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與狀元擦身而過的26個理由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21677)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0/5/7 上午 04:57:01 -- 【轉貼】與狀元擦身而過的26個理由 從來各種考試總是有幸者、也有不幸者,有運強者、也有運蹇者,從而分出排名高下。特別是在科舉時代,每每因為不可預知的特殊因素而決定科甲榮銜,其中有不少考生是在最後關頭始與狀元頭銜擦身而過的,十分可惜,而其原因可謂無奇不有,且看事例如下。 1.貌陋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辛亥科的郭翀、明惠帝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的王艮與明景帝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的士丘浚,在試場上表現最優,被閱卷大臣擢拔為第一,不料到了最後關頭卻因為其貌不揚而被拉了下來。 筆者認為以外貌來定功名的高下十分不合理,所謂「以貌取人,失之子羽」,這個道理是很明顯的,特別是前述的王艮因貌陋而改由胡廣掄元。但是胡廣在「靖難」 事變中卻投靠了燕王朱棣(甚至將建文帝為他改的名字「胡靖」改回原名),而倒反而是王艮臨難中為建文帝服毒殉節,這樣的情況肯定是建文帝所始料未及的。 再者,貌陋之人猶能高中狀元者依然不乏其人,如明思宗崇禎元年(1628年)戊辰科狀元劉若宰貌醜又駝背,但是仍能大魁天下,即是一例。 2.名字形音欠佳 明成祖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甲辰科的孫曰恭因為名字「上曰下恭」,直列文書時看起來像個「暴」字,使皇帝覺得礙眼;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1544 年)甲辰科的吳情,因為姓名諧音與「無情」相同,令皇帝覺得刺耳;清穆宗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的王國鈞更因音同「亡國君」,讓慈禧太后視為忌諱。 這些考生本來都因表現優異而初列榜首,無奈卻因為名字形音欠佳而終究與狀元無緣,實在十分冤枉。 大凡一個學子通過重重科考的磨難後,好不容易脫穎而出而獲得參與廷試的機會,然而最後之無法登上狀元寶座,竟然是因為自己的名字被當權者望文生義,主觀地 自作形音解讀,這不是很不公平嗎?且如果名字有問題,何不在之前(尤指「三級四段」中於殿試之前的生員試、鄉試與會試)即將其指出,使當事人免於日後因此 莫須有的藉口而影響其公平機會?畢竟名字並非不能更改,像明成祖永樂十六年(1418年)戊戌科狀元李騏,其本名李馬就被認為不甚高明,但是這並沒有影響 他的功名,而是皇帝將他定為首位後,同時逕自替他改名為李騏,其他被改名的例子也實在不少。還有的是由自己改名,如北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己丑科 的馮京曾經招致國戚張堯佐的妒忌、北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己亥科的劉幾曾經得罪主考官歐陽修,此二人皆自行改名應試(分別改為馬涼、劉煇),結果 得以蟬宮折桂,獨占鰲頭。 3.名字犯忌諱 前面提到清穆宗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的王國鈞因為姓名音同「亡國君」,算是犯了忌諱,這類問題尚有幾起:例如明英宗天順四年(1460年)庚辰科 的祁順被初擬為第一,卻因為他的名字和當朝皇帝朱祁鎮的名字太過接近,臚唱不便,因此狀元及第的風光就此拱手讓人;清德宗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 科的譚延闓原被閱卷大臣擬為第一,卻因為擔心慈禧太后看到他的姓會想起因戊戌變法而被處死的「譚」嗣同,於是廣東人朱汝珍被放在最前面,不料據說是朱汝珍 的「珍」字恐怕讓慈禧太后想起被自己害死的「珍」妃,而且又和洪秀全、康有為、梁啟超等同樣出身廣東,結果又被刷下來居次。 原來「避諱」是中國古人的習慣,其影響力可謂持續至今,不過筆者認為講究避諱也罷,至少必須合理。且以前提的朱汝珍為例,已知他除了粵籍外,還可能尚因 「珍」字犯忌,問題是後來當狀元的劉春霖原係直隸肅寧人,論者但言「肅」為「肅靜」、「寧」為「安寧」,與其名字「春霖」同樣討喜,但是何以不提「肅」字 是否會讓慈禧想起她的夙敵「肅」順,可見凡此實在是漫無標準,全憑自由心證。 另有清世祖順治十二年(1655年)乙未科漢榜的王揆,因為名字讓皇帝想起戲劇《王魁負桂英》裡的男主角,笑說:「是負心郎王魁耶?」遂被抑置三甲,這又何異於無妄之災? 再如唐朝詩人李賀雖然聰明絕頂兼才學過人,但是在參加進士考試時卻遇到麻煩,因為他的父親叫李晉肅,而「晉」與「進」同音,竟然因而以避家諱的原因絕於科甲,雖有韓愈為他作〈諱辨〉也沒用,這在後世看來簡直已到離譜的地步。 4.驕矜 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甲申科考試,來自江西的考生劉子欽與主考官解縉同鄉,又連中省元與會元,於是在殿試時解縉對他說:「狀元屬子矣。」不料此公 竟然因此而自命不凡,甚至口出不遜,引起解縉不滿,就把題意密示另一同鄉考生曾棨,而曾棨也很爭氣,終於被拔擢為第一。可嘆劉子欽卒因驕傲而不但與狀元郎 的榮光失之交臂,甚至被排到十名以外。 5.病殘 明英宗正統四年(1439年)己未科的張和因被太監報說有眼疾,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己未科的豐熙因微有跛腳,結果紛紛中箭落馬,原該到手的狀元就此遠離。 筆者認為以病殘緣故而不能榮登榜首也是很不合理的,何況舉例而言,像唐憲宗元和壬辰年(812年)狀元李固言有口吃、南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年)庚戌 科的方逢辰右腳跛又左眼瞎、元順帝至正二年(1342年)壬午科左榜的陳祖仁身體矮小又眇一目、明成祖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甲辰科的邢寬有足疾,還 不是照樣當了狀元,可見此等事並非絕對,不能以五體因素來判斷。 6.他人作弊下的犧牲品 南宋理宗開慶元年(1259年)己未科的林公一由於權貴丁大全想使自己的親信周震炎當公主駙馬,因而被抑為第二;明神宗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科 因為其中有位考生韓敬與主考官湯賓尹有師生關係,竟然從會元開始,在一路大作手腳與施用金錢下被護送到金榜龍頭,其他學子(特別是呼聲甚高並且還賄賂宦官 的錢謙益,後為探花)若知個中詳情必然為之氣結;明思宗崇禎四年(1631年)辛未科的吳偉業,因為另位考生陳于泰與主考官周延儒是同鄉兼姻親,同時又以 鉅款賄賂其他考官,卒以第二名飲恨。 明憲宗成化十七年(1481年)辛丑科也有一則傳聞,就是謹身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劉珝於殿試前暗示試題內容給其子之師黃恂,適巧後者有另一考生王華來訪, 無意間也看到劉珝的便函,暗記在心,結果試後公布的排名是王華第一,黃恂第二,張天瑞第三。可以說,王華與黃恂都可能是因洩題而登科,而只得探花的張天瑞 恐怕才是真正的實力者與犧牲者。類似事件還出現在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甲申科的曾棨與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丙辰科的朱希周,據說也是洩題 的受益者,但是後者在《明史》則有記載說他最後得了狀元,還與皇帝喜歡他的姓名有關。 說起來,科場弊案是屢見不鮮的,所受影響的考生無數,而這除了感覺無奈以外又能如何? 7.未符皇帝夢境 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年)乙丑科的「丁」顯因皇帝夢中有「釘」、明成祖永樂十九年(1421年)辛丑科的曾鶴齡因皇帝夢中有鶴(翅)、明世宗嘉靖二 十三年(1544年)甲辰科的秦鳴雷因皇帝夢中有雷(聲)而各自登上金榜龍頭,可憐原被擬為第一的花綸(洪武朝)、劉矩(永樂朝)與吳情(嘉靖朝;另有名 字諧音的問題),即因而分別失去狀元寶座。 8.答卷未能配合時事 南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年)乙丑科的毛自知在試卷中亟言抗金,明惠帝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的胡廣在對策中語多斥藩,明思宗崇禎十三年 (1640年)庚辰科的魏藻德於廷對時大談對付流寇,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庚辰科的畢沅對新疆屯田的相關問題充分發揮,清仁宗嘉慶十六年 (1811年)辛未科的蔣立鏞力陳治河對策,清德宗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的駱成驤申述啟聖興邦、「主憂臣辱,主辱臣死」之義,這些考生都因為 配合背景時事而深獲帝心(或投權臣之意),從而把原本奪魁在望的王艮(建文朝)、鄒式金(崇禎朝)、童鳳三(乾隆朝)、蕭榮爵(光緒朝)等輩給比了下去。 可以說,後列諸人皆是因為應考時未能切合時事為文而落敗(其中王艮尚有「貌陋」問題)。 9.書法欠佳 此事發生於清聖祖康熙三十年(1691年)辛未科,由於康熙帝酷愛書法,連帶地對試卷上的書法也極為看重,影響所及,造成閱卷大臣原署第一的吳昺因為不如戴有祺寫得一手好字而被降到第二。 10.家世不夠顯赫 明神宗萬曆八年(1580年)庚辰科的原擬狀元姓名不詳,但是同期考生張懋修雖然只被定為第三名,卻是宰輔張居正之子,結果由宦官出面讓明神宗將後者定為狀元,使前者因此吃了悶虧。 事實上張居正的發揮影響力已不是第一次,因為在上一科(明神宗萬曆五年丁丑科)中,他的另一個兒子張嗣修就被他明裡暗裡地爭取到榜眼。可嘆的是科舉制度的 用意原是在擴大民間參與政府的機會,理應是公平的,但是有人卻還是因為家世緣故而被「作掉」,這在古時的專制時代畢竟還是未能避免。 11.在「內舉避親」的考量下被「避」掉 北宋仁宗慶曆六年(1046年)丙戌科的劉敝原來被定為第一,卻因為編排官王堯臣(也是狀元出身)為其內兄,為避嫌而被置於第二;北宋徽宗政和八年(或重 和元年,1118年)戊戌科的趙楷由於是皇室(嘉王),雖然被閱卷官擬為第一,但是卻被皇帝置於次位,因為他不想讓自己的兒子占上鰲頭而妨礙天下其他學子 的仕途。以上兩例和前列「家世不夠顯赫」之原因可謂正好相反。 12.與胞兄同期上榜 北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年)甲子科,宋祁本來被可官列為第一,不料他的哥哥宋庠與他同期應試,並被擬為第三。當朝的章獻太后知道後,認為為弟者不應超 越兄長,於是被降到第十,而反以宋庠為第一。所以日後到了清朝乾隆時期,有位舉子莊存輿考中榜眼,其弟莊培因作詩有句曰:「他年令弟魁天下,始信人間有宋 祁。」就是以此事來表明自己志在榜首。莊培因後來果然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甲戌科奪冠,兄弟先後列位鼎甲第一,為時人所稱道。 13.閱卷官爭議下的犧牲品 清德宗光緒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的考生費念慈被閱卷大臣翁同龢(也是狀元出身)擬為第一,卻因為另位大臣李鴻藻也提出一位考生張孝謙。兩大臣無法妥 協,結果只好把兩份考卷都放在第二甲,而進呈為第一甲第一名的張建勛最後也獲得皇帝的同意而成為狀元,於是費念慈與張孝謙因此與榜首無緣。 再者,明景帝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的張寧雖獲賞識,但也是因為諸考官的意見不同而迭生風波,最後被列在第二甲第四名。 14.意外事故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來自浙江鄞縣的楊慎參加本年科考時,據說原被內定為第一,不料他的試卷竟然毀於一場意外失火事故,以至於名落孫山。不過幸好他於三年後又捲土重來,結果高中辛未科狀元(1511年),總算老天待他不薄,讓博學高才的他受還了一個公道。 然而,楊慎固然曾因意外事故而落榜,但是卻也有人因為意外事故而上榜,例如北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乙丑科的狀元焦蹈,即是因為禮部貢院失火,不得 不擇地另考,始得以舉進士第一;明英宗天順八年(1464年)甲申科的彭教也在試場一場大火燒死90多名舉子後,於次年重新舉行的殿試中奪魁。其中後者由 於一下子少了近百名競爭者,而且主副考官都換了人,因此被認為這些改變對他有利。 15.能文不能武 北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年)乙亥科的陳識與王嗣宗兩人的考卷交上去後,皇帝認為彼此難分高下,就命令他們比武摔角,看誰贏誰就是狀元。結果陳識不敵,只能眼巴巴地看金榜的龍頭寶座被王嗣宗奪去。 16.此身已吃公家飯 在宋代,皇族與公職人員依制不能取為狀元(明、清則無此規定),於是例如北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壬午科的王珪與韓絳、北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 年)己丑科的沈遘、北宋徽宗政和八年(或重和元年,1118年)戊戌科的趙楷、南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年)乙卯科的黃中、南宋高宗紹興十八年 (1148年)戊辰科的董德元、南宋高宗紹興三十年(1160年)庚辰科的許克昌、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丙戌科的趙汝愚、南宋寧宗慶元二年 (1196年)丙辰科的莫子純、南宋寧宗慶元五年(1199年)己未科的許奕等本來都有機會當上狀元,卻因為現有或曾有官職,或為皇室身分而被他人取代。 不難想見,這些已吃公家飯的考生必定感到相當委屈,不過前述諸人中的沈遘比較特別,因為時隔75年後,其孫沈晦竟然中了狀元(北宋徽宗宣和六年甲辰科),總算是出了一口氣。 17.交卷太快 北宋最初的科舉考試往往以交卷最快為第一,表示應試者才思敏捷,所以諸學子考試時紛紛以力求迅速為要務,例如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乙酉科的梁顥即因第 一個交卷而被皇帝定為第一。到了七年後的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壬辰科,皇帝認為這種風氣必須要改變,結果錢易與李庶幾二人率先交卷,以為這樣可以搶登 金榜,不料卻反而被趕出考場,只好大嘆此一時、彼一時,可謂時運不濟。 18.文詞衝撞 根據宋人王銍《默記•卷下》所說,北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壬午科中本來殿試以王安石(即日後在神宗朝主持變法的「?相公」)為第一,但是卻因為他 試文中有「孺子其朋」一語,犯了衝。原來這句話出自《尚書•周書•洛誥》,原文是:「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本是周公對成王的口吻,一般解為「你這 年輕的小孩啊,自今以後要和群臣融洽相處」。皇帝看後了很不高興,說「此人不可魁天下」,再往下看,被擬為第二、三的分別是王珪、韓絳,此二人皆在登進士 第之前已有官職,於是第四名的楊寘被挑出來和王安石對調,成了新科狀元。本來王安石的才學無可懷疑,可惜使用的典故讓皇帝覺得刺耳,以至於與狀元頭銜無 緣。 另一個例子是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戊戌科的葉適。他在廷試中有句:「聖君行弊政,庸君行善政」,皇帝看了說:「此即言朕為聖君行弊政耶?即是庸君行善政也?」遂從原擬第一而被降為第二。 19.錯字等字面因素 清德宗光緒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的文廷式在應試中本來一路領先,卻因為在試策中出現一個錯字(「閻」字誤寫為「面」),以至於與大魁天下痛失交臂。 巧的是該年的狀元吳魯,據說他的殿試卷子其實也是有問題的,因為他重複了一個「而」字,但是卻因為兩字恰好在試卷折頁處錯開而未被幾位考官發現,所以才得以出線。 另外尚有出現字面問題卻依然能幸運過關者,例如清宣宗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科的林召棠,卷中一「本」字,書寫時帶有一個小挑勾,但是皇帝看了不以為意,批說:「今科得一佳元,一字誤筆偏旁,非關學問。」所以最後還是榮登狀元寶座。 20.地域因素 清高宗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辛巳恩科的趙翼原本被公推為第一,卻因為他是江南人而被皇帝置於第三。原來清朝此科已得狀元47人,其中有42人籍貫為 江浙南方地區(包括鄂籍的劉子狀和粵籍的莊有恭,餘為魯籍的傅以漸與鄧鐘岳、直隸的陳?華及滿榜二人),因此基於政治因素,該科取士不打算再以江浙人為 首。同樣遭遇的是同年同科而原居第二的胡高望,碰巧他也是江浙人,所以皇帝跳過他,把第三名的陜西人王傑扶正為狀元郎。 另外像清高宗乾隆四年(1739年)己未科,獲得狀元的莊有恭因係福建晉江人,曾被考官以「邊省」緣故將其擱置,並說「向來粵、蜀、滇、黔均無進呈(試卷 於皇帝)之例」。莊有恭後來因為幾位大臣的堅持還是得以奪魁,但是從考官的話中不難想見過去可能曾有幾多考生因為「邊省」因素而被刷下,可謂十分冤枉。 21.得罪權貴 前面提到北宋仁宗時的馮京與劉幾曾經得罪權貴,二人經改名應試後還是能在考場得志,但是卻也有因此失足的例子。例如清高宗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癸未 科的褚廷璋,原被考官擬為第一而準備提呈皇帝,卻因為和他有矛盾的某大官聽到消息,假裝對首席閱卷官劉統勛說名單已走漏,使後者信以為真,而在心生顧忌的 情況下將卷子調換進呈,於是褚廷璋就這樣失去了當上狀元的機會。 又如清宣宗道光十六年(1836年)丙申恩科的何紹基,則是因為其父曾經得罪權貴卓秉恬,致令原本在殿試中為全場之冠的他被拉下馬。 22.被父祖牽累 南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甲戌科的秦塤為秦檜之孫,廷試時本被各考官定為第一,但是皇帝看卷後發現他滿紙都是套用秦檜的陳腔濫調,所以被抑置於第三。 另外,南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年)甲辰科的狀元留夢炎因為投降元朝,又在元世祖忽必烈面前極力主張處死文天祥(南宋理宗寶祐四年丙辰科狀元),深受世人鄙視,以至於在明朝,凡是留氏子孫想要參加科考者必須申明自己不是留夢炎的後代,然後才能得到入試資格。 23.天不假年 北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乙丑科的焦蹈在高中狀元後六日得急症而死,另外像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年)丁丑科春榜的陳安(問斬)、清世祖順治十 五年(1658年)戊戌科的孫承恩(病故)等也都是在擢魁天下後不久即告離世。然而此輩雖然無福長享富貴,但是畢竟還是能在狀元榜上留名,但是像清仁宗嘉 慶元年(1796年)丙辰科的考生陳鰲中就沒這麼幸運了,因為他在會試與復試中都是高居第一,依慣例在殿試中奪魁的機會甚大,不幸卻在考前於京城身亡,人 生就此畫上句點,所有科考功名也都成了南柯一夢。 24.卷子拆不開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戊戌科的邵自昌原已被皇帝同意署為第一,但是卻因為在將卷子拆開彌封以寫榜時,負責的大臣程景伊竟然幾度都拆不開他的卷子, 致無法看清其姓名籍貫,這被皇帝認為是天意,於是就依照拆卷的次序填榜。可憐的邵自昌居然因為這種不可掌控的「技術」問題而被降到第四,而由原居第二的戴 衢亨遞補上來當狀元,令人不得不為之大嘆「功名天定」,半點不由人。 25.皇帝突然變卦 明世宗嘉靖十七年(1538年)戊戌科,據說殿試後皇帝原定陸師道為第一,後來改以袁煒為首;次日在文華殿上由傳臚官唱名公告結果,當袁煒之名正要被唱出 時,突然皇帝又叫停,降其為探花,又改以茅瓚為狀元。可憐的陸師道、袁煒即因「天心難測」的皇帝基於不明原因之突然變卦,相繼痛失狀元寶座。 26.考官欲成就他人「連中三元」之名 清仁宗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庚辰科的考生陳繼昌在連中解元、會元後,抱病參加殿試,本來成績被列為第二,卻因為閱卷大臣建請繼曾經「連中三元」的錢 棨(清高宗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科狀元)之後,讓本朝再出現一個「三元」,於是就此被皇帝欽點為狀元,連帶地原本奪魁有望的許乃普、陳鑾,也因此而只能登上榜 眼、探花。 |
-- 作者:lia -- 發表時間:2010/5/7 上午 06:15:11 --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5/5/17 上午 08:29:3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