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3/11/5 上午 08:04:46
-- 【轉貼】東西文化交流史,敦煌莫高窟
敦煌的莫高窟有何重要性?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近代以來,又發現了藏經洞,內有5萬餘件古代文物,並衍生出了一門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但莫高窟在近代以來受到許多人為的損傷,文物大量流失,其完整性已被嚴重破壞。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又何以被稱為「敦煌學」? 敦煌學是一門以地名學的學科。最早使用"敦煌學"這個名詞的是中國史學大師陳寅恪,1930年他在爲陳垣《敦煌劫餘錄》一書所寫的序中寫道:"敦煌學者,今日世界學術之新潮流也。"這一名稱從此沿用下來,成爲約定俗成的專用名詞,爲全世界所通用。 對敦煌學的起始有不同的說法。大多數人以敦煌文書的出版最早始自羅振言而將羅稱作敦煌學的創始人。也有人將曾在所出版的《緣督廬日記》(1903年11月23日)就詳細記載過敦煌文物的價值的清政府地方官員葉昌熾作爲敦煌學的濫觴。 敦煌學最初的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藏經洞新發現的文獻及相關問題上;隨著研究範圍的擴大,凡與藏經洞文獻所涉及的問題以及敦煌石窟建築、壁畫、雕塑以至敦煌的歷史文化等,都成爲敦煌學的研究對象。敦煌學是一門包羅萬象的綜合性學問,也是範圍廣泛的"世界顯學"。 敦煌學的起源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一說二十五年)農曆五月二十六日,王道士所僱的人在清除第16窟甬道的積沙時,偶然發現了藏經洞(今編號爲第17窟)。但敦煌當地的富紳無人認識洞內這批古物的價值,清政府也未能對其進行應有的保護。致使藏經洞中的大批敦煌遺書和文物先後被外國“探險隊”捆載而去,分散於世界各地。劫餘部分被清政府運至北京入藏京師圖書館。莫高窟的壁畫和塑像也遭到劫奪與破壞。 1914年至1915年,俄國奧登堡率考察隊到敦煌和莫高窟,不僅收集到大批敦煌寫本,還掠走了第263窟的多塊壁畫。1921年,在蘇俄國內戰爭中失敗的數百名白匪軍逃竄到莫高窟,他們在壁畫上任意塗抹、刻畫,並在洞窟內燒炕做飯,致使大批壁畫被火燎煙熏。1924年,美國華爾納曾到莫高窟盜剝了大面積的壁畫,並掠走彩塑。 1925年8月,日本學者石濱純太郎在大阪懷德堂講演時,使用過“敦煌學”一詞。1930年,著名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在爲陳垣先生編《敦煌劫餘錄》所作序中,概括了“敦煌學”的概念。在此前後,英文中也出現了Tunhuangology這個新詞。敦煌學漸趨成爲一門國際性的顯學。自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起,中國的歷史學、考古學和美術工作者到敦煌進行考察的人逐漸增多。經過他們的研究和宣傳,敦煌莫高窟在文化界的知名度逐漸提高。1944年,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擔負起了保護洞窟臨摹、研究敦煌壁畫的職責。1951年,敦煌藝術研究所更名爲敦煌義物研究所。1984年8月,在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基礎上,擴大建立了敦煌研究院。1987年12月,敦煌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發掘出的經卷,現今散落哪些國家?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