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木蘭不姓花 代父參加柔然戰爭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24357) |
-- 作者:guest -- 發表時間:2010/11/4 上午 10:33:26 -- 【轉貼】木蘭不姓花 代父參加柔然戰爭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這首傳誦千年的「木蘭詩」讓花木蘭代父從軍名留青史。中國專家考證,花木蘭本名穆蘭,當年是代替父親參加對陰山之北柔然的戰役。
內蒙古包頭市歷史專家告訴新華社,在1982年曹熙發表的「木蘭辭新考」中,明確記載花木蘭確有其人,她是鮮卑人,本名「穆蘭」,「花」是後人加的姓,約公元412年出生在河南地,即今天的鄂爾多斯市一帶。 專家說,對於「木蘭詩」所述內容的真實性,歷史學家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早已肯定是「真實的」。 據包頭醫學院歷史系教授張貴考證,鮮卑人是在聖武皇帝時從今日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遷到陰山一帶的。鮮卑人南遷後,花木蘭的父親亦被安置在河南地居住。 根據史料考證,花木蘭代父從軍是參加對陰山之北柔然的戰爭。史書「太平寰宇記」記載:「自周、秦、漢、魏,前後出師北伐,唯有三道。其東道是從今河北定縣出喜峰口中,西道是從隴西出甘肅安西。中道出黑山頭。」黑山頭即今天包頭昆都侖河谷北之陰山。 專家說,從今天鄂爾多斯市的「河南地」到黃河邊是1天的路程,從黃河邊到昆都侖河谷之北陰山正好也是1天路程,正與「木蘭詩」中「旦 (一作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相符。 專家指出,花木蘭的父親是列入編戶的鮮卑人,因而說「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鮮卑人遷居的河南地,早在秦漢時期已開墾,稱之為「新秦」、「新秦中」(意為寶貴之地),農業經濟有了相當的發展。這樣,花木蘭的父親才可能「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 張貴認為,按懷朔鎮出生的北齊皇帝高歡當年擁有了馬匹才當隊主、函使(專送官方信函的官差)此一史實推斷,花木蘭是帶上駿馬參軍的,而且在軍中亦是1名函使,因為詩中所述「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正好是花木蘭作為函使的深切體驗。 特別是,作為函使不必與其他男性吃住在一起,這可以解釋花木蘭的女性身份為何可以長久沒有暴露 。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6/9/9 上午 10:30:40 -- 【轉貼】「木蘭」究竟姓什麼? 「木蘭」其人出自北朝民歌《木蘭詩》, 在這首長達300多字的敘事詩中, 生動地描繪出少女木蘭替父從軍、 征戰沙場、 凱旋而歸的傳奇故事, 也成功地塑造了「木蘭」忠孝雙全、 機智勇敢、 不慕榮利的巾幗英雄形象。 我們現在說的「木蘭」, 通常是指「花木蘭」, 即木蘭姓「花」。 然而, 《木蘭詩》裡對這位女主人公的身份並沒有特意說明, 只是用「木蘭」二字做了最簡單不過的描述。 其中, 關於人物的姓名、 出生、 籍貫、 家世等信息都未曾提及。 《木蘭詩》裡的「木蘭」二字到底指的是姓木名蘭, 或是名字叫木蘭, 還是其他什麼稱謂呢? 而根據宋人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二十五中, 最早收錄《木蘭詩》的南朝陳代僧人智匠《古今樂錄》裡「木蘭不知名」的記載來看, 民歌中最初傳唱的「木蘭」, 不過是個籠統的稱呼罷了。 既然連最初的材料都不曾交代清楚「木蘭」的真實身份, 那麼, 後世家喻戶曉的「花木蘭」是從何而來的? 「木蘭」究竟姓什麼呢? 千百年來, 木蘭女扮男裝保家衛國的故事早已為人們所熟知, 源於對木蘭的深切愛戴, 歷朝歷代或賦詩吟詠、 或撰文立傳、 或作史實考證來讚美木蘭, 文人墨客在《木蘭詩》的基礎上, 對原有人物和情節不斷地進行潤色、 加工和改造, 以至於在民歌本身流傳的過程當中, 也同時出現了許多近似《木蘭詩》的「仿作」, 這些不同版本之間的種種「差異」, 也便形成了歷代關於木蘭姓氏的諸多爭論, 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說法。 木蘭姓「花」, 此說始於明代。 明末文學家徐渭在雜劇《四聲猿》第三折《雌木蘭》中, 第一次給木蘭冠以「花」姓, 戲中唱道: 「妾身姓花, 名木蘭, 祖上在西漢時, 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 俺父親名弧字桑之, 平生好武能文……」作品中, 徐渭不僅將木蘭本人交代得一清二楚, 連家庭成員的情況也介紹得非常詳盡, 父親花弧, 母親姓袁, 「當戶理紅妝」的阿姊稱為花木蓮, 「磨刀霍霍向豬羊」的小弟則叫花雄。 由於史料上缺乏相應的佐證, 「花」姓木蘭顯然是徐渭「改編」而來的。 給木蘭取「花」姓, 為的是突齣戲劇中木蘭女性美的藝術效果, 這一觀點在清代《曲海總目提要·雌木蘭》中得到了證實: 「木蘭事雖詳載古樂府。 按明有韓貞女事, 與木蘭相類, 渭蓋因此而作也。 木蘭不知名, 記內所稱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 皆系渭撰出。 」 明清以後, 經過幾百年的藝術再創作, 「花木蘭」的藝術形象日臻完美。 迄今為止, 上演過木蘭戲的劇種有京劇、 越劇、 粵劇、 崑曲、 秦腔、 平劇、 川劇等20多種, 特別是豫劇大師常香玉《花木蘭》的全國巡演, 「花木蘭」在民間的影響更加深遠, 「花木蘭」這個稱謂在人們心中也逐漸「固定」下來。 再說「朱」姓木蘭。 唐白居易在《戲題木蘭花》中云: 「怪得獨饒脂粉態, 木蘭曾作女郎來。 」杜牧也寫有《題木蘭廟》一詩: 「彎弓征戰作男兒, 夢裡曾經與畫眉。 幾度思歸還把酒, 拂雲推上祝明妃。 」這說明木蘭的故事在唐代已經膾炙人口了。 杜詩裡的木蘭廟在今湖北武漢黃陂區木蘭山上, 山上至今還有木蘭祠、 木蘭墓和將軍坊等遺址。 據《黃陂縣誌》記載: 「唐貞觀年間, 山北雙龍鎮千戶長朱異得一女, 十八歲女扮男裝, 代父從軍, 英勇征戰十二載……封為將軍, 她不受朝祿, 回歸故里, 終年九十, 葬於木蘭山北。 」明代焦紱在《焦氏筆乘》中也說: 「木蘭, 朱氏女子, 代父從征。 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里, 即隋木蘭縣。 有木蘭山、 將軍冢、 忠烈廟, 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 」根據上述史料, 一些專家學者認為, 木蘭應姓「朱」。 「魏」姓木蘭之說則源於碑刻記載, 在河南虞城縣營廓鎮內, 現存有記錄木蘭生平故事的古碑刻兩通。 一通為元代《孝烈將軍祠像辯證記》碑, 碑文詳細記載了木蘭的身世和歷代修祠情況, 此碑立於元寧宗時期(約公元1332年前後), 經鑒定確屬元代石刻真品, 這也是目前發現記載木蘭事迹的最早碑刻; 另一通為清代《孝烈將軍祠辯誤正名記》碑, 立於明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 碑文上言: 「營廓鎮北二里許孝烈將軍祠, 乃隋末魏氏女, 諱木蘭, 未字真人, 閨閣奇英者也……」上世紀90年代, 虞城縣開始舉辦中國木蘭文化節, 與會專家在分析了《木蘭詩》和現存碑刻後認為, 木蘭應姓「魏」, 故鄉在河南虞城。 此外, 還有「韓」姓木蘭、 四川閬中人, 複姓「木蘭」、 鮮卑族人等說法。 「木蘭」究竟姓什麼呢? 查閱最具權威性的《辭海·詞語分冊》, 其解釋為: 「木蘭姓氏或作花, 或作朱, 也作木, 均無確證。 」也就是說, 木蘭具體姓啥, 至少在今天仍然還是個未解之「謎」。 的確, 《木蘭詩》作為一首口口相傳的民歌, 本身就是在無數民間藝人相互傳唱、 改編的基礎上形成的, 在「原始檔案」尚不清晰、 又缺乏正史記載的情況下, 怎麼可能考證出「木蘭」真實的身份呢? 僅憑一些地方縣誌或碑刻記載, 便一口咬定木蘭姓甚名誰、 家鄉何處, 看似是為木蘭找到了「身份證」, 卻不免陷入了附會和爭搶名人的怪圈當中。 有鑒於此, 既然「花木蘭」這個名字已經為大眾所接受, 而且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巾幗英雄的形象代言人, 那麼, 木蘭還是姓「花」的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