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吳三桂降清之謎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52787)

--  作者:guest
--  發表時間:2017/10/10 下午 12:13:01
--  【轉貼】吳三桂降清之謎

吳三桂降清之謎(上)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吳三桂與陳圓圓

    明末清初的吳梅村一句「慟哭三軍皆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圓圓曲》),似乎為吳三桂降清這段歷史和吳三桂的抉擇主因定下了結論。究竟吳三桂降清,是否主要為了陳圓圓呢? 

(一)  陳圓圓被奪只是導火線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陳圓圓畫像 

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被劉宗敏所佔(或言為李自成所佔)。陳圓圓,武進人,家道貧寒,流落蘇州為妓,後被崇禎田貴妃的父親田畹(田弘遇)去南海普陀山進香期間,由其婿汪起先從蘇州掠去,後田畹病死。陳圓圓被吳三桂以重金購得,為吳之愛妾。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另一說則為田畹把歌妓陳圓圓贈給吳三桂: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田畹畫蘭竹圖   

    田畹家美姬如雲,最受田畹喜愛的是歌妓陳圓圓,生得鬢髮如雲,美顏如玉,芳體如蘭,巧舌如簧,琴棋書畫,俱臻巧妙。為了討好吳三桂,乃命陳圓圓導諸美舞蹈於前,殷情敬酒。吳三桂見了此女,不覺神志移蕩,神魂顛倒,顧謂田畹道:「此女何名?」田畹說道:「歌妓陳圓圓也。」吳三桂說道:「此女聲藝名冠天下,吾慕其名,齎千金往聘之,不意先為都督(田畹為左都督)所得,今日相見,甚慰平生。」田畹見吳三桂迷戀陳圓圓,遂忍痛割愛,笑向吳三桂說道:「將軍既愛圓圓,老夫願將此女相贈,設闖王攻入北京,將軍如之奈何?」吳三桂說道:「都督公能以圓圓相贈,終身感激,我將竭力捍衛京城,公無恙,國亦無恙也。」田畹大喜,以圓圓相贈。吳三桂既得圓圓,大喜過望,拜辭田畹,攜圓圓出,笑問她道:「卿在田畹家,快樂嗎?」陳圓圓說道:「紅拂女尚不樂越公(隋朝大臣楊素),私奔李靖(唐朝大將),我深居田府,何樂之有。」吳三桂聽後,更是愛戀。                 

    吳三桂難捨陳圓圓,欲載她同歸山海關,其父吳襄恐崇禎帝聞之見責,囑留陳圓圓暫居京城。 

    不料闖王李自成迅速攻破北京,生擒吳襄,命他寫信招引吳三桂歸附。吳三桂想念陳圓圓,有意歸順闖王,引兵西來,到達灤州時,聞圓圓已被闖王愛將劉宗敏搶去。 

    在吳三桂面對國亡家破,父親遭難的緊要關頭,驟然得知愛妾被劉劫奪,感情上再一次受到強烈刺傷,深感恥辱,進而暴怒,一變而為復仇。於是瞬間,陳圓圓被劫一事在他的感情及行動上起到了促進、激憤的作用,加速和堅定了向清朝靠攏與李自成血戰的決心。吳三桂立即回師,引清兵入關,殺進北京城。    

    李自成殺了吳襄,退出北京城,率兵西逃。陳圓圓乘亂藏於民舍,吳三桂攻進北京,復得陳圓圓。 

(二) 吳三桂降清有更重要的原因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吳三桂降清 

    吳三桂,明朝將領,字長伯,祖籍江蘇高郵。吳三桂為武舉出身,隨軍征戰,遼東總兵祖大壽是他的舅父,故吳氏父子都是遼東世族祖氏(祖大壽、祖大弼、祖大樂)軍事集團的重要成員。曾任遊擊、副將等職。洪承疇總督薊遼時,奏升三桂為遼東團練總兵官,年僅28歲。崇禎十四年辛巳(1642)年秋,松錦之戰明軍大敗,洪承疇、祖大壽被俘降清。錦州淪陷。滿清拔除了南進中原兩個巨大障礙之一的錦州,消滅了明朝北部主辦,招降了祖大壽、洪承疇,給明朝以沉重打擊。為此,守關外唯一重鎮寧遠之任便落在了吳三桂肩上。此時,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正以破竹之勢席捲豫、陝,北京防衛空虛。崇禎手詔賜封吳為「平西伯」,把大明帝國的命運寄託在吳三桂身上。三月初六,山西全境淪陷,昌平兵變。崇禎帝下令棄寧遠,火速率兵入衛。 吳三桂奉詔後遲遲不行,因為他出身遼東,他的士兵也多屬遼東人,由於與清兵的仇殺,遼東人民和士兵家屬不願意留在遼東,所以他把寧遠附近的兵民五十萬人,全部遷徙入關,每日只行數十里,十六日到達山海關,二十日到達豐潤(一說玉田),農民軍已於十九日進入北京,崇禎帝在煤山自縊身亡,吳三桂聞變後,停止了進軍。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洪承疇

    作為平西伯的吳三桂在此之前並未考慮降清,仍然忠於明室。形勢突然變化,明朝滅亡已成定局,擺在吳三桂面前只有兩條路,投李自成或投關外清兵。      

    第一條路是李自成。因為宣府、大同、居庸關、密雲等地的明軍守將都投降了李自成,其中也包括吳三桂的父親吳襄。這些人,過去都是農民軍的死敵,對農民軍是恨之入骨的,為什麼一下子變得這麼快呢?並不是他們真想棄舊圖新,而是形勢變了,大明王的失敗已成定局,李自成的勝利已成事實,大順王朝將取代明朝成為中國新的主宰。只要儘快的投效新的王朝,才能保護自己,或者還可以借投效之功,再有一番飛黃騰達。這是過去每一個新王朝興起、舊王朝瓦解過程中,出現的普遍現象,對吳三桂來說,當然也不例外。 

第二條路是率兵出關投降清朝,步洪承疇和祖大壽的後塵。這一條路也是暢通的,也是清軍所求之不得的。但投降清朝和投降李自成有很大的不同。在清朝進關一切,投降清朝者,除一些失意文人和官吏外,絕大多數是在遼東戰場上兵敗俘虜或處於絕境時被迫投降的。祖大壽第一次在大凌河之役(崇禎四年1631)投降後,又設計逃脫了,復為明守。洪承疇在松山城破被擒之初,也曾有「延頸承刃,始終不屈,故拘鎖北館,而只給菽水」的事。祖大壽第二次在錦州投降後,曾私派人到寧遠勸妻子投降,被妻子大義凜然地拒絕了。松山之役後,皇太極多次給吳三桂寫信,招其投降,又讓大凌河降將張存仁、祖可法,裴國珍、吳三桂的哥哥吳三風給吳寫信,最後又讓祖大壽致函,勸吳投降,吳「答書不從」。另外,寧遠副總兵白廣恩之子白良弼被清軍所俘,清朝讓白良弼給他父親寫信勸降,都未成功。後白廣恩在陝西投降了李自成。在清兵入關以前,明將並不認為清朝是一條出路,這與入關以後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吳三桂徙寧遠兵民五十萬入關,這一行動本身就說明吳當初本無降清之意。以當時的形勢而言,北方都歸順了李自成,南方聲息不通,孤立無援,山海關的官吏也非走即逃,歸順了李自成。吳三桂率兵入關,軍至永平,已經進入了李自成的勢力範圍。所以當李自成派人召降吳三桂時,吳三桂原是投降了李自成的。《吳三桂紀略》引述江川縣學諭金大印,原在寧遠為吳三桂的部下,說吳三桂決計投降李自成是,曾「從關上至永平,大張告示,本鎮率所部朝見新主(指李自成),所過秋毫無犯,爾民不必驚恐等語」。而且「江川前知縣李某,永平人,言信見告示云」。所以吳三桂投降李自成當是事實。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寧遠古城從南門望去的明代一條街,前面的建築分別是祖大壽石坊和祖大樂石坊

    據此,我們可以說吳三桂最初是投降了李自成的,李自成已得知吳三桂投降的意願。正由於這樣,李自成才在北京大膽放心地搞起籌備登基大典,當接到吳三桂復叛回軍山海關的消息以後,卻又手忙腳亂,把北京的財寶加速運向西安,準備一旦失利,逃回西安。 

    吳三桂權衡利弊,起初選擇了投降李自成農民軍。吳三桂將山海關交唐通守禦,自率所部進京謁見李自成。然而,途中卻發生了歷史性的轉折,吳三桂從一度降李轉向聯清請兵攻打李自成。 

吳三桂轉變的因素 

    促使吳三桂轉變有多種因素,主要之一即李自成及其部將劉宗敏採取的派餉追贓的錯誤政策。李自成率農民軍一進入北京就採取了重大行動,其中就有對京中各級官吏實行派餉追贓。農民軍為瞭解決軍餉,不分區別地把明朝官員統統認定為贓官,明官吏「被刑拷」,追贓銀。京中原明朝各官凡受此刑者,很少有活命的,弄得人人自危。

    原因之二是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也未倖免。李自成為要脅吳三桂就範,把三桂一家作為人質收繫押,同被拘禁於劉宗敏寓所。雖說對吳襄的被拷索餉說法不一,但據三桂派往京中密探消息的人證實,他的父親被刑拷,追贓銀。吳襄密派旗鼓官傅海山向吳三桂密報「受闖賊刑法將死」。吳三桂面對這種慘局,其結果可想而知。 

吳三桂率自己所部精兵四萬,其中三千餘人是吳氏的子弟兵,以明朝將領的身份、大明臣子的名義,請求清軍助其雪恥,鎮壓農民起義軍,恢復明王朝的統治,明朝報以土地和財物。吳三桂之舉正中清多爾袞下懷,多爾袞抓住了這一黃金機會,采納了內樞密院大學士範文程的建議,接受了「為明君報仇」的口號,招降了吳三桂,把維護明朝統治的官紳百姓都爭取到自己這方面來,把矛頭指向農民起義軍,打出義師之名:「不忍萬姓沉溺於水火之中,命將興師,以定禍亂。...... 此本朝(清朝)之為明報怨雪恥,大有造於明者也。」(《大義覺迷錄》)自此,清兵採取了順應歷史朝流的一系列政治主張。吳三桂開關迎接清軍,給清朝提供了一個意外的方便和幫助,改變了清兵入關的路線,加快了清兵入關的進程,一舉擊破了農民軍,很快進入北京建立了清王朝。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努爾哈赤第十五子多鐸       

           (入關重要將領之一)    

    後來各種記載又增加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被劉宗敏所掠,吳三桂聞之,拔劍斬案曰:「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見人耶?」乃率兵疾歸山海關,乞兵於清。此說便為以後的官書如《明史》、《清史列傳》等書所襲。很顯然,渲染陳圓圓一事,是出於下列原因:在故明遺老和一切反清者而言,是為了譏刺吳三桂之降清,像吳梅村之《圓圓曲》。在清官方而言,因吳三桂後來叛清,用此適足以貶責吳三桂之人格。實則此事對當時形勢並無多大影響。因為在帝王將相時代,女子本來就是贈送人的禮品,隨時可以用錢買到,吳三桂也不會為一個歌女而如此大動干戈。但是李自成在北京的追贓政策確實產生了很壞的影響。所以原先投降了李自成的明官都後悔了,本來是想借投效新朝以求自保,結果是被夾打追贓,性命不保,妻子兒女飽受凌辱,連吳三桂的家屬也在所不免。所以說,吳三桂的降而復叛,是李自成進北京後所實行的錯誤政策的影響所造成的。因為這時許多在北京已經投降了李自成的明朝官吏,或扮成僧道,或以主代僕伺機外逃。吳三桂得知道這個消息後,當然不會自投羅網。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山海關

    

    清軍四月從瀋陽出發,十三日師次遼河,多爾袞以軍事諮洪承疇。洪認為:農民軍聽到清軍前來,可能將北京的財物掠奪一空,向西逃竄,必須計道里、限時日,從薊州、密雲(縣名)近北京處入邊,即行追剿。所以多爾袞此次行軍,並不是要到山海關來。四月十五日,師次翁后(地名,廣寧附近)便遇到了吳三桂的請兵使者。這完全出乎多爾袞的意料之外,亦可證此次行軍與吳三桂並無聯繫,所以便將使者一人留下,作為人質,並派一親信同另一使者到山海關回話,探其虛實。多爾袞得此消息後,當即改變行軍路線,從山海關大路長驅直入了。十六日,多爾袞即復信吳三桂,答應吳的請求,並進一步提出要吳三桂投降,許以「必封以故土,晉封藩王」。並令大軍,兼程而進,一晝夜行二百餘里,二十一日黃昏到達山海關外。在四月二十日,吳三桂第二次致多爾袞的信中就說:「三桂承王諭,即發精銳與山海以西各處,誘賊速來,今賊親率黨羽,蟻聚永平一帶,此乃自投陷阱,而天意從可知矣。今三桂已悉簡精銳,以圖相機剿滅,幸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夾攻,逆賊可擒,京東可傳檄而定也。」清兵到達山海關時,洪承疇怕在山海關耽誤太久,曾建議扔掉山海關,乘李自成軍東出之際,北京空虛,急速從居庸關襲據京師,俟李軍回師援救時,可一戰擒之。可惜李自成不慮及此,卻正按照吳三桂所希望的那樣,前來山海關,中了圈套。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吳三桂

    所以吳三桂之開關降清給這次軍事行動提供了一個意外的方便條件,改變了清軍入關的路線,加快了清兵入關的進程。清兵不是吳三桂請來的,在吳三桂派人去請清兵之前,清兵不但已準備好了,而且已經出發七八日了。

吳三桂之降清是當時形勢急劇變化促成的     

    吳三桂之降李與降清,都不是預定的,是當時形勢急劇變化促成的。正像清兵入關以後,許多已先投降了李自成的明朝將領都紛紛降清一樣,形勢的變化,各方面力量的消長,使得這些明朝將領,惶惶不可終日,朝秦暮楚。對吳三桂來說,降清與降李都是一樣的,並無高下之分,都是為了自保和惟利是圖。多爾袞正是利用了這一點招降了他,使之成為清王朝的一隻鷹犬。那種認為吳三桂為了陳圓圓一人或早有預謀要投降清朝,以此來說明吳三桂是民族的罪人的說法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最新出現的史料,有出人意表的發展,請留意下次「歷史之謎」--吳三桂降清之謎(下)。  


吳三桂降清之謎(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由於史書中的種種記載,史學界一直認為吳三桂引清軍入關鎮壓農民起義這一事件,便是投降了清朝。但近年有人認為,吳三桂引清軍入關並不是表明他投降了清朝,並提出了種種證據。這一說法使似乎讓本已蓋棺定論的問題重又成為歷史謎團。 

    舊說認為至少有兩點理由可以說明吳三桂投降了清朝: 

    首先,清朝最高統治者視吳三桂為降將,如清攝政王多爾袞就把吳三桂作為部下來驅使,「命三桂兵各白布繫肩為號」,「命三桂軍先鋒」,又「命吳三桂以步騎二萬前驅追賊」。清廷為了獎勵吳三桂在戰爭中的功勞,還「授三桂平西王勒印」(《聖武記》)。後來清帝剝奪吳三桂爵位時,也把他稱為降將:「逆賊吳三桂窮蹙來歸,我世祖章皇帝念其輸款投降,授之軍旅。」(《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在清朝廷的眼中,吳三桂就是一個明朝降將。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攝政王多爾袞 

其次,吳三桂入關後的所作所為也表明他已真心降清,吳三桂打著為明王朝復仇的旗號引清入關,但是在南明政權的福王多次派人拉攏吳三桂時,吳三桂卻斷然拒絕。如當福王的侍郎左懋第「謁三桂,出銀幣且致福藩意」時,吳三桂說「時勢如此,我何敢受賜,惟有閉門束甲以俟後命耳」(《明季稗史匯編》)。除了福王之外,還有幾任南明王,吳三桂都不曾表示要協同反清復明,與此相反,他竟然親自出兵緬甸追殺南明永曆王。可以看出,不管當初引清兵入關時吳三桂是怎麼想的,在清兵入關後,他就投降了清朝,此時,他已經不敢違抗清廷的命令,更不敢有任何反清復明的想法了。為了向清王朝表示他的忠心,他「破流賊,定陝,定川、定滇,取南明王於緬甸,又平水西土司安氏」(《聖武記》),儼然成為清廷平定天下的一把利刃。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南明福王 

    否認吳三桂「降清」的人認為,北京失守後,形成了三股較強的政治勢力並存的局面,即吳三桂、農民軍、清王朝。而夾在這兩股勢力中間的吳三桂勢力最弱,因此他能走的路只有兩條:一是抗清,二是鎮壓農民軍,考慮到其父親被農民軍扣押、愛妾受辱,為報此仇,吳三桂選擇了聯合清朝的道路,但這並不能說明他投降清朝。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吳三桂一貫抗清的態度決定了他不會輕易降清。在任遼東寧遠總兵期間,吳三桂曾多次參加抗清鬥爭,甚至在明清松錦戰役後,明軍明顯處於下風的情況下,他的態度仍很堅決。吳三桂對明朝降清的勸降函都「答書不從」。   

    第二,多爾袞在山海關戰後加強了對吳三桂的控制可以證明吳三桂未降。史載,多爾袞在山海關之戰勝利的當天,玩弄權術,封吳三桂為平西王,又將一萬步兵交給吳三桂。這說明吳三桂受到了多爾袞的拉攏和控制。   

    第三,山海關戰後發表的檄文證明其未降。清軍與吳三桂乘勝追擊,吳三桂提出了「周命未改,漢德可恩」、「試看赤縣之歸心,仍是朱家之正統」的口號,如吳三桂已降,也不會發佈這樣的檄文,清廷也不會允許他這樣做。   

    第四,在山海關一役後,在攻陷北京前後吳三桂欲立朱明太子的行動證明其未降。李自成敗退永平,吳三桂提出「約自成回軍,速離京城,吾將奉太子即位」,又「傳帖至今,言義兵不日入城,凡我臣民為先帝服喪,整備迎候東宮」,可是「多爾袞命其西行追賊」的策略打亂了吳三桂的如意算盤。吳三桂因其勢力太弱,只得聽從了多爾袞。   

    第五,暗中積蓄實力以反清復明也可證明吳三桂未降。他一邊廣招賢才,暗布黨羽,「陰養天下驍健,收忍荊楚奇才」,一邊厲兵秣馬,為將來的戰爭「殖貨財」。他之所以沒有實現反清復明的願望,是因為清政治統治的日漸強大使「反清復明」的旗幟沒有了號召力。 再看看吳三桂降清前後的史實,作客觀的分析: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唐通(明降將)                                  

           五月三日,李自成派唐通出征山海關,大敗逃至永平。五月十日,李自成再派白廣恩部與唐通部聯軍,對山海關發起攻擊。吳三桂再次獲勝。經歷了兩次失敗後,李自成決定親率十萬大軍來襲。大軍壓境,吳三桂頗覺吃力。如果硬打,他肯定不是李自成的對手,雙方的兵力相差過於懸殊。可是事情已經發展到了這個地步,不打,又該怎麼辦呢?唯一辦法就是向關外的大清借兵。於是,吳三桂就下了借兵的決心。一個月前,當吳三桂放棄寧遠時,攝政王多爾袞就驚喜地發現,建立偉業的機會似乎來了。

隨著明朝政府的崩潰,范文程力勸多爾袞進取中原。范文程認為,李自成的軍隊雖然強大,但進入北京之後,逼死了明朝的皇帝,虐待前朝的縉紳和官員,縱兵在城內四處搶掠,天怒人怨,已經失去了人心。這是大清統一全國的大好時機。但「得民心者得天下」,部隊要軍紀嚴明,所到之處應保證秋毫無犯,以成大業。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范文程

     多爾袞認為范文程說得有道理,果斷決定全民動員,「男丁七十以下,十歲以上,無不從軍。」秣馬厲兵,做出征前的準備。五月十四日,攝政王多爾袞以討伐叛匪為名,率領八萬大軍離開盛京,前往山海關方向。

五月二十日,吳三桂的使者到達了清軍大營,表示願以財物和割讓領土為酬謝,請攝政王多爾袞出兵共剿李自成。但是吳三桂還是留了一手,他提出清軍由密雲、喜峰口等處繞道入關,伏擊李自成,而自己坐鎮山海關,以對李自成統領的大順軍形成合圍之勢。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喜峰口(1) 

多爾袞當然看穿了吳三桂將山海關緊緊抓在手中不放的用心。他在給吳三桂的回信中,不僅對吳三桂的來信表示高興,還提出所率軍隊已到達寧遠,與吳三桂駐守山海關的部隊會合後,定能擊潰叛匪。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喜峰口(2)

五月二十五日,李自成的主力抵達山海關城郊。 

已經沒有時間討價還價的吳三桂,不得不同意了多爾袞進入山海關的要求。而多爾袞又提出,吳三桂的部隊與大順軍裝束相似,無法辨認,恐致誤傷,要吳三桂命令其將士剃髮以相區別。並要按照滿族習俗,訂立正式盟誓。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山海關城郊(1) 

吳三桂已經沒有選擇的餘地,他接受了這個條件。也就是從這時起,借兵變成了投降。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山海關城郊(2)

    吳三桂降清是其所處的歷史環境、性格因素等多方面作用的結果。陳圓圓不過是個導火線,把一代梟雄的叛逆歸結為紅顏禍水,實在是有失公正的。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吳三桂對多爾袞的背盟有著刻骨銘心的悔恨。三十年後以自己名義發佈的兩篇文章曾予揭露。乾隆二十二年從河南夏邑生員段昌緒臥室裏搜出的周王元年《反清檄文》「本鎮獨居關外,矢盡兵窮,淚乾有血,心痛無聲,不得已歃血訂盟,許虜藩封,暫借夷兵十萬,身為前驅,斬將入關,李賊遁逃。夫菥父之仇不共戴天,必親擒賊帥,獻首太廟,始足以謂十先帝之靈。幸而渠魁授首,方欲擇立嗣科,繼承大統,封潛割地以謝滿酋。不意狡虜違天背盟,乘我內虛,雄踞燕京,竊我先韌神器,變我中國冠裳。方知拒虎進狼之非,莫挽抱薪救火之誤。本藩刺心嘔血,追悔莫及。」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聖武記

康熙十三年四月由率使雲南禮部侍郎折爾肯、翰林院學士傅達禮帶京的《吳三桂奏章》,康熙閱後,認為「詞語乖戾,妄行乞請」,並決定「將吳應熊及其子吳世霖處絞。」該奏章未見於官方檔案文獻,故學者極少引用。查光緒八年兵部左侍郎黃體芳在內閣所見吳三桂《上康熙皇帝書》。此奏章敍述乞師經過,多爾袞背盟及被迫接受平西王封爵的內情遠較《反清檄文》詳盡深刻(見附錄)。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康熙皇帝(清聖祖)

乾隆十三年開始反清復明活動的馬朝柱,原籍湖北蘄州,移居江南霍山,和僧正修共同謀劃,「其乾隆十六年五月以前逆書,告示,皆係正修造作書寫。」此後胡濟修入夥,「凡偽詔、檄文、序文及招誘夥黨,皆係胡濟修主謀。」據胡南山供:「(馬朝柱)拿出一把金劍,一連有紅羅公主四字,一邊有日月二字。」「又說有個幼主姓朱名洪錦,軍師吳承雲,係吳三桂的子孫。」原擬乾隆十七年五月十三日散劄,八月十五日興兵,因造器、買硝磺洩密,蘄州知放李泌於三月廿四開始鎮壓,四月初四包圍馬寨,除馬朝柱逃脫外,僧正修,胡濟修,胡南山等二百餘人均被捕獲。馬朝柱起事後所發紙牌提到大明山、吳明王、甲寅年,其詔書以天運紀年,其髮辮外圈蓄髮為記,其盟誓入會方式,歃血吞符,結明上名,出銀入夥,有盟神表文和敘文,每次拜盟,拿出雙刀擺上,露了機關,用桃符釘死,足以證明該案是和吳三桂餘黨一脈相承的天地會早期大案。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馬朝柱起義的地方--安徽湖北之間的天堂寨

嘉慶十九年,江西南安府崇義縣發生鍾體剛天地會案。江西巡撫阮元在十二月二十三日《查辦崇義縣會匪等由奏》中指出:「嚴訊鍾清煌等,據供本年八月初一暨九月初一、十月十五日,鍾體剛起意邀葉秀發、王瑞先等在義安墟真君廟內三次結拜天地會,設立祖師馬朝柱牌位,用水碗畫符念咒,並人出錢一百五十文,宰雞滴血入酒分飲,推鍾體剛為老大。同會人姓名,鍾體剛用紅紙書寫存放身邊。查核符本咒詞有『拜請本宗師馬朝柱』、『並天地陰陽兵將雷兵雷將』之語。」這一記載一方面證實馬朝柱案屬天地會,一方面證明鍾體剛案屬於吳三桂系統的天地會。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江西船屋曾是天地會的聯絡站


  道光年間,江西天地會活動益發頻繁。二年九月初,信市縣黃百幅、黃沅瀧、鍾心瀧、張北斗等拜上猶縣人毛元奇為師,入「添弟會三點會」,以後毛元奇犯案逃避,將其祖師所傳長方、三角木戳二顆及符書一本交給黃百幅收存。長方木戳上刻「萬大哥行令」五字。三角木戳上刻「同心協力」四字。符書內載劄付式樣,劄尾有「周四年」等字,注明「順天、天運年號」。以後黃百幅刊刷劄付,自稱安遠公,黃沅發稱威勝將軍,設官分職,準備起事。道光八年二月,黃百幅等八十二人被捕,案破由於三點會首領保存吳三棣「周四年」劄付,並據以另行「刊刷劄付」設官分職,足以證明從毛元奇到黃百幅的三點會屬於吳三桂系統一脈相傳的天地會。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長林寺遺址(吳三桂黨羽和閩南

長林寺僧道宗等聯合創立天地會)


  據此,無淪在天地會會書的內容和形式上,還是在天地會的實際傳承上,都存在吳三桂黨羽秉承吳三桂意圖,參於組織天地會進行反清事實。光緒二十入年,英人威廉•施丹唐(Wililan Stanton)出版了《三合會或天地會》(The Triad Society or Heaven and Earth Association)一書,就認為天地會的創立可能和吳三桂的反清起義有關,應該說是很有見地的。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木板上隱約看到「永曆陸年孟夏輪山盧若驥為長林寺開山住持僧道宗立」(上半)


  至於吳三桂黨羽和閩南長林寺僧道宗等聯合創立天地會的具體過程,已經難查清楚。據立會緣起:五祖「咬破手指,共合一堆,寫成朵五本,每人各執一木,隨至各省招集忠心義氣,暗藏三點革命,誓滅清朝,扶回大明江山。」(《貴縣修志局發現的天地會文件•反清復明根苗第一》)。顯然出於共同反清的需要。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吳三桂在雲南大舉反清,次年三月,萬五道宗盟弟萬七蔡祿,時任河南河北鎮總兵,在懷慶跟湖廣襄鎮楊來嘉密謀回應,「佯稱捕魚,令一軍盡甲」九月,守柳州總兵萬二郭義偕廣西提督馬雄「俱叛降三桂」。可以證實彼此之問確是協同配合的。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木板上隱約看到「永曆陸年孟夏輪山盧若驥為長林寺開山住持僧道宗立」(下半) 

          通過對吳三桂疑案的剖析,可以得出六點簡單的結淪:  

(一)吳三桂拒絕李自成農民軍的招降,從其斥責老父吳襄不能以身殉職來看,出於報崇禎君父之仇,而非愛姬被奪。 

(二)吳三桂站在亡國孤臣的立場向清軍乞援,儘管清廷欲其歸順,仍遭婉拒。 

(三)吳三桂和多爾袞在炮火聲中會晤,堅持復明立場未變,曾經鑽刀立誓。  

(四)吳三桂為先鋒,擊敗李自成後,曾有復明行動。多爾袞乘勢入主北京,強迫吳三桂接受平西王封爵。  

(五)吳三桂因多爾袞背盟,使其成為窮蹙歸順的漢奸,痛恨不已,開始臥薪嚐膽,籌畫積蓄力量反清。 

(六)吳三桂黨羽出於反清需要,曾聯合閩南長林寺僧道宗等共同創立天地會。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高溪廟(天地會創立的地方)

附錄:

    吳三桂《上康熙皇帝書》「罪臣吳三桂,致書康熙皇帝陛下:人言三桂反,三桂實非反也。先帝殉社稷,三桂申包胥痛哭秦庭之義,請援貴國,那九顏王予惟恐桂心不誠,宰烏牛,殺白馬,立誓煞水神前。誓曰:殲賊之後,凡中國所有悉歸貴國。」那九顏王了猶慮桂心未盡,又令剃髮、胡服,然後發兵十萬,令桂居前,清兵居殿。進兵百里,即遇降賊逆臣唐通,桂奮力一戰,殺賊殆盡。李賊卷資疾趨。桂念君父之仇不共戴天,奮戰逐北,直潼關地方。李賊破膽而遁。桂因神京無主,返兵西向,那九顏王予頓背前盟,將順治皇帝懷抱擁立。斯時即欲理淪曲直,悱恐貴國之師扼其前。李賊之兵躡其厲,是功未成而身先喪,知(智)者不為也。錫以千爵。封以通侯,豈得已受命乎?厥後。嗣王不道。政歸權臣。四鎮鴟張,六師紛遝。而三桂無與出。那九顏王子貪心無厭,驅兵南入,以致滅我社稷。使十七葉神宗天子斬宗絕嗣,言之痛心 統之勢既成。版圖悉歸清有。那九顏王子恃功跋扈,毒流宮鬧,章皇帝赫然震怒,粉骨搗灰。在皇帝之待九王子太薄,而九王子千背盟受禍不為過矣!桂三十年來臥薪嚐膽,求太祖之後無其人,血淚幾柚,嘔心欲死。不意天意眷明,去年二月間,於夔州太平縣界。得太宗十四代孫周王,聰明神睿,漢光武、宋高宗不足比擬其萬一。真屬中興之令土因未告廟,先稱周王元年,統兵百萬直抵燕京,三十年之積聚,任皇帝移歸建州,以娛終身,三桂之待貴國不為薄矣 即皇帝之祖宗亦屬內附,普天赤予有何嫌疑?其中國人民社稷留待新主拊循,非皇帝之所預聞也。桂前不顧父以殉舊主,今不顧子以扶新主,心事可知。遑問其他。望皇帝勿歸罪,請撒去藩臣,幸甚幸甚!」(載劉聲木十枝撰《萇楚齋三筆》卷八)


蝚血���冽�苷辣���望��1璇� 嚗𣬚洵嚗�1 ��/��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