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失落的帝國 強盛契丹王朝 西方誤為中國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20558)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0/2/15 上午 11:42:29
--  【轉貼】失落的帝國 強盛契丹王朝 西方誤為中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更新日期:2010/02/14 02:06 本報訊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中國時報【本報訊】

讓馬可波羅一心嚮往的中國,竟非中國而是契丹!與宋朝同時,契丹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封建王朝「遼」,其國土最遠曾到西亞,疆域是宋朝的兩倍大,據傳每年來進貢的國家有六十個,包含宋朝、日本、韓國、波斯…等,然而如此的泱泱大國卻在二百餘年後消失不見,留下眾說紛紜與無人能解文字。

從西元第十世紀以後,中亞和俄國人曾經認為契丹(Khitay、Kitaia、或Cathaia)就是中國。後來西方的Cathay這個名稱,也指中國。其實契丹一詞原為「鑌鐵」的意思,象徵頑強的意志和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文獻中,契丹最早出現在四世紀後期,最初過著遊牧和漁獵的氏族社會生活;於西元九四七年建號遼朝佔據東北亞和西域,大致阻擋了北宋與西方的陸路交通,所以西方只知道契丹,不知道宋朝。遼亡後,西遼(1124-1211)仍在北亞存在,直至十三世紀初被成吉思汗征服,隨後即逐漸消失。此次在故宮黃金旺族」展出現的契丹大、小字,雖有實體存在,但幾乎無人能讀。

遼代極盛時與西夏、宋呈現三國鼎立的局勢,由於遼太祖建國之始,便大規模地展開了向西拓展疆土的軍事征伐活動,遠及西亞乃至更遠,草原絲綢之路因而再度興盛。全盛時期,遼國面積幾乎是北宋的兩倍大。號稱有六十個國家進貢,北宋、西夏甚至韓國(高麗)、日本、大食、波斯自四面八方而來,除了銀、絹、節慶禮物外,與邊境互市的商品,大大豐富了大遼王朝的物質。

「黃金旺族」即是以內蒙古博物院所藏出土及傳世遼代文物為主的展覽,其中以金、銀器為主,可看出契丹人對於黃金器物的愛好多元,是目前所知草原民族中最多樣的一支,其種類與精緻程度令世人驚豔。此外也可看到許多「外來」的器物,如琥珀、瑪瑙、玻璃是從西亞過來的商品,玉材來自新疆和闐,漆器、瓷器則源於中國。

此外多元的文化融合也造就遼朝發達的手工業,在金銀、銅鐵、陶瓷、珠玉、紡織、雕塑、印刷和木作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創造出富有契丹民族特色的產品,如馬具不僅滿足了遼境各族的需求,其工藝技術和水準非常高,契丹鞍曾與宋瓷並列為「天下第一」。

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許多西方人是通過活躍在歐亞草原走廊的騎馬民族間接認識中國的,所以馬可波羅眼中的中國,其實是契丹,十三世紀晚期的阿拉伯兵書《馬術和軍械》,仍將火藥稱為「契丹花」,影響甚至到今日,俄語的「中國」發音仍是「契丹」。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9/1/17 下午 01:18:05編輯過]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0/2/15 上午 11:45:46
--  

宋遼金元誰才有資格代表中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崖山之後,已無中國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13317&star=1#52106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0/2/16 下午 08:38:34編輯過]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0/5/12 上午 09:23:11
--  【轉貼】為何五代十國的遼國兵馬擅勇?

契丹人大體以游牧為生,他們從小學習騎馬射箭,他們謀生的方式就是在訓練戰鬥的技能。但是漢人以務農為生,兵農分離,務農者平日不曉戰事,真要打仗,容易有訓練不足的問題。

其次,雖然宋人有職業軍人,但這批專業的軍隊,其精銳均被收為禁軍,地方上的廂軍不過是老弱殘兵,有時連維持地方治安都不一定能派上用場。但遼軍入侵大多是來騷擾,地方的部隊抵擋不了,等中央派出禁軍,契丹軍早已遠遁無蹤。

三者,契丹以騎兵為主,機動力極高;宋軍以步兵為主,機動力不足,採取守勢有餘,但進攻時往往無法解決遼軍主力。而且宋軍出征,要考慮後勤問題,相對來說,遼軍在後勤問題上較小(靠狩獵、掠奪可維持一時),加以戰術上,遼軍多求速戰,因此往往能以最少人力,發揮最大戰果。

四者,就軍事體制上,宋代重文輕武,對武人極為鄙視。士兵身上均比照罪犯,要在身上刺字;軍官的專業往往不受尊重,有時宋代會選派文官擔任主帥,而這些文官有時並不理會職業武將的意見,往往導致大敗。而且派兵出征,往往臨時選擇軍官或部隊,導致兵將不相習,無法產生互信(戰爭是生死相搏,如一個無法為士兵信賴的將領,可想而知戰力縱然再好的部隊,也無法完全發揮戰力)。

與宋代相反,遼國的武人地位較高,軍隊組織便是部落組織,兵與將之間朝夕相處,彼此相習,互相信賴。加上游牧民族機動、靈活的戰術,也讓宋軍大吃苦頭。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0/5/30 上午 08:58:51
--  【轉貼】要對付遼國有何策略?

契丹人是被匈奴人擊敗的東胡人後代,與鮮卑、烏桓同源。契丹人原居地在滿洲地區,不在蒙古地區。

宋軍對於契丹最大的弱勢在於軍隊構成的差異。宋軍以步兵為主,契丹以騎兵為主,步兵作戰較為遲緩,比較利於守勢作戰。而騎兵輕快,易於奔襲,因此宋軍若麏集大軍,契丹往往避戰,以免硬碰硬。待到宋軍散開,再圍攻落單的部隊,一個接一個地吃掉,因此宋軍很容易陷於被動。

如宋軍主動出擊,最大的困難就是要負責龐大的軍費與補給,因為一次出兵進擊,如捕捉不到敵軍主力,那麼師老無功的景況是一定會發生的,這也正是漢武帝與匈奴作戰,後期幾乎完敗的主因。

其次,契丹所領有的土地,大多不適宜農業,在國家組織管理上,大異於中國本部,而且以當時的資源來看,塞北、滿洲對於中原國家毫無吸引力,打下那裡除了增加國家統治的困難,還得增加國家在經濟上的負擔,反而是件不划算的事。因此中原國家大多會向朝鮮半島、中南半島入侵,卻鮮少向北擴張。

三者,中原王朝戰勝北方游牧民族,大多是靠著其他游牧民族的力量,而不是單單憑藉中原王朝的能力。如東漢北伐北匈奴,主要就是靠著南匈奴、鮮卑與丁零的力量;唐代打敗東突厥也借重了薛延陀、鐵勒等游牧民族。因此,如果宋代企圖打敗遼國,最好的方式是能拉攏其他北方游牧民族,然而,遺憾的是,北宋時遼國四週並沒有可資利用的游牧民族。在蒙古地區的蒙古各族與韃靼各族實力虛弱,各自分立,彼此混戰,無法成為威脅遼國的力量。而滿洲地區的女真人當時還未統一,也是諸部分立,而為契丹所控制,因此要求外援對抗遼國,以當時的環境而言,是沒有可能的。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4/1/4 上午 10:36:49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乃蠻王子屈出律

西遼駙馬奪權

1218 亡國的鑌鐵~The Kara Khitai Khanate 



契丹族源於東胡後裔鮮卑的柔然部。她以原意為鑌鐵的「契丹」一詞作為民族稱號,來象徵契丹人頑強的意志和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

西遼(黑契丹,哈剌契丹)的建立者耶律大石是遼代的貴族,曾經任節度使。

由於同遼天祚帝君臣意見不和,在遼代被金滅亡前夕,耶律大石帶領一些部隊向西遷徙。

1124年,耶律大石到達可敦城,在這裡他召集了契丹十八個部落的首領集會,號召重建遼朝,受到各部的支持。他在這裡創立了簡單的政府,並建立根據地進行休養。

1130年拔師西進,途中受到了回鶻王的接待和效忠。1132年到達葉密立(今新疆額敏縣)稱帝,並稱「菊兒汗(古兒汗)」。西遼帝國正式成立。

稱帝後不久,耶律大石率軍南下同穆斯林化的東喀喇汗國發生戰鬥。這次西遼被擊敗,退回邊界並同當時在邊界的另一支契丹後裔會合。

1134年東喀喇汗國阿斯蘭汗去世,繼任者易卜拉欣即位,他不能控制汗國內的局勢,便邀請耶律大石入都城巴拉沙袞保護。耶律大石入城後將此地定為西遼新都,改名為虎思斡魯朵(虎思斡耳朵),並改元康國。

之後西遼繼續擴張,並準備東征金國,但因為路途遙遠,牛馬損失很大而未成功。1137年,西遼在擴張中遇到西喀喇汗國的抵抗,西喀喇汗被擊潰後向宗主國塞爾柱帝國求援。

1141年,塞爾柱蘇丹領兵十萬在撒馬爾罕西北的卡特萬和西遼軍發生決戰,耶律大石以少勝多,獲得大勝並佔領了西喀喇汗都城撒馬爾罕。不久西遼又征服了花剌子模

1143年耶律大石去世,皇后蕭塔不煙攝政,1150年耶律夷列親政。期間屬國花剌子模和西喀喇汗國因葛邏祿人發生衝突,西遼支持西喀喇汗國,後經過調解平息。

1163年耶律夷列去世,因兒子年幼,由其妹普速完執政。期間西遼對花剌子模的控制又有增加。

1178年,西遼發生宮廷事變,普速完和丈夫的弟弟通姦,貶殺丈夫,被駙馬之父射殺。帝位由耶律夷列之子直魯古繼承。

而在蒙古統一爭霸戰中,1190年十三翼之戰後,打敗鐵木真勝利的札木合將俘虜分七十大鍋煮殺,引起了各部的不滿,紛紛歸心於鐵木真。此戰鐵木真敗而得眾,使其軍力得以迅速恢復和壯大。

札木合勢力反而衰敗,鐵木真汗權地位的鞏固,在蒙古草原上形成了蒙古部鐵木真克烈部王汗乃蠻部太陽汗三足鼎立的局面。

克烈部首領蒙古王汗在札木合的挑撥下,與鐵木真的矛盾日益加深。三年,王汗率大軍與鐵木真戰于合蘭真沙陀(今流入貝爾池之哈駐哈河),鐵木真因寡不敵眾而敗。

但鐵木真敗而不餒,王汗恃勝而驕,連日歡宴,給了鐵木真恢復兵力的時間。不久,鐵木真又重整軍馬,乘敵不備突襲包圍王汗的窩魯朵城(今蒙古鄂爾渾河上游,哈爾和林之北)營地。

經過三天三夜的激戰,王罕逃入乃蠻部境內,為乃蠻人殺。其子亦剌合·桑昆輾轉後流竄到曲先(今新疆庫車),也被當地人所殺。

鐵木真終於攻滅了強大的克烈部。接著,鐵木真消滅了四部塔塔兒,佔領了呼倫貝爾高原。

次年,大會於帖蔑延客額兒(今土拉河上游,肯特山之西)商議伐乃蠻。王汗的覆滅,使太陽汗震恐;他急忙糾集被鐵木真擊潰的札木合殘部及泰赤烏、蔑兒乞等部殘余勢力,共同進攻鐵木真。

1203年﹐成吉思汗滅克烈部,造成對乃蠻的直接威脅。1204年春﹐太陽汗進兵杭海山(今杭愛山),糾集被成吉思汗戰敗的各部殘軍,討伐蒙古,成吉思汗起兵迎敵,大戰於納忽山崖,乃蠻軍大敗,太陽汗負重傷而死。成吉思汗追擊至按台山(今阿爾泰山)前,征服了太陽汗的乃蠻部眾。

鐵木真攻滅乃蠻南部太陽汗部,乘勝追擊太陽汗子屈出律札木合蔑兒乞惕。殘余的蒙古部貴族的勢力和蔑兒乞三部之餘眾,相繼被征服。

一直與鐵木真為敵的札木合,被隨從縛送鐵木真,被鐵木真賜以自盡;漠南汪古部首領遣使獻降,斡亦剌部首領忽都合別乞也向鐵木真投降。

太陽汗之子屈出律逃往北乃蠻汗不欲魯汗處。1206年,蒙古軍又向不欲魯汗駐地兀魯塔山進發,當時不欲魯汗正在莎合水(今蒙古科布多河上游索果克河)附近圍獵,倉卒應戰,兵敗被俘。依附於不欲魯汗的屈出律和蔑里乞部長脫脫逃往也兒的石河(額兒齊斯河)流域。

鐵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統一。鐵木真在斡難河源,召開貴族官長大會,建立了蒙古汗國,被尊稱為成吉思汗(意為強盛偉大的君主)。

蒙古軍從阿來嶺(今蒙古賽留格木嶺烏蘭達巴山口)越過按台山,在不黑都兒麻河(今蘇聯哈薩克額爾齊斯河支流布赫塔爾馬河)擊潰乃蠻和蔑里乞軍脫脫被射死,屈出律逃往西遼。 

屈出律被西遼皇帝直魯古所接納,娶直魯古女為妻,並放棄基督教而改宗佛教,逐漸博得了直魯古的信任。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屈出律到葉密立、海押立和別失八里等地,收羅了許多逃亡的乃蠻殘部﹐自成一支勢力,同花剌子模蘇丹摩訶末等一起叛遼。

1211年秋,屈出律伏兵將直魯古擒獲,奪取了西遼帝位,尊直魯古為太上皇。屈出律取得統治權後,對企圖擺脫西遼壓迫的屬部加強鎮壓。

他殺害了阿力麻里的首領斡匝兒汗,派兵進入可失哈耳和斡端等地,連年毀壞當地的莊稼,將士兵分駐居民家中,迫使人民放棄伊斯蘭教改宗基督教和佛教。

1218年,成吉思汗派哲別征西遼,哲別進入西遼後,宣布宗教平等,得到伊斯蘭教徒的擁護和支持。

屈出律當時在可失哈耳,聞訊西逃至巴達哈傷的撒里渴兒(Sariq-kl)地區,被蒙古軍擒斬於山谷中。

乃蠻滅亡以後,人民被分配給蒙古諸王和那顏為奴,部分人逃往中原,參加了完顏陳和尚忠孝軍,與攻金的蒙古軍作戰,“每戰則先登陷陣,疾若風雨”,十分勇敢。

屈出律的後人成為答魯乃蠻氏,其中一支後人在元朝作官。

在俄語、希臘語,以及中古英語中,整個中國均被稱為「契丹」。在俄語中,中國的發音是「Kitay」(或「Kita\'i」)。 英語也有用「Cathay」的雅稱來表示中國的情況,如「Cathay Pacific」(國泰航空)。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9/12/20 下午 11:50:47編輯過]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8/12/10 上午 08:25:14
--  【轉貼】金朝崩潰後,契丹人的復國運動

大遼國、契丹人,這個曾經活躍在《天龍八部》中的北政權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著與眾不同的命運。不同於被趕走的匈奴人、突厥人,不同於被同化的鮮卑人,也不同於存在至今的女真人,契丹人在中國的歷史似乎隨著大金的全面進攻而徹底消亡(西遼政權實質上是極少數契丹人統合突厥人建立的國家)。那麼,當13世紀初金朝統治崩潰之後,契丹人是否進行了復國運動呢?

阿保機的子孫

女真人消滅契丹政權後,為了穩定新占領的大片遼國故土,任用了不少耶律王族與蕭氏後族為官,其中有不少宗室後裔得到了金人的籠絡,成為了當地的望族大姓。在這些家族之中,耶律留哥的家族就是較早投誠大金的一支,耶律留哥出生於金世宗大定五年(公元1165年),距離遼朝滅亡已有四十餘年,應當是所謂「遼奸」的第三代。按照家族的慣例,他入仕於金,被授予北邊千戶一職,成為了金朝北部邊疆的一名中級軍官。

蒙古來了

如果大金朝昌盛無恙,那麼這些契丹人或許會逐漸同化於女真人之中。然而,女真人在北方的絕對地位在其入主中原80年後遭到了來自漠北的挑戰,鐵木真率領的蒙古鐵騎踏破了金朝的北部邊疆,讓曾經在草原上肆意實行「減丁」政策的女真貴族感受到了復仇的怒火。


 
公元1211年,野狐嶺之戰打響,蒙古鐵騎用千里迂迴的騎兵戰術擊破金國的北部防線,中原大地徹底失去了屏障,驚慌失措的女真人下令「遼民一戶以二女真戶夾居防之」,使得契丹舊民與女真人的矛盾迅速升級。

耶律留哥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起兵反金,他在隆安(今吉林農安)、韓州(今吉林梨樹)一帶宣布起事,當時被金朝發配在松嫩平原、長白山一帶修築戰壕、界牆的契丹人云集響應,一時間聲勢大振,耶律留哥屬下的部眾一度達到了數十萬之多。

隨後,耶律留哥向蒙古求援,在迪吉腦兒(遼寧昌圖)大敗金國軍隊。1213年3月,耶律留哥稱王,國號遼,建元元統,史稱東遼,次年,東遼軍隊再敗金軍,成功收復遼東州縣,建都咸平(今遼寧開原老城鎮),號曰「中京」。於是,在契丹人亡國90年後,耶律家族復國成功。

和平消亡

然而,契丹人的復國運動猶如曇花一現,迅速崛起的東遼軍馬上碰到了一個強大的對手——金朝叛將蒲鮮萬奴建立的東夏國。隨著戰爭的進行,東遼國的內部產生分歧,耶律留哥的弟弟耶律斯布因為不願服從蒙古而自立為帝,建立後遼政權,隨後便遭遇了東遼、東夏與蒙古的聯合征討,最終敗亡於高麗江東城。這一次分裂大大削弱了契丹人的力量,並且加強了契丹人對蒙古人的依附性。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圖/東遼國所處環境

1220年,耶律留哥死,其後裔子孫徹底成為蒙古的附藩。契丹人自此成為了蒙古人的開路先鋒,先後跟隨窩闊台南征中原,東征高麗、東夏,西征河西,多次受到蒙古大汗的封賞。至元六年(1269年),大蒙古國朝廷將東遼都城廣寧並於東京,耶律留哥之重孫耶律古乃去職,東遼國附屬政權完全滅亡。契丹人隨著蒙古人的大軍流播各地,至此徹底喪失了獨立的民族群體,成為了歷史的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