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西夏王朝的佛教文化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38709)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3/11/26 上午 11:11:23 -- 【轉貼】西夏王朝的佛教文化 西夏譯經圖 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的西夏文佛經中有一幅西夏譯經圖 從印度取經,並把梵文佛經翻譯成漢文的譯經事業,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因此,漢代的白馬馱經、唐朝的玄奘取經和譯經在中國佛教史上都有過濃彩重墨的描繪。以黨項族為主體的西夏王朝,其佛教發展最富影響的是用西夏文翻譯佛經。向黨項族推行佛教,必須要以黨項人能聽得懂、看得懂的語言、文字宣傳教義。因此,以西夏文翻譯佛經,在西夏建國前後已經列入西夏統治者的議事日程 六次向宋求《大藏經》 宋天聖八年十二月(1031年),德明派使臣去宋朝第一次向宋求賜佛經。宋、夏議和後,宋朝第二次賜給西夏佛經。顯然,這種友好的宗教往來,也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在承天寺建成的當年,即宋至和二年(1055年),宋朝第三次賜給夏國大藏經。不久,宋嘉祐二年十二月(1058年)西夏又得到宋朝賜予的第四部大藏經。西夏毅宗親政後的第二年,即西夏奲
這六次贖經都在西夏前期,頻繁的求取佛經,應與當時大規模將佛經譯為西夏文有直接關係。 53年間譯經3,579卷 至天崇宗祐民安元年(1090年),西夏前四朝53年共譯經362帙、812部、3,579卷。其後雖然有所增譯,但大都屬於補充性的譯經和翻譯藏傳佛教的經典。
在11世紀30年代至70年代之間,宋朝刻印完畢的大藏經只有《開寶藏》一種,其他幾種私刻大藏經均未印成。由此可知,西夏把佛經譯為西夏文的底本當是《開寶藏》無疑。 佛經校勘 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西夏仁宗採取了佛、儒並重的政策,推動佛教進一步發展,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佛經校勘。《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發願文中,在
悲華經 傳世的西夏文佛經中,在卷首明確記載進行過校勘的,絕大多數是仁宗時所校。例如國家圖書館藏西夏文《悲華經》卷首有西夏梁太后、惠宗皇帝譯經和仁宗校經的三行題款便是明證。 http://www.chiculture.net/20106/html/d24/20106d24.html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3/11/26 下午 11:21:25編輯過]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9/3/18 上午 09:54:31 -- 【轉貼】消亡的古代中國神秘文字,數百年無人可解,直到百年前才被譯出 公元1038年,中國西北地區的党項人(羌人的一支)民族領袖李元昊稱帝建國,國號「大夏」,史稱西夏,並連續擊敗遼朝和宋朝的數次討伐,站穩了腳跟。 西夏王朝存在了100多年,一直到1227年才被蒙古所滅。這一百多年間西夏王朝也留下大批的文書典籍,但這些典籍是用一種特殊的文字寫成的——西夏文。
党項人本來是沒有文字的,現在的西夏文是李元昊正式稱帝前的公元1036年,命大臣野利仁榮所創的,若要創立一種新的文字,自然要藉助已有的文字系統,最合適的當然是東亞最成熟的漢字! 野利仁榮博學多才,用了3年時間,將西夏文創建成功。這西夏文字形與漢字相仿,但避免了與漢字的雷同加了很多筆畫,所以看上去極為繁瑣,比如下圖。
更糟的是,西夏王朝被蒙古幾乎完全摧毀,很多文物被全破壞了,很難找……而西夏語呢?党項人都消亡了誰還會說這個?
清朝嘉慶甲子年(1804年),學者張澍與友人游大雲寺,發現藏匿已久的西夏碑,首次考訂其為西夏文,但當時根本沒人能認識這種怪字。 一直到1908年和1909年,俄國探險家科茲洛夫組織了兩次對西夏遺址黑水城的考古,這才發現了大量西夏相關的文物、文獻,這些文獻幾乎全部由西夏文寫成。而更重要的是,翻譯工具找到了。 當時在遺址中找到了一本《番漢合時掌中珠》,這是一本是西夏文和漢文的雙解詞典,由西夏人骨勒茂才在西夏仁宗乾祐二十一年(1190年)編寫刊行。這個重要文物後來被送回俄國,1912年,中國學者羅振玉首次從伊鳳閣處得知此書,借得十頁後影印出版。1922年羅振玉在天津再次會見伊鳳閣,方才得見全文,於是命其子羅福成抄錄刊行。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9/3/18 上午 09:56:38編輯過]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1/3/29 上午 08:34:2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