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12)
----  金庸先生佛緣點滴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12&id=58256)

--  作者:omahhum999
--  發表時間:2018/11/1 上午 04:50:11
--  金庸先生佛緣點滴

 

金庸先生佛緣點滴

 

  文/延參法師

 

    風雲幾經年,了事拂衣去。

 

    笑紅塵,多喧擾,風雲幾經年,了事拂衣去,俠骨仍留香。金庸先生安詳離開,引起世人在大音餘響之後的無盡追思。

 

    用心創造了一個亦真亦幻的武俠世界,娓娓講述了一個又一個洞察人心的世間故事,金庸先生以其淵博厚重、亦莊亦諧、雅俗共賞之筆,給這個世界描繪了一番獨特的風景,多少人因金庸先生而對傳統文化升起孺慕之情。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讀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金庸先生的小說推動了傳統文化的常識普及,舉凡諸子百家、傳統文化藝術的各個門類如詩詞曲賦、琴棋書畫乃至文化中的各個領域、門類,傳統文化中富有魅力、可濡養當代人精神的文化元素,無不被金庸先生恰如其分的運用。

 

    金庸先生的作品浸潤了幾代人共同的青春記憶,用最活潑的方式告訴你,傳統文化到底好在哪裡,可以說,金庸作品是無數人傳統文化的啟蒙讀物。金庸先生並不曾刻意以傳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為己任,但我們都因為他而願意進入文化傳統的大門一探究竟。

 

    金庸先生的文學世界包羅萬象,其中涉及佛教文化的隨處可見,先生是一個有佛緣的人。在與池田大作的對話中先生說過,因為家人的猝然離世,「我經過長期的思索、查考、質疑、繼續研學等等過程之後,終於誠心誠意、全心全意的接受。佛法解決了我心中的大疑問,我內心充滿喜悅,歡喜不盡——『原來如此,終於明白了』」。對生死問題的思索,對人生價值的探尋,讓金庸先生最終選擇了佛法作為自己精神的依怙。

 

    有人說,金庸先生把中國傳統文化通俗化了,金庸小說可以作為中國文化的入門書來讀。對於那些想瞭解佛教文化而苦於經典難以深入的好學者來說,金庸小說也可以當做瞭解佛教文化的通俗讀物。金庸先生把自己對佛教文化的領悟,用在對人物的著墨上,我們有幸因之重新思考,原來天下第一等的功夫不是武功,而是慈悲為懷的大愛大願。

 

    金庸先生是一個認真的人,我們都知道他曾經為研讀佛經而購置了全套的英文版《原始佛教》,為了能直接讀佛經原典,金庸先生甚至學習梵文。對佛教文化研究越深入,對這個世界、對生命的認識就越深刻,金庸先生曾對朋友說,「研讀這些佛經之後,我覺得看待許多事情都變得清朗,連死都不怕了,不再計較名利得失,心裡坦蕩蕩的,無所掛礙。」

 

    把自己對佛教文化的認識與理解融入作品,讀者看到的是苦海中的眾生百態,以及作者悲天憫人的情懷,金庸先生塑造了眾多有著菩薩心腸的人物形象,對佛教文化注重「出世不離入世」的精神詮釋也最為人所稱道。一身浩然正氣,一腔慈悲濟世的胸懷,是金庸先生筆下的佛緣眾生,也是作者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理解與選擇,正如先生自己所言:我信佛,因為我相信人生就是這個樣子,所以就信了。世事萬千,不外佛光普照,這是一個真正在心靈世界耕耘過的忠厚長者對世界的認識與體察。

 

    金庸先生一生,心存大義,情牽眾生,兩萬社評,縱橫捭闔,是文字世界裡真正的俠之大者;先生一生,進退有節,盛年激流勇退,灑脫超然,耄耋之年仍篤學不倦,好為人徒,做人雅量,讀書海量,可謂至情至性,堪稱學子典範;先生一生,悲天憫人,關注生民,世間冷暖,皆成筆底波瀾,其佛心可鑒;先生一生,謙和儒雅,包容大度,及至晚年更如天心圓月,通透澄澈。

 

    斯人已去,絕響猶在,高山仰止,先生千古。