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粥局:社區力量維持的慈善活動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40429)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4/3/10 上午 07:06:00 -- 【轉貼】粥局:社區力量維持的慈善活動 施粥賑饑雖然簡單,卻是最受歡迎的一種慈善行為,為中國歷代所繼承。 東漢末興平元年(公元194年)秋,京畿大旱,災民遍野。《後漢書·獻帝紀》記載,當時的皇帝劉協(獻帝),便安排身邊大臣侯汶,「出太倉米豆,為飢人作糜粥」。民間施粥更為常見,過去俗稱「吃大戶」。如北魏太和七年(公元483年),冀州和定二州鬧饑荒,地方賢良人士「為粥於路以食之」。《魏書·孝文帝本紀》記載,此舉救活了數十萬人。一直到晚清,放糧施粥都是中國古代慈善家們的首選。 劉宰是南宋時期聲孚眾望的鄉紳和慈善家。嘉定元年(1208),劉宰決意辭官歸隱,致力於當地的社會慈善救濟事業。他鄉居期間,憑藉自己的名望和財力,多次「施惠鄉邦」。並率眾修橋補路,同時還「置義倉,創義役」,用自己所置田產減租粟米,補助役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同邑人的賦役負擔。 嘉定二年(1209),因荒歉嚴重,百姓流離失所,辭官歸里的劉宰便聯合其他鄉紳首設私人粥局,收養遺棄的嬰孩。後來浙西常平使移文金壇相助,發義倉米三百石。鄰郡旁邑聞此善舉,也都紛紛慷慨解囊,救濟對象也擴大到老人、病患者、婦人與少壯者。此次大規模的私人賑饑,不僅在宋代救荒史上鮮有人能夠匹比,就是在中國慈善史上也極為罕見。嘉定十七年(1224)春,劉宰再次開辦粥局,捐出自家歷年積穀百餘斛,救助饑民。這次賑饑的規模更是前所未有,不僅人數眾多,而且時間也長。這次善舉,劉宰得到了官宦舊好的支持,也帶動了一批有力善士的踴躍捐助。紹定元年(1228),因鄰邑澇災,眾多流民乞討於金壇,劉宰第三次開粥局以賑饑民。設局月余,正當大麥將熟未熟之時,劉宰再遇財力不濟,幸好溧水縣知事王遂、國子監趙崇帆、鄉貢進士王文虎等人伸出援手,建康太守馮侯也特捐米百斛。粥局又得以持續月余,直至麥熟為止。此次賑濟受惠的貧民估約應有萬人左右。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0/11/20 上午 08:22:09編輯過]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0/11/20 上午 08:19:50 -- 【轉貼】施粥的學問 古時候要是遇到災荒,會使大批百姓離井避鄉,流離失所,餓殍塞途,如加上統治階級橫徵暴斂,或救災不力、不當,或中飽私囊,容易激起民變,甚至造成暴動,動搖和推翻當朝的統治。因此,歷代統治階級對此不敢掉以輕心,不得不重視防災救災問題。這時候,官府若不施粥以賑,不對饑民妥善處置,那無異於見死不救、逼民造反。可見,這一碗粥分明是政權安危的標識,是戒亂防暴的警示燈;同時,又是忍耐饑餓的邊緣,是守護生命的最後底線。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0/11/20 上午 08:20:36編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