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失落的帝國 強盛契丹王朝 西方誤為中國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20558)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0/2/15 上午 11:42:29 -- 【轉貼】失落的帝國 強盛契丹王朝 西方誤為中國 中國時報【本報訊】 讓馬可波羅一心嚮往的中國,竟非中國而是契丹!與宋朝同時,契丹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封建王朝「遼」,其國土最遠曾到西亞,疆域是宋朝的兩倍大,據傳每年來進貢的國家有六十個,包含宋朝、日本、韓國、波斯…等,然而如此的泱泱大國卻在二百餘年後消失不見,留下眾說紛紜與無人能解文字。 從西元第十世紀以後,中亞和俄國人曾經認為契丹(Khitay、Kitaia、或Cathaia)就是中國。後來西方的Cathay這個名稱,也指中國。其實契丹一詞原為「鑌鐵」的意思,象徵頑強的意志和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文獻中,契丹最早出現在四世紀後期,最初過著遊牧和漁獵的氏族社會生活;於西元九四七年建號遼朝佔據東北亞和西域,大致阻擋了北宋與西方的陸路交通,所以西方只知道契丹,不知道宋朝。遼亡後,西遼(1124-1211)仍在北亞存在,直至十三世紀初被成吉思汗征服,隨後即逐漸消失。此次在故宮「黃金旺族」展出現的契丹大、小字,雖有實體存在,但幾乎無人能讀。 遼代極盛時與西夏、宋呈現三國鼎立的局勢,由於遼太祖建國之始,便大規模地展開了向西拓展疆土的軍事征伐活動,遠及西亞乃至更遠,草原絲綢之路因而再度興盛。全盛時期,遼國面積幾乎是北宋的兩倍大。號稱有六十個國家進貢,北宋、西夏甚至韓國(高麗)、日本、大食、波斯自四面八方而來,除了銀、絹、節慶禮物外,與邊境互市的商品,大大豐富了大遼王朝的物質。 「黃金旺族」即是以內蒙古博物院所藏出土及傳世遼代文物為主的展覽,其中以金、銀器為主,可看出契丹人對於黃金器物的愛好多元,是目前所知草原民族中最多樣的一支,其種類與精緻程度令世人驚豔。此外也可看到許多「外來」的器物,如琥珀、瑪瑙、玻璃是從西亞過來的商品,玉材來自新疆和闐,漆器、瓷器則源於中國。 此外多元的文化融合也造就遼朝發達的手工業,在金銀、銅鐵、陶瓷、珠玉、紡織、雕塑、印刷和木作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創造出富有契丹民族特色的產品,如馬具不僅滿足了遼境各族的需求,其工藝技術和水準非常高,契丹鞍曾與宋瓷並列為「天下第一」。 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許多西方人是通過活躍在歐亞草原走廊的騎馬民族間接認識中國的,所以馬可波羅眼中的中國,其實是契丹,十三世紀晚期的阿拉伯兵書《馬術和軍械》,仍將火藥稱為「契丹花」,影響甚至到今日,俄語的「中國」發音仍是「契丹」。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9/1/17 下午 01:18:05編輯過]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0/2/15 上午 11:45:46 -- 宋遼金元誰才有資格代表中國? 崖山之後,已無中國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13317&star=1#52106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0/2/16 下午 08:38:34編輯過]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0/5/12 上午 09:23:11 -- 【轉貼】為何五代十國的遼國兵馬擅勇? 契丹人大體以游牧為生,他們從小學習騎馬射箭,他們謀生的方式就是在訓練戰鬥的技能。但是漢人以務農為生,兵農分離,務農者平日不曉戰事,真要打仗,容易有訓練不足的問題。 其次,雖然宋人有職業軍人,但這批專業的軍隊,其精銳均被收為禁軍,地方上的廂軍不過是老弱殘兵,有時連維持地方治安都不一定能派上用場。但遼軍入侵大多是來騷擾,地方的部隊抵擋不了,等中央派出禁軍,契丹軍早已遠遁無蹤。 三者,契丹以騎兵為主,機動力極高;宋軍以步兵為主,機動力不足,採取守勢有餘,但進攻時往往無法解決遼軍主力。而且宋軍出征,要考慮後勤問題,相對來說,遼軍在後勤問題上較小(靠狩獵、掠奪可維持一時),加以戰術上,遼軍多求速戰,因此往往能以最少人力,發揮最大戰果。 四者,就軍事體制上,宋代重文輕武,對武人極為鄙視。士兵身上均比照罪犯,要在身上刺字;軍官的專業往往不受尊重,有時宋代會選派文官擔任主帥,而這些文官有時並不理會職業武將的意見,往往導致大敗。而且派兵出征,往往臨時選擇軍官或部隊,導致兵將不相習,無法產生互信(戰爭是生死相搏,如一個無法為士兵信賴的將領,可想而知戰力縱然再好的部隊,也無法完全發揮戰力)。 與宋代相反,遼國的武人地位較高,軍隊組織便是部落組織,兵與將之間朝夕相處,彼此相習,互相信賴。加上游牧民族機動、靈活的戰術,也讓宋軍大吃苦頭。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0/5/30 上午 08:58:51 -- 【轉貼】要對付遼國有何策略? 契丹人是被匈奴人擊敗的東胡人後代,與鮮卑、烏桓同源。契丹人原居地在滿洲地區,不在蒙古地區。 宋軍對於契丹最大的弱勢在於軍隊構成的差異。宋軍以步兵為主,契丹以騎兵為主,步兵作戰較為遲緩,比較利於守勢作戰。而騎兵輕快,易於奔襲,因此宋軍若麏集大軍,契丹往往避戰,以免硬碰硬。待到宋軍散開,再圍攻落單的部隊,一個接一個地吃掉,因此宋軍很容易陷於被動。 如宋軍主動出擊,最大的困難就是要負責龐大的軍費與補給,因為一次出兵進擊,如捕捉不到敵軍主力,那麼師老無功的景況是一定會發生的,這也正是漢武帝與匈奴作戰,後期幾乎完敗的主因。 其次,契丹所領有的土地,大多不適宜農業,在國家組織管理上,大異於中國本部,而且以當時的資源來看,塞北、滿洲對於中原國家毫無吸引力,打下那裡除了增加國家統治的困難,還得增加國家在經濟上的負擔,反而是件不划算的事。因此中原國家大多會向朝鮮半島、中南半島入侵,卻鮮少向北擴張。 三者,中原王朝戰勝北方游牧民族,大多是靠著其他游牧民族的力量,而不是單單憑藉中原王朝的能力。如東漢北伐北匈奴,主要就是靠著南匈奴、鮮卑與丁零的力量;唐代打敗東突厥也借重了薛延陀、鐵勒等游牧民族。因此,如果宋代企圖打敗遼國,最好的方式是能拉攏其他北方游牧民族,然而,遺憾的是,北宋時遼國四週並沒有可資利用的游牧民族。在蒙古地區的蒙古各族與韃靼各族實力虛弱,各自分立,彼此混戰,無法成為威脅遼國的力量。而滿洲地區的女真人當時還未統一,也是諸部分立,而為契丹所控制,因此要求外援對抗遼國,以當時的環境而言,是沒有可能的。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4/1/4 上午 10:36:49 --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8/12/10 上午 08:25:14 -- 【轉貼】金朝崩潰後,契丹人的復國運動 大遼國、契丹人,這個曾經活躍在《天龍八部》中的北政權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著與眾不同的命運。不同於被趕走的匈奴人、突厥人,不同於被同化的鮮卑人,也不同於存在至今的女真人,契丹人在中國的歷史似乎隨著大金的全面進攻而徹底消亡(西遼政權實質上是極少數契丹人統合突厥人建立的國家)。那麼,當13世紀初金朝統治崩潰之後,契丹人是否進行了復國運動呢? 阿保機的子孫 女真人消滅契丹政權後,為了穩定新占領的大片遼國故土,任用了不少耶律王族與蕭氏後族為官,其中有不少宗室後裔得到了金人的籠絡,成為了當地的望族大姓。在這些家族之中,耶律留哥的家族就是較早投誠大金的一支,耶律留哥出生於金世宗大定五年(公元1165年),距離遼朝滅亡已有四十餘年,應當是所謂「遼奸」的第三代。按照家族的慣例,他入仕於金,被授予北邊千戶一職,成為了金朝北部邊疆的一名中級軍官。 蒙古來了 如果大金朝昌盛無恙,那麼這些契丹人或許會逐漸同化於女真人之中。然而,女真人在北方的絕對地位在其入主中原80年後遭到了來自漠北的挑戰,鐵木真率領的蒙古鐵騎踏破了金朝的北部邊疆,讓曾經在草原上肆意實行「減丁」政策的女真貴族感受到了復仇的怒火。
耶律留哥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起兵反金,他在隆安(今吉林農安)、韓州(今吉林梨樹)一帶宣布起事,當時被金朝發配在松嫩平原、長白山一帶修築戰壕、界牆的契丹人云集響應,一時間聲勢大振,耶律留哥屬下的部眾一度達到了數十萬之多。 隨後,耶律留哥向蒙古求援,在迪吉腦兒(遼寧昌圖)大敗金國軍隊。1213年3月,耶律留哥稱王,國號遼,建元元統,史稱東遼,次年,東遼軍隊再敗金軍,成功收復遼東州縣,建都咸平(今遼寧開原老城鎮),號曰「中京」。於是,在契丹人亡國90年後,耶律家族復國成功。 和平消亡 然而,契丹人的復國運動猶如曇花一現,迅速崛起的東遼軍馬上碰到了一個強大的對手——金朝叛將蒲鮮萬奴建立的東夏國。隨著戰爭的進行,東遼國的內部產生分歧,耶律留哥的弟弟耶律斯布因為不願服從蒙古而自立為帝,建立後遼政權,隨後便遭遇了東遼、東夏與蒙古的聯合征討,最終敗亡於高麗江東城。這一次分裂大大削弱了契丹人的力量,並且加強了契丹人對蒙古人的依附性。 1220年,耶律留哥死,其後裔子孫徹底成為蒙古的附藩。契丹人自此成為了蒙古人的開路先鋒,先後跟隨窩闊台南征中原,東征高麗、東夏,西征河西,多次受到蒙古大汗的封賞。至元六年(1269年),大蒙古國朝廷將東遼都城廣寧並於東京,耶律留哥之重孫耶律古乃去職,東遼國附屬政權完全滅亡。契丹人隨著蒙古人的大軍流播各地,至此徹底喪失了獨立的民族群體,成為了歷史的名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