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破解越王勾踐劍因何千年不鏽之謎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22108) |
-- 作者:ppo -- 發表時間:2010/6/8 上午 01:29:00 -- 【轉貼】破解越王勾踐劍因何千年不鏽之謎 劍首鑄有11道同心圓 寶劍上的鳥篆銘文 越王勾踐劍,一把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古劍,出土時為何依然 寒氣逼人,毫無鏽蝕,鋒利無比,稍一用力,便可將多層白紙劃破 ?劍身上整齊排列的黑色菱形暗花紋是如何鑄造的?在沒有現代精 密車磨床工藝的情形之下,古代鑄劍大師又是如何鑄造出劍首上間 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 一個又一個謎團,吸引了大量文物工作者、民間工藝大師等苦心鑽 研,試圖揭開蘊藏在千年古劍身上的那些鮮為人知的祕密。 許光國,湖北荊州市郢都青銅藝術研究所副所長,他也是越王勾踐 劍眾多仰慕者中的一員,年滿60的他一直痴迷於解開越王勾踐劍的 鑄造之謎。2004年2月5日,許光國用他布滿傷痕的老手把一顆“做 舊”後的琉璃牢牢鑲嵌在青銅劍的劍格上,耗盡他14年心血仿制的 越王勾踐劍終於完成了最後一道工序。目前許光國仿制的越王勾踐 劍已經被軍事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收藏。 許光國仿制了越王勾踐劍,也讓我們把目光再次聚焦在這把千古奇 劍身上,它究竟有何神祕之處。 古墓驚現神祕青銅寶劍,制作精美,歷經千年沒有絲毫鏽跡,依然 鋒利無比。 越王勾踐劍是1965年12月在湖北省荊州江陵縣境內,紀山西麓和八 嶺山東麓一帶望山楚墓群中的一號楚墓中發現的。譚維四是當時主 持發掘工作的考古隊隊長,當年就是他親手把越王勾踐劍從墓地里 捧出來的。 據譚維四回憶,當時他們在墓主棺內人骨架的左側,發現了一柄裝 在黑色漆木劍盒內,配有劍鞘的青銅劍。剛開始他們并未覺得青銅 劍有什麼特別之處,可是當考古人員將青銅劍從劍鞘中抽出來的那 一瞬間,所有人都驚呆了,這把青銅劍制作極其精美,劍長55.7釐 米,柄長8.4釐米,劍寬4.6釐米,劍首外翻卷成圓箍形,內鑄有間 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布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 紋,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玻璃,背面鑲有綠松石。 更為奇特的是在地下埋藏2000多年後,劍身依然閃爍著炫目的青光 ,寒氣逼人,不見一絲鏽跡。當現場有人伸手去拿劍,手指剛一碰 到劍刃,殷紅的鮮血頓時流了出來,可見劍的鋒利程度。 根據墓內的竹簡考證,墓主人應為邵固,系楚威王或楚懷王前期的 大貴族,那麼他是否就是擁有這把曠世寶劍的幸運兒呢? 很多出土的古劍都選擇了在劍格也就是劍身和劍柄之間的橢圓部分 鍥刻劍主人的名字,這把神祕的青銅寶劍會不會也遵循這個傳統呢 ?果不其然,就在靠近劍格的地方,考古人員發現了兩行鳥篆銘文 ,共8個字,這種古文字,史稱“鳥蟲文”,是篆書的變體。 在現場沒有資料可以參考的情況下,考古人員初步解讀出銘文中六 個字為“越王”、“自作(乍)用劍”,可見這是一把越王的佩劍。 但是剩余兩個代表越王名字的字卻讓專家無從解釋,春秋時越國自 允常於公元前510年稱王起,先後有9位越王,究竟此劍是哪位越王 的呢? 為了解開這一謎團,當年在著名考古學家方壯猷教授的主持下,在 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之間展開了一場以書信往來為主要方式的學 術討論。經過兩個多月的書信交流、切磋研討,銘文終於被確認為 “越王勾踐,自作用劍”。越王劍的主人終於浮出水面,原來就是 那位春秋晚期赫赫有名的霸主,臥薪嘗膽的勾踐。 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勾踐劍為什麼不帶一絲鏽跡?劍身的菱形 花紋又是如何形成的? 譚維四告訴我們,為了解開越王勾踐劍千古不鏽之謎,早在1977年 12月,上海復旦大學靜電加速器實驗室的專家們與中國科學院上海 原子核研究所活化分析組及北京鋼鐵學院《中國冶金史》編寫組的 學者們一道,釆用質子X熒光非真空分析法對越王勾踐劍進行了無 損科學檢測,他們發現越王勾踐劍的主要成分是銅、錫以及少量的 鋁、鐵、鎳、硫組成的青銅合金,劍身的黑色菱形花紋是經過硫化 處理的。劍的各個部位作用不同,銅和錫的比例也不一樣。劍脊含 銅較多,能使劍韌性好,不易折斷﹔而劍刃部含錫高,硬度大,使 劍鋒利無比。劍身菱形花紋處含硫高,硫化銅可以防止鏽蝕,以保 持花紋的豔麗。看來古人極有可能是在劍身表面做過人工處理,才 使得越王勾踐劍能歷經千年不鏽。 20世紀90年代,上海博物館的譚德銳研究員也開始對越王勾踐劍的 菱形花紋進行研究,通過對菱形花紋的成分、結構等進行分析測試 ,終於從劍身表面0.01毫米厚度的金屬表層發現了化學處理痕跡, 譚德銳研究員據此推斷,古人果然是通過腐蝕的化學手段得到了劍 身菱形花紋。 無獨有偶,這次許光國釆用的也是化學方法───硫化工藝,經過 上千次試驗才仿制成功了劍身的菱形花紋。 但是與譚德銳幾乎同時,湖北省鄂州市博物館的副研究員董亞巍, 認為古人不可能掌握在近代才出現的化學外鍍手段,他認為菱形花 紋是通過傳統的鑄造手段制作出來的。董亞巍也確實用傳統鑄劍方 法鑄造出來了一把帶有菱形花紋的寶劍。 不可否認,古人的青銅鑄劍技藝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水平,但是 要完全破解古代鑄劍師究竟用何種技藝鑄造出了這樣一把曠世奇劍 ,現在可能還為時尚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