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tom
-- 發表時間:2011/9/21 上午 03:00:56
-- 【轉貼】國共硫磺島戰役 悲壯一江山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2011-09-20 新聞速報 中央社 1955年1月18到20日,中共解放軍在總面積不到8個中正紀念堂大的一江山島發射了8萬多枚砲彈。中天頻道今晚9時播出的「最後島嶼」道盡了這場被稱為國共硫磺島戰役的悲壯慘烈。
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旗下長天傳播製作的紀錄片「最後島嶼─台灣防衛戰1950~1955」,揭露了1950年代國共2次內戰鮮為人知的秘辛,同時記錄了一群離開世居島,來到台灣的島嶼軍民遷徒故事。「最後島嶼」共5集,今晚播出第2集「一江山--血戰一江山」。 紀錄片敘述,1953年6月韓戰結束前夕,前總統蔣中正研判中共領導人毛澤東派駐朝鮮的志願軍,重返中國後的首要目標是要拿回浙江沿海的制海權,因此,大陳列島中的一江山和大陳等島嶼進入備戰狀態。當時駐守大陳國軍營長黃世忠回憶,大陳列島充滿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氛。 當時人在北京的毛澤東正盤算著因為韓戰延後的秋季攻台計畫該何時啟動,他要從美國西方公司在沿海島嶼發起的騷擾戰中化被動為主動,並且測試美國支持蔣中正和中華民國的決心。 1954年9月3日,共軍發動了繼古寧頭戰役後最大的一場攻擊金門戰役─九三砲戰,目的在測試美國對國共島嶼戰爭的態度。結果,美國沒有積極干預,這讓毛澤東吃了一顆定心丸。 3個月後,美國和台灣在1954年12月2日正式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奠定了台澎的安全,但大陳列島不在美國協防範圍內。 一江山位於大陳北方11公里,是大陳島的門戶;而大陳列島又是台灣的屏障。蔣中正心裡清楚,沒有美國背書,這個聯繫故鄉浙江的最後島嶼─大陳列島勢必一戰,而一江山島很可能首當其衝。 毛澤東十分篤定在美國不干預的情況下,解放軍可以拿下大陳,問題是要先攻大陳島還是一江山島? 戰爭前夕,國軍在整個一江山島只剩1039人駐守防禦,解放軍則是完成了1萬人的跨海作戰訓練,決定先攻下軍力較薄弱的一江山。 上萬名準備應戰的解放軍對上1039人的反共救國軍,當時的一江山地司令王生明深知:一江山戰役將是一場兵力和戰力極為懸殊的生死戰。 王生明的公子王應文在節目中表示,戰役爆發前的1954年12月,他的父親回台接受蔣中正表揚,當時蔣中正已暗示這一戰不可避免。而他的父親在受勳後帶著他和母親到相館拍攝全家福,之後還寫了最後一封與妻訣別書。現今,照片和家書都保存在國軍歷史文物館。 王應文回憶,1955年1月7日,王生明即將搭乘登陸艇返回一江山時,把他送到岸邊後,又送他到公車站。當時下著雨,父親用手帕為他遮雨。他哽咽說:「手帕怎麼會擋得了雨?」要早知道這是父親最後一面,「那天我一定要好好抱著他,一定要好好多親他幾下。」 1月18日一江山戰役爆發。製作團隊根據國防部「一江山戰役紀錄」發現,解放軍當年在總面積不到8個中正紀念堂大的一江山上總共發射了8萬1309枚砲彈,相當於在一座中正紀念堂投下1萬163枚砲彈。 王應文說,當時美軍顧問形容韓戰都比不上一江山慘烈,「海水都是紅的」。 國軍分隊長林群雄和同袍浴血奮戰,機槍手陳小斌失去了他的右眼,但他們終究還是不敵解放軍砲火懸殊的猛烈攻擊,和數百名一江山國軍都成了戰俘。 而為了確保一江山上不留下一兵一卒,解放軍在19和20日仍然持續進行轟炸。海軍中尉王勉形容「砲彈轟隆隆隆隆地像打雷」,從早上到下午不停地響,直到一江山被占領才沒有了。 製作團隊在大陳防衛司令部的一江山日誌中發現,解放軍的轟炸行動進行了61小時又10分鐘才完全停止。但相隔11公里大陳島上的國軍完全無法支援一江山島,只能遠眺島上熊熊的戰火。 江山浴血 台海首爆危機 2011-09-20 中國時報 【亓樂義/專題報導】 壯烈犧牲 ▲王應文在一江新城望著父親(王生明將軍)的銅像。(亓樂義攝) 【編者按】一九五○至一九五五年,國共內戰向東南沿海主要島嶼轉移,浙江外海戰場主要集中在一江山、大陳和舟山等群島,其中有壯烈犧牲,有安全撤離,更有在絕地中反敗為勝者。由於國軍的浴血奮戰,進而鞏固中華民國與美國的盟友關係。本報今(廿)日起將為讀者揭開浙東外海上述三島的壯烈史蹟。 韓戰結束,中共把重兵轉向東南沿海,矛頭對準浙江外海的大陳列島。一九五五年一月,共軍以十倍兵力,攻占大陳的前哨站一江山島,引爆第一次台海危機,守軍絕大多數陣亡,無人投降,其忠勇壯烈震驚海內外,也扭轉美國對退守台灣國民政府的態度。 作為大陳島的門戶,一江山部署一千零卅名官兵、配屬美式裝備,由王生明擔任地區司令,除少數軍官,其餘都是當地游擊隊員。女兵羅丙花說,她和丈夫因反共從浙江逃到一江山,每天打游擊,沒受過正規軍事訓練,但游擊隊熟悉地形,驍勇善戰,「我們誓死保衛家園。」 浙江沿海游擊隊各有地盤,互不隸屬,胡宗南奉蔣介石之命將其整編,成立江浙反共救國軍(游擊部隊),總數六千多人。開戰前,共軍先攻擊一江山南面約一百五十公里處的披山列島,企圖轉移視線。 正式攻擊是在一月十八日上午近八時,共軍百餘架次戰機對一江山島狂轟爛炸,九時起共軍實施炮火急襲,全島濃煙瀰漫。中午,一百多艘登陸艇船,運載五千多名共軍在海、空火力掩護下強行登陸,守軍開始還擊。 這是共軍第一次實施三軍聯合作戰。駐守上大陳的營長黃世忠,所在第一線距一江山六千五百公尺,遙望可及,「因風浪太大,又無空軍掩護」,根本無法增援。 空軍當時曾派F-47戰機,飛至披山附近遭共軍戰機攔截;海軍特種艦隊則在南麂東南海面巡弋,難以支援;大陳防衛司令劉廉一兩度派遣敢死隊救援,一次因風浪轉劇,另一次被共軍炮艇阻擊,均被迫中途折返。方法用盡,只能眼睜睜看一江山守軍決一死戰。 戰火持續了六十一個小時又十二分鐘,共軍總計向一江山島投彈五百多枚、火炮射擊五萬餘發,全島「像燃燒的火球」,大部分守軍肢體破碎,慘不忍睹;而共軍因協調生疏,炮火誤擊導致己方死傷不計其數,登陸所經水際灘頭一片血海。 王生明之子王應文說,美軍顧問團的兩名上校在上大陳指揮部,用四十倍望遠鏡全程觀測,對共軍炮火強度比韓戰所用火炮還要猛烈而感吃驚,顯示共軍志在必得。 一月廿日拂曉前,上岸共軍近七千人,因反擊未停,共軍再增援五百多人實施第三次總攻擊,一直打到廿日下午十六時,王生明率殘餘傷患在據守的一二一高地衝鋒肉搏,前後殲敵數千人,毀敵機五架、擊沉共艦多艘,直至彈盡援絕。 退至最後據點,王生明向大陳指揮部打了最後一通電話,「現在敵人距我五十公尺,我手裡有一顆給我自己留著的手榴彈…」,話未說完,轟然一聲巨響,王生明及其戰友全體殉國。 一江山戰役驚天地而泣鬼神,美軍目睹國軍的守土決心。二月十七日上午,國府在台北三軍球場舉辦一江山烈士追悼大會,美軍顧問團團長蔡斯帶著隨從和翻譯參加追悼會,十四歲的王應文永遠記得這一幕。 蔡斯詢問翻譯,哪位是王生明的夫人?之後他恭敬走來,在王夫人面前立正敬禮,「我謹代表美國總統,向王生明將軍為自由世界及自由中國所做壯烈犧牲表達最高敬意,並對王夫人致以最深的慰問之忱。」 戰役結束,中華民國和美國成了自由世界的堅強盟友。一江山的英靈得以告慰。 電視首播 中天電視52新聞頻道,今晚(9/20)9:00本周一至周五連續五天,同時段首播。 反共救國軍 不能遺忘的戰士 2011-09-20 中國時報 【亓樂義/專題報導】 放大 ▲反共救國軍女兵羅丙花表示,丈夫戰死一江山,至今50多年了。(亓樂義攝) 現在很多人不記得反共救國軍了。這股打游擊起家的部隊,在江浙和福建沿海,遠到雲南邊區,都留下可歌可泣的一頁,但很多壯烈史蹟逐漸被後人所遺忘。 江浙沿海的游擊隊來自五湖四海。羅丙花回憶說,中共封鎖海運,糧援中斷,游擊隊經常冒死突襲大陸沿海,既為生存,也為反共,因搶奪糧食而被視為「海盜」。 尤其一江山島,貧瘠而無耕田,每天挨餓,「看到船就搶」,「碰上共軍就拚」,那段餓得讓人發昏的艱苦歲月,在羅丙花臉上留下深刻痕跡。 不久胡宗南來了,把游擊隊整編為江浙反共救國軍,成立六個突擊大隊和一個海上突擊總隊。羅為眷屬,列為「補兵」,配一把美製卡賓槍,政府發米和鹽,沒有薪餉。島上民生所需全靠大陳補給。 羅丙花在一江山島待了三年。一九五○年起,共軍經常上島摸哨,並在對岸的頭門島設有重炮,每到晴天,炮火來襲,最恨的是在吃飯時間,硝煙過後飯菜都是砂石,難以下嚥。 她記得,男兵每天挖戰壕,隨時準備打仗。女兵(補兵)從事婦女隊的工作,除補衣和洗衣,還要練習射擊,並接受政治教育,「白浪滔滔我不怕,掌起舵兒往前划,…」是羅丙花記憶最深的一首歌。 當時一江山有六十多個女眷,補兵廿多名。大戰之前,眷屬全部撤到大陳,島上留下五、六對夫妻兵,他們膝下無子,決定與陣地共存亡。羅丙花因有孕在身,也撤到大陳,從此與丈夫永別。 戰役期間,羅看到一江山熊熊大火,連燒三天,炸彈落地聲響如陣陣雷擊。廿天後,羅丙花帶著悲痛,隨軍撤退來台,如今八十高齡。在中和市的一江新城,可見她孤零的身影。 英雄無語 只在社會中逐漸凋零 2011-09-20 中國時報 【亓樂義/專題報導】 一江山戰役結束後,政府公布七百廿位烈士名單,其餘殉國者為後勤人員,不在名單之內。中共故而宣稱,擄獲數百人,但口說無憑,使得這場戰役蒙上一層迷霧。 有消息傳出,戰後第八天,中共釋放十三名俘虜到大陳,蔣經國擔心他們成了反間,將其全部滅口。歷經五十多年,其中一名俘虜最近找上王應文,破除不實傳聞,還原歷史真貌。他堅持不見媒體,經王應文轉述,實情僅能略述一二。 這位士官說,當年戰況激烈,很多人昏迷過去,醒來成了俘虜,絕非投降,且俘虜至多五十人。一周後,他和另外十二人釋回大陳,估計是中共試探蔣介石的態度。 隨即,蔣經國和美軍顧問團來看他們,問了戰場一些情況,美軍尤其關心共軍火炮。結果,他們送往大陳島外圍的小島竹嶼「看管」,和外界隔離。當時國軍正準備執行大陳撤退(金剛計畫),嚴格保密。 撤退時,蔣經國交代留下米和銀元,留下他們,以免事機敗露。幾日後,俘虜找到帆船,一路飄到彭家嶼,被國軍發現將其接回台灣。經過審訊,確信他們無反間之嫌,故而打散到各部隊,軍官在台灣本島,士官兵到外島,從此改名,約定終身保密。 據轉述,這些俘虜均成家立業,他們的妻兒可能都不知道這段塵封往事。這名士官不願曝光,是擔心外界斷章取義,造謠生事,「對不起國家」。 他們雖為俘虜,卻絲毫不減其當年的英勇。英雄無語,只有在社會中逐漸凋零。 唐飛:階段性任務完成 撤軍明智 2011-09-20 中國時報 【呂昭隆/台北報導】 前國防部長唐飛表示,嚴格說來,他進到空軍作戰部隊開戰鬥機時,包括舟山島與海南島的撤退,以及東山島等諸多島嶼攻防戰都已過去;就算較晚些的一江山戰役與大陳島撤退,他的部隊因解除戰備進入噴射機換裝訓練,所以也沒歷練撤退前最艱苦任務。 唐飛記得他在新竹基地的飛行員同學,在一江山戰役發生時,在日出前的黑夜中,駕著F-47螺旋槳戰鬥機並裝掛著炸彈,冒著陰雨天候,低空貼著海面飛向一江山島,企圖在天亮時支援我海陸軍作戰,但到達目標一江山空域時,即遭遇到共軍米格─十五噴射戰鬥機的攔截,只得被迫放棄任務迎戰,最後無法達成支援海陸友軍的任務,僅此一件事,已經說明當年不得不放棄這些島嶼的原因之一。 唐飛說,對空軍言,支援一江山戰役任務之所以艱困,一是我空軍尚未換裝噴射戰機,故是以螺旋槳戰機與共軍速度較優的噴射戰機作戰,再者是敵近我遠,敵眾我寡。 唐飛認為,以台灣為基地,海南島與大陳島、一江山,一南一北,補給線太長,而且側翼完全曝露在敵人面前,當共軍已獲海空軍外援,這些島嶼是否要繼續防衛,以及防衛所付出的代價,就得仔細權衡了。因此,唐飛認為國軍撤離這些島嶼,是相當明智的選擇。 不過,唐飛也認為,當年守住這些島嶼的時間,也替金門與馬祖外島爭取了更多加強防務的時間與戰力。 自助人助 美中台戰略格局成形 2011-09-20 中國時報 【亓樂義/專題報導】 一江山戰役發生前,國軍有將領建議蔣介石,與其固守一江山,不如把兵力集中於大陳島。蔣未採納,而他有更深一層的考慮。 蔣緯國身前曾轉述蔣的看法,一江山雖為彈丸之地,國軍守住一天,即能振奮民心士氣;守住兩天,令中共喪膽;守住三天,有可能扭轉美國白宮對國民政府的態度。蔣介石尤其關注後者。 戰前,毛澤東在北京最關心的也是美國的態度。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二日,《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美國協防範圍以台灣、澎湖為主,不包括沿海島嶼。但正式文本中增加一行文字令毛不安,即協防「將適用於經共同協議所決定之其他領土」,這使美軍介入有了彈性。最後中共決定打一江山,是為摸清美國底牌。 開戰時,中共軍委一直注意美軍反應,務求在美軍決定參戰前攻下一江山。戰後,毛澤東謹慎說了一句,「軍事上是勝利,政治上有待觀察。」事後證明,一江山奮戰強固中華民國和美國的盟友關係,也印證自助人助的道理。 不久,中共軍委做出指示,「台灣問題是西太平洋矛盾焦點,涉及美、蔣、和我們三方,全部解決問題是將來的事。」美、中、台三方的戰略格局由此而形成。 她是整個國民黨時代的周阿姨 2011-09-20 旺報 【記者李怡芸/台北報導】 放大 ▲周阿姨在基層擔任里長長達20年,與黨政軍及6任總統都有或深或淺的交情。(記者李怡芸攝) 出生在動盪的年代,高齡82歲的周敏當過情報員,三進三出大陸完成任務。她喊蔣宋美齡為「蔣媽咪」,故總統蔣經國喊她「小妹」,就連現任總統馬英九也要喊她一聲阿姨。也難怪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何飛鵬說:「她可說是整個國民黨時代的周阿姨!」 口述歷史 話真相 周敏的祖父周瑞卿在日本留學時即結識了先總統蔣中正,其父周楚材為黃埔3期畢業生,後在常德會戰中陣亡,同年母親也因肺病去世,一家4個孩子輾轉到重慶,在蔣夫人辦的「戰區流亡學生收容站」念書,蔣夫人經常去看他們並讓孩子們叫她「媽咪」。周敏對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一書感到缺憾,她表示:「活過那個年代的人都知道,最苦的時候是抗戰!」在她口述歷史完成的《周阿姨的故事》一書中,含蓄卻又觸及不少翻案歷史。 周阿姨的初戀情人即是曾任副參謀總長的海軍二級上將俞柏生,當時的戀情還受到蔣夫人及老蔣總統的支持,卻因俞柏生拋下她來台且立刻有了論及婚嫁的女友而畫下句點,經過了60年,周阿姨才知道他當年拋下她,其實是任務在身的選擇。 周敏以近身觀察,也指出當年蔣經國上海打老虎事件,許多傳言指出蔣經國查獲楊子公司囤積物資,孔令侃被捕,蔣夫人聞訊趕到硬是帶走孔令侃,而事實是蔣經國根本沒有扣押或逮捕孔令侃,以致上海打老虎被批評為虎頭蛇尾。 國民黨 仍欠周公道 周敏16歲即被軍統局挑中而進行特種通訊工作人員訓練,也就是培訓為情報人員,訓練的半年內,包括真槍實彈的射擊、記憶訓練以及在黑暗中進行眼力訓練等,也造就了她三進三出大陸順利完成任務,以一介女流帶領24名男性調查員,一路自成都、重慶、武漢,歷經顛沛流離,逃到台灣。 為周阿姨的口述歷史執筆文字整理的陳錦昌,在昨日新書發表會上語帶哽咽表示:「當時周阿姨在香港調景嶺待了8個月無法順利取得入台許可證,因為被國民黨懷疑忠誠度,至今仍欠周阿姨這個公道!」昨日正好是周敏82歲生日,對於過往的辛酸,她只說:「有血有淚,但來台在基層工作40年,很開心。」 蔣家3代交情 周敏最感謝蔣經國 2011-09-20 旺報 【記者李怡芸/台北報導】 周敏是少數能夠以宛如家人般的好交情,與兩蔣、蔣夫人都有過密切交流的人,她自己表示:「這一生最感謝的是蔣經國,我從15歲認識他,到我後來做生意得罪了人,是他把我保下來,活至今日。」周敏參選里長並一做20年,成為不論藍綠都要拜碼頭的基層重要人物,也是拜蔣經國一句話所賜。 因為進入蔣夫人開辦戰區流亡學生收容站,15歲即父母雙亡的周敏將蔣夫人視為「媽咪」,同時老蔣總統也非常喜歡她,總是叫她「小美琳」(當時改名周美琳),周敏表示受疼愛的原因是謹守本分,不會主動去找「蔣媽咪」,只在派車來接時才去。而進入蔣家在服裝上也有講究,蔣夫人不喜歡人家穿長旗袍、高跟鞋搶她的風采,但蔣中正不喜歡女人穿長褲,所以出入官邸的女性,要不穿套裝,要不就聰明如陳香梅,選擇穿短旗袍。 周敏是蔣經國口中的「小妹」,蔣經國一貫的穿著簡樸、惜字如金,卻曾3次大罵周敏,一次是民國44年華美協進會辦時裝秀,引起民眾反感,周敏和蔣孝文也去聲援抗議,被蔣經國叫到官邸罰跪。 最後一次被罵也是最嚴重的一次,則是她創辦的周氏企業涉及逃漏稅,最終演變成政治事件,蔣經國大罵:「你知不知道,妳這樣做,我的內閣會被妳弄垮?」事情嚴重到有可能連周敏全家都有生命危險,蔣經國也私下告知,能保她安全但保不了她3個孩子,要她把孩子送出國,又建議她參選里長,愈有名愈好。如此謀畫下,周氏企業雖倒,但保住周敏未被軍統局治罪,至今周敏仍感謝蔣經國以高度智慧處理這起事件。 周敏與蔣家的交情,也包括與孔家的金童玉女——孔令侃與孔令偉,她印象中的孔令侃鮮少主動返台,除非是接到蔣夫人指示,每次回台,他都住圓山飯店,但不管是住房還是吃飯,他都付錢,沒有特權,也不坐公家的車子,因不管去哪裡,都是周敏開車載他去,且他對政治、金錢都沒有興趣,因此在台灣除了周敏,他不認識任何人。而孔令偉則是主觀意識強烈,做事非常認真負責,但特別喜歡打麻將,常常不准人家下桌。 國共硫磺島戰役 悲壯一江山 2011-09-20 新聞速報 中央社 1955年1月18到20日,中共解放軍在總面積不到8個中正紀念堂大的一江山島發射了8萬多枚砲彈。中天頻道今晚9時播出的「最後島嶼」道盡了這場被稱為國共硫磺島戰役的悲壯慘烈。 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旗下長天傳播製作的紀錄片「最後島嶼─台灣防衛戰1950~1955」,揭露了1950年代國共2次內戰鮮為人知的秘辛,同時記錄了一群離開世居島,來到台灣的島嶼軍民遷徒故事。「最後島嶼」共5集,今晚播出第2集「一江山--血戰一江山」。 紀錄片敘述,1953年6月韓戰結束前夕,前總統蔣中正研判中共領導人毛澤東派駐朝鮮的志願軍,重返中國後的首要目標是要拿回浙江沿海的制海權,因此,大陳列島中的一江山和大陳等島嶼進入備戰狀態。當時駐守大陳國軍營長黃世忠回憶,大陳列島充滿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氛。 當時人在北京的毛澤東正盤算著因為韓戰延後的秋季攻台計畫該何時啟動,他要從美國西方公司在沿海島嶼發起的騷擾戰中化被動為主動,並且測試美國支持蔣中正和中華民國的決心。 1954年9月3日,共軍發動了繼古寧頭戰役後最大的一場攻擊金門戰役─九三砲戰,目的在測試美國對國共島嶼戰爭的態度。結果,美國沒有積極干預,這讓毛澤東吃了一顆定心丸。 3個月後,美國和台灣在1954年12月2日正式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奠定了台澎的安全,但大陳列島不在美國協防範圍內。 一江山位於大陳北方11公里,是大陳島的門戶;而大陳列島又是台灣的屏障。蔣中正心裡清楚,沒有美國背書,這個聯繫故鄉浙江的最後島嶼─大陳列島勢必一戰,而一江山島很可能首當其衝。 毛澤東十分篤定在美國不干預的情況下,解放軍可以拿下大陳,問題是要先攻大陳島還是一江山島? 戰爭前夕,國軍在整個一江山島只剩1039人駐守防禦,解放軍則是完成了1萬人的跨海作戰訓練,決定先攻下軍力較薄弱的一江山。 上萬名準備應戰的解放軍對上1039人的反共救國軍,當時的一江山地司令王生明深知:一江山戰役將是一場兵力和戰力極為懸殊的生死戰。 王生明的公子王應文在節目中表示,戰役爆發前的1954年12月,他的父親回台接受蔣中正表揚,當時蔣中正已暗示這一戰不可避免。而他的父親在受勳後帶著他和母親到相館拍攝全家福,之後還寫了最後一封與妻訣別書。現今,照片和家書都保存在國軍歷史文物館。 王應文回憶,1955年1月7日,王生明即將搭乘登陸艇返回一江山時,把他送到岸邊後,又送他到公車站。當時下著雨,父親用手帕為他遮雨。他哽咽說:「手帕怎麼會擋得了雨?」要早知道這是父親最後一面,「那天我一定要好好抱著他,一定要好好多親他幾下。」 1月18日一江山戰役爆發。製作團隊根據國防部「一江山戰役紀錄」發現,解放軍當年在總面積不到8個中正紀念堂大的一江山上總共發射了8萬1309枚砲彈,相當於在一座中正紀念堂投下1萬163枚砲彈。 王應文說,當時美軍顧問形容韓戰都比不上一江山慘烈,「海水都是紅的」。 國軍分隊長林群雄和同袍浴血奮戰,機槍手陳小斌失去了他的右眼,但他們終究還是不敵解放軍砲火懸殊的猛烈攻擊,和數百名一江山國軍都成了戰俘。 而為了確保一江山上不留下一兵一卒,解放軍在19和20日仍然持續進行轟炸。海軍中尉王勉形容「砲彈轟隆隆隆隆地像打雷」,從早上到下午不停地響,直到一江山被占領才沒有了。 製作團隊在大陳防衛司令部的一江山日誌中發現,解放軍的轟炸行動進行了61小時又10分鐘才完全停止。但相隔11公里大陳島上的國軍完全無法支援一江山島,只能遠眺島上熊熊的戰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