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亂世守心性,仁義值千金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25326) |
-- 作者:am -- 發表時間:2011/1/12 上午 01:54:48 -- 【轉貼】亂世守心性,仁義值千金 宋末元初,有位大學問家名叫許衡(1209--1281),字仲平,號魯齋。一生以維護儒家學說、承傳民族美德為己任。有《魯齋遺書》傳世。 現擷取數事,簡介如下: 一、苦學成才,品德高尚 許衡家住河內(今河南沁陽縣),家境貧寒,世代務農。他吃糠咽菜,堅持求學。七歲時,曾問老師:「人讀書是為了什麼?」老師回答:「是為考中科舉。」他想了一會兒說:「不應該僅此而已吧?」老師聽了十分驚奇。 許衡漸漸長大,無錢買書,就登門向有學問的人去求教,用借書、抄書、讀書的方法,獲得了許多學識。有一天在集市上,見一位算命先生的桌上,放有一本《書經集解》,就坐在地上,看得入了迷。算命先生為他的好學精神所感動,就借書給他帶回家抄寫。如此這般,他白天勞動,夜晚抄書讀書,終於成了一位大學問家。元世祖為親王時,任命許衡為京兆提學,在關中辦理學校。後來官至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之職。他曾向元世祖建議:為政必須遵循先王之道,必須講義理,因為道理是事物的「所以然」和「所當然」;不可違背了傳統的美德。 二、在動亂之際,更要守心性 許衡在青年時代,讀書能聯繫自己,對照自己,認為聖賢之言,首先是用以律己,然後才是教人;不可顛倒。 他用聖賢之理,指導自己的言行,無論說話做事,都考慮是否合乎道義。有個大暑天,他與幾個青年一起逃難,一天一夜無吃無喝,嗓子幹得冒煙。忽見路邊有一株結了許多梨子的樹。那些逃難的人們,爭先恐後的都去摘梨吃。只有他一個人坐在樹下看書,就像不知樹上有梨子一樣。 有個同伴對他講:「這樹上的梨子剛熟,清香可口,非常解渴。你怎麼不去摘了吃呀?」許衡回答:「這不是我家的梨樹,怎麼可以摘來吃呢?我不吃。」同伴勸他:「現在兵荒馬亂的,人們死的死,逃的逃,這樹是沒有主人了。不用擔心,快去吃吧。」許衡回答說:「即使梨樹無主,我心不能無主;仁義即是我心之主。」他堅守「非己勿取,非義勿取」的操守,始終沒有去摘梨吃。 三、「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 許衡的學識與道德日增,許多人都對他由衷的尊敬起來。沁陽縣附近有一位秀才,備了禮物,登門去拜訪他。許衡見到他送來禮物,心中不悅,向他施禮後講:「我有何德能,敢勞先生大駕?先生不嫌我愚昧,能光臨寒舍,我非常歡迎。但我不收受不合禮義的財物,不願改變我做人的志向。請別見怪!」秀才聽了這些話,很受感動,說道:「許兄果然品德高尚,為人嚴謹,今日初次見面,使我受益非淺。」 此後,拜訪求教於他的人,越來越多了。他在中年以後,乾脆從事講學,以期有益於世。他講學的內容很廣博:經、傳、子、史、禮、樂、星歷、兵刑、食貨、水利等,樣樣都講。他所知甚廣,傳德授知,教書育人,深受生員的喜愛。並且對學生不分貧富,一視同仁。 一個下雪天,有位學生冒著大風雪前來求教。許衡見他凍得發抖,就把自己身上的棉襖脫給他穿,關切的問道:「為何只穿單衣出門?」對方講:「家母患病,我當掉棉衣,換藥了。」許衡立即取出兩貫銅錢,送給他以贖回棉衣。對方知道他並不富足,推辭不要。許衡說:「我助你克服眼前困難,並不影響到我的生計。況且古人講得好:『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我歷來認為:收入能滿足基本生活即可,多餘財錢應濟困助人。這比留下錢來自己享受,更有意義。」他把錢硬塞給了那位貧寒的學生。 元世祖時,朝廷內外都知道許衡的學識淵博,品德高尚,在繼承與傳揚民族文化和美德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以,在許衡去世後,被謚號為「文正」,以資嘉獎。 正是: 嚴於自律, 品行高尚; 弘傳美德, 萬眾欽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