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諸葛亮為何娶丑女為妻 純粹為積攢政治資本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32954)

--  作者:amy
--  發表時間:2012/8/28 上午 10:43:38
--  【轉貼】諸葛亮為何娶丑女為妻 純粹為積攢政治資本

說起諸葛亮,大家都會想到三顧茅廬、白帝托孤、七擒孟獲、揮淚斬馬謖、獨創木牛流馬……千百年來,他被人們當作智慧的化身。尤其是在文學作品的渲染下,一個神秘莫測而近乎完美的智者形象出現在大家眼中。魯迅先生曾評論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妖。”那麼,諸葛亮真如人們所想象的那樣“近神”嗎?上海電視台紀實頻道《文化中國》欄目邀請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朱子彥為大家解讀一個更為“近人”的諸葛亮。

諸葛亮家世之謎

諸葛亮的亂世童年

世人對于諸葛亮雄才偉略的了解,大多來自于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之后的事情。那麼諸葛亮27歲出山之前的成長經歷,又是怎樣的呢?那就要從他的祖上說起。諸葛亮,字孔明,是東漢末年徐州琅琊郡陽都縣人。陽都就是今天的山東省沂南縣。他的祖上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就是秦末跟隨陳勝、吳廣起義的將軍葛嬰。那麼,諸葛亮的先祖姓葛,為什麼到后來改姓“諸葛”了呢?原來,諸葛家族的先祖葛嬰是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陳勝的大將,屢立戰功,后來被陳勝殺害,含冤而死。到了漢文帝的時候,追封他反秦的功勞,把他的孫子封到了琅琊郡的諸縣。過了几代之后,這個家族由諸縣遷到陽都縣,到了陽都才發現,那里原本已經有姓葛的家族了,而且也是個大族。因為諸葛亮的先祖是從諸縣遷來的,陽都當地人就稱他們為“諸葛”,時間長了,“諸葛”就成了姓,這也是關于“諸葛”姓氏來源的說法之一。諸葛氏家族到了西漢元帝時,出了一位清官———諸葛豐,這位諸葛豐可是很了不起的人物,他的官做到了司隸校尉。而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做官做到了泰山郡的郡丞,相當于現在的副市長。諸葛亮的叔叔諸葛玄,也很有本事,他的公關工作做得很好,和當時的大族袁术以及占據荊州的名士劉表關系密切,可以說是哥儿們。諸葛珪有兩個女儿三個儿子。諸葛亮是家里的第四個孩子,但是根據中國古代男尊女卑的觀念,在家族中排行只算男子,所以有諸葛亮排行老二的說法。諸葛亮有個哥哥叫諸葛瑾,還有一個弟弟叫諸葛均。本來,諸葛亮一家衣食不愁,生活是比較幸福的,但天有不測風云,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在八歲的時候,他的父親諸葛珪又離開了人世,諸葛亮成了孤儿,他們姐弟的生活就全都依靠叔叔諸葛玄來料理。

諸葛亮的童年時代正好趕上中原大地上爆發了黃巾大起義,后來就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當時已經是形成了軍閥割據的狀況。諸葛亮的叔叔諸葛玄看到這種情況,感覺家鄉呆不下去了,正好袁术在這時任命他擔任揚州的豫章郡太守,于是他就帶著諸葛亮和他的姐姐、弟弟趕赴豫章上任。

這年諸葛亮十五歲。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暫時留在家鄉,后來也呆不下去了,于是避難江東,投靠了孫權,最終成為東吳的重臣。諸葛亮姐弟跟著叔叔諸葛玄到豫章上任,可惜禍不單行,諸葛玄的這個豫章太守是袁术任命的,東漢朝廷不承認,另外派了一個叫朱皓的人做豫章郡的太守。這個朱皓可不是省油的燈,他沒有像諸葛玄那樣只攜帶家眷上任,而是從當時的揚州刺史劉繇那里借了兵馬强行上任,以武力奪取政權。沒辦法,剛剛背井離鄉的諸葛亮姐弟不得不跟著叔叔另投他處。兵荒馬亂,最后諸葛玄只好帶著諸葛亮姐弟趕赴襄陽,去投靠好友荊州牧劉表。

襄陽就在今天的湖北省襄樊市,位于漢水之濱,水陸交通極其便利。劉表上任后,就把襄陽作為荊州的刺史治所所在地,也就是今天所說的省會城市。荊州在當時是非常安定的一個地區,經濟條件也不錯,許多北方的名士都到這里避亂,所以荊州的文化也是非常發達的。諸葛亮姐弟跟隨叔叔諸葛玄到了荊州之后,生活總算是安定了下來,而且在一兩年之間,他的兩個姐姐也都出嫁了。

叔叔諸葛玄憑借著自己與劉表的關系,以及諸葛氏家族的名望地位,給自己的兩個侄女找的都是當地的大族子弟。諸葛亮的大姐嫁給了蒯氏家族的蒯祺。蒯家當時在荊州的地位舉足輕重,其中的蒯良、蒯越兄弟是劉表的心腹,為劉表平定荊州出謀划策,立下了頭功。蒯祺本人也被劉表任命為房陵郡太守,身份非同一般。

諸葛亮的這場婚姻是徹頭徹尾的政治婚姻。黃承彥的妻子是荊州著名的名門大族蔡諷的女儿。蔡氏家族在荊州的勢力相當大,蔡諷的另外一個女儿嫁給了荊州牧劉表,而蔡諷的儿子蔡瑁是劉表最信任最依賴的大將,蔡氏家族在荊州有很大的政治背景,是名門望族。有著這樣的政治資本,黃承彥的女儿就算真的很丑,還怕會嫁不出去嗎?

諸葛亮的二姐嫁得也不錯,丈夫是襄陽名士龐德公的儿子龐山民。龐德公學識淵博,在荊州地區有名望、有地位,德高望重。龐山民也是荊州名士,很有才學,以后在魏國做官做到了黃門吏部郎,龐家在荊州也是響當當的名門大族。

古代的婚姻講究男女雙方門當戶對,很明顯,如果單憑諸葛家族的名望地位,應該說是很難與蒯、龐兩家匹配的。這兩樁婚事之所以能夠成功,諸葛玄與劉表的私人關系無疑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諸葛亮一家到襄陽兩年之后,也就是諸葛亮十七歲那年,叔叔諸葛玄因病去世了。這時諸葛亮的兩個姐姐已經出嫁,只剩下弟弟諸葛均和他相依為命。叔叔已經去世,諸葛亮兄弟也就不能總是依靠劉表生活,于是諸葛亮便帶著弟弟在居住地隆中草廬生活。這也就是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說的“躬耕于南陽,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諸葛亮躬耕地之爭

關于這句“躬耕于南陽”,曾引發了一場一兩千年的爭論。關于諸葛亮在出山前的躬耕之地,到底是河南南陽還是湖北襄陽的問題,爭到現在也還沒個定論。當時諸葛亮隱居在離襄陽城不遠的隆中,這個隆中現在也是河南與湖北爭搶諸葛亮的隱居地。諸葛亮到底是南陽人,還是襄陽人?實際情況是,諸葛亮居住的這個地方當時是屬于南陽的,所以,可以叫做南陽諸葛廬。但是,地理位置離襄陽非常近,只有20里路,所以襄陽人說隆中是襄陽的也說得通。

其實早在三國時期諸葛亮死后,私祭和官祭諸葛亮的紀念性建筑物很快在他生活和作戰過的地方建立起來。南陽作為諸葛亮自表“躬耕”之地,自然為他樹起了一座存德念功的廟宇,這就是聞名遐邇的南陽諸葛廬,又名武侯祠。同樣的,襄陽隆中也較早地為他修建了一些紀念性建筑物。從此,南陽與襄陽之間,就諸葛亮躬耕地的問題開始了曠日持久的筆墨之爭。

南陽人說,諸葛亮自己說“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這還有假。再說,西晉李興著的《祭諸葛丞相文》也認定,諸葛亮躬耕于漢水以北的南陽。元、明、清三代官修歷史、地理治書,均認定諸葛亮躬耕于漢水以北的南陽。

襄陽人也說,諸葛亮所說的南陽並非今天的南陽。東漢時的襄陽屬于南陽郡管轄。而且還有習鑿齒著的《漢晉春秋》為證:“諸葛亮家于南陽之鄧縣,在襄陽二十里,號曰隆中。”

諸葛亮到底躬耕何處?無論是襄陽,還是南陽,不都是滔滔漢水養育了他、成就了他嗎?這個問題其實也沒什麼好爭論的。

叔父去世之后,諸葛亮把更多的心思花在了學業上,除了博覽群書之外,還經常外出游學交友,以擴大視野,增長見識。他出山后的很多作為都和這個時期的積累是分不開的。

這段時期有兩個人對諸葛亮影響最大,可以說是諸葛亮的良師益友。頭一個就是諸葛亮二姐的公公龐德公。前面說過,龐德公是荊州名士,德高望重,龐家也是襄陽的名門大族。荊州牧劉表多次請他出山,給他官做,他都拒絕了。最后劉表沒辦法,自己親自去請,親自去勸,結果還是白跑一趟。

龐德公重才學輕名利。諸葛亮本來和龐德公就是親戚,經常去龐德公家中走動,向他求教,每次去都是“獨拜床下”,非常恭敬。龐德公一開始也不加以制止,時間長了,在教導諸葛亮的過程中,他逐漸對這個年輕人的才學和志向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覺得他將來必是有用之才,所以送了他一個稱號,就是眾所周知的“臥龍”。龐德公有一個侄子龐統,也是才學出眾,龐德公稱他“鳳雛”。這也就是《三國演義》中所說的“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的由來。而“臥龍”這個號也就流傳了下來。

諸葛亮的這場婚姻是徹頭徹尾的政治婚姻。黃承彥的妻子是荊州著名的名門大族蔡諷的女儿。蔡氏家族在荊州的勢力相當大,蔡諷的另外一個女儿嫁給了荊州牧劉表,而蔡諷的儿子蔡瑁是劉表最信任最依賴的大將,蔡氏家族在荊州有很大的政治背景,是名門望族。有著這樣的政治資本,黃承彥的女儿就算真的很丑,還怕會嫁不出去嗎?

第二個影響諸葛亮的人就是“水鏡先生”司馬徽。司馬徽,潁川郡人,是從北方遷居到荊州的,與龐德公是好朋友。司馬徽也是當時的名士,有不少年輕人都向他求學,有點大學教授的味道。有這麼一位大學者近在眼前,諸葛亮怎麼可能放過。他經常去向司馬徽請教,苦心攻讀,學業方面進步得很快。司馬徽也很器重這個年輕人,日后劉備三顧茅廬,成為千古佳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司馬徽對諸葛亮的推薦。

諸葛亮的政治婚姻

在襄陽當地流傳著這麼一句順口溜:“莫做孔明擇婦,只得阿承丑女”,就是說“不要像諸葛亮那樣選老婆,只娶了黃承彥的丑女儿”。史書上形容諸葛亮“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總而言之就是一個字:帥!他怎麼會娶一個“丑女”為妻呢?

這是沔南名士黃承彥主動找上門來的。黃承彥和龐德公一樣,也是荊州當地的大族。這個人性格開朗,學富五車,諸葛亮曾經多次向他求教,黃承彥也很看好諸葛亮。一天,黃承彥主動找到諸葛亮提親,說:“身有丑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就是說我有一個女儿,長得很丑,頭發很黃,皮膚很黑。雖然人長得丑,但是才學方面卻可以和你諸葛亮相媲美。諸葛亮很爽快地就答應了。諸葛亮一點頭,黃承彥立即就用車子把女儿送過去成親。

實際上,黃承彥所謂的“丑女”應該是自謙的說法。相對于諸葛亮的相貌,黃氏女的黃頭發、黑皮膚肯定要差許多。一個相貌堂堂且才學出眾的美男子娶了一個貌不驚人的女子,很自然地會被傳作話柄,甚至當作笑話,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丑,越描越黑。

而諸葛亮選擇黃氏女是因為“重才不重貌”的說法也是站不住腳的。不可否認,出身于名門大族的黃氏女才學肯定不是一般女子所能相比的,但僅僅限于女子之中。古代講究“女子無才便是德”,很少有女子會讀書識字,一般的大族女子只要做到“知書達理”就已經很不一般了。因此,黃承彥說女儿才學可以與諸葛亮相配,應該是指女儿的才學是女子之中的佼佼者,而並不是說自己女儿真的有諸葛亮那樣的才學和智慧。

既然諸葛亮擇偶的標准並不是“重才不重貌”,那又是什麼呢?其實,諸葛亮的這場婚姻是徹頭徹尾的政治婚姻。黃承彥的妻子是荊州著名的名門大族蔡諷的女儿。蔡氏家族在荊州的勢力相當大,蔡諷的另外一個女儿嫁給了荊州牧劉表,而蔡諷的儿子蔡瑁是劉表最信任最依賴的大將,蔡氏家族在荊州有很大的政治背景,是名門望族。有著這樣的政治資本,黃承彥的女儿就算真的很丑,還怕會嫁不出去嗎?何況還不是那麼丑,而且又才學出眾,是標准的大家閨秀。

黃承彥之所以會選擇諸葛亮做自己的女婿,除了諸葛亮本人的相貌、才學外,他看重的也是諸葛氏在荊州的政治力量。諸葛亮的大姐嫁給了蒯氏家族的蒯祺,二姐嫁給了龐德公的儿子龐山民,蒯、龐兩家都是荊州的大姓,地位舉足輕重。這門親事一旦成功,表面上是黃家和諸葛家結成親家,而實際上蒯、蔡、龐、黃這四家荊州的豪族大姓都成了親戚關系,當然也包括北方來的劉表家族和諸葛家族,用現在的話說,那就是“强强聯合”。

而且,這門親事很可能不僅僅是黃承彥自己的主意,而是几個大族都認同或者說是都需要的結果。諸葛亮雖有經天緯地之才,但在當時還是名不見經傳的一介書生,他要出人頭地,他要走上政治舞台,必然要依靠家族的背景,婚姻的背景,與荊州大族聯姻是諸葛亮夢寐以求的。所以說,諸葛亮與黃氏的聯姻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政治婚姻。轉自歷史網


--  作者:ppo
--  發表時間:2014/3/25 上午 10:58:33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