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誰發明歌舞伎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21382) |
-- 作者:yikinki123 -- 發表時間:2010/4/18 上午 02:50:58 -- 【轉貼】誰發明歌舞伎 誰發明歌舞伎 回答: 特為您搜尋到相關資訊以供您參考 歌舞伎與狂言、文樂(人形淨琉璃)並稱日本三大古典戲劇,是以音樂(歌)舞蹈(舞)和演技(伎)三者構成的綜合藝術。 Q:歌舞伎是誰發明的 A:有二種起源說法 認為起源於1,戰國時代末期及2.江戶時代初期(約明末清初),出雲的巫女阿國是歌舞伎的奠基始祖。 最初是在能樂的舞台上演出的念佛舞蹈,後來漸漸發展成各種劇目。 Q:是由誰演出的 A:歌舞伎自出雲的阿國開始,藝人多為女性,後來也有從事風化色情行業的游女加入表演,因而被稱為「游女歌舞伎」。 之後又出現以美少年為主的「若眾歌舞伎」,在掛羊頭賣狗肉的結果之下,陸續出現妨礙風化、敗壞風俗之情形。 歌舞伎多半是家族世代相承,著名表演家族有市村家、中村家等,著名演員松隆子、中村獅童、市川染五郎、松本幸四郎等等也都是出身歌舞伎世家。 在台灣,由日本駐台機構「日本交流協會」以及一些民間團體如「台灣創價協會」的引進,偶而也可以觀賞得到日本的歌舞伎與台灣的歌仔戲很類似,原本都是屬於庶民文化的一部分,只是歌仔戲偏重於唱腔,歌舞伎則偏重於身段舞蹈,歌仔戲由演員自演自唱,歌舞伎則由「義大夫」負責演奏。 然而歌舞伎因為演出成本過高,因此反而成為日本上流社會的嗜好之一,逐漸與日本老百姓脫節。 歌舞伎淵源 歌舞伎三字是藉用漢字 ,正名以前原來的意思是“傾斜”。 後來給它起了雅號“歌舞伎”:歌,代表音樂;舞,表示舞蹈;伎,則是表演的技巧的意思 。 阿國創建了歌舞伎舞蹈之後,在京都、 大阪一帶的“ 遊女 ”受其影響組織了許多“遊女歌舞伎”,她們除了演劇之外還從事賣淫活動。 當時的日本德川幕府對“遊女歌舞伎”的淫亂行為採取了取締措施,於1629年公佈禁止女人演戲的法律,結束了“遊女歌舞伎”的時代。 女人演戲被禁止,並沒有中斷歌舞伎的發展,劇團變更辦法,以年輕貌美的男子參加演出,這種歌舞伎舞蹈被稱為“若眾歌舞伎”。 幕府雖然採取多種措施加以改善,但難見效果,於是在1652年明令禁止“若眾歌舞伎”演出活動。 然而,歌舞伎畢竟成為當時日本民眾最主要的娛樂活動,幕府禁止無法斷絕民眾的喜好,劇團方面便想出了對付禁令的方法,把青年男子演出的歌舞伎改為成年男性演出,於是出現了“野郎歌舞伎”,也就是現在日本歌舞伎的原型。 歌舞伎從此改變了側重以美媚之貌蠱惑觀眾的做法,轉而追求演技,逐漸發展成專門由男演員演出的純粹演藝,以男人扮演女人的角色,產生了歌舞伎中的“女形”。 到現在,只能男人演歌舞伎,歌舞伎演員都是男人。 歌舞伎的主題大致有兩類: 一是描寫貴族和武士的世界,二是表現民眾生活。 劇目可分四種 :“義大夫”狂言(由“人形淨琉璃Ningyo Jyoruri”(現在稱“文樂Bunraku”)改編的歌舞伎劇目叫“義太夫狂言Gidayu Kyogen”。 “義太夫節”乃淨琉璃的唱腔, 為竹本義太夫Takemoto Gidayu創作的唱腔,後來變成說唱“義太夫節”的藝術家的總稱。 在這裡“狂言”是故事的意思。 “義太夫狂言”是“義太夫說唱的(或用義太夫節說唱的)故事”的意思。);“時代物”狂言,是藉古喻今的歷史劇;“世話物”狂言,描寫庶民生活和愛情故事劇;稱作“所作事”狂言的舞蹈劇,內容涉及忠孝仁義等道義,對二般市民進行勤儉、行善、懲惡的道德教育。 能(ソよ):能是起源於14世紀的歌舞劇。 自16世紀形成以來,上演至今。 能原本是寺院裡敬神及祈禱農作物豐收的舞蹈。 現在上演的大約有240種,多以佛教思想為背景的。 有名的代表作有《原氏物語》、《伊氏物語》。 “能”是以嚴肅的題材為主,“狂言”則是以搞笑為中心、滑稽的故事情節為其特色。 在語言上“能”使用的是出自日本及中國古典的語言,而“狂言”使用的則是口語 ,多接近於現代的日語口語。 保留下來的作品大概有300種,有200種左右至今仍在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