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淺談諸葛亮北伐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51507)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7/4/3 上午 10:58:26 -- 【轉貼】淺談諸葛亮北伐 由於蜀漢沒有一套完善的寫史機制,所以相較魏、吳的史料就顯的簡陋許多,《魏書》、《吳書》往往記載較詳盡,甚至連人物當時的想法、謀略、對話都有完整的紀錄下來,如輕兵襲白馬時,荀攸說:「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禽也。」因為記載的較完整,連對話都清楚的寫下來,讓讀者一看就覺得「哇!好厲害。」的感覺,我們先來看一下另一則史料:《三國志•諸葛亮傳》六年春,揚聲由斜穀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有沒有看出什麼端倪了?沒錯,如果仔細看會發現,這兩段記載所使用的都是一樣的「聲東擊西」的戰術,但是由於《蜀書》闕如,諸葛亮沒能說上一句:「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將軍(趙雲)出斜谷,若將渡兵向郿者,真必拒之,吾率諸軍攻祈山,掩其不備,隴西可定也。」容易造成「蜀漢人物好像很平凡的假象」,人言諸葛亮戰術保守,「不尚奇謀」,其實這就跟寫文章一樣,講同一事件,但看筆者如何包裝、闡述,帶給讀者的觀感自然也不同,今天就讓我們來仔細分析諸葛亮五次北伐,究竟用了哪些戰術/謀略吧!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1/7/8 上午 11:23:16編輯過]
|
-- 作者:linyithn -- 發表時間:2017/4/4 上午 06:12:25 -- 諸葛亮選賢任能,數信挖劉巴,力薦龐統,提拔蔣琬,收降姜維,重用馬良,巧妙的處理了關羽和黃忠的矛盾,而關羽是劉備派往荊州的,同樣也用馬謖失街亭,但是殺馬謖不是因為他臨時改變他定好的戰略,而是因為他棄軍隻身逃回,又隱瞞事實,這是違反蜀國軍紀的!演義虛構了魏延與諸葛亮之間的矛盾,貶低了諸葛也貶低了魏延,正史中諸葛亮重用魏延,諸葛亮駐漢中時,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三國志.魏延傳》)而趙雲則僅以鎮東將軍的身份,隨諸葛亮駐漢中(《三國志趙雲傳》)顯然,魏延是蜀漢的第一員大將,其在諸葛丞相心中的作用地位更在趙雲之上「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為前鋒」(《三國志.魏延傳》),而諸葛亮冷漠魏延,遺計殺魏延,腦後反骨,則全部是《演義》虛構。而把大權交由楊儀,歷史上諸葛亮的真正接班人是蔣琬。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kgkMDP.html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8/10/13 上午 10:49:25 -- 【轉貼】諸葛亮無法像韓信一樣攻占長安,緣於一場大地震! 秦末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楚懷王約定先入關中者為關中王,劉邦一路過關斬將,占領關中,後被項羽擊破函谷關,劉邦只得向項羽稱臣,封為漢中王,後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以一招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妙計成功帶軍進入關中,擊敗章邯、司馬欣、董翳,占領關中,為贏得楚漢戰爭一統天下走出了最關鍵一步。
韓信派小部隊出沿古漢水支流西上,做出進攻隴西的態勢,吸引章邯主力,大部隊卻突然從古漢水的源頭散關殺出,沿陳倉故道突入關中,打得章邯措手不及,關中在數月之內就落入漢軍之手。劉邦擁有關中、蜀中兩大富饒之地,仗著沃野千里,兵源、糧草源源不斷,雖然是屢敗屢戰,卻最終反敗為勝,打下大漢江山。 反觀劉備,依照諸葛亮三分天下之計盤踞蜀地發展,蜀地有肥沃土地,宏偉水利,又有著四周天然的屏障,可謂易守難攻。這時劉備擁有江川,荊州之地,人才興旺,大有奪取天下之勢。 在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五次出兵伐魏,前後耗時7年時間,卻依然處於原地踏步的狀態,始終無法攻入關中,耗費了大量國力。為何會出現這種差距呢?
都知道諸葛亮多次伐魏卻沒成功,在蜀地也是糧多兵多。漢中有眾多河流和水利工程,諸葛亮不走水路走旱路,造成糧草跟不上又浪費多少時間,原因最終追溯於四百年前的一場地震。
如果沒有那次地震,關羽不丟失荊州,蜀國既可以沿漢水順流出荊州北上占領中原,又可以沿漢江上溯攻入關中,兩面夾擊,機會還是很大的。可惜水道阻塞讓蜀國被困在群山中,就是戰神韓信轉世也無能為力,何況是諸葛亮。不能奪取兩京,興復漢室,非人力也,乃天意也!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1/7/8 上午 08:05:32編輯過]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9/5/31 上午 07:36:31 -- 參考註解: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9/5/31 上午 07:37:15 --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9/5/31 上午 07:38:28 -- 後來的曹爽、還有王凌,都是被司馬懿用同樣的招數玩死的。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9/6/3 下午 12:39:44編輯過]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9/5/31 上午 07:39:39 --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9/5/31 上午 07:40:51 -- 管樂有才原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9/6/3 上午 08:45:23編輯過]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9/5/31 上午 07:41:50 -- 能不能讓員工吃飽真的很重要。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9/5/31 上午 07:42:23 --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9/10/7 上午 01:38:54 -- 【轉貼】諸葛亮為何在「益州疲弊」時要堅持北伐,這是否加速了蜀國的滅亡 ? 首先筆者需要向各位看官明確一點,那就是諸葛亮北伐和隆中對中的北伐是完全不同的。
大致是一個鉗式戰略,一路出兵宛洛,一路出兵關中,直搗曹魏的腹心。 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到諸葛亮北伐時,此戰略已經完全不可實現,既然跨有荊、益不可行,天下也未有變,而蜀國內部呢,恐怕也未見得有多和諧,一無天時、二無地利、三無人和,那麼為什麼還要北伐呢?而且為何採用的戰略還是步步為營的策略,而且出兵的方向多是遠離曹魏腹心的隴右呢? 因為不北伐不行! 後出師表中說「王業不偏安」,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說「益州疲弊」,筆者認為王業不偏安是表面現象,益州疲敝是根本原因,益州疲敝導致了王業不能偏安。為何不發展經濟,等國力強盛,答案是不能,時間不在蜀漢這一邊。
首先是外部不允許。《文獻通考》中說: 魏武據中原,劉備割巴蜀,孫權盡有江東之地,三國鼎立,戰爭不息,魏氏戶663423,口4432881;漢昭烈章武元年,有戶 20萬,男女90萬;蜀亡時(263年),戶28萬,口94萬,帶甲將士102000,吏4萬;吳赤烏三年(240年),戶52萬,男女230萬,吳亡時 (280年),戶53萬,吏32000,兵23萬,男女230萬。 我們可以看到,蜀漢的人口大概是魏國的五分之一,是吳國的二分之一,吳國和蜀國加起來是魏國的三分之二。曹魏占據的中原和北方地區是中國開發最早的地區,三國鼎立的局面之所以形成,就在於漢末軍閥在北方混戰,而南方相對安定,但是一旦大家都卯足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時間一定不在蜀漢這一邊。所以必須北伐。
每諸葛亮入寇關中,邊兵不能制敵,中軍奔赴,輒不及事機,宜預選步騎二萬,以為二部,為討賊之備。又以關中連遭賊寇,谷帛不足,遣冀州農丁五千屯於上邽,秋冬習戰陣,春夏修田桑。由是關中軍國有餘,待賊有備矣。 可見諸葛亮北伐基本起到了牽制魏國的目的,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史料,魏明帝曹睿前半生是以一個千古明君的形象出現的,但是到了諸葛亮死的第二年,他立刻讓人大跌眼鏡,不顧大臣諫阻,開始大肆營造宮室,完成了明君到昏君的轉型。可見諸葛亮實在把小伙憋壞了。 其次蜀國內部結構造成諸葛亮必須不停的北伐。 我們看三國的歷史最喜歡看三國的英雄,但是真正決定三國歷史走向的往往不是英雄。而是世家大族。三國的歷史,往深了分析,都繞不開一個話題:世家。世家是什麼?世家是當地的望族,藉由經濟的壟斷和知識的壟斷達到了政治的壟斷。可以說鐵打的世家流水的軍閥。軍閥要想穩固自己的統治必須親近當地的世家。 世家是本地的豪族,上面分析了,曹魏對於蜀漢而言是一個不可能戰勝的強敵。所有的世家面對強敵時,都只有一個選擇-----投降。
孫權也遭遇過背叛,曹操南征,除了寥寥數人,群臣第一反應是投降。 蜀漢的世家就更沒有節操了,劉備入川,他們投降,後來鄧艾越陰平小道,蜀漢的士族反應也是投降,最終成就了鄧艾的不世之功。 對於世家而言,他們不需要有節操,無論誰來統治,總歸要用他們,所以對於蜀漢的士族而言,統治者叫劉禪和曹睿區別不大,甚至說叫曹睿更好,曹睿的統治中心在中原,那麼蜀中的事當然是要拜託蜀中的世家大族,在魏國治下,他們不用養兵,不用跟諸葛亮這些荊州人爭權,何樂而不為呢? 蜀漢內部暗流涌動,而諸葛亮作為荊州集團的首腦,他在時固然可以壓制益州集團,但是時間依然不在他這一邊。隨著荊州集團這一代追隨劉備的精英老去,益州集團重新掌握政權幾乎是可以預料的,而他們掌握政權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投降,事實上多年後面對鄧艾,也是這麼做的。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1/7/8 上午 08:08:06編輯過]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0/9/7 上午 03:25:35 -- 【轉貼】諸葛亮為何出師未捷身先死?武侯屯兵五丈原,司馬懿早已看破玄機 《三國演義》第103回中,司馬懿被諸葛亮在上方谷打得大敗,雖僥倖逃命,但失去了渭南的寨柵,形勢危急。這時,司馬懿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孔明若出武功,依山而東,我等皆危矣;若出渭南,西止五丈原,方無事也。」後來諸葛亮果然屯兵五丈原,司馬懿堅守不出,即使諸葛亮送女人衣服羞辱也絲毫不為所動,最後果然熬死了諸葛亮。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敢如司馬懿所說的「出武功,依山而東」,究竟是軍事能力低下,還是另有原因?為什麼屯兵五丈原魏軍就會沒事?我們先看一下附近的地理環境。 五丈原位於陝西省岐山縣棋盤山北麓,南連秦嶺淺山,東、西、北三面均為懸崖陡坡,沿山寬0.5千米,北部寬1千米,南北長2.5千米,原面呈琵琶形向北傾斜。從地貌上看,五丈原屬黃土塬,位於渭河階地兩側,山前洪積扇前緣。由於斷層構造差異升降及流水作用,形成了階梯狀古地貌。五丈原頂部為黃土,夾有多層古土壤。 按照演義的說法,蜀軍在上方谷戰役後掌握了整個戰場的主動權,諸葛亮兵進五丈原,計劃和司馬懿面對面的決戰,想通過大兵團的決戰來一點一點擊潰魏軍。但是,蜀軍勞師遠征,千里決戰,補給困難。反觀魏軍,不但兵多將廣,戰線短,補給便利。且不說魏軍有可能分兵威脅蜀軍大後方漢中,僅僅這麼耗著,蜀軍就耗不起。所以,進兵五丈原把戰場主動權乖乖在還給了魏軍。事實正如司馬懿所料,蜀軍出渭南,西止五丈原果然失敗。 那麼,諸葛亮如果如司馬懿所說的,「出武功,依山而東」,究竟有沒有可行性? 按照演義所說的形勢,從純軍事角度分析,「出武功,依山而東」是進行大迂迴的包圍戰,能夠切斷魏軍與長安方向的聯繫,掐斷司馬軍團的補給線,從而使司馬懿大軍堅守不下去。如果諸葛亮不去理會司馬懿的殘兵敗將,直接甩開司馬懿,兵出武功,一個側翼依託秦嶺,另外一個側翼盯住司馬懿,主力突入曹魏的關中地區。這樣一來,司馬懿將陷入極為困難的境地:如果司馬懿要阻止諸葛亮前進,他就必須出擊,和諸葛亮決戰。可是在剛剛打過大敗仗的情況下,和諸葛亮決戰可謂凶多吉少。如果不去阻止諸葛亮,那麼就只能眼睜睜看著諸葛亮切斷自己的後方,把自己困死。因此,司馬懿才會說出,諸葛亮出武功,依山而東,曹魏軍將十分危險的話。司馬懿深知諸葛亮一生唯謹慎,自然希望諸葛亮這次依然謹慎行事,不繞過自己,而是採取先消滅自己的策略。如果這樣,諸葛亮就會選擇五丈原紮營,司馬懿就可以與諸葛亮繼續耗下去。所以,當諸葛亮選擇在五丈原紮營的時候,司馬懿會高興得對天感謝。
但是,即便按照演義的說法,蜀軍東進,且不說,依蜀軍的兵力能不能切斷與長安的聯繫,蜀軍自己脆弱的補給線也暴露無疑。更重要的是,我們前面說過,上方谷一戰根本就是羅老先生的經典虛構,歷史上司馬懿並無此敗。所以,魏軍的處境並不危險。如果再分析一下雙方的軍隊結構,就更清楚東出武功有沒有可行性。諸葛亮的軍隊大部分是步兵,步兵山地作戰或許還有一定的優勢,但出武功向東進入關中平原。從地理角度看,關中平原實際上是一個斷陷盆地,南依秦嶺,北連黃土高原,西狹東闊。這一地形特點決定了諸葛亮的步兵既要下面迎戰魏國長安方向有騎兵優勢的大軍,側後面又遭受司馬懿軍隊的威脅,隨時可能被切斷後路。這樣危險的形勢,不要說一生謹慎的諸葛亮,換做一向主張出奇制勝的魏延來統率,敢不敢出武功向東?或者說,出武功向東的勝算有多大?就是讓司馬懿來統率蜀軍,他敢如他自己說的這麼做嗎?
《晉書》中這樣記載,(司馬懿)因謂諸將曰:「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 司馬懿的話雖與演義相似,但語境完全不同。當時雙方剛剛交鋒,司馬懿對自己的部下,判斷諸葛亮的下一步行動,說出了上面的這番話。司馬懿這麼說,明顯有炫耀的意味,瞧瞧,我司馬懿對局勢洞察秋毫,他諸葛亮的一舉一動都在我的預料之中。所以啊,咱們不用怕他,現在不跟他打架,是因為用不著跟他打嘛,他諸葛亮又不是什麼勇者,依然穩紮穩打,本質是沒有改變滴。只要我們好好防守,一定可以耗死他!其實,司馬懿是根據地理環境、雙方的實力對比和對局勢的分析,做出這種判斷的。 所以,無論是出武功,還是上五丈原,蜀軍都絲毫沒有取勝的可能。最終諸葛亮壯志未酬,星落五丈原,給世人留下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遺憾,五丈原也因此聞名於世。不過在這裡,諸葛亮敢公然讓士兵與魏民相雜種田,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0/9/7 下午 08:55:54編輯過]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0/9/7 上午 03:28:39 -- 【轉貼】一策一表一盡瘁,千古一相一臥龍:孔明五次北伐成敗分析 前言 孔明被人所謗,不外其用兵、用人、與劉氏父子二人之關係三事。 孔明用兵能力,世人多引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評語:「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結果就此得出孔明用兵不行的結論,加上多有論孔明北伐無尺寸之功、戰略失敗者,二者觀點結合,看起來甚是相得益彰。 且不說陳壽《諸葛亮傳》前面把孔明寫的近乎完美,怎麼也得給他加點缺點——否則陳壽作為晉臣,如此美化敵國丞相,自個吃飯的傢夥可就有點小小危險了——就算陳壽寫了這些,也得結合前面的評價「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共同考量,綜合觀之,頗與東坡「書不如畫、畫不如文、文不如詩、詩不如詞」之評類似,即孔明最為擅長理政,其治國能力在泱泱中華歷史上可排名前十位,殊無異議——即使是極端反亮者,也很難就這點指摘什麼,然而孔明治政優於用兵,並不等於孔明不會用兵,或者用兵能力低下。孔明軍事家這頂帽子,以在下之見,還是可以戴的牢牢的。 以下就孔明蜀漢建興六年——十二年(西元228年——234年)對魏國五次北伐的成敗進行分析,兼論孔明的用兵能力。 https://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2284969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1/7/8 上午 08:51:36編輯過]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0/12/25 上午 02:49:00 -- 【轉貼】諸葛亮為什麼沒有取得北伐的最終勝利? 第一個原因,蒼天吝嗇的只給諸葛亮留下了六年半的時間。 官渡之戰後,曹操平定河北,用了七年;劉備佔領益州,一共用了五年,六年半的時間,確實太不寬裕。 有學者認為,諸葛亮北伐,看似失敗,事實上曹魏的損失更大,如果長期堅持,以隴右的防守和補給困難,首先撐不下去的,會是魏國,奪取隴右,打敗曹魏,是早晚之事。 若此人(諸葛亮)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昔子產治鄭,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張儼《默記·述佐篇》 諸葛亮死後,政策由進取改為保守,近20年沒有主動對曹魏發動大規模戰略進攻,使諸葛亮打下的北伐基礎和大好形勢,化為烏有。 第二,曹魏處於短暫的“君明臣賢”時期 魏國西部戰區的主要領導人也採取了非常正確的應對措施。魏明帝曹叡是非常英明的君主,但只限於前期,每次都能做出最正確的決策,派出最合適的指揮員。 曹真,司馬懿,郭淮,張郃,費曜,郝昭等人的配合非常好。 但諸葛亮死後,曹叡開啟了“昏君模式”,大修宮殿,驕奢淫逸,更因為接班人和輔政大臣的錯誤選擇,導致了君權旁落,後來更有司馬懿與曹爽半公開的矛盾,曹魏西部戰區司令也一度變成名氣很大,但沒有什麼作戰經驗的夏侯玄,遼東公孫淵也發動叛亂。 但此時,蜀漢卻再也沒有諸葛亮這種戰略和戰術家發動北伐了。等到姜維再次北伐,司馬氏已經進入到第三代掌門人司馬昭時期,早就鞏固了朝中勢力。 曹魏天下終於有變,卻已經沒有人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了。 第三,不能不承認,諸葛亮在戰場上的運氣,著實差了點。 第一次北伐,希望最大,錯用了馬謖; 第四次北伐,已經取得戰場優勢,碰上李嚴這個“豬隊友”; 第五次北伐,也頗有勝算,敗在了自己的健康。 四次重大軍事行動,(完全可以把第二次北伐與第三次北伐算作同一次軍事行動),居然有三次敗於意外因素,75%的比例,運氣實在太差。 反觀曹魏,曹真被吸引到郿城的時候,有張郃及時補位,挑起大樑;司馬懿撐不下去的時候,有郭淮從從羌胡獲得的救命糧,還有曹叡專程派軍保護下的一點點軍屯糧草;司馬懿多次發生敵情預判錯誤的時候,有郭淮即使指出,做出正確建議。 諸葛亮卻不得不一邊操心國政,一邊協調與“腹有鱗甲”的李嚴關係,一邊處理楊儀,魏延這勢如水火,連同在一起坐下都做不到的冤家的矛盾,一邊制定戰略戰術,一邊連打20軍棍這樣的事情都要親自過問。 諸葛亮是一個人,帶著好幾個豬隊友開團;司馬懿身後卻有曹叡,郭淮,辛毗這些神隊友打配合。 諸葛亮能在這種不利局面下,打得同為軍事家的司馬懿龜縮不出,不容易了! 本文為“職業鏟台”原創,授權發佈於頭條號“南城太守v”,轉載請注明,違者必究。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g4xvznm.html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3/9/2 下午 12:15:23編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