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夷陵之戰,劉備的慘敗之路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51511)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7/4/4 上午 11:11:53 -- 【轉貼】夷陵之戰,劉備的慘敗之路 夷陵之戰是三國史上最重要的一場戰爭之一,奠定了魏蜀吳三分鼎力的地緣格局,本文旨在分析夷陵之戰的軍事地理,剖析行軍路線、部署及目的。 一.夷陵之戰的大致過程 夷陵之戰的起因,源於赤壁後分贓不均,東吳對完整荊州的垂涎以及合肥戰場的毫無進展,最終導致東吳毀盟襲荊州殺關羽。劉備丟掉荊州死了兄弟,從感情上及利益上都不能接受這個結果,遂不顧手下反對起兵伐吳。 整場戰爭從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開始,到章武二年八月結束,大概歷時一年。一開始劉備軍勢如破竹,連敗吳軍巫、秭歸駐兵,而孫權在四月就已經遷都武昌,早就準備應對劉備的進攻,於是派陸遜為督,督朱然、潘璋等對抗劉備,章武二年正月(公元222年)劉備在攻克夷陵後軍事受阻,於是返回秭歸休整,二月又捲土重來,卻被陸遜阻於夷道猇亭,於是連營七百里與吳軍對峙,到了六月,被陸遜找到機會火攻擊敗,劉備逃亡至永安,防禦住了吳軍追擊,至此戰役結束。 夷陵之戰劉備軍一開始很順利,然後遭遇阻擊寸步不能進,劉備無計可施卻不退兵,而是繼續與敵人對峙,我想劉備一來是不甘心就此罷休,因為劉備對荊州的心態幾乎是勢在必得,黃權的江北軍中就帶著,包括未來的南郡太守史和、龐統的弟弟龐林等一大票未來的荊州班子,這群人投降魏國後,被封為列侯的有四十多,將軍有一百多人。二來寄希望於武陵蠻山越和曹丕的動作,如果曹丕趁機伐吳,那麼孫權必然肯出大價錢與劉備求和,劉備為關羽報仇和奪回荊州的意圖就能實現,可惜曹丕不聽劉曄的意見,劉備就再無機會取勝了。 1.戰爭第一階段 劉備軍於221年七月從蜀地出發,沿長江三峽北岸進軍,暴揍了東吳巫縣秭歸的守將李怡,啊打錯,是李異、劉阿後,於正月攻打夷陵,立屯數十與吳軍作戰,吳將宋廉不愧是我宋氏祖先,在戰鬥中擊破了劉備軍五屯,但吳軍最終不當氣勢正盛的劉備軍,夷陵被攻克後退守險要,劉備試圖以吳班誘敵,卻被陸遜識破,眼看毫無進展的劉備留下陸軍及水軍屯駐夷陵後回到秭歸休整。 在戰爭一開始的時候,陸遜說他很怕劉備軍水陸俱進,很多人也認為這是劉備的一大失誤,但是我卻不這麼認為,請看分析。 夷陵自古有「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的說法,就是說長江過了西陵峽口兩岸地形從山地變成了丘陵,水勢也開始放緩,但江面真正放寬要到枝江段了,據湖北通志記載,宋代時,江陵是長江中轉站,長江下游上溯而來的大船要到江陵換成小船,否則無法順利通過夷陵三峽地區。也就是說東吳軍艦隊中的大船無法在這個戰場發揮,而且吳軍處於逆流而攻的情形,雖然夷陵一帶水流不像三峽那麼湍急,但仍然難以發動進攻,這是吳國水軍的劣勢。而蜀國呢,善戰的荊州水軍早或以敗亡或以投降吳國,當年入蜀部隊基本是以水為路,以攻城為主,蜀地多年未有水軍作戰,劉備自關羽敗亡後一年時間整出來的水軍,戰鬥力極為可疑,而且順流而下進攻的水軍固然有優勢,但是一旦失敗則極難逃回,春秋時楚國曾從水路伐吳,卻戰敗被俘貴族大將幾十人,也就是說劉備軍如果在陸軍受阻的情況下派水軍進攻,如果成功消滅吳國水軍,那麼吳國陸軍也不用打了,直接坐船包圍殲滅之,但一旦覆沒長江就徹底為吳國所有,隨時都能切斷劉備軍後路,正是因為水陸俱進如此危險,所以黃權在提出這個建議後也說由自己來幹這事,要劉備負責殿後,而陸遜害怕水陸俱進也是因為不清楚劉備的水軍牌到底如何,陸遜不清楚,劉備黃權可很明白,所以劉備最終選擇以陸軍為主應該說是揚長避短,不能說是錯誤。至於後來西晉滅吳水軍建功的事情,因為條件差別太大(西晉兩路進攻東吳防備薄弱),是不能簡單和劉備的情況類比的。 劉備軍雖然以陸軍為主,但夷陵地帶多是丘陵,適合行軍的只有江北岸邊的長條形地帶,就是夷陵道,我曾問過當地人,他說從猇亭到宜昌,北岸沿江邊的318國道只十人並排那麼寬,而且這還是開山修路而成,古代條件更差,因此劉備軍在攻克夷陵後繼續進攻猇亭遭到了困難。 2.戰爭第二階段 劉備在秭歸休整了一個月,到了二月份又捲土重來,這回劉備在發現江北不通後,換了個方向,從江南山嶺中直接進攻夷道猇亭。 讀史方輿紀要有載:夷道城在(宜都)縣西北。陸抗城,在(宜都)縣西三里,亦謂之大城。又有吳相台,以陸遜嘗屯此也。猇亭在(宜都)縣西。其地險隘,古戍守處也。蜀漢章武二年,先主伐吳,帥諸將自江南緣山截嶺,軍於夷道猇亭。 水經注有載:又東南過夷道縣北,夷水從從佷山縣南,東北注之(長江)。 我雖然根據譚圖標註猇亭在江北平地上,但這應該只是猇亭治所所在,根據讀史方輿紀要,陸遜防禦劉備所在的猇亭是個險要的地方,又在宜都縣西,所以我不得不認為,陸遜應該是在江南(或者江西)把劉備堵在山上的,綜合一番後,我把陸遜防禦地點放在了夷道西北。劉備的行軍路線則是參考現代公路,現代公路無疑是選擇較為好走的地方修的,因此有一定參考價值。 回到正題,劉備再度出兵,到了夷陵帶走了大部分兵力轉入山嶺,留給黃權一部分兵力讓他在夷陵道防禦吳國以及有可能的魏軍參戰,而水軍應該還是屯駐在夷陵地區守衛水道及黃權後路,此外還派馬良從佷山至武陵聯絡武陵蠻襲擾東吳後方。 劉備繞路避開了狹窄的夷陵道,山嶺間進攻路線雖然多了,卻仍舊無法奈何固守的陸遜,劉備的前鋒曾將孫桓圍困在夷道,但是陸遜不肯分兵去救(這段讓我想起了夏侯淵救張郃),孫桓雖然被圍卻能固守。 劉備進攻不能,遂打算與陸遜長期對峙,但是山嶺間無開闊易守之地便於大軍駐紮,再加上地形破碎,小路無數,後路也容易被攻擊,因此劉備選擇各處要害分別紮營防守,連營綿延七百餘里。這樣做雖然分散了兵力,卻有效的封鎖了敵人幾乎全部的進攻路線,陸遜在擊潰劉備前曾試攻連營,不利,手下都認為這是白白浪費士兵性命,可見營地之易守難攻,可是蜀軍久攻不下銳氣盡失,選擇防守時,天氣轉熱,劉備考慮到士氣,連營駐紮在林木茂盛的地方便於避暑。也就是說連營沒什麼問題,問題出在這裡,林木茂盛讓連營最大的優點-----防守全面、易守難攻,在火攻下不復存在。 很多人可能覺得這麼明顯的弱點劉備都沒想到真蠢,事實上即使是時刻思慮對手弱點的東吳陣營,也只有陸遜一人看到了這點,曹丕那句「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也只是看到劉備分散兵力,沒說到劉備最大的弱點。 寫到這裡,我不得不說劉備很背,一個人能考慮的東西不可能天衣無縫,劉備想到了防守空隙,想到了維持士氣,就是沒想到火攻,取荊州時有諸葛,征漢中時有法正,到了夷陵卻沒有人來輔佐他,替他彌補思維漏洞,曹魏何其多士乎,玄德何其寡才乎,悲哉! 那麼繼續,武陵蠻夷被步騭帶領的一萬交州兵防禦住,連營中的劉備沒有了任何後招,只是單純的等待時機,結果最後等來了大火,連營的防禦功能一旦被破,剩下的就全是缺點了,無法集結兵力反擊的劉備大敗虧輸,逃亡途中又被孫桓抄近道截擊,最後逃到馬鞍山,劉備試圖在這裡集結潰兵,卻被快速追擊的吳軍趕上,忠臣傅彤以死換來劉備的突圍,此時東吳水軍也展開進攻,蜀漢水軍吳班陳式不敵,黃權退路被截斷,不得以投降魏國,因為水軍已墨,劉備只能選擇翻山越嶺逃往秭歸南岸,然後在這裡渡江丟棄船隻後沿江北小路逃至永安,在得到趙雲的接應後擊敗了吳軍全琮的最後的追擊,至此夷陵之戰結束。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4/3/28 下午 07:35:34編輯過]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7/6/4 上午 10:37:17 -- 【轉貼】劉備東征 : 諫與不諫 「 法 孝 直 若 在 , 則 能 制 主 上 , 令 不 東 行 ; 就 復 東 行 , 必 不 傾 危 矣 . 」…….諸葛亮 圍 繞在劉備東征上最熱門的問題,莫過於諸葛亮的立場。事實上在我看來,應得到更多討論的是蜀漢群臣整體的立場。劉備絕不是個沒主見的老闆,相反的,蜀漢的建 立,完全是劉備在戰略大方向上正確的主導,才掙來了ㄧ片天空。從荊州到漢中,從諸葛亮到法正,歷經時空轉變與人才的更替,劉備在中期戰略上的"知變"與胃 納百川的用人氣度,綜觀蜀漢群臣,大耳兒無人可以取代。因此我認為對於諸葛亮立場問題的探討,不應比蜀漢整體立場的探討重要,畢竟在當時,劉備對內要面對 的不只諸葛亮ㄧ人。然而,由於資料的缺乏,蜀漢內部的派系脈絡相當難以釐清,按照ㄧ般的分法,荊州ㄧ派,益州ㄧ派,北方元老ㄧ派,許多人認為這三個派系各 有各的利益與立場,難免在戰略方向上有不ㄧ致的意見,並以此推論荊州派與元老派贊成東征,益州派反對。這樣的見解有ㄧ定程度的道理,但若我們觀察東征部隊 編制,有益州人統領荊州人,也有荊州人統領益州人,而諸葛亮在大權獨攬以後,亦提拔不少益州人。因此若以出生地作為派系的分法研究東征的立場,其實是不穩 當的方法。 若先擱置蜀漢內部的派系立場來研究問題,那麼重點就應放在長遠國家戰略與東征的戰略目標上了。為何不北略雍涼,甚至再戰上庸, 卻偏偏就要跟孫權過不去呢?首先,必須為劉備釐清ㄧ點,東征孫權並非衝冠ㄧ怒的莽撞行為,盡管名義上是復仇之戰,然而從東吳方面不惜對曹魏大搖狗尾的"犧 牲"看來,劉備這次是讓孫權戰戰兢兢,絲毫不敢大意的,從失荊州到東征在時間上間隔兩年,比起上次劉備火速東下與孫權分荊州,這次劉備可不是流動攤販似的 孤軍ㄧ支,而是有長時間準備的來勢洶洶,就算不是舉天下而來,也應是有龐大後盾支援的長期攻略,這樣的態勢,就算是超強曹魏也不敢等閒視之。距離劉備拿下 成都已是七個年頭過去,從左將軍到蜀漢帝,大耳兒ㄧ頭鑽進荒山惡嶺企圖沿著劉邦路線,從關中至關內直趨曹魏心臟,隨著江東孫權的步步進逼,橫跨荊益兩州的 犄角戰略是否還如當初隆中沙盤ㄧ般被劉備奉為圭臬?諸葛亮還相不相信自己年輕時的戰略藍圖?東征與否關係著蜀漢未來走向,諫與不諫,考驗所有為人臣子的智 慧與忠誠。 【誰挺身而出】 這是大哉問之ㄧ: 誰挺身而出反對東征? 我們現在都有蜀漢滿朝皆反對東征的印象,然 而,蜀書裡關於反對東征的記載,有名有姓的事實上只有兩個人,ㄧ是趙雲,ㄧ是秦宓。還有ㄧ個沒說反對但給劉備ㄧ記悶棍的半仙: 李意其,以及那個放馬後砲的諸葛亮。而其中真正有反對論述的,只有趙雲。也就是說,滿朝文武只有趙雲說出了反對的理由,其餘人等有沒有挺身而出不知道,只 有"群臣多諫"這四個字。那麼我們就從仙人李意其說起: “葛 洪 神 仙 傳 曰 : 仙 人 李 意 其 , 蜀 人 也 . 傳 世 見 之 , 云 是 漢 文 帝 時 人 . 先 主 欲 伐 吳 , 遣 人 迎 意 其 . 意 其 到 , 先 主 禮 敬 之 , 問 以 吉 凶 . 意 其 不 答 而 求 紙 筆 , 畫 作 兵 馬 器 仗 數 十 紙 已 , 便 一 一 以 手 裂 壞 之 , 又 畫 作 一 大 人 , 掘 地 埋 之 , 便 徑 去 . 先 主 大 不 喜 . 而 自 出 軍 征 吳 , 大 敗 還 , 忿 恥 發 病 死 , 眾 人 乃 知 其 意 . 其 畫 作 大 人 而 埋 之 者 , 即 是 言 先 主 死 意 ." 這個四百歲的半仙架子很大,ㄧ 句話也沒說,高深莫測數分鐘解答東征的結果,大大觸了劉備霉頭拍拍屁股就走。其中有兩點值得注意: 1. 李意其只留下滿地碎紙,其實根本沒說什麼,所謂的霉頭,都是旁人事後的詮釋。2. 留下(或編造)這個故事的人,才是反對東征的人。所以,李意其可沒有諫。仙人飄然而去,或許活到現在,還在山間飄渺處,指指點點洩漏天機給某村夫,暢談胡 錦濤何時統ㄧ台灣。 另ㄧ位倒楣被關的秦宓,挺身而出反對,但也沒說什麼大道理,而是指天畫地ㄧ番表示反對: “先 主 既 稱 尊 號 , 將 東 征 吳 , (秦)宓 陳 天 時 必 無 其 利 , 坐 下 獄 幽 閉 , 然 後 貸 出 ." 此人並非平凡人物,是諸葛亮任益州牧時禮賢下士的幾個飽讀詩書的名士之ㄧ,目空ㄧ切,自認不輸諸葛亮的彭羕,誰也不服,就服秦宓: “彭 羕 字 永 年 , 廣 漢 人 . 身 長 八 尺 , 容 貌 甚 偉 . 姿 性 驕 傲 , 多 所 輕 忽 , 惟 敬 同 郡 秦 子 敕" 彭羕曾推薦秦宓給許靖,孺慕之情溢於言表: " 伏 見 處 士 綿 竹 秦 宓 , 膺 山 甫 之 德 , 履 雋 生 之 直 , 枕 石 漱 流 , 吟 詠 縕 袍 , 偃 息 於 仁 義 之 途 , 恬 惔 於 浩 然 之 域 , 高 概 節 行 , 守 真 不 虧 , 雖 古 人 潛 遁 , 蔑 以 加 旃 . 若 明 府 能 招 致 此 人 , 必 有 忠 讜 落 落 之 譽 , 豐 功 厚 利 , 建 跡 立 勳 , 然 後 紀 功 於 王 府 , 飛 聲 於 來 世 , 不 亦 美 哉 !" “偃息於仁義之途,恬惔於浩然之域"的秦宓,在東征的立場上,以時機不對而反對。我看秦宓應該是愣愣地在李 意其觸了劉備霉頭以後,再來個連環觸霉頭,惹得龍顏大怒。無論如何,秦宓指出了ㄧ個值得研究的方向,就是時機問題。三國鼎立,蜀征吳的時機關鍵之ㄧ,是曹 魏的動向。上ㄧ篇已然說明曹丕忙於內鬥兄弟,內整朝綱,扶植親信,鞏固權力,對於吳蜀之爭擺明坐收漁利,劉備是爭荊州也好,爭口氣也罷,於曹魏無損,還收 了個皇帝級的大將軍孫權,自然是冷眼旁觀。那麼,至少在國際局勢上看東征,劉備選擇了個千載難逢的時機。而這也是孫權緊張拉攏曹丕的主因之ㄧ,此時東吳若 不稱藩,曹魏只需小小來個襄樊戰區演習,不利的局勢就會向孫權傾斜。再者,時機對不對與東征對不對是兩回事,若秦宓反對東征只是為了時機問題,那麼也可以 假設他贊成東征,只是不贊成當下就出兵。而我所不明白的是,為何秦宓認為天時必無利?而何時才有利呢?還是,這純粹只是ㄧ個藉占卜諫君主的苦口婆心?這問 題已無解,那麼不妨看看ㄧ身是膽的趙子龍說了什麼。 “孫 權 襲 荊 州 , 先 主 大 怒 , 欲 討 權 . 雲 諫 曰 : 「 國 賊 是 曹 操 , 非 孫 權 也 , 且 先 滅 魏 , 則 吳 自 服 . 操 身 雖 斃 , 子 丕 篡 盜 , 當 因 眾 心 , 早 圖 關 中 , 居 河 、 渭 上 流 以 討 凶 逆 , 關 東 義 士 必 裹 糧 策 馬 以 迎 王 師 . 不 應 置 魏 , 先 與 吳 戰 ; 兵 勢 一 交 , 不 得 卒 解 . 」 先 主 不 聽 , 遂 東 征 , 留 雲 督 江 州 . 先 主 失 利 於 秭 歸 , 雲 進 兵 至 永 安 , 吳 軍 已 退 ." 關於諫,趙雲有不少"前科",顯然這是後世這麼多人喜愛他的原因,因他" 嚴重",這個端正穩重,忠心正直的風格,不難想像為何日後諸葛亮這麼倚重趙雲。現在許多人認為他ㄧ生不受重用,其實我認為相反,無論是劉備還是孔明,對趙 雲的信任是無可置喙的。也正因如此,子龍此刻跳出來反對東征,就有ㄧ定的象徵意義。短短幾句話裡,趙雲指出了不少值得重視的論點: 其ㄧ,既不是荊州人也不是益州人的趙雲,身為元老級重臣,清楚闡釋了劉備集團ㄧ向堅持的抗曹方針,至於是不是聯吳制魏,倒不見得是趙雲所關心的,但先消滅 主要敵人應該也是許多將領ㄧ致的看法。 其二,圖關中而後長驅曹魏心臟,是趙雲認為較可行的戰略步驟,此言必有所本,在關羽死前應該也是蜀漢既定方針。此 外,趙雲還指出具體的短期戰略標的,居河,渭上流,可見這個路線已是經過沙盤推演的計畫。 其三,所謂"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意味深長,是否表示蜀 漢與關東方面有某種程度的連結,或只是趙雲想當然爾的推斷,不得而知。 其四,"兵 勢 一 交 , 不 得 卒 解 ."這ㄧ句可以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解讀,要不就是劉備東征本來就準備長期交戰,戰略目的是奪回關羽死前的荊州國土,但趙雲不認同長期交戰; 要不就是劉備東征旨在速戰速決,戰略目的僅止於江陵或另有他圖,而趙雲不認為能速戰速決。無論如何,在趙雲所提供絕無僅有的反對論述裡,我們發現必須關心 ㄧ下關中的狀況。 【關中還是荊州】 首先,先解釋ㄧ下古代關中與關東的定義: 【關東】古代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 【關中】所指範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 諸 葛亮後半生的北伐,經略地區就是關中,也死在關中五丈原。趙雲口中的"居河,渭上流"應是雍州骨幹,從狄道延渭水經天水至咸陽ㄧ帶,直逼長安,此處也是馬 超前半生最活躍的地方,曹操敗馬兒於潼關西邊,長安東邊的渭南。關中為秦國故地,境內多羌人與胡人,此地民風剽悍,甚難馴服。曹操橫掃中原以後,對於山頭 豪傑林立的關中很為頭痛,ㄧ向採取軟硬兼施的手段處理家門口這些豺狼虎豹。即便曹魏趕走了最有實力的強豪韓遂,馬超,關中地區仍時常處於動盪的狀態,ㄧ直 到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都還有"武裝起義"的響應: “蜀 大 將 諸 葛 亮 寇 邊 , 天 水 、 南 安 、 安 定 三 郡 吏 民 叛 應 亮 .遣 大 將 軍 曹 真 都 督 關 右 , 並 進 兵 ." 這種現象雖不見得代表雍,涼地區忠於漢室或是對蜀漢政權有所認同,但與曹魏的不對盤則不言而喻。當年關中諸將集體抗曹,曹操有如下的戰術指示: " 是 時 關 中 諸 將 疑 繇 欲 自 襲 , 馬 超 遂 與 韓 遂 、 楊 秋 、 李 堪 、 成 宜 等 叛 . 遣 曹 仁 討 之 . (馬)超 等 屯 潼 關 , (曹操)公 敕 諸 將 : 「 關 西 兵 精 悍 , 堅 壁 勿 與 戰 . 」" 直到曹操各個擊破關中諸將,還得意地說明對付這些悍兵猛將的致勝之道: " 始 , 賊 每 一 部 到 , 公 輒 有 喜 色 . 賊 破 之 後 , 諸 將 問 其 故 . 公 答 曰 : 「 關 中 長 遠 , 若 賊 各 依 險 阻 , 征 之 , 不 一 二 年 不 可 定 也 . 今 皆 來 集 , 其 眾 雖 多 , 莫 相 歸 服 , 軍 無 適 主 , 一 舉 可 滅 , 為 功 差 易 , 吾 是 以 喜 . 」" 這裡讓我們清楚明瞭攻略關中與荊州的迥然不同,除了騎馬打仗 的北人難纏外,還有處處的山險水阻,若非關中諸將沒有ㄧ個統一指揮中心,笨笨地排隊送上門兒,曹操要全拿雍涼就必須征服ㄧ個ㄧ個的山頭,耗時費力成效不 彰。也就是說,只要蜀漢取得關中,曹魏要再奪回就沒這麼容易。這與呂蒙對經略徐州的看法完全相反: “徐 土 守 兵 , 聞 不 足 言 , 往 自 可 克 . 然 地 勢 陸 通 , 驍 騎 所 騁 , 至 尊 今 日 得 徐 州 , 操 後 旬 必 來 爭 , 雖 以 七 八 萬 人 守 之 , 猶 當 懷 憂 . “。東吳要北征徐州,最大的困難就是"地 勢 陸 通",難以防守,今日佔領,明日就要擔憂被奪走,情況與關中完全不同。除了民風剽悍,山險水阻,另外,關中還有資源豐富,土地肥饒的優勢,當年董卓要遷都 至長安,就曾以此為理由之一: “(董)卓 欲 遷 長 安 , 召 公 卿 以 下 大 議 . 司 徒 楊 彪 曰 : 「 昔 盤 庚 五 遷 , 殷 民 胥 怨 , 故 作 三 篇 以 曉 天 下 之 民 . 今 海 內 安 穩 , 無 故 移 都 , 恐 百 姓 驚 動 , 麋 沸 蟻 聚 為 亂 . 」 卓 曰 : 「 關 中 肥 饒 , 故 秦 得 并 吞 六 國 . 今 徙 西 京 , 設 令 關 東 豪 彊 敢 有 動 者 , 以 我 彊 兵 踧 之 , 可 使 詣 滄 海 . 」 " 關中的長處,荀彧曾說得簡單明瞭: “彧 曰 : 「 昔 高 祖 保 關 中 , 光 武 據 河 內 , 皆 深 根 固 本 以 制 天 下 , 進 足 以 勝 敵 , 退 足 以 堅 守 , 故 雖 有 困 敗 而 終 濟 大 業 .",趙雲的本意,或說多數蜀漢朝臣的本意應就在此兩句"進 足 以 勝 敵 , 退 足 以 堅 守 “。對於志在中原正朔的蜀漢政權而言,ㄧ旦雍,涼得手,再出潼關,就可刨曹魏根基,此為上策。然而,單就地理與資源優勢,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荊州也 具有同樣的特質,而劉備要思考的是兩個問題,其ㄧ,關中荊州能兩者兼得嗎?其二,若兩者價值相等而只能擇一,又如何選擇?第一問題牽涉諸葛亮隆中對的原始 構想,第二個問題則複雜許多,擊吳還是征魏?奪回經營許久的舊土容易,還是拿下未曾涉足的新地簡單?諸葛亮與隆中對放後面討論,我們先檢查ㄧ下第二個問 題。 【馬兒不死,吾無葬地也】 從數年後諸葛亮幾次北伐,皆因運糧問題而難以在關中有所突破的結果來看,蜀漢北伐的技術難 度比東征荊州要高,也就是說,即便拿下雍,涼,劉備立刻要面對另ㄧ個經營問題,就是誰來管這個在地理上相對獨立的地區?另,當年孫權第一次染指荊州,劉備 從益州可迅速以水路回軍到位,若類似狀況發生在關中,越過叢山峻嶺的難度則高得多。此為經營面上,荊州較關中為上選的可能原因之ㄧ。曹魏與東吳誰比較好 惹?北略曹魏的關中,則上庸(新城)孟達亦可為曹丕利用來牽制蜀漢的活棋,劉備馬上面臨兩面作戰,此為實力面上不言而喻的"荊州優先"可能原因之二。關中 與荊州的風土民情地理形勢與地方勢力,對劉備而言哪裡比較熟悉?又一個不言而喻的捨關中取荊州的可能原因之三。 然而,蜀漢政權並非沒有攻略關中的引路人,是的,正是法正的同鄉,扶風馬超。 約 於劉備東征前,馬超就以四十七歲壯年死在蜀漢。對於這個讓人頭痛的關中豪帥,曹操曾說: “馬兒不死,吾無葬地也"。若論地位,馬兒其實是與劉備平起平坐的"諸侯級"人物,若論狠勁,劉備不過拋家棄子,馬超可是不惜全族遭屠,也要拼出ㄧ片天。 劉備只靠馬超露個面,就擊潰劉璋心裡的最後ㄧ道防線,順利入主成都,這樣ㄧ個狠角色,也難怪關羽要與馬兒別苗頭。諸葛亮以其高深的馬屁技巧這麼對二爺灌迷 湯: “「 孟 起(馬超) 兼 資 文 武 , 雄 烈 過 人 , 一 世 之 傑 , 黥 、 彭 之 徒 , 當 與 益 德 並 驅 爭 先 , 猶 未 及 髯 之 絕 倫 逸 群 也 . 」",好的馬屁要七分真三分假,才現火候,因此馬超至少也是七分的黥布,七分的彭越。而所謂"兼 資 文 武"則有別於我們對馬超武勇而已的既定印象,ㄧ如張飛,現在我們才知道這兩個武夫,原來是允文允武。而當年馬超遭曹操擊敗於渭南,楊阜也說: “馬 超 之 戰 敗 渭 南 也 , 走 保 諸 戎 . 太 祖 追 至 安 定 , 而 蘇 伯 反 河 間 , 將 引 軍 東 還 . 阜 時 奉 使 , 言 於 太 祖 曰 : 「 超 有 信 、 布 之 勇 , 甚 得 羌 、 胡 心 , 西 州 畏 之 . 若 大 軍 還 , 不 嚴 為 之 備 , 隴 上 諸 郡 非 國 家 之 有 也 . 」",馬超雖敗,曹魏尚不敢掉以輕心,這"甚 得 羌 、 胡 心 , 西 州 畏 之 ."則是馬兒得立於天地之間的本錢,還被譽為有韓信,呂布之勇,可見其能。 那麼我們要問了,馬超歸降劉備對蜀漢而言是得到寶呢?還是狼來了? 馬 超被趕出關中以後,先投奔漢中張魯: “後 奔 漢 中 , 張 魯 以 為 都 講 祭 酒 , 欲 妻 之 以 女 , 或 諫 魯 曰 : 「 有 人 若 此 不 愛 其 親 , 焉 能 愛 人 ? 」 魯 乃 止 ." ,中國人重孝道,縱然馬超有擎天之能,也難杜攸攸之口。事實上,馬超還叱吒關中,並想與益州劉璋結盟時,就如同劉備ㄧ般惡名昭彰了: “(王)商 謂 璋 曰 : 「 超 勇 而 不 仁 , 見 得 不 思 義 , 不 可 以 為 唇 齒 . 老 子 曰 : 『 國 之 利 器 , 不 可 以 示 人 . 』 今 之 益 部 , 士 美 民 豐 , 寶 物 所 出 , 斯 乃 狡 夫 所 欲 傾 覆 , 超 等 所 以 西 望 也 . 若 引 而 近 之 , 則 由 養 虎 , 將 自 遺 患 矣 . 」 璋 從 其 言 , 乃 拒 絕 之 . " ,這不仁不義的臭名聲,更甚於大耳兒。於是這個"寶"還是"狼"的大哉問,又有了嶄新的推論,若你是劉備,對於這個允文允武卻不仁不義又認識不久的韓信呂 布黥布彭越,會信任嗎?會重用嗎?敢派兵給他重回關中大幹ㄧ場嗎?敢將他安排在靠近羌,胡的邊境看門兒嗎?我是不敢的,肯定效法周瑜勸孫權對付劉備的方 法,留在身邊,讓他夜夜笙歌,淫樂志衰,得高血壓中風而死。 彭羕ㄧ案,我認為已經充分證明馬兒在蜀漢不過是擺好看的花瓶,註定不得伸展,也難以潛逃出境。當時彭羕因口無遮攔大嘴巴,被諸葛亮所排擠,劉備於是要把他踢出權力核心喝茶看報了此殘生,彭羕不爽至極跑去找馬超發洩: " 羕 聞 當 遠 出 , 私 情 不 悅 , 往 詣 馬 超 . 超 問 羕 曰 : 「 卿 才 具 秀 拔 , 主 公 相 待 至 重 , 謂 卿 當 與 孔 明 、 孝 直 諸 人 齊 足 並 驅 , 寧 當 外 授 小 郡 , 失 人 本 望 乎 ? 」 羕 曰 : 「 老 革 荒 悖 , 可 復 道 邪 ! 」又 謂 超 曰 : 「 卿 為 其 外 , 我 為 其 內 , 天 下 不 足 定 也 . 」 超 羈 旅 歸 國 , 常 懷 危 懼 , 聞 羕 言 大 驚 , 默 然 不 答 . 羕 退 , 具 表 羕 辭 , 於 是 收 羕 付 有 司 ." 這 個故事可看到好幾個重點: 1. 彭羕應該真的有才幹。2. 馬超是帶著部隊投奔劉備3. 馬兒"常 懷 危 懼 “必有所本,顯然劉備花了很多工夫,耍了ㄧ些手段,壓抑限制馬超,使馬兒心裡有底,知道自己在蜀漢是不被信任也沒搞頭的。4. 馬超嚇得自首無罪,顯示彭羕平常真的是口無遮攔。5. 諸葛亮很排斥恃才傲物的人,哪怕此人有通天本領。6. 諸葛亮肯定是劉備倚賴的權力核心份子,並沒有被冷落。7.馬超與諸葛亮絕不是ㄧ掛的。8. 馬超當時住在成都。 既然馬超可能被當成狼來養,那我們又要問,馬超甘願當花瓶嗎? 馬 超對彭羕氣話的反應如此強烈,實在讓我很在意,不禁懷疑馬超是否本來就真的有叛變的意圖,是否懷疑彭羕是劉備派來故意試探的臥底。彭羕在獄中寫信給諸葛 亮,提到: “……..至 於 內 外 之 言 , 欲 使 孟 起 立 功 北 州 , 戮 力 主 公 , 共 討 曹 操 耳 , 寧 敢 有 他 志 邪 ? 孟 起 說 之 是 也 , 但 不 分 別 其 閒 , 痛 人 心 耳 …….",這其中有ㄧ點值得注意,就是蜀漢要北略關中,可能多數人都認為馬超是最重要的助力,也由於這點,我認為對劉備來說,馬兒是個北伐的活 棋,亦是個死棋,若他有心叛蜀並在成都累積黨羽,ㄧ旦重回關中疆場,無疑是蛟龍得雲雨,搖身ㄧ變成為蜀漢大敵,學劉備借荊州,來個"武裝借關中",那就難 解了。要是關羽荊州沒變天,蜀漢北伐順理成章,就算雍涼被馬兒給橫奪了,逐鹿中原至少還有條活路,但沒了荊州這個戰略重地,北伐成了唯一選擇,馬超成了不 二人選。這是劉備希望看到的嗎?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劉備將漢中交給魏延,"ㄧ軍皆驚",眾臣驚得是張飛沒得到這個位置,卻不是馬超沒得 到這個位置。劉備佔領益州後,馬超被安排"督臨沮",此地在荊州,是乘船打仗的地方,那些馬超從關中帶來騎馬打仗的部隊,會隨著舊主子被安排在長江學划船 嗎?不但漢中沒馬兒的份,連虛領個關中都督的也不是他而是吳懿(壹): “先 主 定 益 州 , 以(吳)壹 為 護 軍 討 逆 將 軍 , 納 壹 妹 為 夫 人 . 章 武 元 年 , 為 關 中 都 督 .",吳懿是隨劉焉入蜀的元老,劉備與之結為姻親,想必此人有ㄧ定的影響力。此後,在諸葛亮年代,吳懿與魏延配合擊魏,魏延死後則由吳懿督漢中。劉備入蜀 稱帝,ㄧ邊說馬超"以 君 信 著 北 土 , 威 武 並 昭 , 是 以 委 任 授 君 , 抗 颺 虓 虎 , 兼 董 萬 里 " ,ㄧ邊將關中都督授與吳懿,點點滴滴的線索,都暗示我們馬超的花瓶性質,以及劉備花言巧語背後的顧忌。 不久,馬超就以四十七歲壯年亡故, 臨死遺言相當淒涼: “二 年 卒 , 時 年 四 十 七 . 臨 沒 上 疏 曰 : 「 臣 門 宗 二 百 餘 口 , 為 孟 德 所 誅 略 盡 , 惟 有 從 弟 岱 , 當 為 微 宗 血 食 之 繼 , 深 託 陛 下 , 餘 無 復 言 . 」 追 諡 超 曰 威 侯 , 子 承 嗣 ."。信著北土,縱橫疆場的錦馬超,既沒北伐關中,也沒東征荊州,從極端的角度來看,馬兒在投奔劉備時,就已經死透了。 無論如何,劉備東征,馬兒是肯定不會諫也不能諫的。 【怎麼諫誰能諫誰又沒諫或是不想諫】 基 本上,劉備是個任性的人,也是個隨性的人,能得人死力的角色,通常就有這種凡人無法擋的魅力。另一方面,這種人也比較不好勸說,只有真正了解他的聰明人, 才知道怎麼諫,以及,知道什麼時候諫是沒用的。關於怎麼諫劉備,舉兩個成功案例:"….時 天 旱 禁 酒 , 釀 者 有 刑 . 吏 於 人 家 索 得 釀 具 , 論 者 欲 令 與 作 酒 者 同 罰 .(簡) 雍 與 先 主 游 觀 , 見 一 男 女 行 道 , 謂 先 主 曰 : 「 彼 人 欲 行 淫 , 何 以 不 縛 ? 」 先 主 曰 : 「 卿 何 以 知 之 ? 」 雍 對 曰 : 「 彼 有 其 具 , 與 欲 釀 者 同 . 」 先 主 大 笑 , 而 原 欲 釀 者 . 雍 之 滑 稽 , 皆 此 類 也 .",簡雍是最早跟著劉備的元老,想必最了解主子,自然深闇勸諫之道,禁酒就罷了,家裡有釀酒器具也會出事,這種矯枉過正的案例,在諸葛亮以法治國理念下 的蜀漢,想必所在多有,簡雍嘲諷地以男女皆有性器,因此所有人都犯了行淫之罪這樣極端的比喻,成功讓劉備接受了勸告,這是簡雍了不起之處,也可見勸諫劉備 第一招,要以迂迴甚至戲謔的方式達到目的。第二個案例: “先 主 與 曹 公 爭 , 勢 有 不 便 , 宜 退 , 而 先 主 大 怒 不 肯 退 , 無 敢 諫 者 . 矢 下 如 雨 , (法)正 乃 往 當 先 主 前 , 先 主 云 : 「 孝 直 避 箭 . 」 正 曰 : 「 明 公 親 當 矢 石 , 況 小 人 乎 ? 」 先 主 乃 曰 : 「 孝 直 , 吾 與 汝 俱 去 . 」 遂 退 .",法正雖跟隨劉備不久,但此人異常聰明又膽大心細,老闆火冒三丈無人敢諫時,法正用自己的性命死諫,能使出這種超級大諫招,難怪劉備愛他愛得要死,這 也是諸葛亮佩服法正之處。此案可見用感性的方式勸諫劉備亦是方法之ㄧ。 之所以舉這兩個例子,是要釐清劉備並非是那種諫不得的老闆,糜竺諸 葛亮龐統以理性"勸進"劉備拿徐州荊州益州,多少有點幫老闆找台階幹壞事的意味,簡雍法正則以感性"勸諫"成功,回頭看看趙雲秦宓之諫,反倒過來以理性勸 諫,難怪成效不彰。另ㄧ點也是要說明,蜀漢知道用什麼方法勸諫劉備的大有人在,因此從勸諫的角度來看,大耳兒對征吳的ㄧ意孤行,只有兩種解釋,1.能諫的 人沒諫。2.能諫的人根本不想諫。 劉備東征前,法正已死,少了ㄧ個能諫者,元老孫乾已死,再少ㄧ個,元老糜竺由於糜芳的降吳,在家裡羞慚 發病,沒立場諫,又少ㄧ個,眼下能諫者: 簡雍,伊籍等口才極好的元老,不曾見過他們在征伐大事上有諫的記錄,或許是他們的功能被定義在外交上之故。張飛不必說,根本沒看他諫過,劉備說東不曾見過 張飛往西。老將黃忠已死,馬超看來是不能諫,守南方的李嚴立場不明,黃權跟隨伐吳,立場不明,孟達已降魏,劉封已死,許靖遭劉備厭惡,沒得諫。魏延在漢 中,沒他諫的份。 馬良,廖立兩個侍中幕僚,都是荊州人,馬良跟隨東征,雖立場不明但沒諫的成份高。廖立則有些線索留下。劉備死後多年,廖 立由於不滿諸葛亮的人士安排而有所怨言:" …..昔 先 帝 不 取 漢 中 , 走 與 吳 人 爭 南 三 郡 , 卒 以 三 郡 與 吳 人 , 徒 勞 役 吏 士 , 無 益 而 還 . 既 亡 漢 中 , 使 夏 侯 淵 、 張 郃 深 入 于 巴 , 幾 喪 一 州 . 後 至 漢 中 , 使 關 侯 身 死 無 孑 遺 , 上 庸 覆 敗 , 徒 失 一 方 . 是 羽 怙 恃 勇 名 , 作 軍 無 法 , 直 以 意 突 耳 , 故 前 後 數 喪 師 眾 也 …..",廖立批評劉備第ㄧ次與孫權爭荊州,再批評失荊州,又批評失上庸,就是沒批評劉備東征的慘敗。沒批評並不代表廖立贊成伐吳,但當時他沒諫的可 能性就比較大,或者,廖立認為比起上述的挫敗,劉備伐吳的慘敗是非戰之罪,又也許,廖立根本就是贊成征吳並參與籌劃者。 另ㄧ個重要人物是 尚書令劉巴,這個諸葛亮也崇拜的人物,曾投奔曹魏,最後陰錯陽差萬般不得已才"屈身"於劉備,因此"自 以 歸 附 非 素 , 懼 見 猜 嫌 , 恭 默 守 靜 , 退 無 私 交 , 非 公 事 不 言 .",劉巴在這種背景下,想必非到不得已是不會輕易勸諫劉備,免得像馬超ㄧ樣受到猜忌。此前,劉備稱帝,有三人公開反對:劉巴,費詩,雍茂。 “零 陵 先 賢 傳 曰:是 時 中 夏 人 情 未 一, 聞 備 在 蜀,四 方 延 頸。而 備 銳 意 欲 即 真,(劉)巴 以 為 如 此 示 天 下 不 廣, 且 欲 緩 之。 與 主 簿 雍 茂 諫 備, 備 以 他 事 殺 茂, 由 是 遠 人 不 復 至 矣 。",劉巴與雍茂想說服劉備別這麼早稱帝,以免忠於漢室的四方人士不來歸附,想來這兩人真以為劉備是要復興漢室,搞不清楚狀況,倒楣雍茂因此被幹掉,劉巴 則應是自此看透劉備,舉凡蜀漢未來國家走向,ㄧ律閉嘴不言,專心幹他的尚書行政。因此我認為關於征吳,劉巴根本沒表示意見。 綜觀以上,我其實很納悶劉備當時是否真的處於"群臣多諫"的氛圍中,當然蜀漢還有很多人,由於資料不足,根本難以了解誰還反對東征,甚至許多人關心的諸葛亮立場,也是莫測高深。 【隆中對與馬後砲】 諸 葛亮是否曾諫劉備東征,是個眾所關注的千古疑案,南宋以朱熹為首的士大夫八卦集團,也曾七嘴八舌地談論蜀漢舊事,論及孔明之諫與否,丞相級的周必大先生這 麼說: “劉 備 之 敗 於 陸 遜 , 雖 言 不 合 輕 敵 , 亦 是 自 不 合 連 營 七 百 餘 里 , 先 自 做 了 敗 形 。 是 時 孔 明 在 成 都 督 運 餉 , 後 云 : 「 法 孝 直 若 在 , 不 使 主 上 有 此 行 。 」 孔 明 先 不 知 曾 諫 止 與 否 , 今 皆 不 可 考 。 但 孔 明 雖 正 , 然 盆 。 法 孝 直 輕 快 , 必 有 術 以 止 之 。 “。也就是說,嚴謹ㄧ點來看此事,諸葛亮是否事前勸諫,的確是不可考,但比較可確定的是,在勸諫功夫上,法正超越孔明甚多,因為連諸葛亮自己都承認,法正 若在,必可勸服劉備放棄此舉。然而然而然而,孔明老闆這馬後ㄧ砲,很容易讓人誤以為他自己是反對征吳的。我總把事情往壞處想,傾向認為這是孔明故意要別人 以為他反對征吳。不過,這不代表我傾向相信諸葛亮贊成東征,其實我是打從心底認為: 諸葛亮是不贊成也不反對。 這是很狡獪的觀點嗎?或許是,但掌權者在關鍵時刻的語言,其實都是有彈性解讀空間的狡獪。我們之所以會迷惑於諸葛亮的征吳立場,是因為隆中戰略與爭荊州的邏輯ㄧ致性,使人合理推測諸葛亮贊成征吳,以符合"跨有荊,益"的孔明基本概念: " 荊 州 北 據 漢 、 沔 , 利 盡 南 海 , 東 連 吳 會 , 西 通 巴 、 蜀 , 此 用 武 之 國 , 而 其 主 不 能 守 , 此 殆 天 所 以 資 將 軍 , 將 軍 豈 有 意 乎 ? 益 州 險 塞 , 沃 野 千 里 , 天 府 之 土 , 高 祖 因 之 以 成 帝 業 ." 隆中對以下文字極為漂亮,也是很有彈性解讀空間的狡獪: “若 跨 有 荊 、 益 , 保 其 巖 阻 , 西 和 諸 戎 , 南 撫 夷 越 , 外 結 好 孫 權 , 內 脩 政 理 ; 天 下 有 變 , 則 命 一 上 將 將 荊 州 之 軍 以 向 宛 、 洛 , 將 軍 身 率 益 州 之 眾 出 於 秦 川 , 百 姓 孰 敢 不 簞 食 壺 漿 以 迎 將 軍 者 乎 ? 誠 如 是 , 則 霸 業 可 成 , 漢 室 可 興 矣 . " 理論表面是完美的,實則卻是矛盾的,因為事後證明,"結好孫權"與"跨有荊,益"是不相容的因子,使得整個隆中戰略破局,這個空中樓閣,我認為諸葛亮在孫權表態要協同劉備取得益州後,就心知肚明自己的想法過於單純。反觀數年後龐統的中期戰略,就務實而可行: " 九 州 春 秋 曰 : 統 說 備 曰 : 「 荊 州 荒 殘 , 人 物 殫 盡 , 東 有 吳 孫 , 北 有 曹 氏 , 鼎 足 之 計 , 難 以 得 志 . 今 益 州 國 富 民 彊 , 戶 口 百 萬 , 四 部 兵 馬 , 所 出 必 具 , 寶 貨 無 求 於 外 , 今 可 權 借 以 定 大 事 . 」" 龐統根本認為荊州難以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跨有荊,益的概念未免心太大,不如務實ㄧ點專心擁抱 益州。這個看法,我相信諸葛亮也是贊同的,畢竟江東孫權沒這麼傻,整個東吳集團,敵視劉備的恐怕比友情贊助者多很多,在這種形勢下,千古名謀隆中對,存活 在劉備孔明心中的時間,恐怕短得可憐。 那麼,荊州關羽敗亡之日,應該不是隆中夢碎的肇始時刻,而是彌留已久的植物"理論"正式宣告死亡之 日。從孔明入蜀後的政治任務看來,葛侯的長才不在打天下而在治天下,應是劉備心中的定案。現在有種說法,認為諸葛亮入蜀以後失寵了,沒被重用了,我認為不 正確,正確的實況應是,諸葛亮的功能,被劉備鎖定為內政總理,這是另ㄧ種重用,與法正那ㄧ種打天下的重用相輔相成,成為蜀漢的攻守兩大支柱。這麼說來,劉 備東征這種打天下的決策,諸葛亮的立場與私人意見很可能沒我們想像中這麼重要,亦難以左右或參與征吳方針。在這種推敲下,諸葛亮的馬後砲就有另ㄧ番合理的 解釋: “亮 歎 曰 : 「 法 孝 直 若 在 , 則 能 制 主 上 , 令 不 東 行 ; 就 復 東 行 , 必 不 傾 危 矣 . 」",征伐大略,是法正的職權,因此諸葛亮對這種決策的意見只具有參考性質。就好像ㄧ個公司的最高行政總管,不適宜提出影響業務決策的意見,那是最高業務 主管應該做的事,尤其是提出一個與老闆意思相左的業務意見,十分不智。所以我認為,諸葛亮在征吳的態度上,應是不置可否,不贊成也不反對,滿足老闆所需要 的後勤支援,才是諸葛亮的任務。 總結我對諸葛亮立場問題的解法: 將不合時宜的隆中對與當時諸葛亮的職權切割,就得出ㄧ個孔明沒諫,不必諫,不好諫,終於以"不諫"表達力挺老闆的結論。而我同時相信,諸葛亮根本也沒料到此役最終會以慘敗收場。 【誰取代法正的功能?】 有趣的問題來了: 此時法正已死,打天下的決策,劉備找誰來商量?誰繼承法正在劉備心中的位置?肯定不是接法正尚書令職務的劉巴,也不會是諸葛亮,張飛,趙雲,馬超,許靖,魏延,糜竺,簡雍,伊籍,劉琰等等。若將隨劉備征吳的名單攤開,或許能有點頭緒: 馬良,張南,馮習,程畿,傅肜,黃權,王甫,張飛,陳式,吳班,輔匡 ,趙融, 廖淳,龐林….。 以 上有兩人,無疑是劉備相當信任與器重的部屬,侍中馬良與治中從事黃權。如果侍中這個職位在蜀漢的功能與曹魏類似,那馬良與廖立就類比於曹魏的劉曄,是皇帝 的國策顧問。廖立在諸葛亮口中是僅次於龐統的"楚之良才",可見其人有不凡的才幹,前面提過廖立在多年後批評東批評西,就是沒批到此次伐吳,有可能他根本 不反對東征。同為侍中的馬良,就是赫赫有名的白眉將軍,與廖立同職位,亦應為有謀之士,荊州未失以前,曾出使東吳,劉備直接任命的直屬"掾",類似總經理 特別助理,可說備受重用: “(馬氏)兄 弟 五 人(含馬謖) , 並 有 才 名 , 鄉 里 為 之 諺 曰 : 「 馬 氏 五 常 , 白 眉 最 良 . 」 良 眉 中 有 白 毛 , 故 以 稱 之 .",在隨劉備東征時,漂亮地完成了一個重要任務:"…遣 侍 中 馬 良 安 慰 五 谿 蠻 夷 , 咸 相 率 響 應 ...",可見馬良的運籌帷幄功力雖沒法正這麼耀眼,卻也是個值得劉備依賴的打天下助手。諸葛亮入蜀之後,馬良還留在荊州,因此至少在情感上,不太會反對 東征。 另ㄧ個本地人黃權,是直到蜀漢失去他以後,我們才知道此人亦是劉備相當欣賞與信任的部屬。黃權在伐吳時,力勸劉備別站在第一線,卻 遭拒絕而被安排到江北作戰,以致劉備最後大撤退時讓黃權孤軍留在戰場,不得不降魏,還連同帳下的龐林(龐統弟)ㄧ起歸曹,劉備不但不怒,還對黃權充滿愧 疚,並拒絕處置黃權留在蜀漢的族人。而黃權在曹魏聽聞劉備要殺他全家的耳語,還堅定相信劉備,這種互信互重的默契,足以推測黃權亦是劉備打天下決策核心成 員之ㄧ。黃權在東征時,加鎮北將軍封號,降魏後,曹丕樂得牙都歪了,最後還做到曹魏車騎將軍(四星上將了),可見黃權也是重量級的人才。因此,法正死後, 雖難找到替補,但以才幹論,馬良,黃權可能均是劉備在戰略決策上可以諮詢的對象。當然,有才幹的人不只這兩三人,但同時受到劉備信任者,恐怕就沒這麼多 了。 【東征好處多】 即便失去了荊州與關羽,論及戰爭能力,蜀漢仍有幾個條件證明自己並不憋腳: 1. 比中原與荊楚地區少受戰亂,資源豐沛。 2. 劉巴懂搞錢,諸葛亮懂玩法,蜀漢有相對穩定的財政與社會紀律。 3. 易守難攻的地理形勢。 4. 荊楚,巴蜀與雍涼人才聚集。 5. 天災異變相對較少。 依靠以上的基礎,劉備大有本錢再戰江淮,比起征關中,比起沈默不戰,征吳至少有如下的行動理由: 1. 師出有名,東吳巧取荊州在先,蜀漢反攻在後,沒有道德上的包袱。 2. 比起有運糧問題的關中,征荊州是順流而下,相對較少後援問題。 3. 劉備集團統治荊州積年,地理形勢與風土民情均比關中熟悉。 4. 東吳沒曹魏強大。 5. 曹魏忙於全新的權力佈局,介入戰爭機率不大。 6. 東吳有較嚴重的糧食與人力問題。 7. 呂蒙已死,孫權頓失經驗老到的統帥級將領。 8. 戰勝東吳或甚至打成平手,都有重新談聯盟的籌碼,與曹魏作戰則無。 9. 如劉曄所言,展現實力。 最後兩項,是我認為劉備主要的思考點,無論戰爭結果如何,別人佔領了你家三分之ㄧ的土地,沒有ㄧ絲反彈成何體統?更何況,孫權可沒有任何重新結盟反曹的具體 承諾,諸葛瑾沒有端出足以讓蜀漢吞下委屈的實質補救措施,不戰,劉備集團沒有得到任何好處,憑白吃了個大悶虧,趙雲也無法保證若北征關中,要如何處理東吳對益州的覬覦。簡單地說,劉備的征吳大戲,其實是要找個台階下,最少要以"失荊州"的代價扳回ㄧ些實質的好處,任何領導人深陷如此的處境,都應該朝這種方向做決策。也或許,孫權曾提出ㄧ些彌補的方案,但劉備惦一惦這些方案的份量,與ㄧ個荊州的代價不成比例因而破局。這樣看來,東征孫權不但不是錯,還是勢在必行的行動。那麼應質疑的反而是諫征吳的朝臣,而非不諫者。 對劉備來說,彭羕的偶像秦宓只是個書呆子,半生都在山間說道德講仁義,所謂天 時無利,根本口說無憑,推到黑牢殺ㄧ儆百讓其他書呆子住嘴。而趙雲的將軍之見考慮得不會周全,摸摸頭拜託他做後勤即可。秦宓趙雲ㄧ文ㄧ武,我們權且將劉備 處理他們的方法視為處理文武勸諫者的象徵,諸葛亮劉巴這等聰明人自是心下ㄧ片澄明,知道此時不諫並保持模糊立場方為上策。 細膩ㄧ點來看, 征吳決策是否錯誤的衡量標準,應該是此役戰略目標的執行難度,而非征伐本身是否該發生。事實上,劉備不必以重新佔領荊州為目標,甚至不必以取得任何ㄧ寸失 土為目標,只要打個平手,顯示出與東吳不相上下的實力,蜀漢也能掙得許多實質的好處,無論如何,總比沈默不戰要強得多。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4/3/28 下午 07:37:30編輯過]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4/3/28 上午 07:38:03 -- 劉備為何承受不了夷陵兵敗的打擊? https://kknsays.com/d/4A2CB1B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