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小師兄
-- 發表時間:2014/4/16 上午 02:03:15
-- 【圖文】現在是誰執掌少林寺藏經閣?(他台灣中山大學碩士畢業)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他中山大學碩士畢業,4年前,手握幾份讓人豔羨的offer,放棄到大型國企上班的機會,卻選擇到少林寺「就業」;他的工作有些神秘,大部分時間待在寺裡,卻不是出家人;他執掌「武林秘籍聖地」藏經閣(少林寺圖書館),又時常接待一些「大人物」。 近幾年,許多有關少林寺的輿論風波他都親身經歷,他處理危機的公關能力日漸顯露。他殫精竭慮地維護著少林寺品牌,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研究僧」?他眼中的少林寺又是怎樣的? 四年的少林寺「研究僧」生涯 4 月10日上午,鄭州大學新校區暖風拂柳,綠草成茵。穿過清幽的校園,記者在圖書館樓前見到了朱炳帆。他告訴記者,他從去年10月份便從少林寺來到鄭大少林文化研究院。「鄭州大學少林文化研究院」於2011年籌備,2013年4月15日正式揭牌成立,鄭大歷史學院院長韓國河任研究院院長,方丈釋永信擔任名譽院長。 「來研究院之前我一直在寺裡住,不過沒有剃度。雖說沒有出家,但待在寺裡,白天工作,晚上的大部分空餘時間,都在鍛鍊、看書、與寺裡的師父們聊天。」 「雖然寺裡沒有娛樂活動,平時也要跟師父一樣吃齋,但我的生活並不像僧人那般清苦,畢竟我是在家人,寺裡寺外能出入自由,每天也不必受朝九晚五的限制,也可以經常下山。在與僧侶們聊天的過程中我得知,原來僧侶中也有很多高學歷的精英。」 現今少林寺至少有50名僧人遠赴各地進修,在美國、英國、新加坡、日本都有中國少林寺的留學生。近年來,隨著少林寺對人才吸收與培養的重視,越來越多的精英人才聚集到少林。 朱炳帆受聘的河南少林無形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主要對少林寺的商標、品牌等無形資產進行保護。公司辦公室設在鄭州,但朱炳帆加入公司後第三天,便被派駐到了少林寺,一待就是近4年。 功夫劇《快樂少林》讓他結緣少林寺 沒有人會懷疑中山大學碩士畢業的朱炳帆能夠找到一份輕鬆穩定、待遇優厚的好工作,包括他自己。讀書期間,他便喜歡上了廣州這個經濟發達、市場開放的一線沿海城市,並打算畢業後留下來工作。 一切都如他規劃的那般順利,尚未畢業,便手握幾份讓人豔羨的offer:中國電信、中船重工以及一家事業單位。2010年2月,朱炳帆權衡考慮後,最終簽約中國電信。但在試用期的一個月裡,另一份「特別的」工作卻一直撩撥著他的心。這份工作緣於他與少林寺的一段淵源。 2009 年5月,在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上,功夫劇《快樂少林》全球巡演啟動儀式舉行。來自家鄉河南的少林文化,引發了朱炳帆的強烈興趣,他決定放棄畢業論文原來的課題,以家鄉的少林文化作為選題。7月,為完成探討少林文化海外傳播的碩士畢業論文,朱炳帆通過各種渠道先後3次申請到少林寺調研,河南少林無形資產管理公司總經理錢大梁最終接受了他。這次調研,讓朱炳帆第一次與少林寺親密接觸。 半個月後,朱炳帆很快完成了調研任務。這個年輕人的踏實、勤奮給錢大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少林寺需要這樣的人」。錢大梁向他發出工作邀請,但朱炳帆當時並未認真考慮。 「臨畢業前,因緣巧合與錢總通過幾次電話,希望我能到少林寺這邊參與工作,並希望我能負責維護少林寺的官方網站。直到這時我才開始認真考慮這份工作。從未想過要回家鄉工作的我,卻被少林寺吸引了。」朱炳帆說。 正在他猶豫不決的時候,導師高小康教授的一句話,徹底打動了他:「國企央企外企事業單位數不勝數,但全世界只有一個少林寺,它是獨一無二的。」 2010年正式畢業後,朱炳帆決定:辭電信,去少林。 在少林寺的輿論風波中顯身手 「根據我的調研,發現其實少林寺的文化產業非常薄弱,這也是我決定來少林寺工作的原因之一。它有足夠多的空間、足夠大的平台讓我學習。」朱炳帆告訴記者。 但與之相對應的現實是,少林無形資產管理公司條件很簡陋,人力資源也很薄弱。2009年7月,在朱炳帆調研時,這間位於鄭州花園路上的辦公室,大部分空間被堆滿了物料,整個公司只有3個人,總經理、助理和一名會計。 因為這個中大研究生對少林文化熱愛有加,總經理錢大梁決定讓他在少林寺裡「鍛鍊鍛鍊」,沒想到這一「鍛鍊」就是三年多。 在寺裡,朱炳帆直接協助方丈釋永信開展部分工作。負責一些資料的整理編輯,接待各大媒體和名人要人,以及做一些媒體公關工作。 2011年初,釋永信在北京大學舉辦的「第八屆文化產業新年論壇」上發表演講時表示,少林寺在海外開設了40家海外中心,用於傳播功夫和禪修等少林文化。這被媒體解讀為 「少林寺海外開40家公司」。這條新聞被愈傳愈烈,繼而引起網民熱議。 方丈口中的少林寺40家海外中心被媒體誤解為40家公司,引發網民對少林寺「過度商業化」的指責。「公眾對少林寺都有獵奇心理,少林寺之所以容易陷入輿論風波,很大程度上是大家不瞭解真正的少林寺。包括後來的少林寺上市風波。」 朱炳帆與同事一起認真研究了那篇報導,對諸多誤解予以梳理,不久後少林寺發佈公告《媒體報導所謂「少林寺海外40家公司」的誤讀與誤導》,才得以澄清事實。 2011年,「釋永信包養北大女學生」的桃色緋聞傳得沸沸揚揚。《環球人物》雜誌聯繫到了少林寺,要求進行獨家採訪。朱炳帆連夜篩選採訪內容,與記者溝通採訪問題的尺度範疇。 「其實師父當時並不想面對媒體澄清,他總是說『再待幾年你且看他』,認為清者自清,真相終會隨著時間水落石出。但我個人認為,從少林文化品牌保護的角度出發,這種利用宗教炒作的行為必須得到制止,對謠言要立即反駁、澄清,及時給公眾一個真相。」朱炳帆回憶。 之後的幾天,在朱炳帆的協助陪同下,採訪順利完成,《環球人物》雜誌用事實對少林寺和方丈釋永信進行了翔實解讀。「在當今的傳媒時代及時回應公眾,對少林品牌文化是有益的。」朱炳帆說。 在寺裡,少林寺的品牌公關是他的工作內容之一。向外界展示真實的少林寺和少林寺的出家人,有效地傳播少林文化。日本的NHK,國內的中央媒體採訪或拍攝時,朱炳帆有時候會全程陪同,協助調度工作人員,安排日常行程,商量採訪內容,儼然少林寺裡的「新聞發言人」。 甘做傳播少林文化的「勤雜工」 除了參與少林寺的宣傳工作,朱炳帆還參與輔助少林寺文化項目的決策和管理。「很多事情我都會參與,我就是少林寺的一個『勤雜工』。」朱炳帆笑稱。 少林寺的常住院、塔林、初祖庵、達摩洞、少林功夫、少林禪醫……在考察整理了大量少林寺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後,作為一個在家人(指不曾剃度的人),朱炳帆更加體會到古寺禪修帶給人的寧靜與歡樂。如果讓更多的在家人體驗寺裡的禪修生活,這對少林品牌和文化不是一種很好的傳揚嗎? 「少林文化遺產體驗」的概念應運而生。釋永信方丈指派朱炳帆與寺院的法師一起負責籌備這個項目。 在朱炳帆的操作下,少林寺跟清華、北大經管學院的MBA、EMBA機構,聯合開發制訂相關課程方案。參加的企業家學員將在少林寺與僧人一起在寺中吃住打坐、聽寺內高僧講學、欣賞「禪宗少林•音樂大典」或世界遺產「天地之中」的美景,學習養生、健身的少林功法,每期3~5天。 「這個項目主要是對外傳播少林文化,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接觸到少林寺的真實一面,少林寺禪修不排斥任何人,有錢的沒錢的,當官的和百姓,都可以到少林寺體驗禪修。這個項目不為賺錢,參與者只需要支付自己食宿部分的成本費用。」朱炳帆說。 朱炳帆還參與整理了由釋永信口述的《我心中的少林》一書;參與重建了少林圖書館(藏經閣),並出任圖書館副館長;參與少林寺申報「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三年多時間,朱炳帆參與過少林寺大大小小的幾項事務,他笑稱自己是少林寺文化項目中不折不扣的「勤雜工」。 同學們都羨慕我的工作環境:有文化有功夫 有山有水沒霧霾 很多人都不理解朱炳帆的選擇,包括他的家長與師友。在來少林寺工作前,以前總盼著兒子能留在身邊的母親,寧願兒子待在廣州,也不想他去少林寺;他的另外一個導師葉春生教授也勸他在廣州發展。「就在前段時間,葉老師還勸我回廣州發展。」 「這份工作確實也曾給我帶來一些來自外界的壓力。老爸老媽不放心,剛到少林寺的第一個月,他們就曾親自到少林寺考察我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狀態;朋友介紹的女孩子一聽我在少林寺工作,轉身就說拜拜。」剛開始時,朱炳帆在人前會儘量避免談及自己的工作,以免迎來大家異樣的眼光。 「到後來,自己會有個心態上的變化。為什麼不能坦然面對自己作出的選擇呢?我喜歡少林文化,我認為傳播少林文化是一件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而我正在做這件事。」 如今,父母已經完全接受了朱炳帆的工作,昔日的同窗也開始羨慕他。「以前的同學到少林寺來看我,都說很羨慕我的工作。他們說這裡工作環境好,有山有水沒霧霾,工作時間自由,上班不需要朝九晚五的打卡,閒暇時間喝茶寫字,有機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他眼中的釋永信:慈悲,智慧,熱衷傳統文化 他記得剛來少林寺調研時,方丈釋永信曾邀他一起用齋。「那是第一次近距離地跟方丈交流,開始我很緊張,畢竟在我看來釋永信方丈是聞名全世界的大和尚,但沒想到跟我聊的都是在哪兒讀書、家庭情況等家常話,非常讓人親近。少林寺地處嵩山,冬天特別冷。有一次我去見方丈,就穿了一個薄薄的外套。方丈見面就問我冷不冷,噓寒問暖。不光是對我,對寺裡的僧眾也是關心體貼入微,關懷有加。」朱炳帆說。 「同時他也是一位嚴厲的師父。在我參與負責管理禪修營的時候,他曾因為我弄錯了一個數字而批評我,這提醒我以後做事必須更加認真仔細。他的徒弟做錯了事,他也會很嚴厲地批評。這時候,大家對他是又敬又畏。」 在他眼中,釋永信也是一位知識淵博、充滿智慧的長者。「在各種公眾場合,方丈幾乎都不會按事先給他準備好的材料演講,大都是根據現場情況即興發揮,但每每卻又恰到好處,不脫主旨。他的思維特別活躍。」 對外界盛傳的釋永信為「少林CEO」的說法,朱炳帆搖頭表示無奈。「有這種說法,是因為媒體沒有真正瞭解少林寺和釋永信方丈,也不瞭解什麼是真正的少林寺。包括少林寺上市等的很多事,其實並不是少林寺自身能決定的。少林寺的商業化與少林寺本身來說,關係不大。這裡面有太多的利益糾葛。」 他眼中的「少林商業化」:真正屬於少林寺的商業化很有限,目的在於以商養佛 「事實上,少林寺並不像外界所說的那樣商業化,僅有的一些也是屬於寺院經濟的範疇,再具體說就是『以商養佛』,不得已而為之。」朱炳帆說。 「少林寺外所有的武校,都與少林寺無關。酒店、賓館甚至醫院都掛著少林或者是少林寺的名頭,這都屬於品牌的濫用。」朱炳帆介紹,很多以少林品牌掛名的商業項目,與少林寺並沒有多大關係。 「包括音樂劇禪宗少林•音樂大典等商業項目,少林寺不會從中拿一毛錢。演員也與少林寺沒有任何關係。當時方丈也只是擔任了音樂大典的文化顧問,少林寺確實有5%的乾股,相當於品牌授權費用而已。」 「少林寺的經濟其實並不寬裕。目前的寺院經濟主要靠景區門票,我們與景區三七分成。然後是香火錢,但北方因為信眾基礎有限,香火錢也沒多少;演出是一部分收入,也很有限。剩下的是有限的幾個商業項目,目的也在於「以商養佛」。比如少林寺把『少林素餅』、『少林禪茶』等品牌授權給商業公司,收取一定的費用。其實這個商業公司本身的資產與少林寺並沒有關係。」朱炳帆說。 朱炳帆介紹,少林寺目前的收入來源基本上能維持「自給自足」,花錢的地方在於少林寺本身的文物保護與修復、下院和海外文化中心的建設、少林慈幼院的100多個孤兒的撫養以及少林寺僧才的培養和少林文化交流與傳播等幾個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