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王維居士(西元701∼761年)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2553) |
-- 作者:小龍女 -- 發表時間:2006/11/7 上午 01:18:38 -- 王維居士(西元701∼761年) 王維居士(西元701∼761年) 王維,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人。唐代著名的詩人、書畫家。王維幼有俊才,唐開元九年(七二一年)取進士,累官至給事中(門下省之要職,掌駁正政令之違失)。安史之亂中。王維被安祿山所獲,身陷長安,企圖自殺未遂,不得已供職賊部。朝廷平亂後,論其過失欲治罪,時王維之弟王縉任刑部侍郎,為兄申辯,並願代兄受罪。代宗以其兄弟友悌之情,從輕處罰,後官至尚書右丞(總轄兵、刑、工三部之事)。故人稱「王右丞」。 王維母親崔氏一生好佛不輟,「師事大照禪師三十餘歲,褐衣蔬食,持戒安憚,樂住山林,志在寂靜。」(《王右丞集》卷十七《請施莊為寺表》)據說,王維出生時,崔氏夢見維摩詰走入室內,故為子取名「摩詰」。(見《中國佛學人名辭典》第五十九頁)受母熏陶,王維早年即信佛教,他曾特地為母親營造山舍,作為奉佛之所,母親死後,又把山舍施給寺廟,為母親祈禱冥福。(見《居士傳》傳十九,《王摩詰傳》) 王維一生習禪,曾「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於道光禪師。(《大薦福寺大德道光禪師塔銘》)居京師期間,常與禪僧相交遊,且「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舊唐書》卷一九○《王維傳》每有名僧初來,總是灑掃庭院,遠相迎候。然後延請室內。他在《飯覆釜山僧》詩中說:「將候遠山僧,先期為弊廬。果從雲峰裡,顧我蓬嵩居。籍草飯松屑,梵香看道書。然燈晝欲盡,鳴磬夜方初。一悟寂為樂,此日(一作「生」)閒有餘。」)《全唐詩》卷一二五)飯僧在唐代許多士大夫們的日常生活中很流行。僧人來後,跏跌而坐,主人便梵香念偈,熱情款待,在僧人臨走時,往往還要施捨一些財物。這種活動也並非要多麼豐盛、排場,略備一些蔬食茶水,要以玄談為樂。王維就曾描述自己家中一無所有,「唯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註1)而已。」(《舊唐書》卷一九○) 王維以「五戒」律己,日常服食不茹葷血,不衣文采;中年喪妻後,便不再娶。退朝之後,梵香獨坐,以禪誦為事。有時則與友人裴迪等往來山寺,或彈琴詠詩,或與山僧共話,樂而忘返。 王維的許多詩歌中,充滿了佛教的禪機理趣,讀來有一種清新妙悟之感。如他的《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鳥鳴澗》詩云:「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還有《鹿柴》詩:「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等等。明人胡應麟說,《辛夷塢》是「五言絕之入禪者。」《鳥鳴澗》「讀之身世兩忘,萬念俱寂。」(《詩藪》內編卷六)還有一些詩表現了他對佛教的由衷服膺,如《謁璇上人》:「少年不足言,識道年已長。事往安可悔,餘生幸能養。誓從斷臂(一作「葷」)血,不復嬰世網。..一心在法要,願以無生獎。」 王維之所以信仰佛教,也與人生遭遇到的種種痛苦、挫折相關,他希望能從佛教中得到些許安慰,如他的《嘆白髮》詩云:「人生幾許傷心事,不向佛門何處消。」這也是唐代士大夫們傾向佛教的一個基本原因。不過,王維並不消極,甚至反對埋首空門的人。當時有位魏處士,潔身不仕,屢徵不應。王維寫信勸他說:聖人之教不如此。王維認為潔身自處雖然志高難得,但違背了聖人救世的言教,應該和光同塵,不離世俗。他還舉出古代志高的許由為例,許由聽說要讓帝位於他,便感到如同受到污染,臨水而洗耳。王維認為「耳非駐聲之地,聲無梁耳之跡。惡外者垢內,病物者自我,豈入道之門與?」(《居士傳》卷十九《王摩詰傳》)王維的這番話反映了大乘佛教菩薩行的入世、救世心腸。臨終前,王維給平生親友修書多幅,「多敦勵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舊唐詩》卷一九○)可見其信仰精誠。 【注釋】 1.藥鐺(Cheng):是裝藥食用的一種鐵鍋。藥食(又作:藥石)是禪僧晚間之粥。(《黃檗清規》:「藥石,晚食也,比丘過午不食,故晚食名藥石,為療飢渴之病也」)「繩床」是供禪僧倚坐的張繩的椅子。 (史向前編著) |
-- 作者:ppo -- 發表時間:2017/4/27 上午 02:26: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