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轉貼】比諸葛亮還難求的人才,劉備為得到他幾乎跑了半個中國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57395)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8/9/15 上午 10:40:00 -- 【轉貼】比諸葛亮還難求的人才,劉備為得到他幾乎跑了半個中國 當年,劉備得到孔明之後,曾說過他得到孔明是「如魚得水」,這樣的君臣關係,羨煞了後世百代。 三顧茅廬的傳奇,世人已經熟到不能再熟。但是,如果以為諸葛亮是劉備尋訪賢才的過程中,最為辛苦的一個,那你就錯了。 另一位奇才,劉備追他追得更辛苦,追遍了荊州益州,差點要殺到交趾去;追他的過程中,有時高興得要開宴會,有時氣得想乾脆把他砍死算了。 而且,追到孔明之後,隨便劉備愛怎麼睡就怎麼睡,(三國的君臣常同眠以增進感情,這裡所說的睡就是睡的意思,不要想太多!)這個人身在蜀營,還是冷若冰霜,好像蜀國的人都欠他一樣。 他就是超可愛的劉巴。 此人的才幹,連諸葛亮都自嘆不如,挖角最力的也是諸葛亮。為了把他請出來,劉備陣營幾乎是全部動員,這位架子奇大的劉巴,何許人也? 劉巴字子初,是荊州世家名人,少年時就很有才幹,不過卻是打從他出名開始,就以「討厭劉備」出名。偏偏他跟劉備有緣到了極點,不管他怎麼閃,都會遇到劉備。 他十八歲時,在荊州擔任郡署戶曹吏主記主簿。當時劉備正好來荊州投奔劉表。 劉巴何時開始討厭劉備,我們不知道。只知道這時他已經十分有名氣,劉備叫劉表的甥兒周不疑去向他求學,劉巴一聽是劉備介紹的,拼命推辭,說自己承當不起,大大謙虛了一番。本來這只能證明他很謙虛,不能證明他討厭劉備,但是不久之後,劉備就發現原來他真的是討厭自己的。 在赤壁之戰前夕,劉備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開始逃難,荊州的士族都跟著劉備走,只有劉巴一個人往北上,去找曹操。這下可表明他寧願去當漢賊,也不要跟劉備。 曹操對他的投奔又驚又喜,任命他做掾(助理),後來曹操叫他去招撫長沙、零陵等地,這是委以極大的重任。劉巴說:「我不去。」曹操很奇怪,我要重用你,你居然不肯?當然就問原因了。劉巴臭著臉說:「劉備在荊州,我不要去!」原來長沙等地就在荊州以南。 曹操似乎沒有聽懂這句話的意義,笑著說:「安啦!萬一你遇到劉備,我派六軍去保護你!」 「你說的喔!」有了這句保證,劉巴才上路了。 想不到,他真的很衰,赤壁之戰曹操慘敗,諸葛亮指導劉備的戰略就是去奪長沙、零陵等郡。 劉備入主零陵,聽說劉巴也在這裡,非常地高興。神經少一條的劉備還以為上次他沒跟自己南下,是被曹操抓去的關係。當劉備很熱情地準備去找劉巴敘敘舊,才發現劉巴逃走了,而且逃得很遠,逃到交趾(越南)。 劉備再怎麼遲鈍,也終於發現人家真的不想理自己。賢才是都有點架子沒錯,但是當初他去三顧茅蘆時,孔明雖然也躲了他幾次,至少沒有逃走啊!(亮:「我是來不及跑。」)劉備覺得很沒面子,好像受到滿大的傷害。 如果他知道劉巴有多討厭他,他可能會更傷心。劉巴逃到越南還不夠,怕劉備透過管道找到他,劉巴還改名換姓。 老天好像有意跟劉巴鬧,逃到交趾改姓張的劉巴,在交趾的太守士燮手下做事,士燮是擁吳派,也是三國時代少數沒有捲入鬥爭的領導者。或許是劉巴給他的意見與他的作風不合,兩人處得不好,劉巴便離開了。經由牂牁道時,被益州郡守拘留,(我猜是他報假名,跟證件不合之類的問題)差點要被殺掉。(注:這個益州郡,與益州沒有關係,是在雲南省。)所幸太守的主簿覺得劉巴似乎是個不簡單的人物(不愧是三國時代,鄉下地方的一個科長都有水鏡先生的識人功力),便將他送去見見益州牧劉璋。 熟悉三國史的人大概都已經知道將會發生什麼事了。 劉璋本來是親曹派,派張松去對曹操表明態度。不料因為張松其貌不揚,曹操對他冷冷淡淡,憋了一肚子氣回來的張松便勸劉璋和劉備合起來對付曹操。劉璋沒什麼主見,也就同意了。(曹操正值赤壁戰敗,莫名其妙又少了個盟友,真是,人在走霉運的時候,什麼都不順……) 這時劉巴被抓到劉璋面前,劉璋以前就聽過他的大名,大喜過望,馬上問他對自己有什麼好的意見?劉巴只給他一個意見:「不要接納劉備。」 劉璋不聽,益州果然被劉備併吞。劉巴要再度展開他的「遠離劉備之旅」,卻被堵住,劉備這回卯起來不讓他跑了。孔明寫信給劉巴說:「你躲不掉的!天命如此,劉備就是你的真命天子,認命吧!給我出來!」劉巴回信說:「我是替劉璋辦事的,事情沒辦好,你應該放我回家才對,講那個什麼話!」
劉巴大概是放棄掙扎,只好答應為劉備效命。但是「你可以得到我的身體,不能得到我的心」,劉巴還是繼續討厭劉備。 所謂「嫌烏及屋」,他對張飛、關羽當然也沒有好臉色。那個跟他老哥一樣少了一根神經的張飛,居然還興沖沖地跑到劉巴家睡覺。可能是聽說劉巴討厭劉備,張飛對他很好奇吧?也可能張飛還說過:「他的假名也姓張,我想他可能比較喜歡我!」之類很得意的話,也想體驗一下大哥跟孔明同榻而寢、如魚得水的感覺,便也去跟劉巴擠同一張床。 劉巴沒想到除了幫劉備處理公事之外,還要陪他老弟睡……(我想這個誰都想不到的),睡就讓他睡,我不講話可以吧?張飛在劉巴家賴了一整天,東問西問,劉巴都沒開口吐出一個字,(可能會是不好聽的字),張飛終於發現(你早在進門見到他的臉色就該發現!)劉巴不歡迎自己(正確地說是很討厭!)。張飛氣得哇哇叫,孔明趕快居中調解,劉巴還是愛理不理地說:「我幹嘛要理他?」(對啊!張飛你沒事去別人家睡覺幹什麼?) 最好笑的是這件事居然連吳國都知道了,吳國君臣在東家長西家短時(門外掛著「戰略研討中心」的牌子),聊到這事,張昭說:「劉巴實在是很不上道,對張飛這麼沒禮貌。」孫權說:「劉巴就是這樣嘛,高人都是有架子的。」(實在是有夠沒意義的對話,更無聊的是寫史的人還把它記下來。。。。。不過,呵呵,我喜歡,可愛的裴松之。) 劉巴雖然很跩,卻有跩的本錢,在劉備攻取益州之後,國庫空空,劉備十分憂心。劉巴說:「小事一件,三個動作搞定:一、鑄值百錢的銅板通行;二、統一全國物價;三、實行公賣制度。」真不是蓋的,數月之間,府庫充實。 孔明ㄠ他真是ㄠ得太漂亮了! 不禁想到咱們中華民國國庫空虛,健保可能要漲價,還有可能加稅。要是有劉巴這麼一號人物,不知有多好呢∼∼∼
劉巴在章武二年去世,時年只有三十九歲。總計花了十三年(生命中三分之一的時光)躲劉備,最後八年才認命。死後的他,總算可以擺脫劉備。 然而,他在天堂只清靜了不到一天(天上一日,人間一年),劉備就跟來了。沒錯,劉巴去世的第二年,劉備也死了!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撞見。他們真是有緣啊!
(選自煮酒徵文 劉備與劉巴/寒簫公子)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2/9/2 下午 01:42:03編輯過]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8/9/15 上午 10:41:03 -- 【轉貼】劉巴如何化解劉備的財政危機? 劉巴施行的不是惡性通漲的招式 而且劉備缺的不是錢,是糧 先看原文:蜀中殷盛豐樂,先主置酒大饗士卒,取蜀城中金銀分賜將士,還其穀帛。 關鍵在最後一句「還其穀帛」,金銀是用賞賜的,但穀帛是用還的 因為本來就欠糧,所以要先還 但還完之後還是缺糧,所以才會學曹操,想來搞屯田 益州既定,時議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雲駁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令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今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先主即從之。 被趙雲一講看來是不行了,就開始想來禁酒 時天旱禁酒,釀者有刑。吏于人家索得釀具,論者欲令與作酒者同罰。 這也被簡雍勸阻 劉備實在是沒辨法了,這時候劉巴只是輕輕鬆鬆的說出密訣:易耳,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賈,令吏為官巿。 如果直百錢是大錢,不管用什麼手段都沒辨法平準的,看隔壁孫權的例子就知道了 是歲,權詔曰:「謝宏往日陳鑄大錢,云以廣貨,故聽之。今聞民意不以為便,其省息 之,鑄為器物,官勿復出也。私家有者,敕以輸藏,計畀其直,勿有所枉也。」 沒道理只有蜀國可以行的通,所以直百錢不是大錢,而是貼水 直百錢其重八銖,但票面只有五銖,國家等於每枚貼水三銖 因為國家缺糧,所以願意用物價加成60%來購買糧草 如果聽到這個消息,我想笨蛋都會把米賣給國家 這招是有很多效果的 第一、重新讓民眾建立起對國家的信心,國家連錢都願意貼水,不像以前的政府自己就搞減重,重建幣信等於重建國家威望 第二、民眾自己樂於掏出米來,不是國家用搶的,減少政權轉移時的動盪,因為民眾確實感受到劉備的政權就是好,這才是有感復甦 第三、為未來蜀國貿易圈做準備,搞貿易沒有一個適當的貸幣是做不起來的 所以劉備才會說:「子初才智絕人,如孤,可任用之,非孤者難獨任也。」 諸葛亮更不是謙虛,是真的認為劉巴根本是天才:「運籌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遠矣!若提枹鼓,會軍門,使百姓喜勇,當與人議之耳。」 劉巴的經歷告訴我們他絕對不是一個普通人,他的一生都在跟錢打滾,他已經把錢摸透了 他第一個職位就是郡署戶曹史主記主簿,就是管戶口跟收稅的 後來歷練曹操,去招納荊南,又遇到劉備,他就往南跑到交趾 交趾是三國時期一個重要的貿易圈,在這裡又跟士燮不合跑到蜀投靠劉墇 幾乎南方全部重要的貿易圈都跑過一次,對錢瞭若指掌 經歷之完整跟台灣央行總裁彭神有得拚 以他對錢的了解早就知道用貼水就可以輕鬆解決很多問題 直百錢僅是錢名,不代表實重,實重是鑄文的五銖 這一部份就跟我們現在的壹圓跟民初的壹圓有很大的不同一樣,在研究古代貨幣史,貨幣的名稱或刻文是比較不重要的,我們應以貨幣的法定以及實重和成色作為檢驗的依據和基準 這一部份詳見陳彥良老師的《江陵鳳凰山稱錢衡與格雷欣法則─論何以漢文帝放任私人鑄幣竟能成功》 至於為什麼要叫直百?這是因為天師道,天師道發行太平百錢,取《太平經》:太者,大也;大者,天也。天能覆育萬物,其功最大。平者,地也,地平,然能養育萬物。 百則是「多」、「長」、「廣」、「久」等的同義詞,也就是太平萬世的意思 含有東漢盛行的巫覡讖諱之意,是後世吉祥花錢的先導 劉備雖然是打黃巾起家,但也有接觸過黃巾劉辟、龔都,知道宗教思想好用的地方 蜀地旁邊就是張魯天師道,耳濡目染之下,更能利用宗教攏絡人心 所以「皓徵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鬼巫不是突然出現,劉氏政權本來就是利用宗教攏絡人心,因此諸葛亮建廟才會這麼敏感 這才是諸葛亮實施法治的先行條件,衣食足而知榮辱,如果連飯都吃不飽,不管是什麼嚴刑竣法都沒有效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2/9/2 下午 01:43:17編輯過]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8/9/15 上午 10:45:35 -- 【轉貼】 此篇是看到很多坊間書籍談三國時代貨幣的內容,常常違背基本的經濟學原理,並且沒有解釋為何他們的論點可以成立?因為就他們的論點,蜀漢會成為超越時代千年的信用貨幣推行成功的大國;如果採掠奪論,立刻就會面臨孫吳跟前後朝代遇到的問題:惡性通膨,這不單中國獨有,歐洲諸國也時常陷入同樣困境,而採掠奪論的論者往往無法回答為何蜀漢可以不惡性通膨。因此有了這篇小文,算是總結我過往文章修改錯誤後的版本。 此外學習kea大大的精神,這篇內容是以史料為基礎,以故事模式書寫,如果要跟我深度討論此段內容的史料跟推論過程,請另外回文,基本上為行文流暢,史料內容儘量白話並貼近現代用法,有些經濟學的概念我會在文末說明。 一、劉備入蜀 建安19年夏,劉璋終於投降了。 劉備入蜀經營多年,在長達1年多的爭戰下,總算入主成都。一入成都,劉備就展現他江湖大哥的風範,素聞蜀土殷實,他當初在攻打時答應各位將士,他能打下這片江山,都是各位的功勞,大哥絕對不會虧待各位,只要打下成都,該有的賞賜絕不會少。因此入主後,他立刻大擺酒宴慰勞軍士,並且把府庫中的金銀寶物分給文官與武將大頭,諸葛亮(文官筆頭)、法正(蜀地代表)、關羽(留守荊州代表)、張飛(進攻蜀地代表),每位大頭拿到金500斤、銀1000斤、錢5000萬,錦1000匹,由他們代表劉備向下發放,其餘依貢獻度與重要性賞賜不一,一舉把積欠各位士兵的糧米跟布帛還清。 不過囂張沒落魄得久,經過長期戰爭,劉璋本就怠惰偷安的內政更加鬆弛,天公不做美,剛好遇上天旱,劉備前一陣子才大肆揮霍,結果立刻遇上糧食危機,一開始採取溫和手段,只是禁酒,但問題日益擴大,有人建議只要搜到釀酒具就跟釀酒者同罰,簡雍聽到就找劉備一同出遊,路上見到男女一起走就跟劉備講:「那兩人一定是要做壞壞的事,應該立刻綁起來。」 劉備滿臉問號:「你奈知?」 簡雍回答:「因為那個男人有嘿嘿,主上你懂的,就跟有釀酒具的人一樣。」 劉備聽完大笑,就放掉擁有釀酒具的人。 但問題依然沒解決啊,劉備抱頭苦思,左思右想,此時救星出現!劉巴跳出來說:「小問題!只要鑄造直百錢用官市調控物價就好。」劉備實在是沒招了,故且一試吧。 二、劉巴的直百錢與官市 說的簡單,如果只要鑄直百錢就能解決問題,那論得到劉巴來講?前有董卓鑄小錢導致物價瘋漲、後有孫權鑄大錢自己默默回收吞下,在董卓小錢惡名滿天下的此時,要推動新的貨幣談何容易?搞貨幣重整的,他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但下場認賠收回算是好的,有些搞的罪在朕躬,臣下無能,所以大臣去死吧,甚至國滅人亡,往往下場淒慘,那劉巴到底是如何操作才能在物價平穩的同時達到劉備想要的效果? 鑄重錢。 以官市為官方代表,以民間糧價為基準,向民間採購,人民當然不是笨蛋,你說要買我就一定要賣?還是用不知名的新幣,你以為我被騙大的?不賣!不過總會有幾個勇者(笨蛋)相信政府的鬼話,真的賣糧給官市,當他們拿到直百錢時,他們驚呆了。 跟市面上流通的劣質五銖不同,新的直百錢不但鑄造精良,並且實打實的重,甚至比之前的五銖還重!久聞劉將軍仁德,今日才知傳言不虛。民間為之轟動,這等好事還不把家裡老糧都翻出來,反正政府要做功德(冤大頭)。 劉巴當然知道如果民間過度向官方賣糧,民間糧本減少,物價的上漲恐怕難以避免,不過這本來就在他的規畫之中,適度把糧價拉高,有助於民間經濟復甦,但不能過度,所以官市也有調節市場貨幣流通的責任,要怎麼調節?透過蜀錦、金、銀、漆器等奢侈品在官市販售,甚至還有夢幻逸品,劉將軍本人用過的帳幕!透過奢侈品調控貨幣的總流量,並將糧草收購量逐次降低,達到平穩物價、拉抬經濟動能,之後官市恢復原本賤買貴賣均輸平準的功能,在這中間把直百錢推上台面將劣質五銖部份汰除,最重要是讓人民對政府恢復信心,替未來新政鋪路。 三、相關經濟學原理的解釋 費雪方程式:MV=PT M表示一定時期流通中貨幣的平均數量 V表示一定時期單位貨幣的平均周轉次數即貨幣流通速度 P表示商品和勞務價格的加權平均數(物價) T表示商品和勞務的交易數量 稍微更改一下就會變成:P=MV/T 那劉巴如何調控物價P? M代表貨幣流量,由於新發行直百錢跟現存的五銖會並行,所以M上升 V代表貨幣流速,由於新發行直百錢比現存五銖還重,政府如果此時要求賦稅僅收直百錢(也就是不承認五銖的法定貨幣地位),那五銖會加速從市場淘汰(五銖的V上升),直百錢的流通速度則會下降(直百錢的V下降),並且對直百錢的價格產生支撐 T代表交易總量,由於政府把庫存釋出,交易總量上升,但比M低 為什麼五銖的V上升劉巴不擔心?因為魏國和吳國會吸納。 雖然蜀漢廢除五銖的法定貨幣地位,但魏國跟吳國並沒有廢除,雖然我認為蜀漢會實施銅禁,禁止向外出口銅錢,然而在自然狀態下,只要利差夠大走私就會出現,蜀漢只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些劣質五銖就會向這兩國流入並購買物資回流套利,主要受害者應該是吳國,因為蜀魏當時戰情緊繃,不過對吳國並非百害而無一利,五銖流入同時也帶動吳蜀接壤處經濟復甦,頂多說吳國受益程度遠不如蜀國而已。 為什麼釋出奢侈品人民會購買?因為心理帳戶的關係。 對賣糧給官市的人而言,是筆錢是從天而降的「獎勵」,對於這筆意外之財,人們會傾向於非理性消費,而奢侈品是炫耀財,是最容易打動他們的消費性商品,尤其是能大宗賣給官市的豪族大戶,普通時候可能不敢用這麼好,這時可能一時衝動就買回去向親朋好友展示,蜀地本就好奢華之風,劉巴不過投其所好。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8/9/16 下午 02:55:16編輯過]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8/9/15 上午 10:49:44 -- 【轉貼】東漢末與三國貨幣之流通與使用 東漢末與三國為戰亂時期,物資經常流於匱乏,導致大幅度的通貨膨脹,進而使得人民寧可以物資如穀物、錦帛為交易工具,相對不信任金屬貨幣。此外政府不良的貨幣政策會造成通貨膨脹更為嚴重。初平年間,董卓鑄小錢的政策便加劇了金屬貨幣難以流通的慘況,終致東漢的貨幣體系瓦解。 《董卓傳》:「悉椎破銅人鐘虡,及壞五外線,更鑄為小錢,大五分,無文章,肉好無輪廓,不磨鑢,於是貨輕而物貴,穀一斛至數十萬,自是後錢貨不行。」 《晉書.食貨志》「及獻帝初平中,董卓乃更鑄小錢,由是貨輕而物貴,穀一斛至錢數百萬。至魏武為相,於是罷之,還用五銖。」 經濟學家凱恩斯說過:「通過連續的通貨膨脹過程,政府可以秘密地、不為人知地沒收公民財富的一部分。用這種辦法可以任意剝奪人民的財富,在使多數人貧窮的過程中,卻使少數人暴富。」即是政府以新發行或增加發行的貨幣購買民間物資,然而物資實際上並沒有增加,因此在發行更多貨幣或是新貨幣時通膨已經發生,故政府實際上以更低的代價購入人民資產,董卓鑄大量品質低劣的小錢,就是基於這個目的。如今類似的事例,有辛巴威政府無視市場供需平衡拼了老命地印鈔票,導致辛巴威成為全世界通膨最嚴重的國家。 以曹魏來說,由於早先董卓的惡政,導致金屬貨幣的價值不被百姓接受,以物易物的情形普遍,雖然曹操為相後一度嘗試恢復金屬貨幣,即五銖錢的地位,但是根據《曹丕傳》的記載,曹操最終仍然放棄了這個政策。 《曹丕傳》「(黃初二年)三月,加遼東太守公孫恭為車騎將軍。初復五銖錢。....(黃初二年)冬十月,授楊彪光祿大夫。以穀貴,罷五銖錢。」 《晉書.食貨志》「魏文帝黃初二年罷五銖錢,使民以穀帛為市。至明帝世,錢廢穀用既久,人間巧偽漸多,競濕穀以要利,作薄絹以為市,雖處以嚴刑而不能禁也。司馬芝等舉朝大議,以為用錢非徒豐國,亦所以省刑。今若更鑄五銖錢,則國豐刑省,於事為便。魏明帝乃更立五銖錢,至晉用之,不聞有所改創。」 由於曹操「還用五銖」之後至曹丕又再度「復五銖錢」,因此陶元珍教授在其著作《三國食貨志》第六章《貨幣與物價》提出「曹操既複五銖,疑後更廢之。」此外,曹丕的五銖錢也僅僅推行了八個月,便因為穀價飆高而宣告失敗,其統治期間仍然以穀物、錦帛為交易買賣的工具,直到曹叡時由於「濕穀」與「薄絹」等偽劣品橫行,方重鑄五銖錢並沿用至晉,然而陶教授仍強調「是至晉惠帝時,錢雖有神之稱,絹尚不失為重要之貨幣也。」 總而言之,曹氏政權之初在恢復金屬貨幣價值一事上頗受挫折,最後才在社會相對穩定,且穀物與錦帛出現大量偽劣品才重新發行金屬貨幣。 孫吳的金屬貨幣政策,基本上也是失敗的。 《晉書.食貨志》「(嘉禾)五年春,鑄大錢,一當五百。詔使吏民輸銅,計銅畀直。」 《晉書.食貨志》「孫權嘉禾五年,鑄大錢一當五百。赤烏元年,又鑄當千錢。故呂蒙定荊州,孫權賜錢一億。錢既太貴,但有空名,人間患之。權聞百姓不以為便,省息之,鑄為器物,官勿複出也。私家有者,並以輸藏,平卑其直,勿有所枉。」 儘管孫權發行的是大面額的貨幣,說穿了還是「董卓鑄小錢」、「辛巴威印鈔票」一類的行為,在產值沒有相應提升的情況下,面額再大的貨幣也只能等著被大幅貶值,不管是什麼樣的貨幣,也只是騙取民脂民膏的工具。孫權之所以後來不得不全面回收不再發行,並將這些錢幣重鑄為器物,這意味著幣價很可能已低於銅價。 蜀漢方面,劉備雖然亦有發行新貨幣以收購民間物資,然而其金屬貨幣的發行成效是否如董卓的小錢或孫權的大錢一樣不堪,則有待商榷。 《劉巴傳》注引《零陵先賢傳》「初攻劉璋,備與士眾約,若事定,府庫百物,孤無預焉。及拔成都,士眾皆舍干戈赴諸藏,競取寶物,軍用不足,備甚憂之。巴曰:『易耳,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價,令更為官市。』備從之,數月之間,府庫充實。」 《三國鑄幣比較:曹魏最仁義,劉備最坑人》一文,以此論斷劉備利用發行貨幣製造通或膨脹,進而剝削人民資產。然而劉巴尚有規劃「平諸物價」,即維持物價的平衡,且相關文獻沒有蜀國物價飆漲的記載,《晉書.食貨志》也僅提及金屬貨幣在魏、吳沒有實用價值,因此劉備於益州推行的可能是一種「較成功」或是至少「暫時成功」的新貨幣政策。 又據章映閣先生著《諸葛亮》「從四川、雲南,以至湖北武漢地區出土的眾多蜀漢錢幣來看,充分表現了蜀漢貨幣行使的普遍,不但在國內,甚至遠及東吳,由此更反映出當時蜀漢經濟的發達興旺。」可見蜀漢的金屬貨幣應當是比魏、吳者具實用價值。 當然所謂「府庫充實」的一大原因還包括「令更為官市」,這看起來就如凱恩斯之言,只是可能一來成都民間殷富者眾,二來劉備、諸葛亮有因應通膨的對策,因此對於物價造成的衝擊較小,將於後面簡述。而前述所謂「較成功」和「暫時成功」是因為直百錢發行久了之後似乎不可避免地出現弊病。蜀漢政府後來又有所謂的「傳形五銖」。 《三國食貨志》:「蜀又鑄有傳形五銖錢,則與直百錢並行者也。錢錄卷五:『顧烜譜謂昭烈鑄傳形五銖,蓋五字居左,銖字居右,仿傳形半兩為之。』 古泉匯利集卷五:『傳形五銖,顧烜董遹兩錢譜俱言蜀漢鑄。』 案:傳形五銖不必為劉備所鑄,當系直百錢行久多弊,故蜀鑄此以救民困耳。五銖二字所以傳形者,蓋自值百錢行,五銖之觀念不清,放變更五銖二字之位置,明五字在左銖字在右之錢,非僅直直百錢之百分之一也。古泉匯利集卷五有蜀傳形五銖圖,茲摹於次以供參考。」 據此,除了感慨劉備追劉巴,真的沒白追之外,想來諸葛亮在其執政期間對於蜀漢的物價與幣值穩定應當有相當的貢獻。除了提高境內糧食、物資的產值之外,「蜀錦外銷」也是重要策略。出售在魏、吳具有實質高價貨幣地位的錦帛,創造蜀漢經濟繁榮,可謂高明。 《太平禦覽》引《諸葛亮集》:「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 山謙之《丹陽記》:「江東歷代尚未有錦,而成都獨稱妙,故三國時魏則市于蜀,而吳亦資西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