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三號」帶著成功抵達月球虹灣「廣寒宮」,引發對中國人何時踏上月球的關注;對大陸來說,關鍵在,更強有力的載具能否完成,會否步上前蘇聯後塵,以及「西王母」烏克蘭是否成為北約一員。
嫦娥工程分「繞、落、回」三步驟,此次完成「落」之後,預計二○一七年前完成降落、採集樣本並返回地球的「回」任務;但對其後載人登月計畫,日前大陸媒體引述上海航天人士透露,基於綜合國力考量現已取消。
載人取消一傳出,引發大陸與海外媒體議論,不少大陸航太專家更出面否認;而綜合國力考量說背後,涉及資源的最佳配置,亦即,載人登月若徒具「中國人登月」的政治意義,是否值得花大錢?
當年美蘇搶登月是冷戰競爭思維,後冷戰時代是否有此需要值得考慮,此為原因之一;其二是美國現動輒表態欲再次進行探月任務,已引發中共對形塑「星戰計畫中國版」的忌憚,畢竟蘇聯因星戰倒台。
此外,載人登月涉及能否研發出推力更強大的火箭,以及距赤道較近的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能否如期完工等硬實力;另一變數是傳說裡給嫦娥奔月仙丹的西王母,即大陸軍工科技西王母:烏克蘭。
前蘇聯時期,烏克蘭軍工航太水準僅次俄羅斯,趁著蘇聯解體後經濟不佳,大陸全面引進軍工技術,舉凡蘇愷廿七戰機、遼寧號航母、軍用雷達、衝壓引擎等,乃至神舟與嫦娥太空船,均有烏克蘭基因。
陸媒最近高度關注烏克蘭加入歐盟的抗議新聞,原因無他,烏方能否堅守不結盟政策,攸關大陸軍工科技的發展;畢竟,若烏方成北約一員,北約即有權對其軍事工業出口進行「資格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