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宋、遼、西夏的貿易戰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49809)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6/8/15 上午 07:51:59
--  【轉貼】宋、遼、西夏的貿易戰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皇帝們的生意經|宋人市井|22>

皇帝們之所以這麼支持對外貿易,無非是因為有利可圖,但什麼是利本身就是複雜的,所以皇帝的生意算盤總有自己的打法。

⋯⋯
宋真宗最大的利,可能是在各個方面獲取主動壓制遼國。1004年澶淵之盟後,兩個王朝雖然迎來了和平,但敵意卻難以避免。戰場上未分出的勝負,雙方總想在別的地方再比比,而商場就是另一個戰場。澶淵之盟後,宋遼之間,因戰爭而關閉的邊境貿易榷場又重新開張。榷場本是南北百姓互通有無之地,但特殊的環境下,這裡卻有一絲硝煙的味道。


先看看宋缺什麼。遼國的馬匹是缺少養馬之地的宋最需耍的;重兵駐紮邊關,從中原調運糧食價格不菲,如果能直接購買遼國的糧食,那對財政也大有裨益;宋朝皇帝好吃羊肉,遼國的羊肥美,如果能引進一些種羊自然也極好。


而遼國呢?宋朝的銅器、銅錢是遼所急缺的,遼國銅礦、銅錢少,造成國內貿易需要以絲綢絹帛為代幣;遼工業落後,丹漆產量低,幾使宮室、器具無顏色,如果能大規模進口宋的油漆,無疑可以給帝國添幾分色彩。


和平後互通有無,兩者是否都在榷場獲得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呢?很難說,因為兩邊的皇帝都禁止了這些商品的出口,特別是宋真宗,他將丹漆與銅器、銅錢列為「軍事禁運」名錄,而遼除了長期不出口母羊外,還會動不動禁止販賣羊馬入宋 — 直接影響了宋帝的口福。


不過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利潤,有利潤就有生意。真宗年間,遼國常有糧商運送糧食到宋軍營換取茶葉,宋王朝為了便於收購各種管道到達邊境的馬匹,直接在榷場成立了茶馬司,以茶換馬。遼為了獲得銅錢,規定凡入境交易者需要先交上一貫三百文的銅錢做入場費,同時大規模傾銷遼鹽 — 這種鹽味重價廉,是百姓最愛,由於宋代工業水準高,軍器精良、種類多樣,遼公然派官員到南界榷場「私買硫黃、焰硝」,並走私軍械,至於其他的手工業產品,走私、交聘索取,反正搞來就是。


既然貿易禁不住,雙方又琢磨,怎麼能更多的獲取對方財富,使對方國貧民弱,我方國富民強。


出口奢侈品是個好辦法。宋真宗發現遼人喜歡漆器,就在景德四年(1007年)專門收購漆器,運送到榷場出賣 — 宋王朝不捨得出口丹漆,但漆器卻是要多少有多少。原本宋朝禁止絹帛出口遼國,但宋真宗為了刺激遼貴族消費,他全面解禁了絲綢織品出口。至於玉器、瓷器,總之只要遼國要,政府就鼓勵出口,用當時掌管雄州榷場的李允則的話說就是「以我無用易彼有用」。


遼帝國對於宋的這個陽謀有很輕鬆的應對策略:宋王朝每年買羊就需要四十萬貫的資金,有這個拳頭出口產品,就足以應付貿易逆差。後來遼國的「北珠」 — 種淡水出產的珍珠,在宋朝大受歡迎,遼天祚帝本想禁止這種寶貝出口,但大臣說,「中國傾府庫以市無用之物,此為我利,而中國可以困恣。」於是天祚帝便不禁此物,反而加大出口,宋河北轉運使梁子美為了取悅徽宗皇帝,就把三百萬貫錢全買作北珠進貢。宋大臣為此感慨道:「以彼錙銖之物,易吾億萬之資。」在奢侈品出口這一仗上,宋帝們略佔上風但仍未分勝負。


轉口貿易,是另一個戰場。宋王朝對海上貿易有絕對的壟斷權。宋代規定外商如果販賣香料到宋,市舶司有優先平價收購部分貨物的權利,這些各地市舶司收購的香料運送到東京後,皇帝會將它們當做另一種出口的硬通貨。


景德二年( 1005年),宋真宗為誘使遼國出售糧食,下令運送價值二十萬貫的香料前往邊境榷場售賣,後又設置香藥榷易院專掌對遼的香藥出售。香藥售賣幾乎是穩賺不賠的生意,真宗年間有一個掌管香藥出口的官員葉守節,他掌管的榷場香藥貿易量每年都增長八千貫。


宋能做海上轉口貿易,遼也不是只會買買買的敗家子。遼與西域高昌、龜茲、于闐、甘、沙、涼諸國貿易往來極多,綾羅綢緞每年出口都是幾十萬匹 — 顯然這些東西都是宋朝出口過去的,遼一轉手就賺了。喀喇汗王朝的詩人在目睹了遼的商隊後寫詩曰:「大地裹上的綠線,契丹商隊運來了中國商品。」經營西域得到的收益,足以彌補對宋貿易的逆差。


宋遼貿易戰,最後都沒有輸家,靠的是陸上這條絲綢之路。


事實上眼望大海的宋朝帝王也並沒有忘記絲綢之路,早在立國之初,宋太袓就曾委扎僧人招攬西域各國入貢,不過在絲綢之路的古道上,還有一個關鍵角色:西夏。


西夏政權扼守絲綢之路要道,卻經濟落後、物產貧乏,甚至境內糧食都不能自足,而宋王朝則家大業大,糧多錢多。兩者相安無事時,西夏便極力以自家特產「青白鹽」換取宋的糧食和錢,偶爾西夏還會出口一些特產的刀劍 — 雖然手工業不發達,但西夏的刀劍卻是天下名器,甚至宋朝的帝王也將之視作珍品隨身佩戴。


西夏統治者總是想擺脫對宋的政治、經濟特別是糧食的依附,而宋卻對此卻毫不讓步,戰爭在所難免。西夏雖小,但軍事實力不容小覷,宋夏戰爭中,宋朝多數時候不佔優勢,太平興國七年(982年),西夏首領李繼遷起兵反宋,趙光義在戰場沒有優勢的情況下下令全面禁止對西夏貿易,一招就讓李繼遷服軟了,他給趙光義上表道:「王者無外,戎夷莫非赤子?乞通互市,以濟資用。」方才還刀兵相見,轉眼就成了戎夷赤子,這無疑是經濟封鎖的效力。自此後,這就成了宋夏衝突的範本路徑:西夏挑釁,宋軍事劣勢就實行經濟封鎖;西夏服軟,重開貿易。


這種衝突解決模式,甚至連西夏英主李元昊都不能超越,在他取得對宋軍事絕對優勢的時候,也不得不放棄要求宋對自己帝位的承認,以請求宋重開榷場。《西夏書事》記載,宋仁宗嘉祐七年( 1062年),西夏官員迎接主持重開榷場的宋廷使節張宗道時說:「兩國之歡猶如魚水。」張宗道回答道:確實猶如魚水,天朝是水,夏國是魚,水可以沒有魚,魚不能沒有水。一句話概括了貿易雙方的地位。


其實如果雙方和平相處的話,作為魚的西夏日子過得也不錯。在對宋貿易中,西夏除了能獲得生活必需品外,還可以獲得大筆的收入 — 西夏也是轉口貿易的高手。在宋夏榷場中,西夏的拳頭商品中有一種香料 — 乳香,這種香料產自紅海沿岸,西夏卻能大量出口,無疑是西夏從波斯商人那裡大規模收購來的。而西夏大規模收購宋朝的絲綢、漆器和瓷器,自然也不可能全都自己消費,西夏設置有回夷務,專司對西方的貿易工作,絲綢轉手出口是他們工作的重點。


從海港到東京汴梁,然後到契丹漠北、西夏國都,再到中亞、紅海,絲路上又充滿了商人的身影。宋、遼、西夏,這三個當時中國大地上的主要政權的當家人,在勾心鬥角中,卻意外的繁榮了這條千年的絲路,這大概是帝王們盤算生意經時沒有想到的。

﹣﹣﹣﹣﹣﹣﹣﹣﹣﹣﹣﹣﹣﹣﹣﹣﹣﹣﹣﹣﹣﹣﹣﹣﹣﹣﹣

資料來源:中華遺產 《復活清明上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