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治國在德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21741)

--  作者:貞子
--  發表時間:2010/5/13 上午 10:13:17
--  【轉貼】治國在德
魏文侯因為吳起善於用兵,廉潔不貪,待人公平,能獲得所有將士的歡心,就任命他擔任西河郡守,來抵抗秦國和韓國。

魏文侯死後,吳起侍奉他的兒子魏武侯。有一次,武侯坐船順黃河而下,船到半途,武侯回過頭來對吳起說:「山川是如此的險要、壯美呀!這真是魏國的瑰寶啊!」吳起回答說:「國家的強盛穩固,在於給人民恩德,而不在於地理形勢的險要。

前三苗氏左有洞庭湖,右有彭蠡澤,但是因為他不修德行,不講信義,所以夏禹能滅掉他。夏桀的領土,左有黃河、濟水的天險,右有泰山、華山的屏障,伊闕山在它的南邊,羊腸板在它的北面,但他不施仁政,所以商湯放逐了他。殷紂的國都,左邊有孟門山,右邊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邊,黃河流經它的南面,國土險要無比,因為他不行德政,武王把他殺了。由此看來,治國在於給百姓恩德,而不在於地理形勢的險要。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使同乘一條船的人也會變成您的仇敵啊!」武侯回答說:「說的好。」

【研析】

「天時、地利、人和」為古代戰爭獲勝的條件。有險要的地理形勢,當然占盡地利之便,人和則需有德者方能促成,天時則需靠上天的安排,只有三者皆具方能成大事。所以當武侯順河而下,讚歎美好山河時,吳起隨之引用歷史事件告訴他以德治國的重要性,武侯覺得言之有理,欣然接受。

身為一國之君,須有宰相肚裡能撐船的雅量,國家方能成長茁壯;為人臣子亦須具備才德,盡自己職守,方能得到國君賞識提拔。不管上位者或下位者各司其職,才是百姓之福。此看似簡單理論,卻是自古不渝的道理。

本文中吳起因善用兵、廉平、盡能得士心,所以文侯任他為西河守。而吳起亦善盡臣子之責,對武侯提建言,告知治國之道,兩者行為均符合了道德傳統,故能載於史冊留傳後世。

【延伸思考】

1、吳起引用歷史,說服魏武侯,武侯欣然接受。當你想要說服別人時,你會用何種方法?

2、每個人均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盡本分行事,你自我檢核做到哪些?哪些沒做到呢?

3、在傳統文化中從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均少不了「德」,可見其內涵之深奧。請你再舉一則論德之故事與大家分享。


【原文】

文侯以吳起善用兵,廉平(1),盡能得士心,乃以為西河守(2),以拒秦、韓。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3)。武侯浮西河而下(4),中流(5),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在德不在險(6)。昔三苗氏左洞庭(7),右彭蠡(8),德義不修(9),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10),右泰華(11),伊闕(12)在其南,羊腸(13)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14)。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15)在其北,大河(16)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17)。」武侯曰:「善。」(《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註釋】

1)廉平:廉潔公正。

2)西河守:西河郡的郡守。當時屬魏。約當現在陝西東部黃河西岸地區。

3)武侯:名擊,在位十六年(前386~371)。

4)浮西河而下:坐船順黃河南下。西河:山西與陜西交界的那段黃河。

5)中流:河的中央;半途。

6)在德不在險:要使國家強盛穩固,在於給人民恩德,而不在於地理形勢的險要。

7)昔三苗氏左洞庭:三苗氏:即有苗氏,古代南方部族。洞庭:今湖南省北部的洞庭湖。

8)彭蠡(音裡):今江西省北部鄱陽湖。

9)德義不修:不施德政,不講信義。

10)河濟:黃河和濟水。

11)泰華:泰山和華山。

12)伊闕:山名,伊水流經其間,形成缺口,故名伊闕,又名龍門山。

13)羊腸:羊腸板。太行山上的板道,縈曲如羊腸,故名。

14)湯放之:湯打敗桀後,把桀放逐於南巢。放:放逐。

15)常山:恆山。古代五嶽之北嶽。

16)大河:黃河。

17)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同舟共濟的人,也會都變成敵人。敵國:仇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