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我是誰?為誰而戰?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25104)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0/12/28 上午 01:22:28
--  【轉貼】我是誰?為誰而戰?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U.S.100th Infantry Battalion Separate

二戰日裔美國兵
442步兵團部隊格言:孤注一擲
"Go for broke!
紫心部隊(当たって砕けろ!)"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後,美國上下陷入了一種歇斯底里的仇日氣氛中無法自拔,當美國人開始向日本帝國進行報復之前,日裔美國人卻成為了復仇的對象。

尤其是在美軍中服役的5000名日裔士兵身上。

1942年1月,美國戰爭部正式勒令所有日裔士兵退役。

2月19日,羅斯福總統頒布第9066號行政命令,要求在美日本人賣掉房子和生意,到指定地點報到,每個成人只能攜帶150磅重的行李,每個人和每件行李都有一個標簽,他們不再有名字而只有一個號碼。

然後他們被臨時安置在美國中西部地區特別修建的10個“重新安置中心”。

美國政府還宣布日籍美國公民為“4C”人員(即“敵僑”),無權服兵役。

高達12萬日裔美國人被強迫離開家園,而被關押在了集中營裏包括了老人和孩子。

在事件之前,許多第二代日裔美國人(Nisei)服務於夏威夷第298和299國民警衛步兵營。

當然,在美日戰爭爆發後,美軍當局也當然地判定這些人絕對不適宜繼續逗留在夏威夷地區。按當時美軍動聽的說法,「我們並不是歧視他們,而是這裏不僅不適合他們,也難以想像他們如何去在這個戰場去戰鬥。」

這些在第298和299國民警衛步兵營服役的日裔士兵們隨即被掃除了這兩個部隊,而被調派到了匆匆成立的「夏威夷臨時步兵營」(Hawaiian Provisional Infantry Battalion)。

軍方對些日裔士兵的處理頗感頭痛,一方面表示了對他們的極度不信任,一方面又不敢講他們遣散,因為當時不少人認為將這些熟悉美軍內部事務又有很強軍事能力的日裔士兵放出軍營的危險太大。

思前想後,陸軍部最後決定把他們派往歐洲戰場,1942年11月,完全由日裔組成的第100獨立步兵營在北非登陸,成為最早與德軍交手的美軍之一。

1942年7月,夏威夷臨時步兵營的士兵們在奧克蘭登陸,在那裏他們又被改編成了“第100獨立步兵營”(100th Infantry Battalion Separate)。

他們同時在那裏接受歐戰的戰鬥訓練,直到1943年2月。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1943年3月,第100獨立步兵營參加了北非作戰。就在這些日裔士兵踏上北非土地為了美國、為了自由而戰的時候,他們的親人----14萬日裔美國人(大多數是第二和第三代的日裔美國人)還生活在美國本土實際上是集中營的「重新安置中心」:住的是簡易木房,共用浴室,受到24小時監控,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盡管如此,許多人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背誦對美國效忠的宣誓詞。

在北非,第100獨立步兵營並沒有遭遇什麼大的戰鬥,到了9月第100獨立步兵營被劃歸第34步兵師的第113步兵團。

很明顯同師的其他部隊並不怎麼歡迎這群美國人中的“異類”,很快就為他們起了一個外號「土撥鼠營」,平日也是屢屢受到刁難。

義大利的遠征



同月22日,第100獨立步兵營參加了對義大利薩拉莫的作為34師的一部分參加了登陸戰,這也是他們遇到的第一次激烈戰鬥。

當日的一等兵Shizuya Hayashi回憶道「敵人的岸防炮火如此猛烈,好幾次炮彈就在我的身邊爆炸,之後自己如同是被埋在土裏一樣。」

然而這只是第100獨立步兵營血腥戰鬥的開始,在從薩拉莫到羅馬推進的戰役中,他們開始飽嘗戰爭的殘酷尤其是在卡斯諾戰役(Cassino)中,他們被派往作為突擊部隊,第100獨立步兵營的在進行了2次突擊後,成功撕裂了裂了敵方防線。

1943年9月,他們參加了登陸意大利的戰鬥,並屢次作為突擊隊,與精銳的德國傘兵展開白刃戰,最終迫使德軍繳械投降。第100營也付出了慘重代價,全營1300人只活下來521人。

然而他們之中陣亡48人,重傷144人,另有75人輕傷。在薩拉莫登陸的時候第100獨立步兵營為1300人整編,而在到達羅馬後只剩下了521人還能夠繼續戰鬥,成為了34步兵師中傷亡比率最高的部隊。

隨著他們的英勇戰鬥,他們也開始贏得了尊重獲得另一個新的外號「紫心營」(Purple Heart Battalion)。

為表彰他們的英勇,美軍指揮官克拉克特意安排第100營第一個進入羅馬城。另一支日裔部隊則一路打到了德國。

到了1944年4月,又全部日裔組成的第442步兵團編成並抵達了歐洲戰場,第100獨立步兵營被調往其下。

美國陸軍第442步兵團,正式編成於1943年4月,主要由日裔美國人組成,下轄第100獨立步兵營、第522炮兵營,第232戰鬥工兵連等部隊,隸屬於第五軍,主要戰鬥於義大利戰場,是二戰美軍中著名的日裔戰鬥單位。

100步兵營在密西西比的西爾菲營地集訓時,442團就成立了,成立442團是羅斯福的主意,羅斯福宣佈這個命令的時候說了一句很膾炙人口的話:「“美國精神不是,也永遠不是種族主義和血統論的溫床。(Americanism is not, and never was, a mater of race or ancestry)”」

442團和100步兵營在一起的時候不長,兩個部隊中的成員分為兩派,來自夏威夷的為一派,來自美國大陸的“二世”為一派,二世們稱夏威夷來的為「說蹩足英語的豬腦袋」,而夏威夷來的則回敬“二世”們是「死腦筋」,兩派人為此沒少在營地裏打架。

第442步兵團是二戰中最為著名的日裔戰鬥團體,下轄第522炮兵營,第232戰鬥工兵連及另外三個步兵營,之後第100獨立步兵營加入了團隊。

1944年5月,第442步兵團到達了義大利戰場,成為了克拉克將軍的第5軍的一部分。

他們中的大部分在薩維托(Suvereto)接受了首次炮火洗禮,做出了堅強的戰鬥,頗為引人注目。

之後他們開始與德國山地部隊在義大利的山丘地帶展開了持續2個月的拉鋸戰鬥,最終成功地將德國人驅趕到了亞諾河以北。這群小個子士兵的戰鬥力,讓德軍吃驚不小。

佛日山脈

離開那不勒斯後的9月30日,442團在馬賽登陸。至10月13日為止,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間,他們透過行軍和坐棚車,長途跋涉了500英里(800公里),以通過羅納河谷,劃歸美國第36步兵師指揮。

1944年10月14日的傍晚時分,442團的開始移往陣地,準備突擊布呂伊埃雷代號A、B、C和D的四處高地。A高地在布呂伊埃雷的西面,B高地是北面,C高地是東北面,D高地是東面。

要想拿下這座城市,關鍵就在高地,而每處高地都有重兵看守。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描繪442步兵團在法國佛日山脈作戰的圖畫)



希特勒下令最前線德軍不惜以一切代價戰鬥,因這裡是德國與盟軍間的最後界線。

10月15日,442團開始它對布呂伊埃雷的攻擊。

第100獨立步兵營移動到A高地,此處由武裝親衛隊第19憲兵團控制;二營逼近B高地,三營在布呂伊埃雷左面。

雖然442團的大多數人在義大利的草原地帶曾有豐富經驗,但佛日山脈與之截然不同的地形,是442團先前不曾經歷的。

於開始穿過佛日山脈的行動期間,這個部隊面臨濃霧、泥濘、暴雨、大片樹林、高地與敵人大量的槍砲與火炮射擊。

瓦斯傑斯戰役解救美軍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10月24日,在佛日山脈442團加入了瓦斯傑斯戰役(Vosges)。

第36師長約翰命令442團向617高地德軍攻擊.....

他們向德軍陣地發起了衝鋒,每一個日裔士兵都大喊著衝向德軍,很多人甚至如同日軍的「萬歲衝鋒」一般喊著「萬歲!(Banzai !)」。

德軍擲彈兵洛林上校的擲彈兵拚命抵擋,但此時已經沒有什麼能夠阻擋這些日裔美軍士兵們衝上陡坡,把手榴彈拋向他們的戰壕。最終德軍擲彈兵的防守瓦解,殘部潰逃。

他們拯救了遭到大批德軍包圍美軍第34師團141連隊第1大隊(失われた大隊)211名來自德克薩斯步兵的時候,付出了將近800人的傷亡,把著這些被凍得發僵的德州牛仔硬是從鬼門關救了出來。

第442團的216人戰死,600人以上殘廢重傷。

當被救出的德克薩斯步兵白人團長還輕蔑的說:「你們是小日本(Jap)部隊嗎?」

442部隊的日裔少尉正色道:「我們是美國陸軍第422步兵團,請修正重新說」

德克薩斯步兵白人團長連忙謝罪敬禮致歉。

小橋川 栄喜(Yeiki Kobashigawa)少尉的說法,「我們幾乎是用三條人命救出了每一個人。」之後,第422步兵團事後,被叫作「德克薩斯的拯救者」。

1945年4月,第442步兵團又被調回了義大利戰場,被命令去進攻德軍的哥特防線(German Gothic Line),這條防線足足抵擋了盟軍的6個月的進攻。

然而在這些由日裔組成的第442步兵團的迅猛攻擊下,不到一天他們就已經滲透了德軍的這條防線。

之後的三個禮拜中,日裔美國兵一路把德軍驅趕到了波河流域(Po Valley),讓克拉克將軍看得目瞪口呆。

到了5月2日,滿臉疑惑的德軍向這群長著黃種人面孔,平均身高矮他們一頭的少見的美軍士兵正式投降繳械。

第442步兵團又向義大利移動,在那裡迎接著二次大戰結束。

屬下的第522野戰炮兵大隊,則進攻到德國國內,在慕尼黑近郊解放達豪集中營。達豪集中營有日本人參與直到1992年才被公開。

死傷率高達314%

442步兵團死傷率高達314%(總計死傷者数9,486人)。是美國歴史上得到最多勲章的部隊。

日裔442步兵團得到的計有:
大統領部隊感状:7
議会名誉勲章:1
殊勲十字章:24
銀星章:147
銅星章:3111
殊勲章:9
軍人勲章:8
紫心勲章:1703
師団表彰:30
法國戦時勲章:2
義大利戦時勲章:5
名誉戦傷章 9486


在二戰結束後,第442步兵團成為第五軍最出色的部隊之一,被選派到了華盛頓特區參加了1946獨立日的閱兵儀式。

當日的美國總統杜魯門很有感觸地對些士兵說到:「你們不僅僅要和殘酷的敵人作戰,還要面對友軍的歧視,然而你們戰勝了這一切。」

不過,當日裔美軍回到故鄉時,才發現他們在戰爭中的完美表現並沒得到認可,許多日裔退伍老兵找不到工作,他們的家甚至還經常被人放火燒掉。

1996年克林頓總統向還健在的當日第442步兵團及第100獨立步兵營的6位老兵頒發了榮譽勳章(the Medal of Honor)。

歐巴馬2010年授予國會金質獎章於倖存的100日本老兵。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3/3/22 下午 04:25:50編輯過]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1/5/18 上午 02:07:30
--  
1942 日本帝國最強叢林戰士
臺灣高砂義勇隊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高砂義勇隊,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動員臺灣原住民前往南洋叢林作戰之組織,其臺灣原住民所編列之各部隊通稱為「高砂義勇隊」。

據說動員台灣原住民到南洋熱帶雨林作戰之想法,是出自日軍和知鷹二參謀的建議。

此構想起源於霧社事件中,台灣南島民族表現英勇,以寡擊眾,大破日本警隊。如能徵召參加日本戰事,應能有所貢獻。

1942年日本第一次招考高砂族挺身報國隊,竟有40萬臺灣原住民前往報考,最後只收了1000名。錄取率竟比考精算師還低。

一開始日本人只配給高砂義勇隊一把番刀,去戰場當苦力。

1942年3月第一批稱為「高砂族挺身報國隊」的五百人赴菲律賓,因5月7日參戰成功擊退巴丹半島美軍聲名大噪,「高砂義勇隊」冒死強攀懸崖,出其不意潛入美軍背後,以投擲手榴彈的方式瓦解美軍防禦由於他們表現傑出,是苳擳x指揮官本間雅晴中將遂“賜給”臺灣原住民士兵“高砂義勇隊”的“尊稱”。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第二批6月有1,000人、第三批11月414人、第四批於1943年6月200百人、第五批7月500百人、第六批6月800百人、第七批800人等,皆被送往防堵澳軍、美軍的最前線新幾內亞島作戰。

日軍將領認為,「高砂隊員的英勇、服從、為長官效命及犧牲奉獻的精神」,日軍成員也難望其項背。

據研究,日軍後來為了減少食口,將「高砂族」青年重新編入特殊任務部隊內,如「齊藤特別義勇隊」等。

另有1943年年10、11月,分批各500人送往菲律賓呂宋島戰場,其中被取名為「薰空挺身隊」者全軍覆沒,無人生還。

由於戰場糧秣補給不繼,高砂義勇隊除了戰鬥外,必須設法自給自足,甚至把食物讓給衰弱的日本戰友止饑。所以,許多隊員自我餓死於戰場!

「高砂義勇隊」員在新幾內亞戰爭中,被鎖定為「游擊戰」最佳人選。這由曾親自帶領指揮的日陸軍中野學校幹部口述得知若干。

其實,日軍在1942年末時決定放棄瓜達康納爾(Guadalcanal)島,轉而重視且加強新幾內亞戰(有「最悲慘的人間煉獄」之稱)。

但此時在南太平洋制海空權早已落入美澳軍,故每回日軍運送船隻渡海行使時成敵軍的活靶,日軍運送補給到離島早已成為不可能的任務。

但日軍仍舊把「高砂義勇隊」繼續投入,以強化在新幾內亞之戰。這又以第五回「高砂義勇隊」為例來看,隊員共516名全被安排為新幾內亞Madang「第27野戰貨物廠」服務。然這批的軍夫,又擁有通稱為「猛第2689部隊」之名。

原來是他們原先被安排在「第27野戰貨物廠」當搬運物資的軍夫,但因沒有物資可搬運時,被編到戰鬥部隊,所以被冠了「猛第2689部隊」。

「猛」字部隊任務是為掩護日皇軍轉戰順利而扮演阻擾美澳軍展開突擊的游擊戰部隊,如「齋藤特別義勇隊」「大高搜索隊」「猛虎挺身隊」「佐藤工作隊」「神林部隊」等是全屬於游擊戰部隊。

為有效展開游擊戰,「高砂義勇隊」員還親自製造突擊用的黃色爆彈、特殊爆雷,還利用海水製造人體不可或缺的鹽巴等作準備。

「高砂義勇隊」小隊長日警上野保率領高雄排灣族50名在新幾內亞打游擊戰,他認為日軍投「高砂族」當「義勇隊」乃為戰役中最大的成功之例,因為「高砂族」完全聽從命令,而這種「絕對服從」連日兵都絕不辦到的。



所以日軍雖在新幾內亞戰敗,但唯一應用「高砂義勇隊」打的游擊戰是勝利。當然相對的「高砂義勇隊」員的犧牲很大,上野所率領的高雄排灣族最後只剩下20名生還者 。

當局或許是說這種非戰鬥員當兵源使用,乃是在持續性敗戰當中的不得以的選擇,但仍舊不能迫使「高砂義勇隊」員充當戰鬥員中耗損比率很高的游擊戰部隊。

然而從第一回的100人排灣族以後,一直到第7或8回的幾乎所有「高砂義勇隊」全被送進新幾內亞島及其周圍戰區。

假如當時軍方有意將「高砂義勇隊」屯墾兵空降,準備把「高砂族」移植到新幾內亞島山區以利打造長期抗戰基地計畫等一拼思考,「高砂義勇隊」的確是被鎖定為替日軍打美澳軍,甚至於打贏「大東亞戰爭」的萬靈丹。

1945年6月,在菲律賓的馬尼拉,包括前總統李登輝之兄李登欽在內的3000位台籍日本兵陣亡,250位高砂義勇隊成員和18位日本士官由海南島前往救援,以微薄的人力組成敢死隊,身綁炸彈手拿尖刀,和兩萬美軍大戰,最後竟和美軍纏鬥7小時才陣亡。

高砂義勇隊員的刀被日本人稱之為「生命刀」,意思是用一把刀可以找尋獵物、蓋房子,高砂義勇隊員利用了才台灣部落的番刀,不僅在戰場上、俘虜營裡,都實質地幫助日軍渡過難關。

高砂義勇隊員認為「對於過去來到台灣的荷蘭人鄭成功以及大清國官衙,臺灣原住民從未屈從,但是只有日本的情況不同。因為我們戰勝不了大東亞戰爭的魅力。所謂大東亞戰爭的魅力,便是將亞洲由白人殖民的困境中解放出來。」

被日本人洗腦訓練出來最忠貞的臺灣原住民日本軍~,臺灣原住民因戰爭能成為「日本國民」被認為極為光榮,高砂義勇隊「日本國民」的意識非常強烈,他們生為日本國民,為日本出征作戰,死為日本英靈,應受日本國民奉祀祭拜。(再說所謂的中華民國在臺灣政府也不會祭拜這些「敵人」....lol)

他們自古就不屬中國民族,更不認識「中華民國」,更不清楚「中華人民共和國」~他們殺的敵人正是二戰美國、英國、中國盟軍!

近來「中華民國」立委高金素梅(父金德培為中國安徽人,母高香妹為泰雅族原住民),跑到日本靖國神社胡鬧,還帶著南島民族要硬貼上中國。

2009年8月20日,中共領導人胡錦濤接見高金素梅以表揚其人的「抗日活動」。

胡錦濤會見時說:「台灣少數民族同胞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員,長期以來,為抵禦外來侵略,捍衛民族尊嚴,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實屬南島民族被殖民史上可笑與可悲的一頁!

隨著終戰後時代的變遷,1992年11月「台灣高砂義勇隊戰歿英靈紀念碑」在台北縣烏來鄉「泰雅文化村」的山腰上落成。

碑詞「靈安故鄉」四大字,則是前總統李登輝先生題頒。

碑上有個十字架,碑座有前台灣軍司令官本間雅晴中將的遺詠「鎮魂」,永遠悼念為大日本帝國"進出"南洋而犧牲的臺灣「高砂義勇隊」戰魂的功勳。

(註:本間雅晴生前為台灣軍作詞的「台灣軍之歌」,至今仍深植在老一輩台灣人。終戰不久,本間雅晴即切腹自殺。)(網整)

無奈的年代,錯亂的認同,沒有真正國家意識的臺灣人~

被命運玩弄而追逐他人炮火的臺灣人......

不論是日本國的"大東亞戰爭",中華民國的"反攻復國"都是讓臺灣人真正感到"不知為何而戰?"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全滅!!「薰空挺身隊」 500~

台灣蕃刀一本大和魂

米英撃てとの大詔を
涙で拜む  はらからが
さうだやるぞと 立ち上がりや
熱い血潮が  身にたぎる
われら   高砂義勇隊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3/3/23 上午 09:57:07編輯過]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3/3/22 上午 04:16:35
--  【轉貼】你效忠的是哪個祖國?山崎豐子的「戰爭與和平」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兩個祖國》劇照。 圖/東京電視台


提及日本當代文學改編的影視化作品近年產量繁盛,單就推理小說而言,現今中生代作家當以東野圭吾(1958- )為最,而老一輩作家則以松本清張(1909-1992)為翹楚(其代表作《砂之器》已被六度搬上大銀幕)。若論社會題材長篇小說類型,無疑自是首推以「戰爭三部曲」——《不毛地帶》、《兩個祖國》、《大地之子》——風靡眾多讀者的山崎豐子(1924-2013)了。


不久前,纔剛看完一部取材自山崎豐子同名小說的日本電視劇《兩個祖國》(日文原名「二つの祖国」1),片中擔綱男主角天羽賢治的人氣影星小栗旬甫一開場便與群男全身赤裸上陣,搭配畫面的背景音樂為披頭四(The Beatles)成員約翰藍儂(John Lennon,1940-1980)創作的〈Come Together〉。


日軍偷襲珍珠港後


該劇情以座落在加州東部內華達山脈腳下的曼扎拿(Manzanar)營區拉開序幕,美軍為了一根失蹤的湯匙(認為湯匙可能被磨成兇器),要求所有被囚禁的日裔僑民脫光衣服站在烈日下接受檢查。


這裡只有簡陋的木造屋舍,除了窄床和燈泡外沒有任何家具,加上惡劣的飲食、醫療和教育環境,一旁灼燙的沙塵暴在沙漠中飛舞,周圍並布置了鐵絲網將他們與外界隔絕,遠處更有塔台的機關槍隨時瞄準營區中央。這群手無寸鐵、習慣了逆來順受的日裔僑民,其中有年長者因體弱病虛而棄世,也有剛出生的嬰兒只活了三個月就死亡,如此教人痛心的悲慘遭遇,透露出美國人對待日本人的歧視與憎惡。


這一幕重現的是1941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引發美國民眾反日情緒迅速高漲並對日宣戰之後,號稱「民主自由」的美國政府,因擔心境內近12萬的日本移民與日裔美國人有可能成為日方的間諜,遂以國防安全之名強迫他們離開自己的家園、放棄財產,交由「戰爭安置機構」(War Relocation Authority,簡稱WRA)將他們集體遷徙至內陸拘留營(relocation camps,另又稱作concentration camps,集中營)關押,以便有效進行管理和監控的一段黑歷史。


當時,許多日裔美國人不僅在工作上遭到無故解聘,鄰近住宅區內亦到處可見被人用油漆寫著「NO JAPS」(拒絕日本鬼子)之類的羞辱標語。然而,並非所有的美國人都是如此仇視日本人。


在山崎豐子筆下,一位名為彼德.皮特森的醫生不顧護士長的阻止,堅持把戰爭所需存量不多的盤林西尼,施打於天羽賢治病危的幼子亞瑟身上,他說:「請你不要只看到美國政府把你們關進收容所的這種非人道的一面,不要忘記,這種充滿人道的行為,才是真正的美國」。此處讀來不禁令人動容。接著,醫生又說:「等亞瑟長大成人時,美國應該會深刻反省目前的種族歧視問題,並為此感到羞愧」。


事實上,直到今日,舉凡從白人社會到亞洲國家,從「外配」到「外勞」等議題,所謂「弱勢族群、非我族類」觀念在許多人心中依舊根深蒂固,種族歧視仍是無所不在。



一紙問卷造成家族兩代人的分崩離析


彼時隨着戰局的發展日漸白熱化,及至1942年間美軍進入陌生的太平洋戰場後,由於深感對敵情報蒐集的人才匱乏,於是開始考慮招募日裔美國人,訓練其從事軍事情報翻譯工作,甚至徵召他們組建一支特殊的部隊,因此便在事前針對他們進行一份「忠誠問卷」(loyalty questionnaire),用來測試日裔美國人究竟忠於哪個祖國:血緣上的日本?還是文化上的美國?


其中有兩個問題選項最為爭議:


一、你是否願意加入美國的軍隊,並且不論被派遣至哪裡都願意執行任務?

二、你是否誓言無條件效忠美國、忠實捍衛美國免於任何來自國內外的攻擊,並且放棄對日本天皇、或其他外國政府與組織任何形式的效忠?

面對這樣的問卷,許多日裔美國人不只感到困惑,甚至是憤怒。看在當時大多數美國白人眼中,即便你是在美國土生土長,但只要你的血緣來自日本,你依舊不是「正統」的美國人,而且隨時都有可能被冠上「不忠誠」的罪嫌。

小說當中的天羽一家,身為日裔移民「一世」(issei,意指第一代)。男主角賢治的父母親這一輩,因受法律限制而無法歸化美國,在兩個忠誠問題上都選擇了「NO」而被送進圖里湖(Tule Lake)拘留營。

三男天羽勇作為在美國出生的二世(nisei,意指第二代),針對這兩個問題都回答了「YES」,並宣誓對美國效忠而志願參軍(此即由日裔美國人組成的第442步兵團),後來被派往歐洲戰場為國捐軀。

至於次子天羽忠與長子天羽賢治,彼此在民族情感上更是夾處於兩個祖國之間不斷掙扎,前者選擇回到日本加入日軍,後者則是輾轉在美方日語學校擔任語言兵教官,最後也加入了美軍參戰,孰料某一天兄弟兩人竟如宿命般地在戰場上相遇。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諸如此類處於文化夾縫中的集體苦悶,乃至在錯綜複雜的歷史情結下所孕育而生的那種既矛盾又混亂的身分認同,相信對許多長期以來同樣也被國族意識所困擾的台灣人,更是毫不陌生。

早在上世紀40年代,太平洋戰爭烽火煙硝瀰漫整個殖民地台灣之際,島內作家吳濁流(1900-1976)利用疏散契機、秘密完成長篇日文小說《亞細亞的孤兒》。其內容即已深刻描寫主角胡太明在台灣飽受日本殖民的欺壓,為了嚮往「祖國文化」前往中國以後,又不被認為是中國人而受到歧視,準確道盡了當時台灣人的身分困惑與認同迷失。

其間更遭遇了太平洋戰爭爆發,隨之在台灣總督府的皇民化運動下,胡太明以台籍日本兵的身分被派往中國廣東。當他得知弟弟死於戰爭的強制勞動,胡太明最後也因為過度悲憤導致精神崩潰,小說結尾便以他的失蹤收場。正如山崎豐子小說的名稱《兩個祖國》所示,因身分認同所帶來的矛盾與痛苦,遂成為故事主人公的生命中無法承受之重,天羽賢治最終的結局,即是在身心的煎熬下舉槍自盡。

回歸現實思考,所謂「認同」其實來自於當下生活,而今在台灣遭受壓迫的處境依舊:任何人想當一個合格的「中國人」都並不容易(想想歐陽娜娜,以及先前的周子瑜)。但若不想當一個「中國人」,往往也就更加困難了!


僅次於核彈的秘密武器

由於早年曾在《每日新聞》學藝部擔任記者的修養訓練,山崎豐子經常談到自己寫作時最重視採訪,乃是為了追尋「最接近真理的事實」。而且在採訪之前,她都會翻遍文獻資料,或向相關領域的專家請益。

當時為了寫作《兩個祖國》,山崎豐子自云花費了近半年時間跑遍夏威夷大學、加州大學的圖書館,以及華盛頓的美國國家檔案室(US National Archives)與羅斯福總統紀念圖書館(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Library)等機構查閱塵封檔案,追查當年日裔美國人集中營的歷史真相。

除此之外,山崎豐子還採訪了當年十多歲時曾親身經歷過拘留營的日裔美籍歷史學者魏格林(Michi Weglyn,1926-1999)本人,其在1976年出版的Years of Infamy: The Untold Story of America\'s Concentration Camps(《受屈辱的日子:在美國集中營尚未說出的故事》)一書,日後更成為了影響日美平反運動深遠的經典著作。魏格林亦藉書名直接點出,關於拘留營議題仍有太多「尚未說出」(untold)的史實,可能被遺忘或遭受忽視,都有待後人仔細地爬梳及還原。

有趣的是,在回憶當年查閱美國國家檔案館資料的過程中,按《山崎豐子自述:作家的使命 我的戰後》內容寫道:


關於這點,美國真是非常公平的國家。就算是曝露美國不光明的部分,只要說的是事實,都沒有問題。不過他們擺出的態度是:「如果這是捏造出來的,你可能會出事哦!」……我一邊調查,一邊覺得美國真是擁有奇特習慣的國家。自已國家曾做過的事情,不論是好的壞的,全都留存在記錄當中。2


與美國官方針對所有歷史資料一律允許公開查閱的開放態度相比,更令山崎豐子感到驚訝的,乃是美國人當年的情報戰水準之高、計劃之縝密,即使到了現在也依然難以想像。自美日開戰後,相較於日本在開戰的同時全面廢止了國內的英語教育(據說當時若有人在電車上看英文書還會被毆打),但美國政府卻是反其道而行,透過設立「美國陸軍情報局(MIS)日語學校」徹底學習敵國日本的語言。


在日語學校裡,美軍招募在美國出生的二世日裔為主要學員,培訓他們以「語學兵」的身分赴太平洋戰場,透過竊聽日本軍方的機密電報通信、協助美軍破譯其內容,並且把遭逮捕的日本士兵所寫日記或書信等文件翻譯成英文,用來分析日本軍隊的戰力虛實。他們甚至還被分派書寫勸日本投降的傳單,以及被派去審問投降的俘虜。


培訓期間,這些「語學兵」每天至少要上7小時的課,晚上又有2小時的自修時間,修課內容不僅包含日常會話,就連楷書、草書、地理知識、日本軍隊組織都要研讀。閱讀教材則囊括了《廣辭林》字典、菊池寬的劇作《我父歸來》,乃至日本陸軍的《作戰要務令》《戰陣訓》等。


據說課業相當繁重,因此很多人常在廁所或床上蓋著棉被、用手電筒的燈光繼續讀書而罹患了近視,軍方也不斷地提供眼鏡給他們。而美國軍方對他們的存在卻是徹底保密(特別選在明尼蘇達州偏僻的市郊區建造軍營式校舍,讓附近居民都誤以為他們是日軍俘虜),並將其視為二次大戰美軍所擁有僅次於核彈的秘密武器。


「一般評論家都認為」,根據山崎豐子自述表示:「太平洋戰爭時期的一名語學兵,戰力可匹敵一整個步兵中隊,並且因此讓戰爭提早兩年結束」3。

被戰爭剝奪的青春

過去攸關戰爭的記憶委實不堪回首,追想當年身為女大學生的山崎豐子曾經被派去軍用工廠擦子彈及縫製軍衣,與她同年齡的男同學則是以學生兵的身分被徵召(所謂「學徒出陣」),許多人因此在戰場上死亡。「我們的青春就這樣被戰爭剝奪,這股憤怨,直到戰後都無法抹滅」4,山崎豐子如是說道。


其後,來到1959年,自裕仁天皇透過廣播宣告「終戰詔書」又過了14年,時為皇太子的明仁(1989年即位為明仁天皇,年號「平成」)與平民之女美智子舉行隆重的結婚大典,當天有超過50萬民眾湧上東京街頭,婚禮全程由日本放送協會(NHK)進行電視直播。


然而對於山崎豐子來說,她卻完全沒辦法跟大家一同在電視機前參與盛事。因為,當皇太子夫婦乘坐著華麗的馬車在街上遊行,踏過宮廷前方的碎石道時所發出來的聲響,在她耳裡聽起來就好像是,在戰爭中死亡的學生兵們粉身碎骨的聲音。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以「戰爭三部曲」風靡眾多讀者的山崎豐子。 圖/皇冠出版提供


1.1984年NHK曾將之翻拍成51回的大河劇《山河燃燒》,由松本幸四郎、西田敏行主演。

2.山崎豐子著、王文萱譯,2012,〈擁有美國籍的日裔第二代,為何被送到集中營?〉,《山崎豐子自述:作家的使命 我的戰後》,台北:天下文化出版,頁110。

3.山崎豐子著、王文萱譯,2012,〈我的戰後〉,《山崎豐子自述:作家的使命 我的戰後》,台北:天下文化出版,頁84。

4.同前註,頁93。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369/3746926?from=udn-referralnews_ch1008artbottom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3/3/22 下午 04:31:50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