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崇禎勤勉務實 卻為何眾叛親離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45051)

--  作者:阿全
--  發表時間:2015/2/11 上午 02:16:37
--  【轉貼】崇禎勤勉務實 卻為何眾叛親離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核心提示:清軍已集結關外,闖王李自成的大軍,也已逼近京城。而崇禎晚上出宮,只聽得各處府衙的官員,竟還醉生夢死,傳出管弦之聲。國難當頭,他們還在尋歡作樂。這些,也便是當時國民政府大官們的寫照。眼看京城難保,崇禎想將太子托太師帶走避難,結果竟連門也未能進去。

崇禎,是明代的末朝皇帝。據史學家介紹,崇禎皇帝本人,倒並不是那種驕奢淫逸、昏庸無道的君主。相反的,他還比較務實,勤於朝政。在生活上,更是提倡樸素,節衣縮食。說起來,也可算是個很想搞好朝政、懂得節儉的皇帝。但問題在於,明代後面幾朝的皇帝,基本上都是些荒淫無度的角色。他們貪圖享樂,後宮淫亂。長年不理朝政,指派後宮太監去監督各部大臣,任用他們執掌生殺大權。橫行不法,倒行逆施,已經將大明江山作踐得差不多了。

  到了崇禎末年,內庫空虛,外強中乾。宦官當道,奸黨橫行。老百姓流連失所,赤貧千里。各地的起義隊伍,此起彼伏,紛紛舉起造反旗幟。災民們一呼百應,奪城掠地。勢如破竹,直逼京城。而這時的崇禎,再想獨挽狂瀾,已是力不從心。再加上他用人不察,聽信讒言,錯殺袁崇煥等愛國將領,導致眾叛親離,孤立無援。最後,在清軍與闖王的雙方相逼下,走投無路,只能在景山上吊,自盡而死。

  崇禎之死,不僅是他個人的悲劇,也造成了清軍入關、異族佔領的嚴重後果。血雨腥風,民眾遭殃。從此,中原大地被滿族統治了三百多年。所以說,崇禎他那末日來臨之際的遺恨,同時也為人們敲響了警鐘。國力衰弱,就會受到外族的欺凌與蹂躪。因而,在抗日戰爭前後,「南派京劇」的代表人物周信芳,特地編演了《明末遺恨》一劇,內容就是著重揭露那些身居要位的官僚,只圖私利,不顧國亡。通過這齣戲,呼籲民眾奮發圖強。同時,揭露與嘲諷當時國民政府官員們的貪得無厭,腐敗無能。抗戰不力,禍國殃民。該劇因為切中時弊,所以備受廣大觀眾的歡迎。這在當時來說,等於是指斥當政者的昏庸無能,確實是要冒著很大的風險。周信芳演出這齣戲,是需要具備高度的政治熱情與膽識的。

  這齣戲,由周信芳主演崇禎皇帝。一開場,就描寫朝廷的內庫空虛,需要籌措餉銀。在金殿上,崇禎要求大臣們慷慨解囊,捐款付餉。誰想,那些大臣們誰也不願響應。甚至連富可敵國的國丈、太師周奎,也只肯出幾兩銀子。這時,清軍已集結關外,闖王李自成的大軍,也已逼近京城。而崇禎晚上出宮,只聽得各處府衙的官員,竟還醉生夢死,傳出管弦之聲。國難當頭,他們還在尋歡作樂。這些,也便是當時國民政府大官們的寫照。眼看京城難保,崇禎想將太子托太師帶走避難,結果竟連門也未能進去。

  崇禎萬般無奈,深夜撞鐘,想召集人馬抵擋一陣,但是卻無人應召前來,三次撞鐘,只來了將領李國楨一人。最後,李國禎大戰棋盤街,寡不敵眾,直至陣亡。此時,崇禎已知山窮水盡,走投無路,身處絕境,只得自縊於景山。周信芳在民族危亡之際,演出此劇,深刻地諷刺了當時國民政府官員們不顧國家安危、沉溺於金錢聲色的醜態。同時,也大聲疾呼:如果不奮勇抗戰就只有滅亡的慘痛結局。喚起人們起來反抗,勇於戰鬥。保衛祖國,保衛家園。因此大家認為,周信芳在那時演出的《徽欽二帝》,具有一定的鼓舞作用與積極意義。

[此帖子已經被凡夫俗子於2015/2/13 下午 04:07:10編輯過]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5/2/11 上午 08:43:42
--  【轉貼】宣化上人:崇禎之前世今生

修道人要受苦

所謂「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我們修道人為什麼要修苦行?一天只吃一餐,就為要了苦的緣故。苦了了,便是樂。福,有應享的福和不應享的福。應享的福,是自己工作所得來的代價,能夠住好房子,穿好衣服,吃好東西,坐好汽車,可以享受一番。可是,要知道享完之後,就消福了,而在福報的銀行就沒有存款了。

 

不應享的福,就是在本分之外求享受,由僥倖得來的福。好像強盜,搶人家的錢,自己享受,這是不講道理的享受,必定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在福報銀行的戶頭就透支了。應享的福,享完之後,就報銷了福,何況不應享的福,硬要勉強享受?這不但消福,而且還要虧本。因為這種關係,福不可享盡,享盡就沒有福了;苦可受盡,受盡則沒有苦。我們做人,要明白這種道理。在困難的環境中,歡喜接受逆境,這樣便無怨恨,也沒有不滿現實的心在作祟。

 

研究佛法的人,其思想和行為,與世俗人正好相反。世俗人是順著生死去造業,修道人是逆著生死來消業。無論在什麼境界上,處之泰然,心安理得,便不覺得苦。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是至理名言。

 

現在講一個受苦的公案,作為參考。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名叫崇禎。他雖有皇帝的智慧,可是沒有皇帝的福報。為什麼?因為他的苦沒有受盡。他前生是個沙彌,因為未到受具足戒的時候,就死了,所以還是個小沙彌而已。他做沙彌的時候,凡是搬柴運水的苦工,都由他來做,任勞任怨。天天做苦工,來護持道場。

 

有一天,他到房頂修理屋瓦,不慎失足,墜地而死。師兄弟就去報告方丈和尚。老和尚知道前因後果,想成就小沙彌,替他了苦。於是乎,對大家宣布:「這個小沙彌,做事不小心跌死,對道場有很大的損失。因為他犯了侵損常住的過錯,要懲罰他。你們用馬來把他的屍體拖散為止,免得買棺材埋葬。」大家一聽方丈的話,不以為然。師兄弟們發惻隱之心,而不聽方丈的命令,因為不忍心這樣去做。於是共議:「我們是師兄弟,同修一場,應該把他安葬,不可用馬拖屍。」乃出錢買棺材安葬於荒山中。

 

這個小沙彌,因為替廟做苦工,積有功德,來生為人,做了皇帝,身為崇禎。可是只做了十六年的窮皇帝。他在位的時候,天下大亂,內有李自成造反,外有清兵侵境,沒有過一天好日子,都是在憂患煎迫中度日。這事是被好心的師兄弟害了他,使他的苦未能了盡。如果他們當時聽方丈的話,用馬拖屍,苦便了了,不會害得崇禎在煤山自縊,而為國殉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