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遇到張師誠 林則徐人生重要時刻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27882)

--  作者:Big-sam
--  發表時間:2011/7/7 上午 09:36:08
--  【轉貼】遇到張師誠 林則徐人生重要時刻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林則徐以煙毒防治聞名於世。(維基百科)

◎奉臨 【明心網】清宣宗道光19年(1839年)6月3日起,林則徐在廣東虎門海灘當眾焚燒鴉片,歷時23日,被稱為虎門銷煙事件。此後,我國便以虎門銷煙第一日作為禁煙節。而林則徐與提拔他的張師誠一段人生際遇雖鮮為人知,卻是他生命歷程中不可磨滅的重要轉捩點。藉著此文不僅呈現林則徐成為經世之才的原因,也紀念他對煙毒防治的貢獻。(維基百科)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林則徐在虎門銷毀鴉片想像圖。(維基百科)


家庭教育紮下深厚根基 清高宗乾隆50年(西元1785年)7月26日,林則徐出生於福建侯官縣。林家世代本為望族,一直以清德著稱。後來家道中落,到他祖父及父親時,家境更為艱困,兩代都在中了秀才之後,無法續成舉業。父親□谷先生為維持家計擔任鄉里私塾教席,林則徐反而得到啟蒙的機會。□谷先生不僅作學識的培育,更著重涵養天真與廉恥之心,他不採用傳統刻板的教育模式,而是讓孩童“自樂於向學”(林則徐自述)。所以,林則徐一生的學問道德在孩童時期的家庭教育中,紮下了深厚根基,對他日後任事與待人各方面都有深遠影響。 林則徐二十歲中舉後,本應入京參加會試,卻遇到了與父祖輩同樣的困境──仍因家累過重,無力促成進學之路,只好放棄機會,轉往福州附近某縣衙門充當一個小文案,當時林新婚不久,迫於生活壓力,屈就為縣太爺處理文書,而且一晃便過了三年,他的才學和治事能力,在那段期間,或許得到一定程度的磨練,但也有可能就此被埋沒一生。 冥冥之中,似有鬼使神差,嘉慶11年除夕前一夜,林則徐為知縣所撰寫的一封新年賀稟(給上級的賀歲卡),在寄達當時新任福建巡撫張師誠手中時,受到格外的賞識,成為扭轉他命運的一個關鍵因素。 賀歲卡文採 促成師生相遇 張師誠是浙江人,在乾隆皇帝時曾受召面試,賜為舉人,後來考取進士,歷任翰林編修、吏部主事、按察使及各省巡撫等官職,尤以福建巡撫八年任內最有治績,在當時封疆大吏中,號稱能手,清史稱他:“才猷建樹,卓越一時”。 官場裡對人情往來應酬的書寫,早習以為常,一般官員根本無須經手,交由屬員做回復即可。張師誠此人,不僅個人能力卓越,他還時刻留心身邊各種人、事、物,一心想從中發掘有用人才。這一番用心,使他在嘉慶11年除夕的前一夜,猶留守在巡撫衙門內,親自翻閱從各地遞送來的賀稟。很快的,他發現了其中特別突出的一封,反覆閱讀沉思後,決定立即派一名幹練的親隨連夜下鄉,要他務必將撰擬賀帖的人帶回省城相見。 張師誠為了要了解賀稟作者究竟是否具備真才實學,足堪大用,煞費了一番苦心,做了許多方面的試煉。首先他交代親隨,見面後不須多語,但要一路觀察此人神情。 第二天清晨,親隨來到縣衙裡,知縣一聽是撫台來的官差要來帶人,以為出了什麼岔子,基於愛護僚屬的心意,返身急告林則徐,要他迴避,準備托辭林已回家過年來為他擋駕;林則徐認為好漢做事好漢當,一口回絕了知縣的好意,隨即與官差從容的步上了省城之路。 奏摺展現實力 通過考驗 跋涉了大半日,來到省城,已近黃昏。官差向張師誠回報,來客是個二十出頭的年輕舉人,已令張師誠大感意外,又聽說他一路氣定神閑、安然自若,就更覺好奇。他讓年輕人吃過簡單晚飯,便親自到辦公處和他見面,寒暄過後,抽出一大疊文卷,交代林則徐漏夜為一個繁雜的案件擬一份奏摺,並且要謄寫清楚,五更時辦妥。 除夕夜應該是闔家團員吃年夜飯的時刻,林則徐卻不明就裡地被留置府衙中,且經大半天長途奔波,未得休息,就奉命在喧鬧的鑼鼓鞭炮聲中,長夜凝神,細心構思。 第二天五更過後,張師誠步入書房時,林已用端正楷書完成交付的工作。張巡撫就著燈光細讀奏摺,心裡忍不住暗自贊嘆,但突然又生出另一種想法,故意雞蛋裡面挑骨頭,擺出臉色,拿起筆來塗掉幾個字,要林再細加斟酌,重新繕寫,待他拜年回來就要取件,說罷即揚長而去。 這豈不是折磨人嗎?多虧林則徐涵養深厚,等巡撫大人回轉時,發現第二篇奏摺,謄寫得更為圓潤工整,內容也更見精採,終於展露他親切的本色,微笑拉著青年入座,向他細說事情的原委,並為自己的冒失表達歉意。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林則徐題字。(維基百科)


原來林則徐在整個過程裡,不知不覺地通過了張師誠對他進行的“才學”、“修養”與“體力”三方面考驗。 賀稟的文採雖吸引張師誠的注意,但不足以證明林擁有經世濟民的學問,所以安排他構思撰寫更需要真功夫的奏摺,林則徐不負所望,展現了他的真才實學。在前來省城的路上,林則徐始終表現得一派從容,沒有絲毫心浮氣躁之色,這在一般成人來講,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況是個年輕小伙子。 張師誠本來已經對林冷靜沉穩的涵養十分滿意;但想到一個人要能承擔國家繁鉅的重任,還必須具備充沛過人的精力,因此才靈機一動、故意再刁難他,以做進一步觀察。林則徐經一天一夜的折騰,仍能神採奕奕、應對自如。在張師誠眼裡,這位學養深厚、體力耐力具足的青年,自然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貴人相助 成就經天緯地才幹 當下便邀請林則徐新年過後,到府衙共事,他願將畢生所學,包括:吏治兵刑、朝政典章與個人經驗等,一一傾囊相授。林則徐跟隨張師誠四年,在張的培植下,他的思維、視野與人生境界,變得更為宏闊,促成了27歲北上參加會試,中榜進士,得以一展長才,全力奉公的機緣。 近四十年的從政生涯,林則徐不論奉派從事河工、漕運、鹽務、邊政、防洪、賑災、吏治、軍政,以至於煙害防治各方面,無不傾注心血,全力以赴。張師誠對他的啟迪與幫助,實在不容輕估。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林則徐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信函,告知中國禁煙一事。(維基百科)


張師誠與林則徐共同的人格特質是:不忮不求、無私無我;同樣具備為國舉才的苦心、禮賢下士的襟懷、兢兢業業的精神。在吏治逐漸敗壞的清朝中晚期,他們無異是一股清流。 人生際遇殊難逆料,很多人期盼生命中出現“貴人”,就像張師誠扮演“伯樂”,提拔林則徐這匹“千里馬”一樣;可是往往忽略,這種機緣可遇而不可求。最重要的是,當處在沉潛期的時候,是否耐得住寂寞、辛苦與挫折?是否能夠不斷嚴以律己、自我淬煉、向上提升?自我的充實、涵養火候究竟到了什麼程度?如果不曾用心,又不甘寂寞、不願吃苦,還整天幻想著一步登天,那豈不是痴人說夢?即使貴人近在咫尺,最後也可能擦身而過,所以人必須自助而後得人助、得天助!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美國紐約市東百老匯街口林則徐雕像。(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