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關於宋朝所謂「重文輕武」的真相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28831)

--  作者:jay
--  發表時間:2011/9/17 上午 04:54:24
--  【轉貼】關於宋朝所謂「重文輕武」的真相

今人論及宋朝的朝廷政策和社會風氣,往往用「重文輕武」四字概括,又以此作為批判甚至鄙夷宋朝的一個重要理由,並認為宋朝的很大部分問題,都根源於這四字。「文」與「武」、「重」與「輕」,都無嚴謹的定義,所以如何解讀,就存在很大的主觀性。「輕武」,極端一些,可以解讀為︰一切與「武」有關的事物和人都在輕視之列。如此一來,不少人想像中的宋朝,就是以下的景象︰統治者輕視邊功、荒廢武備、待薄軍人,宋代民間武風不振,只知讀聖賢書。究竟真實的歷史是否這樣?

其實有關的想像是經不起具體史實的推敲。「在以往提出的『重文輕武』概念中……但在一般閱讀這一概念中『輕武』的語義時,往往也容易使人對『輕武』的理解加以延伸,認為宋朝有輕視武備乃至軍隊之意。而軍隊從來是國家存在的重要保障,即使是再愚蠢的統治者也不可能忽視軍隊的重要性。因此,便有學者對此概念提出爭論,指出:說宋朝『重文』符合實際,說『輕武』則不然。又列舉宋太祖以下歷朝重視軍隊,兵員龐大、軍費驚人以及政治家無不談兵等事實,……因此,最後得出的結論為︰宋朝是『重武』不是『輕武』。」(陳峰《 北宋武將群體與相關問題研究》)

先來看軍費。宋朝的軍費開支長期佔去歲出一半以上,戰爭時期高達十分之七八甚至更多。關於這一點,宋朝君臣時有議論。曾在英宗治平初年任三司使的蔡襄,提到當時的財政狀況是「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孝宗傳位給光宗時,叮嚀兒子說︰「當今天下財賦以十分為率,八分以上養兵,不可不知。」以絕對數字而論,唐朝天寶末年,公認窮兵黷武的時代,軍費只有一千四五百萬貫,還不到北宋慶曆中的養兵費的三分之一。也別以為軍費高僅僅是回應侵略的結果,北宋很多時候都是主動出擊的,例子有雍熙北伐、熙河開邊、元豐伐夏、紹聖開邊、宣和伐夏、聯金滅遼等等,其中元豐伐夏更是冷兵器時代最大規模的軍事作業,甚至是南宋,財政狀況惡化亦始於開禧北伐。為了更有效地供應前線的軍需,北宋容許河北、河西、陝西三路經常性截留上供錢物,南宋甚至容許富庶僅次於東南的四川財政獨立。(也是對所謂「強榦弱枝」一個絕妙的諷刺) 南宋初年,猛支軍費的同時,教育被認為是「不急之務」,州縣學多半停辦(也證明了「重文」其實沒那麼極端)。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3/9/10 上午 02:10:47
--  【轉貼】宋王朝軍隊其實不弱,為何有宋軍不堪一擊的固有印象?

一般會認為宋朝是個積弱不振的朝代,我想有很大的原因是受到傳統教科書的影響。宋朝最遭人詬病的是軍事的羸弱,,但如果深入分析當時的實際情況,宋朝的軍隊並非是想像的那樣不堪一擊,主要是有先天上的劣勢:

宋朝的立國在軍事上先天不足,無長城禦敵,產馬地被遼國佔據。
宋朝立國時,北方的契丹已經先立國幾十年,它在後晉的石敬塘手裡搶去了燕雲十六州,使得北宋一開始就失去歷朝對抗北方游牧民族騎兵部隊的長城屏障;同時產馬地在北宋建立之前即被西夏和遼國占有,使得宋軍必須以步兵為主體,尤其是契丹、党項兩族的鐵甲重裝騎兵,都具有極其強大的突擊能力。在歷次戰爭中,都對宋軍構成極大的威脅,所以才使得宋軍在戰略上大多被迫處於防守被動的局面。

兩宋期間碰到了多個空前強大的敵人。
從數量上來說,宋朝也是歷朝以來碰到的對手是最多的。兩漢的對手就只有匈奴一個,唐朝的對手也就一個突厥,明朝時候的對手是蒙古和滿族,而宋朝時候的對手多達四個:契丹、党項(西夏)、女真、蒙古。而且他們不是漢唐兩朝所遇到還處於遊牧民族的的匈奴、突厥,兩宋的對手契丹、党項(西夏)、女真,他們吸收了中原的先進文化技術,建立起一套類似於漢唐帝國的國家系統,並大力鼓勵農耕和工商,引進漢文明。政治文化軍事上日益強大的遼、金,已經具備了抗衡中原王朝的實力,由於他們與宋朝力均勢敵,所以宋朝歷朝受外患所擾。

但進一步細想,唐朝290年,元朝98年,明朝316年,清朝268年,兩宋延續了320年,是中國歷史上朝代比較久遠的,宋朝這個被挨打的朝代能延續這麼久,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所以我們進一步要追問,宋朝的軍隊真有這麼弱嗎?

其實北宋前期禁軍在冷兵器時代是相當強的野戰步兵,北宋前期禁軍選拔強壯的士兵,士兵普遍身材強壯高大,訓練嚴格。而且習漢胡之所長,膂力遠強過漢唐軍人。宋軍把弓弩當作第一武器,軍人七成為弓弩手,在全國把弓弩當作第一武器的時候,因此北宋前期軍人不缺乏許多出色的神射手。

宋朝禁軍兵員是從各地精選的,訓練是嚴格的,經濟待遇和武器裝備也是最好的。因此理論上講,他的戰鬥力應該是最強的。在北宋早期也確實如此。北宋開國時,禁軍不超過40萬人。從塞北高原一直打到南海之濱幾乎戰無不勝,順利統一全國。對契丹的幾次戰爭雖然失敗,但也給對手造成沉重打擊。宋軍並不是演義小說裡描寫的那麼不堪,作戰勇猛,防禦作戰相當穩固,即使在河北平原的不利地形條件下,依舊可以和遼軍互有勝負。在西北和西夏作戰,屢次獲勝,最後成功壓制西夏,拓展土地千里。

可從仁宗中期開始,但隨著與遼國《澶淵之盟》的簽訂,北宋最強大的對手一夜之間就消失 了。沒有了戰爭,和平時期就沒了喪命的風險。而且禁軍待遇又如此高,因此很多人都想靠混進禁軍獲取經濟利益或混個官職,而禁軍沒有嚴格的退休年齡。一些老兵居然可以混到60多歲還不退伍。結果,禁軍兵力從此變成最典型的“只進不出”,人數雖然增加,戰鬥力卻越來越低下。

甚至到了北宋後期,虛報空額來貪墨軍餉的情形日益嚴重,士兵死亡不註銷、逃亡不下編是軍隊“吃空餉”的慣用伎倆。特別是徽宗之後,士兵逃亡隱匿尤其嚴重,統兵者藉此欺上瞞下,中飽私囊,以致政局日亂而無法自救,加速了北宋的衰亡。到了南宋皇帝為了 防止武將專權,放著名將韓世忠、岳飛不用,一味苟安而主和,最終還是亡於蒙古鐵蹄之下。

一個時代的政治和軍事總是互相影響的。從宋朝立國開始,限制武官、防範武將是其軍事制度的重要特點。戰爭中鍛鍊出來的岳飛、韓世忠等傑出將領也多被猜疑。政治上的文官治國,全社會重文輕武,使得軍人社會地位不高;宋朝軍隊尤其是禁軍的沒落,其實是宋朝皇帝自己一手造成的!是“重文抑武”惡劣風氣的直接結果!宋朝擁有舉世無雙的經濟和科技實力,卻還是亡於外患,或許是當初宋朝制定開國政策下就已經註定的結局。

繼續補充

用大唐跟北宋作比較來看北宋對外族戰爭的勝率高達七成,威震西域的大唐朝對外族戰爭的勝率卻只有一半一半。

綜觀宋太宗兩次北伐的成果來看北宋雖然以兩次失敗收場,但是遼國卻因為兩次北伐接近滅國的邊緣,你在史書上看到打敗仗殊不知這是傷己七分傷人十分。

經濟面:

 
以全世界的財富當作100%來算北宋占有全世界25%的財富,每年繳出去的歲幣連僅僅1%GDP,你看看現在的美軍、共軍、台灣軍備上總共佔了多少GDP?是1%的好幾倍!!!!

你用1%的GDP換來和平,那大家會說為何我們是單方面的付出?
其實你在算算看和平紅利...人民不用在農忙時期出兵打仗、商人可以南北運輸暢行無阻、北宋廉價又精緻的器皿可以大量傾銷遼國,甚至結算後北宋還對遼國造成順差。

軍事面: 

 
我敢打包票北宋的禁軍不只不弱還很強!
北宋雖然沒有馬場無法培養大量的騎兵,但是也發展出相抗衡的堅強步兵方陣,騎兵的優勢在於戰場上快速移動以及在敵人移動時來不及防禦殺得對方措手不及,但是對上習慣以陣法及方陣步兵作戰的北宋就如同獅子對上刺蝟,以槍、頓抵擋騎兵的衝擊,以高科技的強弩、連弩、床弩做強力的遠距離射擊,以密集的弓箭射擊覆蓋對方騎兵活動範圍,若純粹平原上展開互相硬撼北宋的步兵占了強大的優勢。

還有北宋的軍事構想非常的先進,在古代通信不良,不像現代有視訊有手機可以迅速聯絡到各部隊作分合進擊的動作,所以宋太宗頒布了平戎萬全陣圖,這個觀念非常類似現代化軍隊的部隊作戰計畫,先預設好各種敵軍進犯的方式然後將領依計畫實施作戰,如同我們現在常常在做的軍事演習就是在實施作戰計畫的驗證,平戎萬全陣圖可以說是古代的固安作戰計畫。

農業:

地力的輪種、早熟稻的引進、壟的出現,使得一塊小小的土地養活更多的人,所以我們會覺得北宋始終不是一個侵略王朝,常常就縮在自己的一畝半分田裡面,因為他們對土地並不感到饑渴,侵略王朝的特徵就是他們需要土地、很大量的土地來養活他們的人民,但北宋不需要,如後代的大明朝...上百年不需要擴張國土,通常戰爭是取得資源的手段,所以用戰爭的次數可以判斷該國對於資源的需求大小。


有空繼續補充~

  • 2013-08-28 12:20:07 補充

    第二:
    北宋的禁軍就是我們口中的職業軍人,我們在北宋的中期後發現禁軍一直在擴編,到了北宋亡國之前高數百萬之譜,但這北宋的禁軍到了這時期常常是被當作解決無業人口的方式,在社會上無特殊才能及無田種植的遊民大量進入禁軍。

  • 2013-08-28 12:21:15 補充

    第一:
    雍熙北伐,其實已趙匡胤的立國構想下是不北伐的,而是想用金錢去購買土地,而這個構想在趙匡胤的推動下在他晚年時已達到目標的七成額度,接下來就是跟遼國談條件買回燕雲十六州,燕雲十六州失於後晉,已經變成遼國的故有土地,所以趙匡胤,其實我覺得趙匡胤往往跳脫當時時代人的思維,以平等互惠的方式用金錢換取想要的土地,我們其實可以看到美國在建國時也跟各國購買土地擴展國土。

  • 2013-08-28 12:21:25 補充

    但是宋太宗即位後急於立功,極有可能的原因是得位不正想要建立功勳以堵悠悠眾口,結果在戰場的士兵作戰技術沒問題,理論沒問題,但是因為平戎萬全陣圖的關係將領沒辦法隨機應變完全只能按照陣圗布陣,加上戰略制定的失誤造成兩次北伐把宋軍一掃天下最精銳的老兵都給打光了。

  • 2013-08-28 12:21:37 補充

    第三:
    軍餉發放誤判問題嚴重,誠如神之右手大大所說很多缺額不補,然後虛報人數領取軍餉,變成部分高級官員斂財的工具,以至於作戰時高層誤判人數,原本預計十萬人出擊,但是因為缺額的問題結果事實上只有七萬人,造成作戰不利。

    這跟國民黨在國共內戰時期遇到的問題一樣,將領常常虛報人數至使高層誤判人數結果預判十五萬對十萬的戰爭結果只派出八萬人出征,整個部隊編制不齊缺砲手、缺機槍手、一個班建制少好幾個人當然戰力不強。

  • 2013-08-28 12:21:42 補充

    第四:
    真正給禁軍最後一擊也就是最嚴重的一擊,就是宋徽宗時代的六賊之一高裘,把禁軍當作自己私人部隊,當做廉價人力,利用虧空的員額大量斂財,而且從未整軍經武,部隊疏於訓練,根本就不會打仗。

    如果在北宋中期大量擴展禁軍時叫做戎兵的話,那宋徽宗時代的禁軍根本就是一堆假兵,不要說作戰了,連武器都不會用!我覺得讓北宋禁軍沒落的有幾個點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3/9/10 上午 02:13:59
--  【轉貼】

宋弱的印象的確很大的來源是教科書,
但是宋弱的印象也是其來有自,那是種通史的印象,
即史學家們以通史觀比較斷代史而得之,
要知道中國沒有一個朝代如宋代這般受欺壓,
受欺壓者基本上就是個弱者,不足以謂強,
換言之宋弱論也是有史可證的,諸君應該試著接受。
或許當我們去觀察個別戰役或個別期間的戰況,
感覺起來宋軍很強大,但那只是判斷的基礎不同所致。

本題重點在於夏、宋間戰爭,
但宋軍可以滅西夏之說,其實已是夏、宋衝突百年後的事了。

從黨項李氏據夏州受遼冊封王號起便一直擴張,
而宋軍只在環、慶、原三州保衛戰時取得勝利,
最重大的失敗當屬誤中聲東擊西之計而痛失西涼府,
這導致西夏一路破宋、吐蕃、回鵠直抵玉門關,
自此西夏掌握了河西所有重大的綠洲與關隘,
至此,西夏已稱王近四十年,破宋軍、奪宋州、府、城無數。
領地已達初時僅轄夏州的定難軍時之十幾倍大,
取得如此成就的西夏已無西顧之憂,專心兵向關中,
夏、宋間的大戰就此展開,大宋始傾力向夏,
但此時的西夏已養成大國,
故宋軍慘遭鎮戎三敗,西夏亦喪師折將。
此時已是宋、夏衝突後五十年之際。

在整個夏、宋衝突中,
大宋仍是個弱者,大多時候都被西夏予取予求,
能稱勝利的僅有名將王韶領兵向西寧,攻下岷、洮、熙、河等州。
此舉聯絡青唐羌威脅到西夏西南邊陲數州。
但真正的逆轉主因是西夏發生外戚專權、武人跋扈等動搖了國本,
這導致西夏侵宋頻繁,和平已蕩然無存,
惹得大宋決心消滅西夏,開始從事戰略部署。

由於王韶出擊時打造了熙河路,
宋軍在熙河路與涇、渭、原州諸塞間建築了幾處兵寨為中繼,
此舉聯絡了涇原、熙河兩路,使得秦州這個西北重鎮成了內地,
隨著軍事據點的開闢與縱深的拉長,大宋更有條件爭奪橫山,
待將橫山全境佔據後,才開始令西夏膽戰心驚,惶恐終日。
與其說大宋強,還不如說西夏已弱。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唉.....

我看答案和意見幾乎一面倒向大宋強,
其實大宋有北宋與南宋,但強的是南宋,
南宋採行的類似府兵與家兵混合制,
在軍隊國家化的制度下不排除私軍制度的形成,但仍會挑時機打壓,
不過這樣的轉變確實改善了兵將不相習導致戰力打折扣的弊端。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9/2/3 下午 09:30:04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