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台灣古代名稱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26839) |
-- 作者:lisav -- 發表時間:2011/5/2 上午 09:18:45 -- 【轉貼】台灣古代名稱 台灣的名稱在西方世界只有一個叫「Formosa」但是在中國的文獻上卻有許許多多的名稱。最古老的名稱如記載在前漢書中的「東鯷」,臨海水土志的「夷州」,隋書的「流求」等。 這些古代的名稱檢討如下: 一. 東鯷:在二千年前,漢朝的「前漢書地理志」中記述: 「會稽海外有東鯷人,分為二十餘國,以歲時來獻見…」所以有部份學者 推測這個「東鯷」就是台灣。 但我們以現代的觀察,二千年前的中國是以中原即在黃河流域的長安、洛陽為主要活動區,漢朝對華南勢力僅及長江下游而已。若要到更南的福建、廣東是很希罕的,若要橫渡大海到台灣更是困難重重。所以古代漢人當他們到達長江下游並見到海洋時,把所能看到的島嶼一概稱為「東鯷」。所以東鯷是泛指海上的眾多島嶼,所以稱有二十餘國,依此可証東鯷單指是台灣的論點是不正確的。 二. 夷州:在三國時代吳國丹陽太守的「臨海水土志」中曾記戴「夷州在浙江臨海郡的東南,離郡二千里,土地無霜雪,草木不枯,四面皆山,眾山夷所居。山頂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部落間互不相屬,各號為王,分劃土地、人民……種植五榖,釀粟為酒,魚肉亦多。善織細布,喜在布上刻圖紋飾……」。但是「夷州」這個名稱在中國古代是屬於不能確定倒底是指何處的名稱如「亶州」。在吳志孫權傳說:「夷州亶州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將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及仙藥,止此不還…」。從上可知在三國時的夷州並不是單指台灣,況且在山海經中「甌在海中閩在海中」就解釋清楚當時從長江流域到福建是要乘船。所以夷州極可能是對散居於華南沿海各島。 三. 流求:到了隋朝時,隋煬帝派遣朱寬、陳稜率軍至流求並把數千名男女捕回中國。 在隋代的琉求又稱?求,可能是指今日的沖繩群島(即琉球群島),它極有也將台灣的北部含括在內。 以上是古代中國對台灣可能名稱。由以上名稱之分析可知當時對台灣所知是一片空白。如果將古時中國與台灣強湊在一起,大概是屬於有政治企圖的人所聯想的講法。 |
-- 作者:lisav -- 發表時間:2011/5/2 上午 09:20:05 -- 「台灣」名稱的由來 荷人佔據台灣是從一六二四年八月二十六日登陸台南安平地方,該地名依原住民稱為 荷蘭人統稱Taioan,漢人依此稱「大員」,記住這是用洛河語發音,而非北京話,荷人據台期間(一六二四~一六六二年)在大員廣場上絞刑台旁,設立一公稱處,它是專門針對長度、重量、土地丈量引起問題的仲裁機構,十分權威。又因為漢人從中國帶來的度量衡並不一致,各地對長度、重量的認知均有差異,毫無標準可言。荷人於是規定大員尺是一尺十寸,大員斤一斤十六兩,土地以「甲」為計算單位。公稱處除了仲裁機構外也是檢查機構,各地使用度量衡需經公稱處檢驗合格方可使用。 荷蘭人也帶來以「甲」為單位的地積制度,所以台灣測量土地的尺度和中國不同。中國自古以弓測量土地,稱之為「畝」,而在台灣的荷蘭人是以戈測量土地,以二十五戈四方叫「甲」(morgan)。中國田以畝計,六尺為一弓,二百四十弓為一畝。台灣田以甲計,每甲東西南北各二十五戈,每戈長一丈二尺五寸,一甲計約內地十一畝三分一釐零。「甲」一直沿用到今日,相等於西洋的0.96992公頃(hectare),大約為今日中國的14.549市畝(15.786舊畝),日本的一町步或2934坪。 荷蘭人在大員的公稱處成為度量衡的權威,以此為交易的準繩,稱為大員尺、大員斤。在中國沿海的商人對外交易若以大員尺斤為計算標準,可免去不少的麻煩,尤其是與外地人交易時比較有公正性,大家也樂於使用。久而久之「大員」的涵義已從局部指今日「台南地區」擴張到泛指使用大員尺、大員斤的荷蘭佔領地區,如台南、鳳山、滬尾、雞籠。 荷蘭人敗退離台之前,大員尺、大員斤除了在全台南北各地使用外,更漸漸擴大到中國沿海的外貿商界,所以中國沿海的人對使用大員尺的人很單純的統稱為「大員人」,同時對在海峽對岸的這島嶼稱為「大員」島。大員是以河洛話(閩南語)發音,若以今日的北京話就是「台灣」。這就是台灣名稱的由來。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3/12/15 下午 12:58:29 -- 【轉貼】清以前中國歷朝各代為何都不願意將台灣納入其版圖? 《三國志》〈吳書〉的記載:「 (黃龍) 二年春正月,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 …… 得夷洲數千人還。」夷洲是不是台灣,至今尚無直接證據,退一萬步說,假設夷洲真的是台灣,但是派兵來台灣擄人回去,又沒有在此設官治理,台灣怎麼成為其治下的領土呢?這個歪理如果講得通,則日本侵略中國時,也抓了不少中國人,中國是不是日本的一部分? 《隋書》〈東夷列傳〉所記載的,隋煬帝曾派軍隊人海到「琉求國」抓人的事。琉求國指的是台灣固然不錯,但是這和前項「得夷洲數千人還」同樣是侵略行為,更何況資料中記載此事結局是「 …… 擄其 (琉求國) 男女數千人,載軍實而還,自爾遂絕。」既然明明「自爾遂絕」 (從此以後便斷絕了) ,不是反而證明台灣不屬中國了嗎?
ANS: 關於這個問題, 我認為原因有二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4/2/6 上午 04:42:39 -- 【轉貼】為何當初明朝要澎湖不要台灣? 本來明朝的領土範圍就有包括澎湖 可是照明朝政府對澎湖的管理來看並不重視澎湖 卻寧願荷蘭占領台灣也不願交出澎湖 台灣明明比澎湖大 跟大陸應該也是差不多近 那又是為什麼呢? 1.澎湖與台灣距離雖短,卻阻隔一道極為凶險的「黑水溝」海域,早期從中國要到臺灣,由於造船技術、航海技術及知識的不發達,要東西橫越台灣海峽的「黑水溝」,是一件危險的事,海難頻繁,先民雖有能力行船到澎湖,但對於前往台灣顯然興趣極為缺乏,【元史留求傳】云:「水至澎湖漸低,近留求,則謂之落漈。漈者,水趨下而不回也,凡西岸漁舟到澎湖而下,遇颶風發作,漂流落漈,回者百一」,此「落漈」,即流經台灣西部海岸與澎湖群島間的黑潮,又稱黑水洋或黑水溝,直到清朝中葉,仍使人談虎變色。 2.台灣原住民凶悍,所以歷代才在澎湖駐軍防範,直到清朝末年,仍有日本、美國、英國船隻在台灣海域遇難漂至"生番"盤據地區,慘遭殺害的記錄。 3.明末以前大陸仍有開發餘地,人口尚未過剩,且台灣的物產尚不足以吸引商人,缺乏國際貿易的市場價值。而在洋人東來以前,中國對外交通的主要航路都未經過台灣,頂多只有琉球航線,須掠過台灣北部,因而並未引起注意。 4.明初洪武帝實施海禁,裁撤澎湖巡檢司,強迫澎湖居民遷往內地,與台灣聯繫的機會大為降低。 5.當時人們認為「臺灣是瘴癘之地」,對於台灣水土的印象,和唐代文人對於中國南方的論述很像,充滿了疾病的恐懼與國族的歧見。在他們的想像當中,台灣的環境氣候極度的惡劣,濃鬱的瘴癘之氣有害於人體的健康;島上居住的也是些遠在荒服的殆非人類的魑魅。 臺灣的氣候,因為地理關係並不單純,東西南北高山平原氣候差異極大,熱帶、亞熱帶高山型氣候紛呈不一,四周環海,從南到北隨著緯度而變化,不若中國大陸的四季分明,秋冬的差異幾乎無法辨別,這對自幼慣習於大陸型氣候的漢人而言,是一項極為嚴苛的考驗。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6/5/10 上午 11:36: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