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1272年3月4日 元朝定都大都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29607)

--  作者:小江
--  發表時間:2011/11/18 上午 02:04:02
--  【轉貼】1272年3月4日 元朝定都大都
1272年3月4日 元朝定都大都

1272年3月4日(南宋度宗鹹淳八年、元世祖至元九年二月壬辰)元朝改中都為大都,定為都城。 大都,即今北京,突厥語稱為汗八里, 意即汗城。遼時為燕京,金時為中都。1215年,成吉思汗攻佔金中都),復舊稱為燕京,作為蒙古貴族統治漢地的重要據點。窩闊台開始在這裡派駐斷事官,建立行政機構,統轄漢地諸路,時稱燕京行台或行尚書省。在這四十多年間,燕京遭受嚴重破壞。   1260年,忽必烈即帝位於開平,在漢地分置十路宣撫司,並在燕京設行中書省,分遣宰執人員,行省事於燕京。後將設在開平的中書省移至燕京,與燕京行中書省調整合並。中統4年 (1263)升開平為上都,至元元年(1264)改燕京為中都。4年,正式興工,在金中都舊城的東北修建新城。5年10月,宮城成,8年,始建大內。10 年9月,初建正殿及周廡兩翼室。11年正月,宮闕竣工。同年4月始建東宮,11月建延春閣。13年,城建成。   大都北連朔漠,南控中原,西擁太行,東瀕渤海,地勢優越。新建的大都城周圍約28600米,呈坐北朝南的矩形,城牆夯築,外傅葦草,以防止雨蝕。它的南牆瀕原金口河,相當於今長安街的南側,北牆在今安定門與德勝門北8里小關一線,東、西城牆的南段即明、清兩代北京的城牆。環城共開11門:正南面為麗正,其東為文明,西為順承;北面,東為安貞,西為健德;正東面為崇仁,其南為齊化,北為光熙;正西面為和義,其南為平則,北為肅清。城內海子(今什剎海)東岸有中心閣,閣西面立有「中心之台」的石碑,為全城的幾何中心。中心閣地址的選定和中心閣南至麗正門距離的確定,構成全城四至基準,使之能把金代原有的海子、瓊華島風景包括進來,並以此為基點,巧妙地安排全部宮殿和苑囿的佈局。這樣安排,足以滿足擴大了的宮闕與城市用水的需要。   城市的佈局是根據《周禮·考工記》所說的王都「左祖右社,面朝背市」的原則設計的,城門與宮殿也多取《易經》命名。這同忽必烈定國號為「元」,建元「至元」一樣,都是「儀文制度,遵用漢法」的重要內容。皇城在全城的南部而偏西,跨太液池兩岸,周圍約20里。皇城的城牆稱為蕭牆,俗稱闌馬牆。由南面的欞星門進入皇城,沿御道至承天門則為宮城。宮城周圍9里30步。宮城內的主要建築是以從麗正門、承天門達中心閣的正南北線為中軸而排列並對稱展開的;南為大明殿,是皇帝的正朝;北為延春閣,皇帝常在這裡接見大臣和修佛事。宮城之西,隔太液池,南有隆福宮,是太后住所;北有興聖宮,為太子所居。太液池上有木橋和吊橋與湖心的瀛洲(今團城)相通。瀛洲之北,有白玉石橋與萬歲山(即瓊華島)相接。萬歲山、太液池是皇城內的主要苑囿區。城市區同樣按《周禮》所說「國中九經九緯,逕塗九軌」的原則,分劃成東西與南北向的街道坊衢。 新城建成後,舊城並末毀棄,仍是大都的一部分。當時習慣把新城稱為北城,舊城稱為南城。但舊城居民大多移居新城,因而新城繁榮,舊城蕭條。新城中市集30餘處,主要分佈在海子、鼓樓附近與西城的羊角市一帶,商業十分繁華。據1270年統計數字,大都有147590戶,401350人。約為全國戶數(未含南宋)的十分之一。至元29年,採納郭守敬的建議,重鑿了大都東接通州的漕渠,定名通惠河。南來船隻可通過文明門西之南水門,循皇城東牆而北,直駛海子。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元大都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