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大師與玄奘精神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49118)

--  作者:ppo
--  發表時間:2016/5/7 上午 10:17:53
--  【轉貼】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大師與玄奘精神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玄奘被世界人民譽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其愛國及護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貢獻,被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樑」,世界和平使者,被後人稱作佛教大師,玄奘精神。
早年經歷
玄奘幼年跟父親學《孝經》等儒家典籍,「備通經典」,「愛古尚賢」,養成了良好的品德。玄奘十一歲那年,便隨長捷入寺受學《法華經》、《維摩經》等。」
玄奘年13歲受大理寺卿鄭善果激賞,破格於東都洛陽淨土寺出家。出家後師從多師,深感真諦等古德譯著不善,致使義理含混,理解不一,遂產生去印度求彌勒論師之意。
西行求法
鑑於法相學形成北方地論學、南方攝論學的差異,如何融合二者,成為玄奘思考解決的問題。玄奘得聞印度戒賢於那爛陀寺講授《瑜加論》總攝三乘之說,於是發願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譯,以求統一中國佛學思想的分歧。唐太宗貞觀二年,二十九歲的玄奘,為究竟瑜伽唯識學,始道途西行,行程13800餘裡。
通曉三藏
玄奘邊學邊行,在那爛陀寺歷時5年,備受優遇,並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中,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
取經歸來
貞觀十七年,玄奘載譽啟程回國,並將657部佛經帶回中土。貞觀十九年正月到達長安。玄奘從印度及中亞地區帶回國的梵筴佛典非常豐富,共526筴、657部,對佛教原典文獻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
帝詔棄緇
玄奘他回國之初,唐太宗給予他高度評價,要求他棄緇還俗,「帝又察法師堪公輔之寄,因勸罷道,助秉俗務。」玄奘言道:「玄奘少踐緇門,伏膺佛道,玄宗是習,孔教未聞。今遣從俗,無異乘流之舟使棄水而就陸,不唯無功,亦徒令腐敗也。願得畢身行道,以報國恩,玄奘之幸甚。」
唐高宗李治上台以後,也多次提出令玄奘棄緇還俗的要求。玄奘多次提出離開長安,請求回少林寺翻譯佛經,潛心佛學,弘揚佛法。
潛心譯經
貞觀十九年玄奘在長安設立譯經院(國立翻譯院),他於長安弘福寺組織譯場,開始譯經。據載,玄奘前後共譯經論75部,總計1335卷。所譯之經,後人均稱為新譯。他還口述由辯機筆受完成《大唐西域記》。
靈骨舍利
唐麟德元年,正月初九日,玄奘病勢嚴重,至二月五日夜半圓寂,朝野達百萬餘人送葬者將其靈骨歸葬白鹿原。唐肅宗還為舍利塔親題寫塔額「興教」二字。
1943年12月,從三藏塔遺址中發掘出安奉玄奘頂骨的石函。頂骨被分為三份:一份於1944年10月10日在南京玄武湖畔小九華山建成磚塔供奉;一份由當時的北平佛教界迎至北平供奉;而這後一份靈骨1945年由南京佛教界迎請到毗盧寺供奉。2003年11月21日,為紀念玄奘誕辰1400週年,西安大慈恩寺又從南京靈谷寺迎請玄奘法師頂骨舍利安奉於新建的玄奘三藏院的大遍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