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玄奘大師與吳承恩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44123)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4/12/7 上午 06:18:47
--  【轉貼】玄奘大師與吳承恩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他許是最佳代言人。

他的一小步,改寫了整個中國佛教史,乃至世界文化史。

他是冒險家、旅行家、語言學家、辯論家、高僧中的高僧。

其地位,宛如佛教界之孔子。如果沒有他冒死取經、譯經、弘法、傳法,今天可能我們讀不到許多佛經,得不到出離輪迴之救度。

中國歷史上,共三次大冒險,都開展了新天地。但張騫出使西域、鄭和下西洋,都不及他孤身萬里、徒步從長安至印度取經,來得凶險與艱難。即便是今天超馬好手林義傑等人,恐怕也不敢如此涉險吧?

「寧向西方一步死,不回東土一步生!」

這是何等的毅力與情操!若說這不是菩薩,什麼才是菩薩呢?

他每踩一步出去,都震撼了吾人魂魄一次似的。

那蜿蜒綿長之絲路,是條救贖眾生的沙漠大道。但有了過人的願力與悲心,荒漠中似便出現了般若甘泉,潤澤了眾生無始以來惑業滿沙、苦惱無邊的大戈壁。

捧讀他九死一生、轟動五印,歸來中國後寫成的《大唐西域記》,很難不被感動得汗涔涔而淚潸潸!

但許多人認識他,包括筆者,竟多是從吳承恩《西遊記》,或相關影視而來。

此書想像豐富、結構精嚴、文采燦美、寓意深刻,允為小說界四大奇書,神怪小說之顛峰。

其中,九九八十一難,難難不同,紛至迭來,頗見靈巧與創思;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性格鮮明,似暗合西方心理學家佛洛依德之超我、本我、自我之論述,亦頗奇妙。

然最令人搖頭的,莫過於將書中主角唐三藏,描寫成懦弱、小心眼、迂腐不通之書獃子,這恐有藉小說虛構之掩護,進行矮化抹黑、乃至毀謗聖僧之嫌。

此罪過恐大矣!嫉妒之害人,一至於斯。恐文學價值愈高,出離之日愈渺。

非大師要追究其誹謗罪,乃眾生恐因此而輕衊佛法之貴、解脫之要!

哀哉!彼今不知在何方?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影片】玄奘之路

http://www.youtube.com/results?search_query=%E7%8E%84%E5%A5%98%E4%B9%8B%E8%B7%AF&sm=12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公元7世紀,一位大唐僧人踏上了絲綢之路,他要前往遙遠的西方尋求佛法,大漠雪山他命懸一線,城堡森林他九死一生,懷著堅定的信念,他終於抵達心中的聖地,19年時間,110個國家,5萬里行程,在異國的土地上他被奉為“先知”,在佛陀的故鄉他成為智慧的化身,因為他的緣故大唐的聲譽遠播萬里,就連他腳上的麻鞋也被信徒供為聖物,然而他放棄了一切榮耀依然返歸故土,他翻譯的佛經達到了47部1335卷,這是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成就,他離世的時候,大唐皇帝悲痛不已,百萬人哭送。

  幾百年之後,歷史逐漸變成了傳奇,傳奇慢慢的變成了神話,一隻神通廣大的猴子帶著一頭豬和一匹馬,保護著斯文懦弱的師父去西天取經,經過幾百年的藝術加工,這個叫孫悟空的徒弟成為故事的核心,而師父唐僧已經面目全非。在《西遊記》成為文學經典的同時,人們漸漸淡忘了唐僧的本名~~~《玄奘》,真實的玄奘越走越遠,只剩下一個輪廓模糊的背影。

  《大唐西域記》由玄奘本人口述,弟子辯機筆錄而成,詳盡的記述了他19年西行的歷程,《三藏法師傳》由玄奘的弟子慧立和彥倧撰寫,真實的講述了玄奘的一生。在一千三百年後,讓我們根據這兩本著作,穿越時間的迷霧,從神話回到真實,從唐僧回到玄奘。

https://weiwenku.net/d/105865280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9/3/30 下午 11:20:18編輯過]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4/12/7 上午 06:25:09
--  

鎮國之典  人天大寶
     ──
玄奘大師譯大般若經 
    
                                         
淨 照

法師又云:「玄奘一生以來所修福慧,准斯相貌,欲似功不唐捐,信如佛教因果並不虛也。」(《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佛經,由梵文譯為漢文,史上兩大譯場的主持者──
   鳩摩羅什與玄奘大師,都是有修有證,通儒能文,極一時之選的譯經三藏法師。玄奘大師梵行高遠,家傳儒學佛法,梵漢文學無不精通。六十五(三)歲示寂時,唐高宗痛哭說:「朕失國寶矣。」
   

中土重視《般若》,前代雖然也有翻譯,但不夠周詳完備,眾人於是啟請玄奘大師再譯一次。然而《般若經》部頭大,在京師長安事務繁多,玄奘大師深感人命無常,唯恐難以完成,於是請求唐高宗,能到僻靜的玉華寺翻譯,唐高宗允准。顯慶四年冬天十月,玄奘大師從長安出發往玉華寺,以及翻經大德及眾弟子等一同前去。玄奘大師在玉華寺,譯經達到巔峰,《大般若經》譯完不久就圓寂了。

   

譯前夜夢警誡

   

唐高宗顯慶五年春天正月初一,玄奘大師開始翻譯《大般若經》,此經梵本總共有二十萬頌,經文既然如此博大精深,所以學習的弟子們每每請求刪減省略。玄奘大師打算要順從大眾的意思,像鳩摩羅什大師所翻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除去繁瑣沉重的部分。
   

玄奘大師起了這樣的念頭後,晚上就夢到極為恐怖,令人畏懼的事,來警告勸誡他。有時看到踩在危險萬分的地方,有時看到猛獸抓人,直到汗流浹背,恐懼顫抖,才得以脫離夢境。大師醒來後非常驚訝害怕,向大眾說,還是依照原來的整部經都翻譯。這天晚上,就看見諸佛菩薩眉間放光,照耀在自己的身上,心裡覺得怡悅舒暢。大師又看到自己手拿著花燈供養諸佛,有時登上講席為大眾說法,有很多人圍繞著,讚嘆恭敬。有時夢見有人供養新鮮水果,醒來後覺得歡喜慶幸。大師不敢再刪減《大般若經》,完全和梵本相同。

   

譯時撥雲見日

   

釋迦牟尼佛在四個地方說《大般若經》:一、王舍城的靈鷲山;二、給孤獨園;三、他化自在天王宮;四、王舍城竹林精舍。共有十六會,合為一部《大般若經》。
   

玄奘大師在西域得到三本,翻譯時懷疑經文有錯謬的地方,就比較三本以確定,誠懇周到地檢查校對,審慎從事的心,自古以來無人可比。有時文意不順,意旨深奧,內心遲疑不決,這時就會感覺到有奇妙的意境,好似有人在傳授給他明確的決定,心情立即豁然開朗,如撥雲見日。玄奘大師說:「我能領悟到的,那裡是自己淺薄的心思所能通達?都是諸佛菩薩冥冥之中加被的。」
   

玄奘大師說:「現在正在翻譯〈嚴淨佛土品〉,諸菩薩等必定有所供養。諸位法師看到後,相信有這些事嗎?」當時大殿外側,種有雙柰樹,在不是開花的時節竟數度開花,一年之中開了六次,光鮮茂盛,紅白相間,非常可愛。當時大眾都議論,說是《般若》再度闡揚的祥瑞。一年之中,花開六次,表顯「六到彼岸」,是菩薩的六波羅蜜多。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玄奘大師譯經,遲疑不決時,像有人為他明確決定,有撥雲見日之感。)

   

深恐無常到來

   

玄奘師正譯《大般若經》時,常會急切地憂慮無常的到來,告訴僧眾說:「我今年六十五歲了,一定會命終在玉華寺,《大般若經》很大一部,我擔心譯不完,希望每個人都能努力勤奮,不要怕辛苦。」
   

到了唐高宗龍朔三年,十月二十三日冬天,終於大功告成,合起來有六百卷,稱為《大般若經》。玄奘大師合掌歡喜,告訴徒弟們:「此經在漢地有法緣,我能來玉華寺,是此經的力量所致。以前在京師長安,眾緣糾纏,應接不暇,那有心力了結此事?現在能夠完成翻譯工作,都是諸佛菩薩在冥冥之中加被,龍天擁戴佑護,此乃『鎮國之典,人天大寶』,各位應當踊躍歡喜慶賀。」

   

譯完絕筆告別

   

玄奘大師譯完《大般若經》後,自覺身心體力嚴重衰弱,知道無常將至了,告訴弟子們:「我來玉華寺,本來是為了翻譯《大般若經》,現在譯經的工作既然結束,我的生命也將走到盡頭了。我過世後,一切從儉節省,可以用草蓆包裹運送,選擇山澗僻靜的地方安放,不要靠近佛寺,不清淨的身體應該要退避遠離。」
   

唐高宗麟德元年,正月初一,翻經大德及玉華寺大眾,懇切啟請玄奘大師翻譯《大寶積經》。玄奘大師看大家用心專一懇切,短短的翻譯了幾行後,就收起梵文經本,停筆不翻了,對大家說:「這部經的部帙和《大般若經》相同,我估量自己的精神氣力,不能再承辦這件事了,貧僧的死期已到,看來不會太遙遠了。現在想去鳳凰谷、珊瑚谷、蘭芝谷等處,向萬佛禮拜告別。」
   

玄奘大師和弟子一同出門,玉華寺的僧眾見了,無不潸然淚下。玄奘大師禮拜完畢,回到玉華寺,專心精進修行道業,從此絕筆,不再翻譯。《大寶積經》後來由武則天時的南天竺高僧菩提留志,歷經八年譯成。

   

因果並不唐捐

   

玄奘大師說:「我一生所修的福德智慧,看這個相貌,想來應當是功不唐捐,誠如佛所說的,因果真實並非虛幻。」要門下四哲之一的嘉尚法師,詳盡記錄所翻譯的經論,合計七十四部,總共一千三百三十八卷。(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玄奘大師翻譯《大般若經》時,感得雙柰樹一年中「花開六度」,連花草樹木的無情物,都來擁護這個譯經法會,顯示玄奘大師譯經的莊嚴殊勝,而《大般若經》也的確是鎮國之典,人天大寶。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玉華寺,唐太宗的避暑離宮,在今陜西銅川市,玄奘大師在此譯成六百卷的《大般若經》。」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7/8/22 下午 04:28:37編輯過]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9/11/15 上午 10:13:42
--  【轉貼】天竺歸來──唐太宗與玄奘大師的一段對話

玄奘大師,從天竺(今印度)回到長安,唐太宗召見,詢問往返十七年之間的經歷。

唐太宗一見玄奘大師,便廣泛地詢問雪嶺以西,天竺境內的國情,物產風俗,天竺邊境八王的故迹,過去在天竺出世的七佛遺蹤。以及漢朝張騫沒有傳述的,司馬遷、班固沒有記載的種種事物。玄奘大師親自經歷各地,眼見耳聞,記憶鮮明,隨問隨答,條理分明。

唐太宗非常歡喜的說:「法師可就經過的一百多個國家,盡採各國的山川風俗,撰寫《大唐西域記》一書,留傳後世,不也是美事一樁嗎?」

玄奘大師奉詔覲見,即將結束時,唐太宗對在座陪侍的群臣說:「從前北朝的符堅稱讚道安法師為神器,普受舉國上下尊敬。我看法師,談吐用詞溫文典雅,風範志節堅貞高峻,不但不愧古人,實際上超出古人甚多。」

司徒長孫無忌說:「的確如聖上所說,道安法師雖然德行崇高,學識淵博,但是弘法的功績,誠然不如玄奘法師,親身遊歷佛教聖地,參與辯論佛法的種種妙義,深入探索佛法的究竟妙理與本源。」

當時唐太宗正準備兵馬,東征高麗,軍務忙迫,聞奏報法師已回長安,特派大臣迎接法師到京城,先預定只是短暫相見。等到見面談論之後,十分投機,不知不覺就天黑了。

唐太宗說:「匆匆敘談,言猶未盡,朕想請法師一起東行,一來省視觀察地方民情風俗,二來可在指揮軍務的餘暇,隨時暢談,不知法師意下如何?」

玄奘大師答說:「玄奘剛從遠方歸來,而且罹患疾病,恐怕不能陪伴聖上前往。」
 

唐太宗說:「法師過去尚且能夠獨自遊歷孤絕艱險的遙遠地域,現在隨軍隊東行,不過如同行走半步而已,法師何必推辭呢?」

玄奘法師答說:「陛下東征,統率六軍,討伐亂國,誅除奸賊,必定能立下如周武王的『牧野之功』、漢光武帝的『昆陽之捷』。玄奘隨行,無所助益,白白消耗路途上的花費。而且兵刃相交戰鬥,依據佛教戒律,出家人不能觀看,願陛下哀矜鑒察。」唐太宗嘉許接納了。

玄奘大師又請奏說:「玄奘在西域獲取梵本經論共有六百五十七部,乞請在嵩山少林寺,為國家翻譯弘揚。」

唐太宗說:「朕不久前,為穆太后興建了弘福寺,寺院非常清靜,法師可以到那裡翻譯,一切所需,可與房玄齡商量籌辦。」

玄奘大師進奏說:「百姓不知情,看見玄奘從遙遠的西域歸來,總是妄想要見一見,這樣不但會妨礙荒廢法務的進行,也顧慮會發生事先無法預測的禍患,願陛下能派駐禁衛守門官,以防止這類事端。」

唐太宗高興的說:「法師所說,可謂保身之道,朕一定會安排。」

請奏完畢,玄奘大師拜別後,唐太宗隨即下旨派遣監察守護的官吏,並敕令留守京城的房玄齡,全權主持監護事宜,資助玄奘大師籌備譯經一切所需。

(見《佛祖歷代通載》)

貞觀三年八月,大師為法忘身,隻身越過「就連無葉小樹也不能生長」的死亡之海──塔克拉馬干沙漠。安抵天竺後,師從戒賢等論師,精通佛法內明,名震五天竺。貞觀十九年,大師回到京師,一心一意翻譯佛經,毫無名利掛懷。太宗讚歎說:「引慈雲於西極,注法雨於東垂,聖教缺而復全,蒼生罪而還福」。大師從極西的天竺引來佛法慈雲,將法雨慈悲灌注於遠東,佛法缺漏處得以補全,蒼生因有佛法而懺罪得福。大師這一生,於國於佛法於眾生,皆有真實利益,故入滅之日,高宗哀痛說:「朕失國寶矣。」

李唐因與老子李耳同宗,凡有重大活動,佛門僧人必得列居道士之後。自從玄奘大師天竺歸來後,自天子以降,滿朝大臣,以及平民庶人,皆以事佛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