笑”啥。
所以,蒙娜麗莎的微笑輕易榮獲“世界最神祕的微笑”的光榮稱號。那麼,“神祕”在哪呢?有人說,蒙娜麗莎臉蛋漂亮,可牙齒難看,所以不敢大笑。有人說,她剛吃過巧克力,體內產生歡愉激素,才那樣笑……還有無數人說什麼什麼,但都無法命令地球人一致點頭。
先插一句︰據考究,達芬奇畫的蒙娜麗莎,原型就在文藝復興時期。所以蒙娜麗莎“剛吃過巧克力”一說,最為豬頭。當時巧克力還沒出生呢。相比之下,我喜歡蒙娜麗莎“臉蛋漂亮,可牙齒難看”一說。牙齒難看之人,哪好意思張嘴大笑?中世紀時,雖有些人排除萬難也要將牙齒弄黑,認為越黑越美。可那畢竟不是主流衣冠文物,人們還是相當喜歡看見整齊潔白的牙齒。然而,在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想擁有一嘴整齊潔白的牙齒,哪像吃喝拉撒那麼容易?
想擁有一嘴整齊潔白的牙齒,得先擁有一把像樣的牙刷。此乃赤裸裸的真理。可蒙娜麗莎怎會擁有“像樣的牙刷”?老實說,她活了一輩子也沒見過“像樣的牙刷”。達芬奇很有才,活了一輩子也同樣沒見過。當時的歐洲,壓根就沒“像樣的牙刷”。
不過,當時的歐洲沒,中國卻有。考証說,西元一二世紀之交的中國,就知道用馬毛弄牙刷了。但世界第一把“像樣的牙刷”,還是在1498年給中國皇帝明孝宗弄出來的。中國人弄出來的東東,中國人當然先享用。所以“像樣的牙刷”幫中國人“刷”了兩個世紀的“牙”後,才扭扭捏捏去歐洲。豈料,牙齒難看的歐洲人,熱情不怎么高漲,之後150多年裡,都將“像樣的牙刷”看成奇異的舶來品。直到19世紀,才漸漸明白“像樣的牙刷”能夠刷刷更健康。可見,歐洲人回應也挺慢的。
然而,蒙娜麗莎沒“像樣的牙刷”,卻不代表她不刷牙。西元前3000多年前,人類就懂愛護牙齒了。蒙娜麗莎當然也懂。那她究竟用啥東東刷牙?碎布。當時西方就流行這個。如果不是碎布,就是小木片或嫩樹枝。如果還不是,那她就是用手。
輕輕試想,蒙娜麗莎用那些東東,能刷出“一嘴整齊潔白的牙齒”嗎?再說,就算她擁有“像樣的牙刷”,也未必擁有“一嘴整齊潔白的牙齒”。瞧瞧現今歐洲女人的牙齒就明白。所以,說蒙娜麗莎“臉蛋漂亮,可牙齒難看”,我雙手雙腳鼓掌。
正因“牙齒難看”,蒙娜麗莎才不敢張嘴大笑,害怕有損淑女形象。但是,為了讓達芬奇畫得好看些,她就故意弄出一個有模有樣的“微笑”。誰料,不“微笑”則已,一“微笑”就勾引得人們爭先恐後地猜她在“微笑”啥。猜了500多年,還要猜下去呵。其實,在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不敢張嘴大笑的又何止蒙娜麗莎?瞧瞧當時的畫作,有哪個主人公張嘴大笑? [此帖子已經被版工3於2009/11/27 下午 12:23:15編輯過]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0/3/8 上午 09:09:26 -- 【報導】500歲的蒙娜麗莎 美在哪裡? 【聯合報╱本報記者李承宇】 2010.03.08 06:07 am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鄭治桂表示,一般油畫畫完後都會再平均塗上一層亮光漆,一方面可以保護顏料色澤,同時也有亮光作用。 但是達文西當時用的亮光保護漆,大約五十年後就會變黃,後世修復師因此必須用溶劑揭掉它,再重新塗上一層。 五百歲的「蒙娜麗莎的微笑」,禁不起一再的去漆、上漆,不小心就除去臉上細部,讓她的臉色愈來愈「暗沉」。 鄭治桂解釋,達文西用拿手的繪畫技法「透明薄塗法」混合顏料和油料,油料的比例稍微多了一點,很薄很薄地一層又一層塗在畫作上,好比透明的彩色玻璃疊起來的感覺,有一種若有似無、從裡面透出顏色的微妙感覺。 而「暈染法」則像現在女生愛化的「煙燻妝」,把輪廓描繪得很朦朧,自然融入旁邊的部分或陰影裡。 後人在維護畫作時,不小心把蒙娜麗莎的腮紅、唇色、眉毛和睫毛這層很薄的顏料去除了,「但沒人敢把她的眉毛補上」,鄭治桂說,修復繪畫只能用「減法」,如果每人加一筆,這幅畫就離原創的樣子愈來愈遠了,而最後一次修復它,距今應已超過一世紀。 【2010/03/08 聯合報】@ http://udn.com/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0/3/8 上午 09:50:17編輯過]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0/3/8 上午 09:12:02 -- 【報導】天才達文西 上帝的榮寵 【聯合報╱本報記者周美惠】 2010.03.08 06:07 am
身為文藝復興的巨人,達文西完成的藝術品其實寥寥可數;但他傳世的每一幅畫,皆曠世名作:「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岩窟聖母」、「天使報喜圖」等,都吸引世人絡繹不絕走向探秘之路。 大師多才多藝 達文西是大師中的大師,卻集尊榮與爭議於一身。他過於多才多藝,常被新奇的點子吸引而轉移注意力,但也留下許多殘局,長年訴訟纏身。 與達文西同時代的作家曾記述達文西創作「最後的晚餐」的歷程,他可以不吃不喝畫一整天,接著停頓三、四天不碰它,但每天花幾個小時觀察畫中人物,思考如何修改。這樣的創作習性,常引發他的藝術贊助人不解與不滿。 畫功深刻細膩 達文西也是位狂熱科學實驗家。他邊作畫邊研究新的媒材,有時選上的媒材根本不適合自己的慢工。最著名的是,他在創作溼壁畫「最後的晚餐」時,實驗性地採用一般顏料,塗在已乾的灰泥上,而非使用專屬顏料塗在未乾的灰泥上。結果,在達文西在世時,它的顏料已經開始剝落了! 在達文西以前的畫家,如同工匠講究精巧手藝,而達文西更重視的是構圖及人物的內心世界,追求天人合一。 他曾說:「手與心若不結合,便沒有藝術。」如「蒙娜麗莎」以旖旎的山水風光為遠景象徵「大宇宙」,以佛羅倫斯美女蒙娜麗莎隱喻「小宇宙」。 啊,多麼美麗 達文西認為,人體是由水、火、土和空氣等組成,涓流般的秀髮像水的漣漪,而流水也呼應蒙娜麗莎的眼波流轉;畫面左邊曲折山徑對比她的頸部曲線、右邊的橋梁弧度,沿著她的披肩順勢而下。隨著觀者視角的改變,產生無窮盡的流動感。達文西採用「大氣透視法」(aerial perspective),運用遠景朦朧、近景清晰明亮的技法,營造充滿幻覺氛圍的空間感。 達文西另一著名的技法是暈染法(sfumato),也就是「沒有線條,沒有界線,像煙霧一般的手法」。蒙娜麗莎充滿神秘感的微笑雙唇,以及她身後那迷濛如煙的奇幻景致,都是暈染法的傑作。 蒙娜麗莎不只唇眸令人神魂顛倒,她那雙柔若無骨的玉手,更被譽為是「美術史上最美的一雙手」。
【2010/03/08 聯合報】@ http://udn.com/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0/3/8 上午 09:49:24編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