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之所以不接受荊州,並非主觀條件不行,而是客觀條件使然。
陶謙委託劉備管理徐州的事件,《三國志》裡有如下記載:
(陶)謙病篤,謂別駕麋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 <蜀書˙先主傳>
由此可見,陶謙對劉備的態度可謂是推心置腹的,甚至還認為劉備是唯一能夠安定徐州的人。陶謙如此信任劉備,甚至願意將徐州相讓,劉備的反應呢?
(陶)謙死,(糜)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當。 <蜀書˙先主傳>
陶謙死後,麋竺遵從陶謙的遺言,迎劉備入徐州,但劉備卻不願意接收徐州。
劉備為何不接收徐州呢?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但若從當時徐州的形勢來看,或許可以窺知一二。當時陶謙領下的徐州屢次遭到曹操三番兩次的進攻,而南邊則有擁兵數萬,早已窺視徐州已久的袁術,北邊的袁紹對徐州也是虎視眈眈,論形勢可謂是強敵環伺。即使劉備有意取之,在守成方面恐怕也心有餘而力不足吧。再者,當時陶謙的兒子都已成年,於情於理他們都是正當繼承人,想必劉備對此也是有所忌憚吧。
也許是看出了劉備的顧慮,徐州望族出身的陳登也來勸說劉備接下徐州。劉備向陳登建議,說可將徐州讓與袁術。但被陳登拒絕了,並向劉備表示自己和徐州士族願意擁戴劉備為徐州之主。而時任北海相的孔融也在一旁幫腔,於是劉備便答應接收徐州。
獻帝春秋里也有記載當時陳登向袁紹派遣使者,說明他們以劉備為宗主的理由,並且取得了袁紹的支持和諒解。
由此可見,當時劉備得以順利的接收徐州,除了取得了前徐州牧陶謙的首肯,以及陶謙部下的擁戴,再加上其他周邊勢力如孔融、袁紹願意支持劉備。劉備才得以不費一兵一卒便擁有徐州。
但此一時彼一時,我們現在將鏡頭拉到紀元207年的新野,來看看劉表對劉備的態度。
先主遣麋竺、孫乾與劉表相聞,(劉)表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禦之。 <蜀書˙先主傳>
從此文可以看出,剛開始劉表對於劉備的投靠是很歡迎的,不但親自迎接,還把他當作上賓來對待。可是到了後來,眼見劉備深得荊州豪傑們的支持,劉表開始對劉備產生懷疑,並暗中提防他。
至於劉表死後所中意的繼承人,《魏書》記載劉表死前,曾將荊州託付與劉備,但劉備拒絕了。值得一提的是,裴松之雖然以此記載引注於先主傳,但他同時也對此表示不以為然,他認為劉表夫婦向來寵愛次子劉琮,實在不可能在臨終前將荊州授予劉備。本人在此亦持同樣看法,認為劉表所中意的繼承人應為劉琮而非劉備。
其次,劉表的勢力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依靠親戚-劉表妻子蔡氏家族的支持,著名代表人物為蔡帽。平心而論,要他們放棄有血緣關係的劉琮,轉而支持劉備的機率幾乎等於零。且正如意見區的大大所言,一旦劉備接收了荊州,將在很大的程度上削減他們家族的利益和影響力。畢竟劉琮年紀還小,再加上又是血親,較容易為蔡氏家族所控制。
內部情況對劉備而言不大樂觀,那周邊勢力的看法呢?
先看曹操,曹操勢力依然強大,但和當年不可同日而語。當年的曹操也是處於列強環伺的威脅中,除了先前所說的袁紹和袁術兩大軍閥,背後還有一個呂布在他後院放火,逼得他不得不撤軍,轉而先攻擊呂布。而現在,曹操才剛收拾完火併後的袁氏兄弟(袁譚和袁尚,二人分別為袁紹長子和三子),後顧之憂已然解除,而得以專注於南邊的戰場。曹操大軍壓境,劉琮望風而降,對曹操而言,荊州已是勢在必得。讓給劉備?想都別想!
南邊的孫權呢?早在曹操大軍壓境前,孫權就已三番兩次的進攻劉表的領地。根據歷史記載,孫權至少對劉表領下的江夏郡用兵三次,只是都未能攻克。在這種條件下,孫權要是有足夠軍事實力,早把江夏郡給拿下了。更遑論將其讓與劉備。
看到這裡,我想版主已經明白了吧。總的來說,劉備之所以不接受收荊州的原因有三,未取得荊州繼承權的正當性為一,缺乏原荊州部將們的擁戴為二,軍事實力不足以和周邊勢力抗衡為三。
由此可見,劉備不是不想接收荊州,只是客觀因素不允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