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4/7/26 上午 05:24:34
-- 【轉貼】林則徐反鴉片是錯誤嗎?
為什麼林則徐燒燬鴉片 反而被罷官貶職 鴉片毒害百姓 他的行為我非常敬佩 為什麼他反而被罷官 林则徐被流放新疆伊犁被直接的原因是因為做了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代罪羔羊。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之後,道光帝驚慌失措,把責任推給林則徐,道光先以辦理禁煙不善為由,將林則徐交部嚴加議處,隨之革職。次年五月,林則徐被革去四品卿銜,充軍伊犁。道光歸罪於林則徐處置失當,開罪英國,從重發往伊犁效力贖罪”,以平息英人怒火。
那林則徐的「虎門銷煙」事件是不是個錯誤呢? 禁煙真是引發鴉片戰爭的關鍵嗎? 林則徐對鴉片戰爭該承擔何種責任呢?
林則徐嚴禁鴉片立意當然是對的,但是手段確實有商確的必要,之所以會這樣說,就必須從鴉片戰爭前夕的時空背景談起: 英國是最早開始工業革命的國家,當時的英國已擁有“世界工場”和“海上霸王”的稱號 。反觀“康乾盛世”之後的清王朝已然處於“衰世”,然而,清朝當時的世界觀依然自認為是世界的中心,不屑與那些“未開化”的民族進行平等交流,以為英吉利不過是類似朝鮮越南的蠻夷小國,不知道貿易對國民經濟的重要性,實行了以閉關鎖國的對外政策。
而英國做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工業園,隨著經濟發展,英國需要不斷擴展市場,尤其是中國巨大的市場使得他們垂涎三尺。當時英國與中國的相互貿易中一直處於不利的地位,到了十八世紀後期,英國的一些商人開始發現了鴉片能夠謀取高額利潤,又能夠在中國找到銷路,並且可以用來扭轉英國在中英貿易中的不利地位。於是,鴉片就成為英國打開中國市場的“敲門磚”。
而隨著鴉片輸入的不斷增加,清政府也越來越感到鴉片的危害,而鴉片貿易引起道光的嚴重關切,諷刺的是並非是因為鴉片造成的國人健康問題,而是鴉片走私造成白銀外流,致使銀價暴漲,造成清政府的巨額財政損失。為解決鴉片問題,欽差大臣林則徐抵達廣州。
當時的中國是個主權國家,滿清王朝完全有權利決定是否開展外貿,採用何種商貿模式,賣出什麼商品,如何懲戒輸送毒品危害中國的外國商人;英國及其商人同樣有權利決定怎樣與中國開展外貿,輸出、買回什麼商品,更何況當時的鴉片貿易在世界範圍內是合法正常的。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怎麼說、做都有道理,但是當中、英兩國在商貿內容及模式問題上的立場嚴重對立的時候,談道理就沒用了,只能比誰的拳頭硬!
林則徐做出了禁煙可能導致戰爭的判斷,然而可惜的是,林則徐對於英方的實力完全認知錯誤,也因為如此林則徐對英國人採取毫不妥協的極度強硬立場,犯下了一系列策略錯誤。
林則徐在禁煙過程中為了使洋商就範,把行商(也就是獲得官府特許與外商貿易的中國商人)當成人質去威脅他們,要行商三日內說服外商服從上述命令,否則就要將一兩個行商當成漢奸正法。他要求英商繳出走私商品本身並不錯,但不該毫未出示證據,就下令逮捕英商顛地,同樣地,他對所有商人乃至外交官員實行事實上的囚禁並斷絕其生計。這就構成了英方日後上門問罪的藉口。
此外,他堅持英商必須具結,寫下“嗣後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的字據。對英商如此嚴苛的要求,卻沒有動那些保護鴉片走私的中國官員一根毫毛。最後道光竟然斷絕了與英國的貿易,就連具了結的英商都被驅逐,使得林則徐原來答應保護他們正當貿易的諾言完全作廢,失去了原來的道義立場。
為了解決問題的僵局,致使英國國內冀望武力解決問題的人及其主張逐漸佔了上風。1839年11月4日,英國軍艦與中國水師在穿鼻、官湧海面開始武裝衝突,至13日,衝突共發生六次,雙方各有損失。但林則徐給朝廷的奏報中則稱之為“七戰七捷”,從而完全誤導了清廷的君臣,據史載,道光皇帝接報後大喜,遂在朝廷昏官們一片對林則徐的讚揚聲中,道光皇帝於1839年12月下令禁止廣東口岸的全部對外貿易,斷絕了中外之間全部貿易往來。
此時,滿清王朝和英國的矛盾焦點,已經不再是鴉片貿易的糾紛問題了,而是滿清要閉關鎖國與英國要進行自由貿易的衝突。鴉片戰爭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即便沒有林則徐禁煙,中英之間的戰爭遲早是要爆發的。然而,面對一場讓國家付出如此慘重代價的戰爭,作為當事人的林則徐必須承擔對敵情的嚴重誤判的責任。正是基於過分的自負和偏見,林則徐大大低估了英軍的陸戰能力。他在官湧主持修建的兩座砲台,根本沒有防禦敵方從側後發起地面攻擊的措施。結果,戰事一起,英軍很快就在港口戰艦和登陸部隊的夾擊下,一舉攻陷砲台。
禁煙作為內政無疑是正確的,然而林則徐怎麼可能意識到,在這樣一個加速發展的全球化時代,閉關鎖國早已淪為歷史塵埃,任何人都難免有時代局限,相對開明的林則徐也不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