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美國為什麼不介入國共內戰?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20041)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09/12/29 上午 10:01:03
--  【轉貼】美國為什麼不介入國共內戰?

民主與共產從來也不是對立的,否則二戰時,美國與蘇聯就不會站在同一陣線。美蘇的對立,除了政治意識形態上的以外,就是兩國在全球的勢力布局問題。而雙方衝突的關鍵地區在於歐洲,而非亞洲。

此外,美國若因介入中國內戰,那麼勢必迫使蘇聯捲入戰局,那麼美國於戰後所極力避免與蘇聯爆發全面戰爭的努力,就會因此宣告失敗。

其次,二戰末期中華民國的政府表現大失美方的希望,要美方無條件花費大量的物資協助一個讓美方日益不信任的政府,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一個不可能的達成的事情。這點也能從美國在歐洲大力投資的馬歇爾計畫,卻在東亞地區完全不適用可以看出來。

其三,中國政府在戰爭期間的腐敗與無能,日益為美國人所了解,史迪威事件又深深影響了美國國防部對國民政府的正面評價,從而使得國民政府在美方的影響力銳減。特別是中國在戰後已喪失牽制日本的功能,而對牽制蘇聯又顯然非戰後中國所能負擔的,因此美方只希望在中國促成國共兩黨合作的聯合政府,以免在東亞地區引爆與蘇聯的全面性爭端。

其四,戰後中國的景況與戰間中國的戰力,都讓美國不願信任中國的作用,也因此戰後美軍佔領日本後,便全力對日本進行復建,以使日本成為美國防止蘇聯的前哨。

其五,美國政府相信縱然中共取得政權,以中共對蘇聯的關係,是很有機會成為狄托第二的,因此美國對於中共的崛起相對不是那麼在意。雖然說,此點是有些許的誤算,但不是美方一廂情願的想法,而是美方過份看重了毛澤東本土派與過往國際派間的鬥爭,及此對於中共與蘇聯關係的影響所致。

  • 2009-09-17 21:10:12 補充
        

    一個國家要介入他國內戰,一定會從自身的利益作考量,美國介入國共內戰除了代表一種意識形態的鬥爭外,對於美國是沒有太多利益的。既然對於美國加入國共內戰沒有利益可得,那麼美國怎麼可能參與一場無利可圖的戰爭?

  • 2009-09-18 13:54:17 補充
        

    美國介入調停,從沒有設想過要以軍事力量維持中國內部的和平,美國一意只想促成國共兩黨組成聯合政府。至於畫江而治與美國全然無關,這是李宗仁與中共政權在1949年和談時,國民黨政府的和談底線,但最終沒有實現。

  • 國共內戰時,美國不時對中國的軍經援助加以限制,不但沒有大力幫助國民黨政府,反而是能拖就拖(這點您大可參考《顧維鈞回憶錄第七分冊》)。對於國民黨政府,美國政府在1948年以後就不大抱持希望了。

  • 此前,美國政府在內戰初期給與國民政府的物資,是二戰時對中國的承諾,美國政府不過是履行過去的承諾,以利國民政府進行復員而已。

  • 2009-09-22 22:06:51 補充
        

    所謂美國宮廷內早已被一群同情共產黨的共產黨徒滲透云云,其實是個徹底外行的說法。當時美國國內主導中國問題者多為民主派,他們在政治立場上屬中間偏左,他們普遍不喜歡共產黨,但獨對中國共產黨頗有好感,將他們視為土地改革者,並以他們對於中共與聯共的關係,斷言中共與蘇聯關係並非十分密切。因此產生他們對於蘇聯共產黨與中國共產黨有不同態度,而這批人大多對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有影響力。

  • 2009-09-22 22:10:04 補充
        

    其次,美國是個民主國家,沒有國會的支持,美國政府無法獨斷獨行。而中華民國政府長期以來便與部分國會議員過從甚密,國會中甚至存在所謂的中國遊說團,並且勢力還不小,因此美國政府從來無法忽視這樣的呼聲,只是美國國內有許多利益團體對於中國國民黨治下的中華民國態度日趨不滿,因而最終導致國會反對直接援華者大增。

  • 2009-09-22 22:13:40 補充
        

    以下引用在下對美國學者胡素珊作品《艱難的抉擇》第一章摘要:
    美國對華政策的轉變,其標誌為艾奇遜就任國務卿與蔣介石的下野。自艾奇遜任國務卿起,美中關係的問題便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美國必須在與國民黨共存亡或承認北京新當局中作出抉擇,選擇前者,意謂著美國將斷絕與大多數中國人的聯繫,否定亞洲社會的革命活動,並且拒絕中國的和平;選擇後者,則意謂著美國放棄了自由中國,而向共產政權打交道,有引發國內政爭的可能,兩者均為美國政府所不樂見的。

  • 2009-09-22 22:14:10 補充
        

    艾奇遜對華政策一向是視之為永遠的邊陲,認為它不可能成為美國的主要外交方向,但隨著毛澤東的槍砲聲步步南進,美國再也無法坐視中國未來成為威脅的可能,而其威脅性則端看中國日後的發展,是中國愛國主義的國度,抑或蘇聯的傀儡,後者的威脅顯然比前者大得多。

  • 2009-09-22 22:14:20 補充
        

    對華政策影響美國外交,其意義不僅僅在於冷戰,更在於美國與其盟友的關係。英國希望從對華貿易與在華投資中,獲得利益以挽救英國本土的經濟。而美國若拒絕援華,則中國將持續政局不穩定,將影響到英國的在華利益。同時,若美國坐視美式的中華民國政府垮台,則等於宣示給太平洋地區的友邦,美式的政治不合於東亞,或者美國將坐視不理各國,不論何者,對美國於太平洋地區的形象都具有強烈的傷害,更遑論對美國內部掀起的黨爭問題了。

  • 2009-09-22 22:15:04 補充
        

    艾奇遜的政策制訂受到國會、官員、工商業者、傳教士、學者、記者的影響。雖然外交政策是一門政治專業,但艾奇遜也不免必須與國會進行妥協,同時為了顧及各利益團體在華的利益,政策的決定便受各方的牽制與影響。美國從二戰起,便希望中國能成為一個獨立、民主且親美的國家,同時中國應該能獨立抗衡蘇聯,填補戰後東亞的權力真空。但這一希望從一開始便落空了,自同盟作戰起,國民黨政府便將軍隊主要用於勦共,對日的戰事反而陷於停頓。中國政府拒絕自由化更使美國惱火。

  • 2009-09-22 22:15:18 補充
        

    史迪威事件也使美國對中國徹底失望,因此美國與蘇聯接洽,並希望以中國的領土說服史達林加入戰場,並且支持蔣介石,而蔣介石也認為史達林的參戰,能使他獲得蘇聯的承認並斷絕中共與蘇聯的關係。戰後,美國為了調和國共,並促成聯合政府的組成,於是派遣馬歇爾使華。馬歇爾的調停由於美國政府持續軍事援華,而使得其中立立場受到質疑,最終導致失敗。美國在冷戰中,對歐洲宣佈的杜魯門主義以經濟援助歐洲反共,這點為蔣介石政府視為美國終將援華的希望,也提供美國國內院外援華集團要求立即援華的口實。然而,實際上,美國政治仍不改初衷。

  • 2009-09-22 22:15:25 補充
        

    美國在二戰以來,便察覺蘇聯與中共的關係似乎不那麼密切,史達林往往為了自身的利益而犧牲中共,而狄托與史達林的關係,也證明了共產黨並非全然聽從蘇聯的指揮。同時,美國各方的觀察也發現,蘇聯與中共關係並不如與國民政府關係密切,在二戰時,蘇聯貸款予重慶政府,卻分毫未給予延安;在延安幾乎不見蘇聯軍事顧問,但重慶卻可輕易見到。因此,杜魯門認定「蘇聯寧願要一個分裂而衰弱的鄰國,而不要一個在共產黨領導下統一的中國。」這便成為美國日後對華政策的基本看法。但與此同時,蔣介石政府卻認為在冷戰的環境下,美國無可選擇的必須支持他,但美國自始便無此打算,中國的重要性在美國而言,實不及美國、英國、萊茵河流域與日本。

  • 2009-09-24 09:48:20 補充
        

    美國在1946-49年間的對華政策只是其全球戰略的一環,而中國問題在美國的全球布局中,其地位遠在歐洲之下。因此美國將其戰後重點放在歐洲復興上,在馬歇爾主導下的馬歇爾計劃下,出錢出兵幫助歐洲各國保持不為共產黨所侵奪,其中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希臘。美國在希臘投入了大量的資金與軍火,協助希臘政府消滅了希臘共產黨的武力,這點也鼓舞了中國的國民黨政府,只是國民黨政府忽略了美國對華問題的重視,遠遠不及對歐問題,乃至於對日問題上。

  • 2009-09-24 10:09:21 補充
        

    美國對於中華民國政府之無期待,其實可以從向來親蔣的魏德邁將軍給與美國國務院的報告書,可見一般。魏德邁對國民黨政府的腐敗與無能給予很嚴厲的批評,並斷言國民黨政府的軍事力量已無能力抵抗中國共產黨,因此要求美國政府軍援或介入。然而,美國軍方對華態度一向不友善(起因自史迪威事件),故當此時機,美國軍方在美國政府軍事援華上,表示出強烈的反對態度。同時,在軍事物資運往中國的問題上,美軍也是能拖就拖地,以冗長的行政程序拖延啟運。換言之,在美國政府內部,與其說被侵共或共黨同路人所盤踞,不如說是他們當中有不少是對國民黨政府毫無期待的人。

  • 2009-09-24 10:15:55 補充
        

    其次,美國對於中共也不全然陌生,在美國參戰後不久,美軍便在延安派有通稱為「迪克西使團」的美軍觀查組,隨時彙報中共的情報。不可否認,美軍在延安的活動是不全然不受限的,但從迪克西使團與中共高層、基層,乃至於當地民眾的接觸,都使他們認為中共是有異於蘇聯共產黨。當然這或許可以說是錯覺,但事實上中共自毛澤東掌政後,也的確與蘇聯走得頗遠,蘇聯方面對於毛澤東的崛起其實是不滿的,也因此蘇聯對於中共的扶助,至少在抗戰期間,可以說是完全沒有。這點也讓美軍感到兩者其實是沒有太大關聯的,不過在此點上,美軍忽略了共產黨在意識形態上的聯結。

  • 2009-09-24 10:25:43 補充
        

    最後,以魏德邁之親國民黨政府,他雖然在其報告書中要求美國政府給予國民黨政府更多的物資援助,以使國民黨政府在經濟上與軍事上得以維持,但若論及美軍是否該參與中國內戰的問題上,魏德邁則明確表示反對。由此可見,美國介入中國內戰的程度,在美國政府方面的歧見,只在援華物資的數量與積極性問題,而不涉及軍事上的直接幫助。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9/12/29 上午 10:03:05編輯過]

--  作者:amq
--  發表時間:2009/12/29 上午 10:02:15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09/12/29 上午 10:05:23
--  
以下是引用amq在2009/12/29 上午 10:02:15的發言: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amq師兄:

末學才貼了一分鐘你就全部看完了?

師兄曾學過速讀嗎?


--  作者:amq
--  發表時間:2009/12/29 上午 10:11:41
--  


"美國一意只想促成國共兩黨組成聯合政府"

美國是反共及防蘇俄的....怎會"美國一意只想促成國共兩黨組成聯合政府"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0/6/3 上午 09:26:25
--  【轉貼】為何美國當初不幫老蔣復國?
其實問題的答案在1949年夏天美國國務院發表的:白皮書",(正式名稱是"美國與中國關係:特別著重1944~1949年的階段 ",全書分八章共1054頁。)已有祥細的說明。

書中收錄了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撰寫的致杜魯門總統函,是全書的核心,書
的多數內容都是引證這核心的準確性,函中談論國民黨失敗的原因「戰前的
十年裡,國民黨已經毀滅不了共產黨。現在是戰後了,國民黨是削弱了,意
志消沉了,失去了民心; 在那些從日本手裡收復過來的地區裡,國民黨文武官
員的行為一下子就斷送了人民對國民黨的支持,斷送了它的威信。可是共產
黨卻比以往無論什麼時候都強盛,整個華北差不多都被他們控制了。從國民
黨軍隊後來所表現的不中用的慘況來看,也許只有靠美國的武力才可以把共
產黨打跑。對於這樣龐大的責任,無論是叫我們的軍隊在1945年來擔任,或
是在以後來承擔,美國人民顯然都不會批准 。」


「在合理的能力範圍以內,美國所做或可能做的事,都沒有改變中國局勢的
可能,美國如果做了其所未做的事,對局勢也不會發生影響。這是中國內部
勢力造成的結果,美國曾試圖影響這些勢力,但未辦到,結局是在中國內部
所決定的,是一方怠忽職責所形成的。」

綜合以上的話重點只有兩個:所有的錯都是中國人自已的錯與美國無關,美國過去能做的都做了,以後也不玩了。 
若要美國派兵介入中國的內戰,美國百姓是不會同意的。
不過在白皮書發表一年之後,杜魯門政府的政策就作了180度的改變,在北韓揮兵南下時,美國馬上作出反應,不但以聯合國名義派兵到韓國,而且重新協防撤至台灣的國民政府。

南韓沒有黃金也沒有石油,美國出錢出力,美軍死了三萬多,負傷近十萬又是為了什麼?掉失中國與掉失南韓,誰對美國的利益損害較大?

若把南韓的例子拿來引證白皮書的解釋,很難明白美國的政策為何在一年內作出大改變?

所以真正的原因是美國政府在1945~1949年的中國政策是一種錯誤,放任國民政府垮台並不符合美國的最大利益。而政策的錯誤基於兩個原因:1.杜魯門對蔣介石的惡感與私怨讓其樂見蔣垮台,2.美國對中共的評估錯誤,包括能在短期內取得軍事勝利,對毛的作風缺乏了解。

當韓戰暴發後,美國雖醒覺以往對華政策的錯誤,但韓戰的結果讓美國知道沒法以傳統武力擊敗中共,只能以防堵應對。美國雖然在海空軍佔優勢,但佔領別國還是以陸軍為主力,越戰時美國輸了,現時美軍在伊拉克也是騎虎難下,美國若要派兵進入中國戰場,結果與日本沒兩樣。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0/7/19 上午 09:49:55
--  【轉貼】杜魯門為何要坐視國府垮台
杜魯門是羅斯福任內的副總統,因羅斯福在任期內死亡,所以依法繼任,他只參與1948年的總統大選,卻沒有再競選連任,因為他知道自已實在做得不好。在他任內的民意調查滿意度是歷界總統最低的。

話說1945年4月杜魯門在沒任何心理準備下接任了美國總統的位置,當時歐戰已快要結束,太平洋戰爭也接近尾聲,在他接任後不到一個月德國就投降了,接班後杜被告之美國在他還不知情時已經發明了原子彈,當把僅有的兩顆原子彈丟到日本後,戰爭就結束了,所有事情都在他手中完成,但他知道自已沒作過什麼事,功勞都不是他的,他必須親自做些成績出來,歷史才會記住他。

當時可以造的只有兩件事,把蘇聯消滅,但戰爭才結束美國人不喜歡再看到戰爭,剩下的是消滅戰爭讓中國得到和平,於是他派赫爾利去拉隴國共作和平談判,但可惜國民黨和共產黨都不給他面子,談是談了,但打還是繼續在打,他不能壓逼共產黨,但可以藉援華物資的力量來控制國民黨必須聽他的話,但連這些小事也搞不定實在太沒面子,於是開始收緊錢包要蔣好看。但蔣介石認為這個開成衣店也倒閉的傢伙是個麻煩,於是在1948年美國大選時以金錢(錢是美國的錢,花回美國身上)支持杜威競選,可惜最後杜魯門險勝,於是新仇舊恨一起算,管他什麼國家利益優先,老子火大就要你好看,在蔣介石兵 敗後還抽他後腿,轟他下台,當國民黨兵 敗如山倒時就弄個白皮書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但從1941年至1949年美國政府出錢出力卻弄得如此下場,諾大的中國竟被共產黨撿走,美國納稅人的血汗錢打了水飄,當然有人要負責,而1950年蘇聯和中共又主動找麻煩向美國坐庄的南韓入侵,讓杜魯門不得不改變部置,重新協防台灣海峽,又再支持蔣介石,把台灣作為圍堵中共的要塞,早知今日又何必當初,韓戰死了數萬美國大兵 ,皆因杜魯門昔日一念之差。更不用說到了70年代更多在越南送命的美國青年,都是老杜一手做成。

可以說杜魯門不單是失敗的成衣商,更是失敗的政客,不夠格的總統,太重眼前而沒有計算大局的宏觀眼光,美國把蘇聯當作敵人應了解共黨擴張勢力的野心,但卻對中共錯誤的估算只視為具民族思想的改革者,不料中共掌權後卻改變了東亞的整個政治形勢,本來美國只要供應金錢物資,自有國民黨出人出命來打拼,但國民黨倒了,美國人卻要把自已人的生命填進去且得不償失,只因當政者個人一時的衝動,而損害了國家的利益,而未來美國的霸權被中國所取代,應是杜魯門生前從未想到的結果吧!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0/7/19 上午 09:51:53編輯過]

--  作者:lisav
--  發表時間:2013/1/11 上午 04:18:31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