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廣東蠻子袁崇煥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21465)

--  作者:阿全
--  發表時間:2010/4/23 上午 02:14:59
--  【轉貼】廣東蠻子袁崇煥
在距離香港不到一百五十公里的地區之中,過去三百多年內出了兩位與中國歷史有重大關係的人物。最重要的當然是孫中山先生。另一位是出生在廣東東莞縣的袁崇煥。
袁崇煥,字元素,號自如。「煥」,是火光,是明亮顯赫、光彩輝煌;「素」是直率的質樸,是自然的本性。他大火熊熊般的一生,我行我素的性格,揮灑自如的作風,的確是人如其名。他為人慷慨,富於膽略,喜歡和人談論軍事,遇到年老退伍的軍官士卒,總是向他們請問邊疆上的軍事情況,在年輕時候就有志於去辦理邊疆事務。

明朝制度,每三年考一次進士,會試在二月初九開始,十五結束。三月初一廷試。袁崇煥於萬曆四十七年在北京參加廷試而中進士。他中進士後,被分派到福建邵武去做知縣。

天啟二年,他到北京來報告職務。他平日是很喜歡高談闊論的,大概在北京和友人談話時,發表了一些對遼東軍事的見解,很是中肯,引起了御史侯恂的注意,便向朝廷保薦他有軍事才能,於是獲升為兵部職方主事。不做地方官了,被派到中央政府的國防部去辦事。

袁崇煥任兵部主事不久,王化貞大軍在廣寧覆沒,滿朝驚慌失措。

清兵勢如破竹,銳不可當,自萬曆四十六年到那時,四年多的時間內,覆沒了明軍數十萬大軍,攻佔撫順、開原、鐵嶺、瀋陽、遼陽,直逼山海關。明軍打一仗,敗一仗,山海關是不是守得住,誰都不敢說。山海關一失,清兵就長驅而到北京了。

於是北京宣佈戒嚴,進入緊急狀況。

就在這京師中人心惶惶的時候,袁崇煥騎了一匹馬,孤身一人出關去考察。不久他回到北京,向上司詳細報告關上形勢,宣稱:「只要給我兵馬糧餉,我一人足可守得住山海關。」。若在平時,他上司多半要斥責他擅離職守,罷他的官,但這時朝廷正在憂急徬徨之際,聽他說得頭頭是道,便升他為兵備僉事,那是督察院的官,大概相當於現代文職的上校政治主任之類,派他去助守山海關。

他到山海關後,作為遼東經略王在晉的下屬,初時在關內辦事。王在晉見他任事幹練,很是倚重,派他出關到前屯衛去收撫流離失所的難民。袁崇煥奉命之後,當夜出發,在荊棘虎豹之中夜行,四更天時到達。前屯城中將士無不佩服。袁崇煥本是書生,這一來,兵將都服了他了。

王在晉奏請正式任他為寧前兵備僉事。袁崇煥本來是沒有專責的散官,現在有了駐地,相當於寧遠、前屯衛二城的城防司令部政治委員,身當山海關外抗禦清兵的第一道防線。寧遠在最前線,前屯衛稍後。不過他雖負責防守寧遠、前屯衛,第一線的寧遠卻沒有城牆,沒有防禦工事,根本無城可守。他只得駐守在前屯衛。

不久孫承宗代王在晉作遼東主帥。天啟二年九月,孫承宗派袁崇煥與副將滿桂帶兵助守寧遠,這是袁崇煥領軍的開始。

袁崇煥到後,當即大張旗鼓、雷厲風行地進行築成,立了規格。袁崇煥與將士同甘共苦,善待百姓,當他們是家人父兄一般,所以築城時人人盡力。次年完工,城高牆厚,成為關外的重鎮。這座城牆是袁崇煥一生功業的基礎。這座城牆把滿清重兵擋在山海關外達二十一年之久,如果不是吳三桂把清兵引進關來,不知道還要阻擋多少年。

關外終於有了一個安全的地方。這些年來,遼東遼西的漢人流離失所,若是給滿洲人擄去,便成了奴隸,於是關外的漢人紛紛湧到,遠近認為樂土,人口大增。寧遠城一築成,明朝的國防前線向北推移了二百餘里。

好景不常,時局漸漸變壞。天啟皇帝熹宗越來越喜歡做木工。魏忠賢的權利越來越大,盡量發揮他地痞流氓性格中的無賴、無知、無恥、以及無法無天。

魏忠賢喜歡文官武將送他賄賂,越多越好。孫承宗帶兵十多萬,糧餉很多,應當大量剋扣下來轉奉給他「九千歲」才是。孫承宗不肯這樣辦,魏忠賢自然不喜歡,於是派了個吹年拍馬的小人高第去代孫承宗遼東經略。高第一到任,立刻就說關外之地不可守,要撤去關外各城的守禦,將部隊全部撤入山海關。袁崇煥堅守不撤,高第不敢對他怎樣,只是下令將錦州、右屯、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的守兵都撤去了,放棄了糧食十餘萬石。

滿清看出了明朝的虛實,知道高第無用,袁崇煥無人支持,於天啟六年正月大舉渡遼河攻寧遠,兵十三萬,號稱二十萬。二十三日攻抵寧遠。

大敵終於攻來了。

朝廷荒唐,主帥荒謬,援軍是一定不會有的。那怎麼辦?棄城而退是服從主帥命令;守城罷,寧遠一城孤軍,怎能擋滿清的傾國之師?

在這緊急關頭,袁崇煥奮發了英雄氣概,決議抗敵。這一役中,袁崇煥成功的以紅夷大砲擊退了清軍;而努爾哈赤更在這一役中受傷過世。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第一次寧遠大捷。高第因不援寧遠而免職,以王之臣代。袁崇煥升為右僉都御史。三月,復設遼東巡撫,由袁崇煥升任。

天啟七年五月,皇太極打敗朝鮮後再度轉而攻寧遠。這一戰,袁崇煥再度擊潰了清軍,明朝稱為「寧錦大捷」,是明軍對清軍第二次血戰勝利。

袁崇煥立了大功,朝廷方面卻只升他官一級。主因是他在政治上屬於魏忠賢的敵對派系。而魏忠賢更叫一名言官彈劾袁崇煥。袁崇煥在這樣的壓力之下,只得自稱有病,請求辭職。魏忠賢立刻批准,派兵部尚書王之臣去接替。

崇禎元年四月,袁崇煥以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的職銜再度被起用。這時魏忠賢已死。袁崇煥回任之後,寧遠、錦州、薊州都因欠餉而發生兵變,當時自然不能與清兵開仗,於是與皇太極開始了和談,用以拖延時間。皇太極對和談向來極有興趣,立即做出有利的反應。

崇禎二年,袁崇煥殺了悍將毛文龍。不久,皇太極再度領兵來犯。但這次,皇太極知道袁崇煥守在東路,攻打不進,於是由蒙古兵作先導,繞道西路進攻。袁崇煥得訊,立即兵分兩路。西路由袁崇煥率領,在要隘馬昇橋與清兵接戰,每一仗都勝。清軍半夜裡退兵。但北路援軍卻遭到了重大挫敗。當援軍到達三屯營時,總兵朱國彥竟緊閉城門,不讓部隊進城。援軍只得在尊化城外大戰,被清軍阿濟格所部的左路軍包圍殲滅,主帥趙率教中箭陣亡。尊化陷落,巡撫王元雅自殺。而清兵則一路攻向北京。

袁崇煥得到趙率教陣亡、尊化陷落的消息,既傷心愛將之死,又知局面嚴重,於是兩日兩夜急行軍三百餘里,比清軍早到二天,駐軍於北京廣渠門外。兩日後兩軍在廣渠門外大戰,清軍不支而退。潰敗的清軍,心中不忿,便在北京郊外大舉燒殺出氣。就在這時,清兵捉到了兩名明宮派在城外負責養馬的太監,皇太極心生一計,派了副將高鴻中、參將鮑承先、寧完我、巴克什、達海等人監守。到了晚上,鮑承先與寧完我二人一皇太極所設的密計大聲「耳語」,互相說道:「這次撤兵,並不是我們打了敗仗,那是皇上的妙計。你不見到嗎?皇上單獨騎了馬逼近敵人,敵人軍中有兩名軍官過來,參見皇上,商量好久,那兩名軍官就回去了。皇上和袁都師已有密約,大事不久就可成功。」

這兩名太監睡在旁邊,將兩人的話都聽得清清楚楚。皇太極命守者假意疏忽,讓其中一名太監逃回北京,將聽到的話一五一時稟報了崇禎。

崇禎三年,袁崇煥以「叛逆」和「擅主和議」的罪名被處凌遲,並且「夷三族」。

袁崇煥被綁上刑場,劊子手還沒有動手,北京的百姓就撲上去搶著咬他的肉,直咬到了內臟。劊子手依照規定,一刀刀的將他身上肌肉割下來。百姓為在旁邊,紛紛叫罵:「漢奸!」因為北京城的百姓認定,去年清兵圍城是他故意引來的。但除了北京城裡的百姓外,天下都知道袁崇煥是冤枉的,連朝鮮的君臣百姓都知道他的冤枉,為他的被害感到不平。

袁崇煥死後,骸骨棄在地下,無人敢去收葬。他有一個姓佘的僕人,半夜裡去偷了骨骸,收葬在廣渠門內的廣東義園。那姓佘的義僕終身守墓不去,死後就葬在袁墓之旁。佘君的子孫世世代代都在袁崇煥墓旁看守。直到民國五年,看守袁墓的仍是佘君的子孫,他們說是為了遵守祖宗的遺訓。
--  作者:wingkyhoohoo
--  發表時間:2010/4/23 上午 07:17:16
--  
謝謝分享!
--  作者:ppo
--  發表時間:2018/1/16 上午 10:13:18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